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篇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时间:2022-10-11 11:21: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篇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供大家赏析。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篇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1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

  古诗词的教与学之于语文学科,可谓房阙之柱、楼塔之基。对于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水平,因此,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点。然而,很多同学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并没有能够把握住一个系统思路和综合技巧,没有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结构,这对于同学在语文知识的夯实以至应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在此总结一些学习经验以供参考。

  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诗冠历代、宋词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论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由此来看,对于境界,也就是意境的把握是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重中之重。在此,我们便对古诗词中意境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一、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言。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举其第四首为例: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二、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号称“诗佛”的王维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至此,我们分析总结出了两大类、八小类意境。古典诗词其实是一种抒情语言艺术,品诗词就应从这种艺术的核心——意境入手,正所谓“景中有情,象中有境,情景交融,自有意境”,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无不遵循此通法,当我们注意古诗词作品的韵律和谐、文辞考究的特点时,要对其进行审美鉴赏,则必须把握意象,深掘意境,善于展开联想,通过再造想象,深刻揣摩意象,准确捕捉诗眼词眼,把握作者的人格,方能领悟古诗词“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刘知几《史通》)的精髓。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2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 考籍号:

  论文题目: 考生电话: 邮

  编:

  汉语言文学

  汇款单编号:

***362

  姓

  名: 徐佳慧

《论中国古诗词意

  指导教师: 境的美学特色》

  贺福凌

***

  通讯地址: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 录

  摘 要.........................................2

  一、古典诗词意境概述............................2—3

(一)、意境及意境美的含义

(二)、意境的源流

  二、意境“三美”................................3—5

(一)、含蓄之美

(二)、情韵之美(三)、动态之美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5—8

(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和自然美

(三)虚实结合

  总 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9

  论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

  内容摘要: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委婉含蓄之美、情高韵远之美和动态传神之美。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产生无穷遐想,且回味不已,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古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在于: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形描写相结合,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意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含蓄之美,动态之美,情景交融,美学特色

  一、古诗词意境概述

(一)意境及意境美的含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1]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这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2]

(二)意境的源流

  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意

[3]境”一词,盖出于佛经。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宋至清化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4]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还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和小说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

  二 古诗词意境的“三美”

(一)含蓄之美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5]

(二)情韵之美

  短短的一首诗,如果能创造出曲径通幽,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而神韵最为深远静谧的当属初唐后期的张若虚所写的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以七言歌行形式,采用乐府、宫体旧题,以游子思念妻子的离情别绪为基础,以江月为主要意象,在春、江、花、月、夜的广阔静谧之中,用良辰美景衬托游子思妇的伤感情绪,又在句句的感慨之中,展示当时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虽然有困惑、焦灼、忧虑,但却充溢着青春年少积极进取的气息。没有辞藻的华丽和欲说还休的苍老,却将诗情画意、宇宙奥秘、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淡淡的、哀愁的情感让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6]唐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则更是体现了情高韵远的境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唐诗别裁》评价这首山水田园诗为:“心思之巧,语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全诗紧扣山村特色描写,“鸡鸣”、“竹溪”、“村路”写出山村的恬淡,自然和谐。“妇姑相唤浴蚕去”,写山村人家忙碌劳动之景,而飞来之笔“闲着中庭栀子花”,则又是另一种淡然娴静。在这里,作者多层次表现了诗歌丰富优美的意境。为了写人忙,从反面写花闲,栀子花香气四溢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美的意境,表达了深远的情韵。总之,这首诗处处写山村的景美、人美、花美,表达诗歌深远的意境之美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总之,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淡薄玲珑之感,气质清新高雅,但不乏韵外之致。

