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3篇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11 14:44:37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3篇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供借鉴。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3篇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1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学理阐释

  王荣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篇将管理扩充为教学

  一、解题

  本文的论述对象,是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什么”,并力图对“是什么”作出学理的阐释。

“教学”的概念,我们取施良方和崔允先生的界说,特指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teach/instruct)[1]。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而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不完全等于考试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efficiency),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教师投入时间、教学设计与开发成本等)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tendency)作出判断(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2]。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发端于吕叔湘等先生发出的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呼吁。据徐光华的分析,“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3],即以效率为改革的抓手,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而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举措,多数是以提高“效率”为直接动力、为现实目的:画“语文知识树”,“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学习成果”[4];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层次的方法”,“学生学得很愉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对于被广为传诵而誉为“魏书生模式”的“六步法”,魏老师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魏老师多次强调,他改革取胜的“根本方法”,是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而“民主”(也包括他说的“科学”),在这里更多地被当作一种途径:“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就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助手,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花费较小的力气取得比较大的效果”[7]。追求效率,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他自己对改革经验的提炼,主要定位在“语文教学思想”。

  被誉为“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有比语文教学思想更大的方面或更小的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从大的方面讲,魏书生的师品,他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往细里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牵动了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但这些,本文均放在视野以外,而将研究锁定在语文“教学”这一层面。锁定在语文教学,意味着“就教学论教学”。

  说教学“思想”,而不说成是教学“理论”,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在教育学领域,“理论”与“思想”是有分野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实践”。[8]“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构成教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称之为“教学思想”。第二,这也符合事实的本相。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是在独特情境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发端于现实的需要,目的也是作用于当下的实践。魏老师写了大量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在各地作了许多场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和写作,主基调是传布自己的教改实践,志趣尚不在构建一种教学理论。魏老师的文章和报告,讲的主要内容是“我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其中当然有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以及为什么会有好效果的论证,但这些理由和论证,尚未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往往还是以“我喜欢”、“我觉得”来了断。

  定位于“思想”而不是“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魏老师的有些言论,不宜看成是理论的严谨表达;将之主要看成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也许更能把握住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对有些说法,不宜匆忙地进入命题合理性的研究;对有些用词,包括一些关键的用词,也不宜直接导入抽象的辨析或论争,甚至还不能搬来作为研究的工作概念。比如,魏老师说他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成功,靠的是“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领着师生员工练气功”。这一小点恐怕更多的是“我喜欢”;那两大点,也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含义作具体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又不宜搬用“民主”、“科学”这样的大词语来做分析的工作概念。

  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按照“拿来为我所用”的个性,魏老师“就研究了这中间有用的那部分”:“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9]这段话,无意间透露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教)的体认。

  综观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和他的一系列言论,似乎可以这么说,教学,在魏老师的心目中,主要体认成“造信”,为了“造信”而又连贯到“制法”。

  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里,“信”,首先是指向教师自我的名词。要搞好教学、搞好语文教学,魏老师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有“信”:要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诚实的信义、可靠的信用以及证实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信望、信誉。初翻《魏书生教育文库》中的《语文教学》卷,许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开卷的“自强篇”,内容似乎与常识所理解的“语文教学”搭不上边。“多用力气改变自己”、“胸前戴周总理像章感到有力量”、“人生的价值”、“调整自己的需要”、“今天比昨天更新”、“粉笔生涯的苦与乐”、“笑对人生”、“善于比”、“怎样看待困难和失败”、“多吸收,少批判”、“不断提高尊重人的能力”、“人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怎么是“语文教学”呢?但在魏老师看来,这些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或者说,是搞好语文教学充分的、在魏老师看来可能还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就像有人指出的:“魏书生在教学管理中总是首先将目光朝向自己,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设,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10] “信”,也指向学生的自我。学生要搞好学习、要搞好语文学习,魏老师指出,必须要有“信”。他曾先后与100多名“差生”谈心,曾和一名最后进的学生同桌听了150多节课,在分析具体原因寻找响应对策的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大脑像一部机器,可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应付大部分中下等学生学习问题,都是动力部分,而主要不是工作部分的问题。[11]动力部分,魏老师有时表述为“非智力因素”,从自己的自学经历,他体会到:“智力因素在自学的成绩中只有一小半的功劳,一多半的功劳属于非智力因素,即人的理想、情感、意志、性格。”[12]他所著的《学生实用学习方法》,所讲的“学习方法”,几乎都围绕着学生要有“信”这个主题,这从下面所抄录的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大概:“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信心之火不灭,大器可以晚成”、“从失败中崛起”、“竞争中磨练意志”、“跑进快乐天地,磨练顽强意志”、“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

