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篇 课程评价的研究

时间:2022-10-10 17:3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篇 课程评价的研究,供大家赏析。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篇 课程评价的研究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

  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1概念阐释深入,概念模型构建逻辑

  缜密,理论基础夯实任何研究如果离开理论的支撑,必将失去生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息质量基本内涵及其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研究、尤其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该书构筑夯实了理论基础。作为具有多维属性的概念,信息质量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依据学者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1],经历了由以数据生产开发者为主体、站在信息系统角度审视信息资源,到以用户为主体、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信息资源的信息管理理念转变过程[2]。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用户地位日益凸显,能够伴随用户信息需求而持续不断改进的信息才是高质量信息[3],信息对信息消费者(用户)的适用性及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4]。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更为全面地界定与描述信息质量概念内涵成为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以信息质量内涵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为基础,重新诠释了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内涵,即信息质量是对信息产品满足信息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是信息用户对通过信息搜索与获取过程所获信息内容固有特性(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的主观特性、信息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全面、综合评价[4]。该概念站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视角,既包括用户对信息产品基本特征、功能和价值的客观评价,又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系统交互效果的体验与感知与其期望值之间比较结果的主观评价,既关注到信息的使用价值,又体现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性分析。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信息交互过程和信息用户相交融的角度对信息质量内涵所进行地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分析,是网络环境信息质量认知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该书构建形成由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4个维度构成的信息质量概念立体模型。在该模型中,刘冰教授强调指出,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交互质量是基础,信息期望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信息感知质量是核心构成要素[4]。4个维度彼此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概念整体。由此可见,该模型涵盖了从用户需求与期望到信息获取、再到最终获取信息价值收益全过程的信息客观价值属性和用户主观价值感知,更为全面地揭示了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反映出信息质量多维度、多层次特点,弥补与拓展了基于用户视角信息质量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不但为该书的整体研究奠定并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信息质量领域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将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以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基础,运用规范实证研究方法,该书进一步剖析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和感知与信息质量的内在关系,构建形成网络用户信息期望构成体系和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体系模型。以上诸方面研究既包括整体关系的宏观构建,又包括内在关系的微观探析,改变了已有研究中分段式、截面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系该研究领域对网络环境中用户心理与行为和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的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由此可见,从概念模型到内在关系结构,再到影响因素模型,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彰显出该书坚实的理论基础,打造形成了该书的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2内容观点新颖,逻辑结构缜密,打造形成完整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与内涵阐释入手,在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全面揭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形成由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感观心理体验等4个维度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提升机制。从概念模型到内在机理,从评价模型到应用机制,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网络环境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石。《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渐进满足过程、从过程中用户的心理与感知角度、从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价值认知与判断的逐层深入,对信息质量概念的界定和内涵阐释。并强调指出,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产品与信息系统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用户交互的期望与主观体验感知[4]。该阐释突破了以往以数据和产品为中心的局限,突出了用户视角的连续性,既强调信息的使用价值,又强调信息的社会价值,是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折与突破。信息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该书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中,虽然信息效用价值是信息质量的核心构成,但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认知和动机、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技术功能及界面设计、信息特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感和观感等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用户偏好、习惯、素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由此,该书提出网络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性层面,更多的感性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最终评价结果[4]。围绕此核心内容,该书所构建的由多维角度、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既包括基本的信息产品价值特征属性维度,又包括信息交互过程中从网站各项技术功能、交互过程和服务品质、交互界面和网站设计等方面反映用户体验与感知角度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主观、客观和过程角度,将用户需求、用户情感、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等因素有机融入到以信息价值属性、信息服务品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基本涵盖了量与质两个角度。这些指标彼此联系、有机融合,全面、透彻地揭示了用户心理、用户行为等主要因素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与影响机理,既反映出信息质量评价中理性层面的考量,也反映出感性层面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与涵盖了用户视角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较好地突出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形成的全新信息质量评价框架,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现有评价体系的大胆突破和尝试。与信息质量评价领域视角全面、应用广泛的MIT数据质量研究项目提出TIQM(totalinformationqualitymanagement)模型相比[5],该模型在其固有信息质量、可达性信息质量、环境信息质量、表象性信息质量等4个维度基础上[6],不但在主观标准中引入了用户角色、用户体验与感知等要素,更从主观、客观、过程3个角度突出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全流程等特点,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因素相融合,同时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由以上几个角度的评析可见,《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将用户信息心理、信息行为理论有机融入到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之中,标志着信息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过程相融合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理论的确立形成,成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拓宽了信息质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拓展了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书概念界定清晰,理论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缜密,是国内该领域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创新性之作。