(三)动态之美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诗作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动态美也叫做飞动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曾说:“延寿《灵光》,[7]含飞动之势。”《鲁灵光殿赋》所描绘的飞禽走兽都有飞动之态,而胡人、玉女、神仙等也都脉脉传神,栩栩如生。流动之美的诗,在六朝时也有比喻,《南史》卷二十二王筠传载沈约曾说谢沿评王筠诗时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唐初李峤《评诗格》中曾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的,中唐皎然继之:“状飞动之趣”(《诗评》),就是提倡动态美。认为自然美有“天地秋色”之类的静态美,有“庆云从风,舒卷万状”之类的动态美。但是,意象中的景物不能是静态的,自然美不论静态或动态,当它们进入意象时,都必须“状飞动之趣”,成为“气腾势飞”(《诗式》)的动态美。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歌只有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苞开放的欢乐,鹦鹉青春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反之,如果只表现一堆“死灰”,而没有蓬勃“生气”,就不可能形成美的意境。所以诗人对具体物象的摹写,都力追神似。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滋润,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传神的表现手法,把春的到来写得如此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古代诗词境界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做过许多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诗词意境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就表现在“境生外物”这一点上。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为之。??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所以意境不在象外而在象内。善于写诗的人应该创造一个“境生象外”的艺术境界,以便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凡是具有深远艺术意境的作品,都会使我们感到在艺术作品本身的、具 体的、有形的描写之外,还有一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无形的广阔而深邃的境界,它远远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出来部分的范围。“境生象外”是对诗歌也包括其他艺术意境特征的深刻论述。后来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又做了进一步发挥。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罢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戴叔伦所说的“诗家之景”正是针对诗歌意境而言的。蓝田玉暖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一种朦朦胧胧的强烈空间感。司空图十分赞赏这幅图景,认为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之意。第一个象和景即是刘禹锡所说的象,指艺术作品中所具体描绘的实的部分,而第二个象和景则是存在于第一个象和景之外的,即是刘禹锡所说之境,指作品中借第一个象和景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没有直接描绘虚的景象。它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获得,但又是在具体的、已经描绘出来的象的指引下产生的。它恰如严羽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可以感受到、体会到却又难以描述出来。

“境生外物”的特点梅尧臣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过较细致的分析。《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曾提出诗歌之善者应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所谓难写之景即是指诗歌意境。虽然只描写一部分却要能使之把整个空间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梅尧臣举例分析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与意,殆难指陈以首也。虽然亦可略道其髣髴。若严维“柳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从严维的时来看,柳塘、春水、花坞、夕阳这是一些具体物象,诗人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天容时态,融和骀荡”的意境,亦即生于象外的广阔艺术空间。它比这些物象要丰富得多。然而又是要靠对这些物象的描写来形成的。从温庭筠的诗来看,鸡声、茅店、板桥、霜冻,也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象。却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行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而行的生动场景。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我们体会到行旅人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即是作者得于心的产物,又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要览者以会意,充分发挥读者想象力方可体会到的。境不同于象又离不开象,象存在于境这个空间中,境这个空间又要借象呈现出来。所以境生象外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我们对艺术意境欣赏时绝不能局限于已经描绘出来的具体物象,而要善于从象外去领会意境所构成的广阔空间美。

(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和自然美

  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美是古诗词艺术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王国维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作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称这种真实为“不隔”的境界。“不隔”的概论其实也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对我国古代论意境美学特征的一个总结。早在齐梁时期刘勰和钟嵘就很重视艺术的真实、自然之美,尤其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曾明确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钟嵘反对由于堆砌典故而造成意义晦涩深奥,妨碍自然真实的错误创作倾向,他所主张的书写即目所见的“直寻”方法,实质上和后来王国维的“不隔”要求是一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隔”与“不隔”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是看它是堆砌典故深隐难懂呢,还是直抒胸情自然真实。其云:问“隔”与“不 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两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天。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姜夔《翠楼吟》云:“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涕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则隔矣。颜延之以“镂金错采”出名,黄庭坚以掉书袋著称,而陶谢之诗犹如“芙蓉出水”,东坡之诗作如“行云流水”。可见“隔”与“不隔”对意境的深浅优劣影响甚大,“隔”的作品意境往往不容易出来。

  自从钟嵘提出书写“即目”、“所见”的“直寻”方法后,这种强调真实,自然的美学思想遂成为我国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重要指导原则。比如李白诗歌的意境就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这正是李白所理想的诗歌艺术美和具体的创作道路。唐代的重要诗歌理论批评家皎然、司空图都是竭力提倡这种艺术美的。皎然在评论谢灵运诗歌时,指出谢灵运诗歌之妙处即在“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司空图则更进一步的从诗歌理论上作了发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要靠“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在《二十四诗歌》的“自然”一品中对诗歌意境的这种特征作了形象的阐述。他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是说要直接书写目前所见,而不必刻意追求人为的奇特。《诗境》一品中也说道“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这样的艺术境界使我们感到“如逢花开,如瞻岁新”一般,得之于自然而不强求。这种美学思想不仅贯穿于整个《二十四诗品》,而且直接启发了欧阳修、梅尧臣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主张的提出,并且对整个宋代的文学思想有很多影响。杜甫《樱桃诗》中说:“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也,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说:“初日英蕖,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说:“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与溪中,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之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于奇险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子尝爱政黄《牛山中偈》云:‘桥上山万层,桥下水千里,惟有白鹭鸾,见我常来此。’造语平易,不加雕琢,而清胜之景,闲适之意,宛然在吾目中矣。” 范晞文《对床夜语》中说:“‘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久容。’皆唐人会故人之诗也。久别重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

