心理咨询案例报告3篇 完整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09 11:35:0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3篇 完整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3篇 完整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XXX 身份证号:XXXX 所在省市:XXXXXXX 所在单位:XXXXXXX 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XX

  摘要:本校初中男学生小峰,多次在全体学生面前受到教师的责罚,内心受到伤害,产生了厌学心态。经过收集小峰的基本资料,与其本人及家人商定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主要运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度心理问题 认知重建法 系统脱敏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小峰,男,16岁,汉族,七年级学生。父母均为初中毕业,在村务农,家庭美好和睦,经济条件在当地居中上水平。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小峰是独生子,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未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八岁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各方面表现都好,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好学生、好孩子。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在升入初中的二个月内我因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和班级板报小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几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因回答不正确被同学嘲笑并老师批评,课间每当同学以此和我开玩笑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脸涨红,心怦怦乱跳。放学后看到老师、同学、或自习时看到课本及作业本时,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怕做不好再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妈妈领我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没什么病,是紧张造成的。我想转学或休学,爸爸妈妈说不用,说找个他们认识的朋友和我谈谈再和老师说说,就没事了,就领我来了。我也想好好学习,但一上课就紧张,在操场上玩还行,挺开心的。希望叔叔帮我,让我见到老师不害怕,最好再和老师说一下,别提问我,我会注意听讲,考试一定能考好。我在小学时成绩都在班级前十名的。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小峰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发现,言语流利,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课的事情时,目光低垂,语速变缓,情绪明显焦虑。

  家长反映:小峰从小活泼外向,讨人喜欢,小学考试成绩也很好,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几次后,一提起上课就不高兴,试图回避,要求转学或在家自学。特别是近几天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也不像以前一样做完家庭作业后主动找同学玩了,父母看此情况十分不放心,带其到医院检查,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人介绍,来进行心理咨询。希望老师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帮助他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克服他在班级学习时的恐惧心理。小峰与家长所述情况一致。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个人感情受挫,情绪不稳定,导致外部环境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下降。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观察以及了解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精神障碍,重症精神病。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被老师批评后引发的情绪不良。

  2、学习适应力不良。

  3、回避态度。

  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求助者16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最好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经历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过度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老师的批评只是对自己的惩罚,同学的嘲笑是对自己的蔑视,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课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同学的态度,改善不良情绪,消除求助者对上课的厌烦,增强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又称ABC理论,该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 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通过发现、挖掘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1、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它的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恐怖症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紧张,这种刺激与紧张情绪形成条件反射,因而患者一想到这只能够刺激情境就会产生焦虑。所以沃尔帕认为去除焦虑的积极方法就是解除恐怖对象,消除焦虑:当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符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部分或者全部抑制,从而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就是采用放松的方式,鼓励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直到消除对该刺激的恐惧感。系统脱敏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虚弱、直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课和与老师、同学接触,内在却是由于对学习环境及过程中某些现象的不正确理解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及个性成长问题。另外,求助者目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充分接受和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方法: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他产生厌学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

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反馈咨询作业:小峰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起来,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峰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

  认知重建:帮小峰识别造成害怕上课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求助者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 “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笑也是正常的,也包含对我的帮助和理解,不是对我本质的评价”,“别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受到批评,也会被别人笑”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厌烦的环节,按各环节的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根据与小峰交谈,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回答老师提问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求助者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建立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峰的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峰出现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十一次咨询)

  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自己的成长。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能理解和接受老师和同学以前的做法了,见到老师也不紧张了,上课能注意听讲,不再害怕提问了,还能主动回答问题,下课与同学正常交往、游戏,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2、求助者现实表现:开朗大方,情绪稳定,能正常参加各种活动。

  3、求助者父母的评估:每次放假回家都很高兴,讲在学校的事。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对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积极的认知;情绪比刚来咨询时有明显改善,达到正常水平;能正常从事学习、娱乐活动;求助者的自我评价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修订版。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

  病例报告格式

  一、接诊过程 1.接诊途径介绍 : 2.来访者的表现问题:

  3.既往治疗过吗?如果有,何时?持续多久?是否用药?既往治疗经历对来访者目前的期望有何影响? 4.情绪状况,心理状态,来访者描述问题的方式

  5.诊断和心理动力学考虑。治疗师接受来访者做治疗的原因。

  6、治疗设置:方式,频次等 二.个人史

  1.个人成长史,家族史,目前的心理社会状况:职业生涯,小学、中学和大学,目前的工作?父母的职业、年龄、结婚时间?有无兄弟姐妹?有几个?各自的年龄?小时候患病、意外事故和创伤的情况?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的死亡? 2.小时候经历的变动?照料者的分离、丧失和变化?频度?何时发生?婚姻状况?自己有无孩子?几个?多大年龄? 病人如何评价自己幼年的抚养情况?