  3将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现实价值凸显

  随着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解决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质量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质量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所构建评价体系各维度、各指标均来自于实证研究结果,是用户网络信息选择与评判实际行为的体现。与此同时,该书还对各维度指标释义及来源做了详细的阐释,为网络信息生产机构、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站在用户角度,对其所生产或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也为网络信息用户选择评判高品质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该书中为评价体系构建所研究获得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和期望、信息体验和感知、信息质量三者间内在关系,所揭示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也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机构全面透彻地理解、有效把握信息用户情感认知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和影响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的以提升信息用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提出的用户体验与感知优化途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在分析外动力与内动力在信息质量综合提升中不同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综合提升动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信息质量提升动力建设结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以动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对网络环境中用户体验与感知的优化、信息价值属性提升、网络系统功能提升的研究,根据网络环境的现实特点与用户需求未来发展变化趋势,阐明了基于交互视角的网站系统优化、基于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以上模型与策略是以该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与期望、信息体验与感知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该书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和具体策略,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信息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全面、均衡地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力,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者以用户为中心改进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与优化系统设计和功能、制订提升信息质量策略措施提供可资借鉴、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该书将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既凸显其学术贡献,更加突出了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这也是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结语

  纵观刘冰教授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规范,既重视研究的规范化,又突出研究中思辨特色,以创新的视角、大胆的探索,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展开研究,是信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本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我们科学、全面地评价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利器,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中从用户角度优化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然,该书所构建完成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共性的研究。如果在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在本著作成果基础上做出更有力的推论,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在本书所获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具体的、典型的不同类型网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真实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结果,则可以对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做更一步验证,也可以通过对各类型网站信息质量所做出的总体性评价,发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该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多样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研究,其核心对象是信息用户。因此,如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眼动实验法、行为实验方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在现有研究发现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研究结论。同时,如果能够采用从网络平台(网页)截取或抓取客观内容数据,再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心理与信息行为特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瑕不掩瑜,相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将大大推进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服务创新,为实现网络信息质量的优化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毕强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NIGHTSA,BURNJ.Developingaframeworkforassessinginfor-mationqualityontheWorldWideWeb[J].Informingsciencejour-nal,(8):159-172.

[2]宋立荣,李经思.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发展[J].情报科学,,28(2):182-186.

[3]CROSBYPB.Qualitywithouttears,theartofhasslefreemanage-ment[M].NewYork:McGrawHillInc,1995:62.

[4]刘冰.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ENGLISHLP.Processmanagementandinformationquality:howimprovinginformationproductionprocessesimprovesinformation(product)quality[C]//MITconferenceoninformationquality.Cambridge:MIT,2002:206-209.

[6]STRONGDM,LEEYW,WANGRY.Dataqualityincontext[J].CommunicationsoftheACM,,40(5):103-110.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2

  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分别从课程改革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我国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指出在信息时代下,如何合理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质量,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优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从开展试验研究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客户端等新技术入手。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程改革;人工智能;移动客户端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而教学质量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依赖于课堂,课后难以得到有效辅导[1],学习效率和主动性普遍低下。而新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且受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课程教学压力急剧增大,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此种情况下,利用已有途径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有效改善课程教学状况对我国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学校,受开放教育与移动学习资源的冲击,绝大部分教学资源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这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可以通过访问开放教育资源、开展移动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即教育信息化来提高教学质量[2]。而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又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近期以来其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3]。积极推进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讲课效率和质量是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依靠发达的网络基础,融合当代教育理论,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逐渐建立起来的为网络教学活动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并具有组织、设计、评价、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等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4]。利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始于上世纪,最初只开发了内容管理系统,主要用来管理学习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层出不穷,为了给基于资源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平台,在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了学习管理系统(LMS),其缺点是没有对平台受众实行系统的管理。而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的出现,则在重点学习对象的资源共享和教学系统之间建立了相互联系交流的平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通过对教学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与进一步设计,研发出了通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整合教学管理、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了对教学活动全面的支持,形成了目前比较完整的支撑网络教学的应用环境[5]。目前,国内外不同阶段主要的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应用学校如表1[6]。