  在魏老师看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有“信”。于是,名词的“信”便走向动词。而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被魏老师转化成了“造信”的问题。“造信”,魏老师统称为“育人”,从学生的角度,又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不管怎么称呼,关键点都在“让学生使劲信”,从而使学生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造信”,当然依赖教师的“人格魅力”。但教师光致力于自我的人格修养,未必会产生“教学”(教)含义上的魅力。于是要“制法”[13],包括制出能显现教师魅力的办法。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里,“法”被概括地表述为“民主”、“科学”,再加上一小点“练气功”。从语境中看,“民主”,在这里指“制法”的方法论,或者叫“根本的办法”。“许多教师问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14]“科学”,在这里指定型化的“法”,也就是“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练气功”,在这里可以代表强化“造信”效果的种种方法机巧。换句话说,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里,为“造信”而制的“法”,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师”的思想之法,它决定了在什么基础上“制”,如何“制”,也部分地决定了制什么“法”,制了以后能不能成“法”。二是“学”的规范之法,它比通常在教学管理意义上所说的“规则”要广,要强有力,巨细无遗;管理方法中包含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其最主要的特色。三是“教”(魏书生意义上的“教”)的机巧之法,如精神充电、上课之前领学生放声唱歌、要学生七嘴八舌地大声说、让学生做仰卧起坐、俯卧撑乃至练气功等等。相应地,魏老师所营造的“信”,从学生的角度,便有可辨的三种表现:一是在思想上的“信”,信自己、信老师、信老师的话,正如相信、信任、信服、信赖、信托等动词所表达的。二是在行为上的“信”,信奉、信从、信守。魏老师在班里上课,学生起立之后,有时要大声齐背课文,背完后他才请学生坐下,但时常有一些学生请坐后却不肯就座,因为按班里的“法”,混在齐背声中的“南郭先生”要自我举报,说明了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改正措施,才能安坐。这就是在行为上的“信”。三是在意志上的“使劲信”,既来自凭“信”依“法”而获得优秀学习成果的强化,也来自被教师“千方百计”的种种“造信”技法的感染,在魏老师的班里,还包括由老师的“荣誉”(“信誉”)而产生的激励效应。

  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里,“造信”与“制法”相辅相成,“法”和“信”互为因果。但归根结底,“制法”是为了“造信”,“法”服务于“信”。魏老师认为,学生有“信”便能成材,因此“造信”就是“育人”。魏书生说:“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15]“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总想,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再去教语文,新办法、旧办法、土办法、洋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16] “造信”与“制法”,魏老师类比为“隐蔽工程”。不过这个类比容易引起误会,因为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教)“地面工程”的外观,几乎没有工程。改革的头十几年,魏老师每学期还用30来节课时来“教”课文,尽管这些“教”多数还属于我们在下篇将要讨论的“把师之法移交给生之法”的“移交”工作;1995年起,魏老师决定,“教材上的课文,我一节课也不讲,全凭学生自学自练”[17],这么一来,从语文“教学”(教)的角度看,他的“地面工程”,真的是啥也没有了。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地面工程”,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没有教学。魏老师的语文“教学”,体现在“隐蔽工程”;在“隐蔽工程”,语文“教学”(教)事实上已经基本完成了。接下来的,是学生“学”的“事”。于是,从魏老师语文“教学”的“地面工程”外观看,就是“不留作业,不交作业,不写作文,不改作文,不考试,不批卷”,到后来,再加上“不教课”。