  三、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关系 1.移情/反移情的发展 2.来访者如何对待治疗师? 3.治疗师如何对待来访者? 4.治疗中的重要时刻和变化 5.来访者与治疗师具体互动的结果;治疗师如何与来访者会谈(解释)、来访者的回答/反应是什么?

  四、治疗计划和结果

  过去和现在计划在治疗设置中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治疗的进展和目前情况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3

  一例小学生自卑情绪困扰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个人资料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父母亲是汉族,父母经营个体小店。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视力缺陷,性格内向,父母工作繁忙。父母对求助者的关注度明显降低。除了学习外,没有业余活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父亲脾气暴躁,做错事会受到较严厉的批评及家庭暴力,从而逐渐缺乏自信心,变得很自闭。

  3.求助者的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状况: 求助者意识清醒、思维逻辑正常,情绪较为低迷,人格稳定。近期无重大疾病,无躯体异常感觉,无精神病家族史。能按时上下课和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与同学交往少,不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求助者不太爱说话,回答问题会小心翼翼的,谈及到父母和家庭时会有情绪波动,眼眶泛红。求助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

  个人陈述:小时候我的视力不好,爸妈忙于工作,为了挣钱给我看病,整天除了生意根本就没有时间陪我。从幼儿园回来后也是我独自在家。等到上小学后,爸妈早上送我去学校后,中午就让我在学校吃午餐,晚上放学回家后,独自一人写完作业,直到睡觉爸妈也没有回家。由于视力不好,成绩差,爸妈总是批评了我。后来渐渐的我觉得爸妈只关心我的学习,他们不欢喜我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心理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不整洁衣服有破损的迹象,身材较为瘦弱,说话细弱,有些紧张,不敢和咨询师对视。谈话时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因为听说咨询室的老师很和蔼可亲,所以来寻求帮助。经过学校例行体检,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无病痛,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在谈到考试之后爸妈严厉的批评的时,流露出难过的神色。求助者很在意爸妈对自己的态度和说的话。

  2.求助者班主任反映 :她是一名自闭的内向的孩子,对任何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也不跟别的同学交流。我是从一年级开始做他们班的班主任,在我们班成绩落后。从上学之初就不爱和同学一起玩儿了,下课经常一个人坐着,感觉不太高兴似的。

  3.求助者同学反映 :性格较为内向,平常较少与同学主动交流,少与人发生争执。也不是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大家一起玩儿的时候比较少,情绪较为低落。

  四、心理评估

  1.鉴别诊断

(1)排除精神疾病。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有自知力;知情意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确定心理正常,故排除精神疾病。

(2)排除神经症。心理冲突是常性的,病程不到三个月,求助者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与人交往有轻微影响,问题没有泛化,因此排除神经症。

(3)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无较为强烈的痛苦情绪,没有失去理性控制,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综上所述:具体诊断为由自卑情绪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 2.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