  二、国内外网上教学平台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利用文献调研、用户调研及平台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功能、平台管理、课程评价及应用现状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研究方面,国外M.A.Storey、B.Phillips[7]、LudivineMartin、DavidRoldanMar-tinez[8]等人以用户的视角,对网络教学平台做出了评价。而国内,北邮大的李青等人对知心网进行了可用性测试,并且将此作为依据,在教学平台已有结构上进行了诸多改进。此外还有张浩、杨凌霞、韦学恩等通过文献调研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9,10]。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方面,张伟远[11,12]等人对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方面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大部分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具备网上交互和协作的功能,并且普遍重视对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但课程设计功能不够突出,同时,对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国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亟须采取措施将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合作,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中国教育特色的平台。在平台管理方面,朱德权[13]等人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教学课堂在教学管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缺乏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是影响网络学习效率重要的原因。此外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在致力于建设网络教学硬环境的同时,软环境建设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在课程评价方面,祖文清通过建立网络学习评价标体、学习评价的数学模型对网络教学进行了评价;周寅等[14]针对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发展性评价理念进行了研究;而吕效等[1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要素及整体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完善和发展了课程评价体系。将网络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仍处于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功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现代科技进步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目前,已有学校的部分课程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部分学者对其应用状况、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形式和目的不同,网络教学平台在其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也有所差异。网络教学平台在基础公共课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物理和大学数学的教学上。其中,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最为广泛[16]。网络覆盖下的英语课程教学,促进了个体的发展,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个性化教学原则得以实现,但对外语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关注较少,多数学者都是探讨网络外语教学资源的设计思路,很少有人对现有资源的优势以及不足进行合理的探讨。在数学、物理类基础课程教学中[17,18],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然而,由于这类课程对逻辑要求比较高,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网络教学还无法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适宜起辅助作用,此外,此类课程制作需要输入大量符号、公式,需要演示实验及操作过程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19]。由于基础课程教学对学习情况好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所以学者们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基础课程教学上的研究集中在策略本身、观念与策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上,而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学习策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未有太多关注;此外,研究者们多集中于教学活动的理想化层面的设计上,缺少对于个案的实证研究等。网络教学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20]、生物[21]、食品[22]、护理[23]等上,其中以信息技术类课程应用最多。调查研究表明,将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质量以及积极性等方面都得到显现。与基础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利用平台资源,采用案例教学,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创新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的进步。然而,单纯的线上学习不方便师生之间进行自由、全面的面对面学习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习效果偏离理想状态,因此,近几年来,将面对面学习的优势和网上学习的优势相结合产生的混合学习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黄德群[24]等对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的混合学习进行了研究。混合学习模式是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改进,解决了课时不足、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不充分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各层面的学习和体验。

  四、总结与展望

  1.目前,对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多采用对已有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文献分析、网络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较少运用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研究是对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的方法。此外,现阶段我国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集中在理论课上,而在实验课上应用还比较少。实验课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具有风险,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步骤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的概率,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验课程教学上的研究很有必要。2.现阶段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大部分还依托于计算机来开展,然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层出不穷,应利用各种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化调控,提高师生交互的时效性;同时,删除使用率偏低或不符合学生使用兴趣的工具,添加一些新兴的交互工具和模块,例如接入现在流行的各类即时通讯(短信、微信等),适应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使用体验。综上所述,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其问题范围广且复杂,仍有众多领域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掌握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设计、平台管理、课程评价及其在不同课程教学的特点,重点开展试验和智能化研究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孙汉国,宋吉荣.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学教育改革[J].科技纵横,,(1):19-20.

[2]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谢晓林,余胜泉,程罡,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13(5):12-25.

[4]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杨宗凯,吴砥,刘清堂.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孙重锦.国内外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特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7]StoreyMAD,PhillipsB,MaczewskiM,etal.EvaluatingtheusabilityofWeb-basedlearningtools[J].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5(3):91-100.

[8]MartinL,MartínezDR,RevillaO,etal.Usabilityine-LearningPlatforms:heuristicscomparisonbetweenMoodle,SakaianddotLRN[J].2008.