  也正因为几乎啥也没有,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一般被认作“自学模式”(他自己有时也这么认为)。但这种定位恐怕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从“学”的角度,往往还是就他改革的某一局部说的(比如“六步教学模式”)。有人又认为他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18]。这恐怕也是不对的。“不像”,意思是否认,而否认他是语文教学,也就等于说,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根本就不存在过这一回事情。最近,又有人把“魏书生模式”叫作“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说,对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作这种体认,方向是对头的,但如果只论“管理”,而不见了其中的[1][2][3][4]下一页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2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

  第一部分 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已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已的方法少。2.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已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

  3.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就不会高。

  4.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的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5.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

  6.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

  7.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的潜能上。8.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9.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有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10.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已的智力,驾驭自已的认识,驾驭自已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了。

  11.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们怎样对待它。12.矛盾、麻烦是进步的障碍,但也是进步的阶梯。13.多吃苦,干实事,尊重人,工作起来就有乐趣。

  14.人生的航船驶在生活的海洋之中,风浪是家常便饭,愉快幸福与否,不在于有无风浪,而在于征服风浪能力的强弱。强者幸福、愉快,弱者痛苦、悲哀。

  15.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限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16.人要想不背叛自已,就得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强化检查措施,加大检查密度,并不时研究自已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对计划加以,调整不使任务量过紧或过松。17.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已某些狭隘的东西的感觉。

  18.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光芒和声音。

  19.人对自已应经常这样提出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20.要为前进寻找条件,不为后退拼凑理由。

  21.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自已的品德修养也好,决不是说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就总在这个高度上呆着了,而是稍一松劲,就会从刚攀上的高度上滑下来。

  第二部分

  胸怀·人际关系·思想方法

  1.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生活之中。

  2.当我们在为个人的荣辱兴衰奔波的时侯,当我们为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侯,当我们在于将来毫无益处的事情上反反复复绕圈子的时侯,当我们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眼前漆黑一片的时侯,实在应该把眼光放到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今天。或者干脆把自已当成一个几百年以后的人,像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那样,来看一看今天的自已和旁人,这样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3.那些善于自我埋没的人,总是刚一看到百分之一失败的可能,就已泄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勇气。

  4.胜利者比失败者常常只是少一点怯懦。

  5.人不管被生活的波浪冲到什么位置,都不能看作这是自己的终点,而应该把这个位置当作向更远大的奋斗目标奋进的起点,总觉得只要奋斗,就有广 阔的前途,总有一种今天要比昨天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的信心。

  6.受人喜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乐观开朗是受人喜爱的重要条件。7.悲观者在每个机遇中看到困难,乐观者则在每个困难中看到机会。

  8.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也好处理,也不好处理。想得太多反而不好。处理只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宗旨,对谁都好心,能助人时且助人,即使对反对自已的人也决不加害,一片好心,一片诚心就好办。

  9.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

  10.学校领导一定要尊重老师,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要把自己放在服务员的地位,至少也放在平等的地位,而决不能以为自己是个负责人,就强迫人家接受自己的观点。11.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就会感到学习生活天高地广,到处都是学问,都是欢乐。

  12.聪明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助手,于是他的力量大起来,明明是对手,后来也会帮助他。狭隘的人到别人脑子里去找对手,指责人家,挑剔人家,猜疑人家,浪费智力,到处树敌。到后来,连朋友也经受不住他的猜疑,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镳。

  13.要深切地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与人为善,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14.终止一个坏习惯和培养一个好习惯,都需要足够的耐心。