  从以上五例,我们可以知道主张诗歌意境要有真实,自然之美的观点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在创作中要做到“直书所见”,使之有“宛然在目”之效果,这种境界亦并非任意而为所能达到的,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敏感,善于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景象,诚如司空图所说的“如礦出金,如铅出银”的“洗炼”,而使之成为“万取一收”的产物。这也是意境的重要美学内容之一。正是由于诗歌意境的高度真实感,才能使诗歌在历经千百年之后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只有真实存在包含诗人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三)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

  意境作为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它要以虚实结合为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看,司空图所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第一个象和景是实的,第二个象和景是虚的,是由实的景象启发、引导而产生于读者的想象之中的。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景象又不是任意产生的,是按照作者所已经表现出来的实的部分必然要导致的境界。例如王夫之评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个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谢眺这两句诗写的是具体的实景,但是它很自然地使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了在它后面的“含情凝眺之人”的生动形象,不仅能领略到此人的感情状态,而且有“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之感,这就是虚景,谢眺此诗的意境正是在这虚景与实景紧密结合下产生的。意境创造上的这种特点,皎然在《诗议》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阐述。他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需,亦可以偶实。”皎然指出,在诗歌意境(即“境象”)这个艺术空间里,有虚有实很难分清。如景、风、心、色都是实的、可以捉摸都部分和虚的不可捉摸的部分,两者水乳交融,很难具体指陈出来。后来词论中讲的“空”与“实”,“清空”与“质实”,其实也即是说的虚景与实景的关系问题。

  艺术意境中的虚和实是不可分的,而虚景而虚景也不是不可绘。描绘实景要不局限与实,而能幻出虚景方为至妙而虚景亦不能离开实景产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创造艺术意境,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过许多生动形象的论述,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艺术经验。比如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忠恕,有一天郭忠恕乘醉在一幅素绢上的一角“远山数峰”,别处都是空白,但却能使人感到这空白处又一派山峦起伏的浩瀚气势。后来文艺理论上遂以郭忠恕画天外数峰传为美谈。王士禛在《香祖笔记》等著作中,就一再称引王楙《野客丛书》中说;“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认为这个说服“得诗人三昧”。天外数峰本身并不难画,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实出虚,虚实结合,使大片空白指出无画而有画,在人们心目中展现一幅山峰若隐若现、云水缭绕翻滚的生动图画。这正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我国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这种美学的表现特征。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这里写的只是劝饮一杯送别酒,然而它却体现了诗人对朋友远使边塞的无限关怀和深切感慨,他很自然的把读者带入了对边塞黄沙漠漠、愁云惨淡、荒无人迹,举目无亲的想象中去了。离乡背井、艰苦征战、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由一杯送别酒的具体的实的景象描写而引出的想象中的虚的境界。显然,并不是随便写一个实的景象都能起到这种作用的。艺术家只有抓住了现实生活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片段,并作出生动逼真的描写之后,才能借助它的象征暗示等作用而产生虚的境界,把诗人心灵深处的情状透彻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 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结合无形描写,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我国古代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的形成是和老庄思想与佛教的哲学有密切关系的。老庄主张天然,否定人为,提倡“有无相生”,意在言外,特别重视虚的意义与作用佛教则利用老庄和玄学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理论来说明至高的佛理是不可言喻的,宣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了传达玄妙的佛理,他们常用具体景象来象征,“拈花微笑”、“天女散花”、“香象渡河”之类。这些对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意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许多诗人创造意境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意境的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真切自然的根本美学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蓝华增主编《说意境》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王小玲主编《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 李泽厚主编《意境杂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 [4]严羽《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 禹克坤主编《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6]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7]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 漓江出版社,1985年