[9]张浩,杨凌霞,韦学恩.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评价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96.

[10]王波.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评价个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1]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平台的特征之国际比较[M].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0).

[12]陈海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之比较研究———以香港公开大学与上海电视大学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5):94-100.

[13]朱德权.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中的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4]周寅.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发展性评价[J].新课程:教研版,2010,(1):82.

[15]吕啸,余胜泉,谭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73-78.

[16]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17]李关民,王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价值工程,2012,31(2):267-268.

[18]曾刘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19]蔡文青,梁斌.网络教学平台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11,(1):76-78.

[20]颜士刚,李赛男.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知能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1):100-112.

[21]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478-482.

[22]朱英莲.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9):238-242.

[23]王芳.基于网络空间教学平台的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5-97.

[24]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64-70.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3

  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看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只有经济改革而少有政治改革,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政治制度的改革却缓慢进行。

  他们认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他们惯用西方政治学通用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甚至很多国内学者也喜欢采用西方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政治制度。

  当人们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尤其根据不同的标准,去判断一项事物成功与否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便存在巨大的反差与分歧。

  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越是多元,一个客观的、有说服力的、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的确立就越珍贵。

  如此看来,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一个说明,需要一个标准去评价。

  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求客观地描绘出当前“中国政治制度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及动态。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直接针对中国政治制度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者直接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多数学者提出了中国政治制度评价标准这类问题,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但并未作细细论述。

《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文章“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明确记录了小平的观点。

  他认为要从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并改善人民的生活以及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这三方面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1]。

  国家领导人认为,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主要看四个标准。

  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贾立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实现了大国和平崛起、创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国政治模式,在判断与评价上会有如此大的分歧与反差呢?关键是看“标准”二字。

  因此贾立政认为,判断中国政治模式,应依据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政治模式自身规律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

  二是要符合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是能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四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

  五是有稳定且高度认同的国家政权和政党制度[2]。

  甄小英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利最大、弊最小的制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制度。

  具体说来,衡量我国政治制度成功与否,至少要坚持五个标准。

  第一,看能否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看能否切实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第三,看能否实现有序的、广泛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并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第四,要看是否能实现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要看是否具有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3]。

  柴宝勇认为小平提出的“三个标准”及江提出的“四个标准”属于“制度效果论”的'评价标准,并进一步指出:“制度效果论”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直接制度效果论”,第二个就是“制度效果演进论”。

  小平的三个标准及江的四个标准是制度效果论的第一个层面。

  而“制度效果演进论”则是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制度效果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

  政治制度之优劣还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能够让社会具有足够的自我改善即所谓“自发演进”的空间[4]。

  李贺林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更没有始终如一的政治制度。

  我们所说的好的政治制度,其实就是“适用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适合于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政治制度[5]。

(二)不专注于评价标准研究,却大量涉及政治制度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

  多数学者并没有直接针对我国政治制度评价标准问题进行研究,但学者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却经常大量谈到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及优势,特别是在分析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上,充分肯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认清我国政治制度特有的优势对于如何评价我国政治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学者们认为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恰恰是我国政治领域中的优势。

  陈红太认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与文化包容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同时这也是中国获得高速发展的奥妙所在[6]。

  张树华认为小平晚年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这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因为这“四个坚持”也就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

  他认为中国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中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较好地处理了社会民主、个人自由、国家稳定和政治效率关系,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发展模式[7]。

  胡鞍钢认为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体制的三大优势,第一,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领导人交换制度保证了政治领导集体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第二,领导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了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8]。

  房宁认为中国崛起的奥秘是其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一大特色就是使决策成本降低的一次性授权,这一说法与其他学者所说的“集中效率优势”不谋而合。

  因为西方在“民主政体”之下有很多的授权过程,且是多中心的,因此在每个重大决策上免不了大量的博弈,导致交易成本很高。

  这就是中国和西方所谓“民主”国家相比的效率之所在,也是中国不断崛起的制度奥秘[9]。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4

  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推荐

  一、网络课程的教学构成

  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能够系统性的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够资源共享,享受到全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开展交流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进网络教学,能够很好的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很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庞大的信息网络,让学生享受到广阔的信息资源,了解到互联网的应用方法,对视觉和听觉进行直接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网络课程不仅有课堂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相关的实践性的活动,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网络生活软件,参与活动提高实践的能力.网络上进行生活化的活动,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其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网络上学习PPT制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习Flash动画,让二者进行结合制作出更加精美的PPT.学生还可以使用常用的office软件等,加入视频编辑图片编辑、网页设计等功能,强化网页的视觉效果,提高学习的'本质.