  15.人其实都要到相对真理中去寻找幸福,适当用自我安慰的方法去获得幸福。谁如果追求绝对的幸福,谁如果不会抑制自己的贪欲,就会真正跌进了痛苦的深渊。

  16.只有少数人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百折不挠地朝前走。另有一部分人是走走停停,盘算一下是否吃亏。更多的人是在正确与不正确之间徘徊、选择:在正道上走一段,折回来,再回到邪路上走一段,又折回来,坐在中间犹豫一下,再重演一遍。

  所以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固定的理想。他们本来可以为人民贡献很多光和热,结果却在这选择、犹豫中消耗掉了许多。

  17.常有这样一些人,当犯了错误或有了罪行受到批评或惩罚时,便深感委屈地诉说起自已过五关斩六将的功劳来。

  他们是这样理解功过的:把功看作正数,把过看看作负数,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功过之和应为零。所以,他们面对着过,就数起自已的功来,目的自然是在求两者之间的和为零。

  功过可以抵消,只是在特殊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这种加减法。如果功过抵消成为一条法律了社会将会大乱。拾金不昧者便 有盗窃的资本;今天提前上班了,明天便可以迟到;甚至曾经舍已救人的人,会因此而具有了杀人的权利。

  功过必须分明,自然科学的许多法则不能和社会科学的法则互相代替。

  第三部分 事业·奉献·务实·惜阴

  1.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已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数倍的幸福。2.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 会在那里找到了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老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学校像地,学生像种子,像苗;校领导、教师像农民,像园丁。

  3.教师就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 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应该 在这个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如果真能 这样,那他将感觉到自已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

  4.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 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 验到做人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和效率。

  5.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明 天,热爱人民吗?那么收回你向他们索取名利的手洒下你的热血,捧出你的诚心,献出你的汗水和力气,你会在这献身中寻到欢乐与 幸福的真谛。

  因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远不会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为你总 想献身,你就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到因献身欲望满足而产生的 幸福。

  吃苦吃得很多的人,便不以苦为苦,便很容易满足,生活稍有 好转便感到自已贡献太少,而对不起生活。

  6.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7.人常常做错事,然后懊悔。谁都会懊悔,但很少有人能适当 地掌握懊悔的量的合适程度。有的懊悔得不够,于是常常重犯同类 错误。更多的还是懊悔得过了份支付给懊悔的时间过多,以至把就 支付给补过的时间,开创新局面的时间,也都用于。懊悔结果,时 间在懊悔中流逝,懊悔者收到了双倍的懊悔。当你懊悔时,赶快抓起一件实事来做,就容易变得快乐。多用时间来瞻前,来实干;少用时间去顾后,去空想。8.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9.人如果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干,实事那么谁都可以做出不平凡 的事业来。人最愉快的时侯,是劳动的时侯,工作的,时侯而不是 悠哉悠哉,空耗时日的时侯。

  10.时间在忧郁中溜走,时间在拖拉中溜走,时间在自我原谅中 溜走,时间在不知应做什么中溜走。用果断抓住它,用雷厉风行抓住它,用自我折磨抓住它,用严 格的计划抓住它。

  11.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事,做得多了,就形成 了习惯。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难。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12.如果让人去买生气,买牢骚发,买忧虑,买精神负担,准没 有一个人肯付钱。可现实生活中,人们支付大段大段比黄金还宝贵 的时间,用来生气、发牢骚,用来忧虑、背思想包袱的例子却比比 皆是。

  13.单提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还不够,还应该说,讲究效率才 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也是赶超别人的最好方法。

  14.犹豫是时间的窃贼。如果认真计算一下,许多人的一生中,会有五六年的时间是被犹豫偷去的。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考场上的时侯,个人的学习效率是往常 的几倍;在运动会的赛场上,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人们的劳动量 也是往常的几倍。如果总能保持这样一种学习、工作、锻炼乃至娱 乐效率,那么谁都会做出双倍甚至几倍于平常人的贡献。15.属于正常生活范畴内的事务、家务,模范也该做。即使确实 因工作忙而顾不上做的,在总体职责上,也是一种失职,不该宣扬,更不该提倡。