(1)生理原因:该求助者自出生以来视力较差,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求助者刚经历了学龄初期,目前正处于学龄期,正是培养勤奋感的时候,这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2)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敏感,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自我评价过低,存在认知偏差(即认为因为自己那没有考好所以父母不喜欢、不关心自己了)从而否定自己。缺少与父母、老 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社会原因:父母工作繁忙,对求助者的关心度明显下降,且关注负面的东西过多,打击求助者的积极性。不广泛的人际关系使得求助者缺少沟通,负性情绪没有得到良好的释放。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鉴于有效的咨询目标所包含的7个要素,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同求助者协商,针对其目前问题及造成的影响,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缓解自卑情绪,增强自信心,改善当前人际关系,增加人际沟通。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促使求助者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看待人和事,完善个人人格,满足爱和尊重的需求,发展健康心态。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对此类问题是有效的。根据ABC理论,整个过程应以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动思维的存在和影响,列举错误认知,改变歪曲的信念或原则,帮助求助者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求助者认为父母不喜欢她、不关心她是因为那一次的成绩导致的,所以求助者现在很伤心难过,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有自卑情绪。要改变求助者歪曲的认知和信念,父母没有过多的关注求助者是因为弟弟还小,更加需要关心和照顾,而求助者相对于弟弟来说已经是大孩子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父母进行沟通,在关心弟弟的同时,也应履行对求助者应有的职责,给予相应的关心和爱护。让父母采用正强化法,在求助者做出好的、积极的事情时,表现出关注以及提出表扬,强化求助者的积极行为和信念,促使求助者缓解消极状态,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情绪。

  2、其他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共五次: 1.评估阶段(第1—2次):完成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评估,确立咨询目标等一系列工作。

  第一次咨询:2014年10月10日 50分钟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探寻改变意愿;(2)注意对患者的共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进行评估分析。

  方法:会谈 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3)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4)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其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进行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其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四个维度的得分在高分组。(6)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次咨询:2014年10月17日 50分钟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采用正强化法,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并取得其母亲与老师的配合。

  方法:谈话法,正强化法

  过程:(1)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母亲取得联系。通过与求助者母亲交流和沟通,让其了解作为父母忽略求助者的做法,已经对求助者产生了心理上的伤害,父母应配合咨询师。(2)在家中,当求助者做了好的事情时,父母应及时提出表扬。经常与求助者沟通,让求助者讲一讲每天在学校发生的事,使求助者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关注的。(3)与老师沟通,对求助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上课可以请求助者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及时提出表扬。(4)布置咨询作业: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写下心得;把每天与同学共同完成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及在家中父母表扬自己的事情记录下来。每周末翻看总结一下。

  2.咨询阶段(第3—4次):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 其不当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第三次咨询:2014年10月24日 50分钟

  目的:(1)深入咨询关系;(2)求助者正视错误认知,改变歪曲信念。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1)询问求助者上一周的生活情况。求助者表示虽然是有意与同学们一起玩儿,但是还是很开心的,同学们对她也很好。还有看记录后求助者觉得自己原来做了这么多好的事情,感觉挺好的。(2)基于ABC理论对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做出问题分析,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她核心的错误观念。让求助者了解父母没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不关心她、不喜欢她,只是觉得弟弟还很小,而求助者相对而言是姐姐、是大孩子了。所以求助者不必伤心难过,也不要以为自己不受欢迎而自卑。求助者和弟弟在父母心中是一样的。(3)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父母进行深入交流。父母目前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已经伤害了求助者,对正是处在学龄期塑造性格的求助者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父母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

  第四次咨询:2014年11月2日 50分钟

  目的:(1)了解求助者上一周的情况,查看咨询效果;(2)巩固求助者的正确认知。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1)检查评估求助者的咨询作业。(2)让求助者谈谈最近这一周与之前相比较的变化。求助者觉得自己性格变开朗了,心情愉悦了许多,跟老师、同学、还有家长的交流都增多了,每天都很开心。(3)让求助者谈一谈自己身上的优点。通过让求助者说出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5次):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结束咨询。

  第五次咨询:2014年11月7日 50分钟

  目的:收集反馈信息,巩固咨询成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 过程:(1)回顾前四次的咨询,让求助者总结自己的变化。(2)再次进行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施测,得分均在低分组。

(3)咨询作业:保持记录自己每天受到表扬好事的习惯,持续积极的正性强化。

(4)肯定求助者自己的努力,鼓励其积极乐观的对待自己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和治疗,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乏自信心和自卑的原因,以及认知上存在的偏差。我现在能从恰当的角度去看待此类问题。

  2.心理咨询师评估:通过后期回访和学习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求助者自卑心理消除,自信心增强,性格变开朗许多。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恰当,咨询效果较为圆满。

  3.老师评估:通过咨询,该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许多,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儿。对于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参与度增高。

  4.心理测验评估:进行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复测,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这个四个维度已经降到低分组,其他项也均在低分组。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3篇 完整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