  3.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

  互联网中包括很多的知识,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使用互联网中的项目,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关注社会时事和国家大事,掌握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社会的动态,丰富自己的社会性.这样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视野,健全社会认知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在了解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自我.

  4.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科,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规划的思路进行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要注重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学习系统,从而进行创新型活动.例如在进行网页设计的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设计网页,通过很多网页的对比,找出不同网页的优势和缺陷,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加精美的网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勇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多种学科中,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实践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

  网络课程具有很广阔的资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能够主动的甄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这个信息选择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素质和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很多的信息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忽略垃圾信息,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发挥监督作用,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正确的学习,提高身心的素质.网络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增强网络素质,高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5

  中学生体育兴趣评价标准研究的论文

  中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十分迫切。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然而,在施教和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出现片面的或倾向性的误差,使其成效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如何正确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3、中学生的体育发展引起来自家庭、社会更为广泛、切实的关注。以往在谈到体育兴趣时,通常是指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除了自己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外,主要靠体育教学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但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的逐步重视,体育带给社会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单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立体式的互动。此外,社会能否对学校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一定的便利,这些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对全面快速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是衡量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社会关注标准。

  4、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强、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师队伍。去的体育教学更多的侧重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巧,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不断认识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如何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改进自我健康的能力,加强理论基础并通过体育强化中学生的精神品质,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青少年成长发育期的巨大作用,取得明显的体育效益。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由以往单一的“技术型”向“智能型”过渡。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普通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理论以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的手段;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体育教学、训练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生理保健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们应在转变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将其融会贯通并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更高需求。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6

  摘 要: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政治制度褒贬不一,在判断与评价中国政治制度上有很大的分歧与反差。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标准”问题,过去,人们更愿意用西方政治学标准来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如今学者们渐渐开始探索一条正确评价我国政治制度的道路,不仅包括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也开始重新审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有优势及特点,文章试着去梳理学者们如何正确评价我国政治制度,其标准如何,理清这些标准对于我们继续研究“政治制度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7

  环境评价研究论文

  一、我国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述要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并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成效显著,1979至,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189.2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3.3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466.37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额249.44亿美元。此间,吸引外资大体经历了从政策引资到环境引资再到特色引资的阶段更替,体现出对投资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

  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改善和调控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1993年我国政府举办了关于投资环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投资环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成果被编入《论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一书中,[1]但投资环境的定量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鲁明泓在分析我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选取一般经济因子、通胀因子、劳动力因子、政策因子等四类因子共11个具体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除西藏以外的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测算和评估,并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性建议和措施。[2]

  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省区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未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性;

  二是对非经济因子考虑较少;

  三是评价结果未能反映各年度之间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程连生则运用熵的原理来探讨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特点和熟化类型,同时也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主要措施。[3]

  不过,对投资环境熟化度和投资环境熟化率的内涵界定和计量的科学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增长熟化型、稳定熟化型、潜在熟化型、发展熟化型等类型划分也值得商榷。,鲁明泓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外资区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继而运用偏差系数分析法划分出过度投资地区和投资不足地区,借此评判各地吸引外资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未来潜力;最后分析了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区域差异。[4]但对过度投资区和投资不足区的划分依据和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苏亚芳在对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市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自然环境、人口和劳动力、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税收优惠五类因子共21个基本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港城市宁波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又对重工业、轻工业、高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四个投资行业分别进行了适宜性评价。[5]将投资区的综合质量评价与投资产业的适宜性评价结合起来,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将投资环境评价与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分析模型的开发结合起来,则是该项研究的又一特色。

  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交通便捷性五个方面,选择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工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投资额、高中毕业及以上人口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路网密度、市区离机场距离、市区离铁路线距离、人均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共12个具体指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49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6]