  第四部分

  教育改革·教育管理

  1.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 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 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实验和改 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

  2.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点不改,单改怎么 上一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 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

  3.过多地强调多方面外因,懒得过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发 展,师生的心长期不能相通,教改必然沦为一厢情愿。

  4.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教改应该 是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力。5.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6.与其将成绩的提高寄托于分了学苗,拉好学苗上,不如将力气用在提高本班中下等学生的能力上。

  7.用计划去管理,用好习惯去指挥,领导就越干越高明。

  8.宇宙间并不开会,但数千亿星体却照样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这不是不是对人的启示吗?

  9.我想最低级的管理水平莫过于用人看着人。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体现在规章、制度、法律的科学性上。这些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订得科学,符合人们的心理,那么,不用人盯着、看着、监视着,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

  10.领导者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带规律性的问题,那些乱子还没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五部分 知人·育人

  1.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

  2.不要轻易地说看透了一个学生,学生不像透明玻璃瓶装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况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被各式各样的东西包裹着的人。

  3.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4.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5.自新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取,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6.自新,自卑,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如何扶正祛误。应该启发学生经常浇灌、莳弄自的心理,使之茁壮成长。

  7.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上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这种幸福感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8.教师疏导的责任是很大的。学生的思想航船既可导向河汊搁浅,也能导入大海乘风破浪。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要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趋利避害,乐以忘忧,流连于美好、广阔的精神境界而忘返狭隘自私的小圈子。

  9.教师不仅要从外部输入一些观念让学生接受,而且要善于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灵基础,从那里挖掘出美好理想的种子,利用他已有的心理土壤加以培育。这样植根于学生原有心理基础的理想,才易于成长。

  10.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去观察,多想学生的难处,引导学生看到自己脑子里的方方面面。切忌把一位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只有一种思想的整体,也想方设法打碎这个真善美、假丑恶混杂而结合成的整体,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11.弃恶扬善决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领导,而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12.更深刻意义上的教师,就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个性、欲望、素质的教师。13.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不是一件难事。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烧越旺。这就需要在学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筑起桥梁。

  14.意志薄弱是学生目前学习的大敌,也是将来工作的大敌,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

  15.许多中国家长对子女是重养不重教。以前是大家纷纷比赛着看谁养得多,即所谓多子多福,至于孩子如何教育,则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

  16.懒学生,爱拖拉的学生,也有不懒、不拖拉的时候。不信,看看在考场上,他们不也很勤奋、很会抓紧时间吗?

  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和考试基本相同的条件,使懒学生勤奋起来。

  17.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管教,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面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过高,既不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改过的信心。

  18.使人感到轻松,有的用延长休息法,有的用劳动法。两者适当结合,人才会感到轻松。

  19.不要把人理想化,不要把自己理想化,不要掩饰自己的弱点,不要在表扬学生时把他说得十全十美。

  20.内疚久了,有的也就不内疚了。为什么?因为上进心麻木了。

  21.大凡一个很淘气的中学生,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内心良知与邪恶的斗争,才具有了今日之现状的。这样决定了他们的转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几朝几夕的事。

  22.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23.不要以为今天强调过的东西,学生今后就记住了,永远执行了。不是的,人无论有多么好的习惯,如果失去了约束和自我约束,还是可能变坏。如同飞驶的列车,无论有多么大的惯性,只要蒸气机或内燃机停止,不再工作,列车总要停下来的。

  24.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听不愿听。

  25.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放纵、自我原谅的痛苦,也能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26.不能奢望在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27.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为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受益无穷。

  28.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尽管人匀努力一辈子也不可能达不到榜样、楷模的高度,但人却不可以没有这种需要。

  第六部分 开发大脑资源

  1.人的潜力无穷无尽,做为挖掘潜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树立起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的观念。2.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差;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谁开采得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