  致 谢

  即将结束的三年大学生活之际。感谢教过我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学业上对我的悉心指导,以及孜孜不倦、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更令我受益非浅。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在我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感谢我的班主任给我的指导和关怀。在生活上和工作中都给予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授课老师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教悔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的领导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感谢专家和评委耐心审阅我的论文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刻画的人物之形象、景物之传神、炼字之精到。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遐想无穷,回味不已,给人以精神的提升和享受。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人物形象;诗情画意;炼字精到。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一、古典诗词中形象的人物

  毛泽东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诗词要达到震撼读者的心灵,使

  人潸然泪下或拍案叫绝,靠的就是形象,靠的就是形象思维。黑格尔说:?美是形象的显现。?形象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隔?来论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作者有关来分。其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诗词里抒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简言之就是?我?的形象。

  陆游在《诉衷情》里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臵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臵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诗词中表现的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简言之,就是?我?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家喻户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作者表现的这种人物形象虽然不是?我?,但?我?的思想感情也倾注在里面了。

  辛弃疾的《村居》同样有此情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水之畔,茅屋之前,老头儿老太太正在悠闲地聊天。孩子们有耕、有织、有乐子,各得其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家有乐,其乐融融的动人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将人伦之情,天人之美之韵点染得妙趣横生。

  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更是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的宫女的哀怨形象。

  二、古典诗词中事物的传神

  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歌只有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苞开放的欢乐,鹦鹉青春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反之,如果只表现一堆?死灰?,而没有蓬勃?生气?,就不可能形成美的意境。所以诗人对具体物象的摹写,都力追神似。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如王维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是以烟雾写山之精神。陶渊明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谢灵运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则以草树写春之精神。这些诗句,千古传颂,贵在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表现了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种动态美和传神美,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滋润,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传神的表现手法,把春的到来写得如此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丰富睿智的涵义,去人又能给人无尽的思考。

  唐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则更是体现了情高韵远的境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唐诗别裁》评价这首山水田园诗为:?心思之巧,语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全诗紧扣山村特色描写,?鸡鸣?、?竹溪?、?村路?写出山村的恬淡,自然和谐。?妇姑相唤浴蚕去?,写山村人家忙碌劳动之景,而飞来之笔?闲着中庭栀子花?,则又是另一种淡然娴静。在这里,作者多层次表现了诗歌丰富优美的意境。为了写人忙,从反面写花闲,栀子花香气四溢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美的意境,表达了深远的情韵。总之,这首诗处处写山村的景美、人美、花美,表达诗歌深远的意境之美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古典诗词中炼字的精到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所以古人非常注意炼字,借用关键字词来创造意境。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文学风格外,语言的准确生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杜甫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潜?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吐?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以上诸字的锻炼,均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炼字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绝不止杜甫一人:李白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二句,通过?引?、?衔?二字使雁和山拟人化,似乎连这些飞雁、青山都能成为他的知己,带去诗人之所憎而送来诗人之所爱,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诗意。再如两个宋词中炼字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为通过?闹?字和?弄?字,把春意和花枝变得好像具有知觉,给人以动态感和生命青春的感受,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周邦彦作为词坛大家,他的词摹情状物堪称一流。王国维称赞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获得如此盛誉与他长于炼字琢句有紧密关连。如其代表作《兰陵王〃柳》开篇两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此词借咏柳起兴,引出离别主题,寄寓词人倦游京都却又留恋情人的凄惋心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离情别绪。所以周邦彦落笔即写柳荫。其中?直?字是词人精心锤炼的诗眼,一则词中写的是汴河堤岸上的柳树。汴堤为人工开筑,故其上所栽柳树笔直成行。再者柳树阴浓,沿堤展列,不偏不斜,又显示出时当正午,日悬中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直线和弧线勾勒塞外的荒凉寥廓,气象壮阔,笔力雄劲粗犷,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千古壮观?。周邦彦把王维诗中的这个?直?字移用来描状春日正午汴堤上的柳阴,状物切实逼真,又渲染出一种寂寞、单调、苍凉的情调氛围,可谓用字大胆出奇。第三从视觉效果上看,?直?字画出一道色彩由浓变淡、由近到远的直线,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视觉效果。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它诱发了人们不断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古人在诗词中炼字的精到更是创造和升华着古典诗词的意境,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篇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相关文章: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3篇 月亮在古诗文中的意象

描写落叶的古典诗词(有关落叶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