  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虽然取得了骄人进展,但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侧重于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而忽视国内各地区或城市间的横向经济合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力吸引外资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前期的增长极阶段(即常规技术阶段),外力确实是主要的发展驱动力;但随着增长极阶段向新产业区阶段(即高技术阶段)的转变,内力因素的重要性将日趋上升。实际上,利用外资是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由国内向国际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国内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和秩序,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在重视吸引外资的同时,同样要注重吸引内资。据上海市统计,截止20底,全市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22270个,合同利用外资454.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08.89亿美元;累计吸引内资企业1.5万家,累计吸引内资金额602亿元;上海投资各地企业420家,投资金额超过180亿元。又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至共引进项目231个,吸引外资45.77亿美元,内资51.5亿元,成为海内外创业者向往的投资热土。可以预见,我国城市和区域经济将进入分工与协作、外资与内资互动发展的新阶段。

(2)各地在吸引外资的手段上,偏重于优惠政策方面的非公平竞争,而相对忽视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是优惠政策。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不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层层变异而被滥用,使各地的招商竞争沦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导致国家和地方政府两败俱伤,而且多如牛毛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样令外商一头雾水,缺少政策稳定感和对当地政府的诚信度的信心,同时,不少内资企业为了享受优惠而争相“假合资”。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主要不在于该城市的行政当局制订出超过国家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优惠政策,而在于简化行政管理程序,促进法律、法规清晰化和执法透明化;在于健全必要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在于消除在进入国内市场方面所存在的行政障碍;在于保障投资者有利可图。因为,一方面,优惠政策存在效益递减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入世后,专对外商的“土优惠”与WTO的“普惠精神”明显相悖,取消特殊,统一待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已势所必然。

(3)偏重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因素的比较,而相对忽视人力和技术资源及社会资本等重要因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下降,而高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上升。过去某一种物质上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和水供应)常常就足以吸引外国投资,而现在则要求有高度发展的人力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等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将呈上升趋势,传统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有可能逐步丧失。此外,辅助性配套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投资环境评价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也是外国投资者颇感兴趣的因素。

(4)局限于单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静态评价,而较少关注城市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较少关注本地城市与周边城市甚至更遥远城市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竞争。或侧重单项软硬环境设施或条件的改善,而相对忽视投资环境整体功能的协同提升。

(5)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偏重于一般经济因子,而相对忽视非经济因子;或偏重于外资企业或产业布局的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而相对忽视外商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适意性需求方面的考虑。因为,外资企业要在一地扎根,其要求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通讯、城市景观、社会治安、污染状况、居住条件、文化娱乐设施等等,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

(6)不同区域层次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应当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投资环境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国家或大的区域的投资环境,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市的投资环境,微观层面则主要指企业或特定产业的投资环境。在对不同区域层次或不同目标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其影响因子或参评因子及其权重也会因层次和目标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在以往的投资环境评价中是较少顾及的。本项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二、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投资者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选择哪个国家或大的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者在做出这种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可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参评因子。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国别冷热比较法、体制评估法等均属于此类。在此,笔者将我国各省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也视为宏观层面上的评价。在我国各省区之间,由于政治稳定性、货币稳定性、对外商的管制程度、法令障碍等因素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故不予考虑。因此,从软硬环境中选择路网密度(X[,1])、信息化水平(X[,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3])、生产成本包括房地产价格(X[,4])和劳动力成本(X[,5])、市场规模和潜力包括人均GDP(X[,6])、市场中心性(X[,7])和城市化水平(X[,8])、劳动力素质(X[,9])、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X[,10])、行政管理效率(X[,11])、知识产权保护(X[,12])共12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线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与公路里程之和;信息化水平借用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对中国各省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劳动力成本以职工平均工资来表示;市场中心性以人均批发和零售销售额之和来度量;劳动力素质为每十万人口中高中毕业及其以上人口数;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以非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行政管理效率借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的调查结果来间接度量;知识产权保护以三项专利批准量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三、中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根据~年的评价结果,笔者运用坐标图示方法对各年度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分类(因篇幅所限,此处图略),划分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软硬环境互动发展型;第二类:硬环境滞后发展型;第三类:软环境滞后发展型;第四类:软硬环境缓慢发展型。

  以2000年为例。属于第一类的城市有深圳市、佛山市、广州市、东莞市、珠海市、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和潮州市;属于第二类的城市有韶关市、湛江市、梅州市;属于第三类的城市有中山市、汕头市;属于第四类的城市有茂名市、阳江市、河源市、清远市、揭阳市、云浮市、汕尾市。