  3.思想观念能控制人的生理机能;落后的观念,能压抑、腐蚀人强健的生理机能,当然也包括大脑的生理机能。先进的观念,能使病弱的生理机能强健起来,能使愚钝的大脑生理英勇变得聪明起来。

  第七部分

  教学民主

  1.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学习效率。2.要统一,就要采用民主的方式,大家讨论表决。这样,学生才能从小养成民主的习惯,包括一事当前,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独立思考的习惯;讨论中,给自己寻找论据和注意倾听别人论据的习惯;表决后,特别是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坚决执行多数人决议的习惯。

  3.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 有教学民主的思想。

  5.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致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的认识统一。

  6.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7.民主和科学紧相联系。科学发达,人们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去理智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从私欲的角度,单凭感情去思考,这样才谈得上民主。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3

  一、解题

  本文的论述对象,是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我们所关心的 问题,是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什么”,并力图对“是什么”作出学理的阐释。

“教学”的概念,我们取施良方和崔允先生的界说,特指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teach/instruct)[1]。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而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不完全等于 考试 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efficiency),以效果与学生的 学习 时间及教学的代价(教师投入时间、教学设计与开发成本等)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tendency)作出判断(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2]。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发端于吕叔湘等先生发出的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呼吁。据徐光华的 分析,“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3],即以效率为改革的抓手,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而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举措,多数是以提高“效率”为直接动力、为现实目的:画“语文知识树”,“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学习成果”[4];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层次的 方法 ”,“学生学得很愉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对于被广为传诵而誉为“魏书生模式”的“六步法”,魏老师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魏老师多次强调,他改革取胜的“根本方法”,是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而“民主”(也包括他说的“ 科学 ”),在这里更多地被当作一种途径:“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就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助手,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花费较小的力气取得比较大的效果”[7]。追求效率,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他自己对改革经验的提炼,主要定位在“语文教学思想”。

  被誉为“ 教育 改革家”的魏书生,有比语文教学思想更大的方面或更小的方面值得我们 研究、学习。从大的方面讲,魏书生的师品,他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往细里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牵动了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但这些,本文均放在视野以外,而将研究锁定在语文“教学”这一层面。锁定在语文教学,意味着“就教学论教学”。

  说教学“思想”,而不说成是教学“ 理论 ”,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在教育学领域,“理论”与“思想”是有分野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实践”。[8]“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构成教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称之为“教学思想”。第二,这也符合事实的本相。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是在独特情境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发端于现实的需要,目的也是作用于当下的实践。魏老师写了大量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在各地作了许多场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和写作,主基调是传布自己的教改实践,志趣尚不在构建一种教学理论。魏老师的文章和报告,讲的主要 内容 是“我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其中当然有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以及为什么会有好效果的论证,但这些理由和论证,尚未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往往还是以“我喜欢”、“我觉得”来了断。

  定位于“思想”而不是“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魏老师的有些言论,不宜看成是理论的严谨表达;将之主要看成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也许更能把握住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对有些说法,不宜匆忙地进入命题合理性的研究;对有些用词,包括一些关键的用词,也不宜直接导入抽象的辨析或论争,甚至还不能搬来作为研究的工作概念。比如,魏老师说他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成功,靠的是“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领着师生员工练气功”。这一小点恐怕更多的是“我喜欢”;那两大点,也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含义作具体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又不宜搬用“民主”、“科学”这样的大词语来做分析的工作概念。

  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按照“拿来为我所用”的个性,魏老师“就研究了这中间有用的那部分”:“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9]这段话,无意间透露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教)的体认。

  综观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和他的一系列言论,似乎可以这么说,教学,在魏老师的心目中,主要体认成“造信”,为了“造信”而又连贯到“制法”。