  四、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即是在宏观和中观决策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投资场所的适宜性和投资潜力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以便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从投资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场址选择。精明的投资者往往能够恰当地选择投资项目与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以便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赢得竞争。

  进行投资场所的适宜性评价时,首先应根据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对自然、经济、技术、环境等条件的个性要求,来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在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基承载力、水质、大气质量、绿化覆盖率、洪水淹没的机率、地震烈度、外方职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三乱现象”等因素;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距车站、机场、港口等主要交通节点的距离、土地成本和租税、水电气的供应及成本、离市级商业中心的距离、当地的支持产业和辅助性工业的配套程度、劳动力技术水准、资源禀赋、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因素。

  投资场所评价的具体方法有:(1)专家决策法:即根据所选取的场址特征指标值进行评判和加权,以场址总合得分最高者为最优选址。(2)匹配法:即根据用户需求和可选择的场址之间的最佳匹配程度来选择最优场址。(3)层次分析法:即在可能性选择中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确定其最优场址。

  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素质、交通条件、创新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靠近知识密集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成为其布局的重要条件。以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园区选址于上海市西南部,以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该园区距市中心人民广场11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7公里,距铁路上海站12公里,距内环线高架道路4公里,距地铁一号线1.5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通讯捷达;环境幽雅,降尘率低,水质较好;工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智力资源丰富(附近有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120余所研究所;16家国家科研开发机构,270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海关、商检、金融、保险、外贸、咨询、律师、会计、专利商标、质检、人才培训等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至2000年底,区内共有各类企业800家,其中有研发功能的机构和企业65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81%;职工总数4.1万名,其中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50人,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8000人,分别约占职工总数的35%和20%。在已开发的6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累计产出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20亿元、出口创汇6.2亿美元,单位面积产出列全国高新区之首;世界500强跨国高科技公司已有30多家在区内投资项目。园区还与国际国内的孵化器公司、风险投资机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合作,在担保、中介、加速孵化等技术创新机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该园区正以宽带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抓手,创建数字园区;以国际认证为抓手,争创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双优园区”;以中英合资“科技绿洲”项目为抓手,创建国际园区。通过努力营造高品质环境,实现由产业发展向功能开发的转变,以期塑造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优越的创新环境,使该区的服务质量、环境保护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投资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投资者和企业家对该区域的投资环境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其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场所的选择。因此,只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关联性考察和比较分析,才能达此目的。

  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投资环境评价的多层次综合研究,是深化投资环境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微观层次投资环境的系统综合研究仍是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国市长协会编:《论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第64~70页。

[3]程连生:《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分析》,《地理学报》,1995年第50卷第3期,第240~246页。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19第12期,第37~44页。

[5]苏亚芳:《海港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载于陈述彭主编:《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第322~349页。

[6]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中国市场经济报编:《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北京,工商出版社,20。

[7]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年第2期,第3~11页。

[8]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0]石忆邵、顾萌菁:《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规划师》,2001年第3期,第86~89页。

[11]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年。

[12]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3]王树海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年),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8

  网络环境下法学课程可视化研究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移动设备与通讯技术也日趋成熟,移动学习也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而如何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紧密地结合,将信息技术中的可视化技术与工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实现法学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当前法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刚刚召开过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实现治理国家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从侧面反映出培养当代优秀法学人才的重要性。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对法学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法学课程的改革成为了当前法学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法学课程教学方式的现状与利弊分析

  目前,国内大学的法学课程大多仍是采用说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牢记掌握比较扎实牢固的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知识,但是已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急速发展的社会与新型社会对于优秀法学人才的需求。

  除了说教模式以外,部分学校和法学教师也已经在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企图走出当前法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团队研讨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诊所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同时也给法学课程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与希望。

  虽然说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热情,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形来看,采用这种方式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如我国的教育环境还不够成熟,师资力量还打不到一定的标准,又或许是一贯的教学方式的限制等很多原因造成这种可视化教学方式的实行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法学课程可视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可视化就是将一些抽象的数据、知识、信息等用图示这些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或者隐藏的一些概念、命题以一个完整系统的图形呈现出来。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用一种图示的方法把书面的知识等以视觉地呈现出来的过程。