  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里,“信”,首先是指向教师自我的名词。要搞好教学、搞好语文教学,魏老师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有“信”:要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诚实的信义、可靠的信用以及证实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信望、信誉。初翻《魏书生教育文库》中的《语文教学》卷,许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开卷的“自强篇”,内容似乎与常识所理解的“语文教学”搭不上边。“多用力气改变自己”、“胸前戴周总理像章感到有力量”、“人生的价值”、“调整自己的需要”、“今天比昨天更新”、“粉笔生涯的苦与乐”、“笑对人生”、“善于比”、“怎样看待困难和失败”、“多吸收,少批判”、“不断提高尊重人的能力”、“人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怎么是“语文教学”呢?但在魏老师看来,这些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或者说,是搞好语文教学充分的、在魏老师看来可能还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就像有人指出的:“魏书生在教学管理中总是首先将目光朝向自己,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设,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10]

“信”,也指向学生的自我。学生要搞好学习、要搞好语文学习,魏老师指出,必须要有“信”。他曾先后与100多名“差生”谈心,曾和一名最后进的学生同桌听了150多节课,在分析具体原因寻找响应对策的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大脑像一部机器,可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应付大部分中下等学生学习问题,都是动力部分,而主要不是工作部分的问题。[11]动力部分,魏老师有时表述为“非智力因素”,从自己的自学经历,他体会到:“智力因素在自学的成绩中只有一小半的功劳,一多半的功劳属于非智力因素,即人的理想、情感、意志、性格。”[12]他所著的《学生实用学习方法》,所讲的“学习方法”,几乎都围绕着学生要有“信”这个主题,这从下面所抄录的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大概:“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信心之火不灭,大器可以晚成”、“从失败中崛起”、“竞争中磨练意志”、“跑进快乐天地,磨练顽强意志”、“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

  在魏老师看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有“信”。于是,名词的“信”便走向动词。而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被魏老师转化成了“造信”的问题。“造信”,魏老师统称为“育人”,从学生的角度,又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不管怎么称呼,关键点都在“让学生使劲信”,从而使学生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造信”,当然依赖教师的“人格魅力”。但教师光致力于自我的人格修养,未必会产生“教学”(教)含义上的魅力。于是要“制法”[13],包括制出能显现教师魅力的办法。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里,“法”被概括地表述为“民主”、“科学”,再加上一小点“练气功”。从语境中看,“民主”,在这里指“制法”的方法论,或者叫“根本的办法”。“许多教师问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14]“科学”,在这里指定型化的“法”,也就是“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练气功”,在这里可以代表强化“造信”效果的种种方法机巧。换句话说,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里,为“造信”而制的“法”,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师”的思想之法,它决定了在什么基础上“制”,如何“制”,也部分地决定了制什么“法”,制了以后能不能成“法”。二是“学”的规范之法,它比通常在教学管理意义上所说的“规则”要广,要强有力,巨细无遗;管理方法中包含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其最主要的特色。三是“教”(魏书生意义上的“教”)的机巧之法,如精神充电、上课之前领学生放声唱歌、要学生七嘴八舌地大声说、让学生做仰卧起坐、俯卧撑乃至练气功等等。相应地,魏老师所营造的“信”,从学生的角度,便有可辨的三种表现:一是在思想上的“信”,信自己、信老师、信老师的话,正如相信、信任、信服、信赖、信托等动词所表达的。二是在行为上的“信”,信奉、信从、信守。魏老师在班里上课,学生起立之后,有时要大声齐背课文,背完后他才请学生坐下,但时常有一些学生请坐后却不肯就座,因为按班里的“法”,混在齐背声中的“南郭先生”要自我举报,说明了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改正措施,才能安坐。这就是在行为上的“信”。三是在意志上的“使劲信”,既来自凭“信”依“法”而获得优秀学习成果的强化,也来自被教师“千方百计”的种种“造信”技法的感染,在魏老师的班里,还包括由老师的“荣誉”(“信誉”)而产生的激励效应。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3篇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通用3篇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学反思5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3篇(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二年级下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6篇(高一语文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2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内容)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4篇 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7篇(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3篇(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