  但是对于可视化的概念,每个学科都有着不同理解,据我自己查阅的文献、书籍进行查阅发现,对于法学可视化的概念仍旧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我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分析发现,法学可视化可以定义为:在法学这一学科领域内,将书面的`知识、信息等借助图形、图像、视频等方式只管地呈现出来,知识一个视觉表征的过程。

  三、法学课程可视化教学的方法介绍

(一)概念图,就是用节点和连线将概念性的文字连接起来的图示,它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连线,而是可以由多种连线组成的一个图,且每个概念之间是由不同的命题组成的,其实就是知识与知识之间所构建的一个图示化的网络结构,它可以是由不同层级组成的,是一种视觉表征的工具。而且操作起来非常的方便,也便于学生加深记忆,发散思维,因此在法学讲课的过程也频繁用到,但是对于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

(二)思维导图(Mind map),是模拟人类神经网络放射结构,用关键词、色彩、线条、节点等激发大脑思维,以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视觉认知结构,是一种可视化工具,亦称“脑图”、“心智图”、“心灵图”。它是由英国著名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在研读了脑病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之后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1971年汇集整理形成了《思维导图》一书,到目前为止,思维导图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业、传媒等很多行业,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作用。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

(三)在线交互式学习,就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一种时下最流行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做到真正的平等交流互动,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人机交互,还有师生交互,以及生生交互,使得知识呈现的更为直观,交流更加顺畅,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是目前在国内法学课堂上大部分还是采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小组交流,而没有实现真正的师生交流。

  四、法学课程可视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对于此次法学课程可视化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找了两个平行的法学班级,一个进行可视化实验,另一个按平时一样进行教学,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进行测试,为了使得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显得更为公平合理,我们在本次试验中加入了调查问卷、随机访谈、师生交流、随堂测试等方式来进行多维度测试本次试验的效果。

  而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是呀班级的学生相比普通班级的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稍高一些,且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性也更高。其实不管是思维导图还是交互式学习都是在用一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大脑,帮助他们进行发散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五、法学课程可视化教学的优点并展望未来课堂

(一)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说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使得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不用过多的思考,短期来看,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也加快了授课进度,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会固话他们的思维,更会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得到满足,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的出现,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综合素养,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9

  网络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与思考

  本文结合国外相关院校现状,对网络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我国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傲了一些探讨,并对如何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课程的评价机制提出了相关意见.

作 者:吴生根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5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633.67?关键词:远程教育 ??网络课程 ??课程评价 ?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0

  1)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媒介成了数字化媒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传播内容的文字、图像和声音。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信息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网络媒介的数字化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而且还可以达到不同形式信息的转换。

  2)全球性。

  网络媒介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专利,不受任何人制约。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是由报社、电台和广播单位制约了发表的内容和发表的范围。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是,网络媒介具有全球化特征,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阅读信息的权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的束缚,网络媒介的受众遍及全世界。它的这个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甚至个人网站也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网民关注的对象。

  3)由于传统新闻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信息内容有限,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具有信息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的特征,它不受版面、时间的束缚,网络媒介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大,范围广,人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

  4)可存储,易复制。

  网络媒介发布的新闻内容可以复制,可以存储。它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人们也可以将基内容复制下来。所以说,在网络媒介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5)易检索。

  网络媒介可以将无限丰富的信息进行贮存和发布。同时,读者能够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得一些有用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

  6)迅捷性。

  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简便。特别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方面,互联网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所以说,网络媒介传播新闻的时效性特高。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1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5月-20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年9月-1月,开发软件

  2月-20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9月-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广州)、19(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

  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毕业设计模块

  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篇 课程评价的研究相关文章:

《论中国德治与法治》论文3篇(德治与法治比较研究论文)

浅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论文9篇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地勘公司行政管理调查研究论文11篇

体育产业与体育营销策略研究论文11篇(体育营销学论文)

社区体育理论框架研究论文7篇(休闲体育理论框架)

有线电视网络应用与发展研究论文9篇 有线电视的发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2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个人简历自我评价标准版7篇(标准个人简历范文自我评价)

本科毕业生自我评价标准模板范文3篇(学生毕业自我评价模板)

企业文化管理现状的重要性研究论文3篇 企业管理中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