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3篇 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时间:2022-10-11 18:1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3篇 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欢迎参阅。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3篇 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1

  1957年,英国建成76米口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

  1961年,澳大利亚建成64米口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

  1963年,美国建成305米口径阿雷西博球面射电望远镜;

  1972年,德国建成100米口径可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中国,1993年建成仅仅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天文学家们提议:多国联手研制大射电望远镜。

  南仁东听到消息,立马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这样的提议,无疑是痴人说梦,同行的鄙视,足以把中国25米射电望远镜踩在脚下。

  南仁东,这个固执、倔强的老头,一咬牙,倾尽一生,在二十多年后,把一个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牢牢地扎根在中国贵州。

  世界惊叹,中国奇迹诞生了;国人悲叹,“不疯不成魔”的南仁东劳累过度去世了。

  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那里有座龙首山,南仁东小时候喜欢爬到山顶看星星,他对星空非常感兴趣,读《地理》课本时,他想:“南半球看到的星星是不是跟我们看到的一样?”

  不过,南仁东感兴趣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不敷衍,样样都要钻研。

  他喜欢美术和文学,经常在课堂上画画,偷看小人书,一有钱就去书摊看书,他的痴迷让书摊摊主都感动了,到后来就免费让他看。

  他喜欢拍照片,便拿着照相机到处拍,拍完又自己配显影药水,等到黄昏后,在教室把桌椅拼起来,把衣服脱了围在四周,造出一个“暗房”,还真把照片洗出来了。

  南仁东这样的劲头,让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也为他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高考,南仁东以平均分98.6分,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南仁东喜欢建筑,填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绩比清华建筑系的录取分高出50多分,但因为国家更需要无线电方面的人才,他被调剂到了无线电专业。

  一开始南仁东并不乐意,但是父亲说:“国家少一个建筑师,多一个无线电科学家,不是更好吗?”18岁的南仁东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大学里,南仁东除了学习知识,还去了全国各地游历,这段历程大大激发了南仁东的爱国意识,他有了强烈的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再回到清华园时,他留起了小胡子,有人说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蓄须明志。

  大学毕业后,南仁东被分配到通化无线电厂,在厂里的生产实践中,南仁东什么都喜欢干,尤其是那些技术活,他在工作中磨砺出“一丝不苟”,做事“严丝合缝”的工人特质,这样的南仁东总是做什么就能成什么。

  1969年,厂里接到任务,要求研发一种便携式小型收音机,南仁东负责设计收音机实体形象。

  他反复测算,综合各种因素,绘出实体图,给出各个部位具体数据,小组成员配合形成全套图纸,搞出模具。最后,注塑测试竟一次通过,专业的七级模具师傅都自叹不如。

  1970年,厂里又接到研制10千瓦电视发射机的任务,南仁东约另一个技术员刘绍禹去接这个任务,刘绍禹觉得,电视发射机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他们不可能干下来的。

  南仁东不服:“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后来,南仁东又说:“人是要做点事情的!”这句话打动了刘绍禹,两人一起向工厂请缨。

  获准后,他们从阅读研究已有的科研图纸开始,研制小组每个人都很投入,作为小组长的南仁东更甚,他手里拿着图纸,嘴里叼着香烟,一夜一夜熬得双眼通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研制的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南仁东设计的外形,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后来,通化无线电厂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发出计算机,南仁东任试制组组长,产品大量投产后,他们厂成了通化市的三大纳税大户之一,南仁东也晋升成技术科长。

  在通化无线电厂,一呆就是10年,正在他准备进军集成电路时,高考恢复了,要不要放弃集成电路去考研?

  南仁东犹豫了。这时一位前辈告诉他,眼光一定要放长远,要去深造,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像是冥冥中的安排,1978年,从小爱看星空的南仁东,被中科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研究生,从无线电转学天体物理。

  离开厂子,去北京报到时,南仁东忽然舍不得了,坐上离开通化的车他哭了,一直哭到了锦州沟帮子。

  开学后,南仁东坐在冷冷清清的天文台观测站,心里想的却是工厂火热的科研生产,他回忆起过去十年,边学边干的时光,突然就觉得琢磨星空太不实际,太浪费时间了。于是,开学不到两个月,他背起背包回厂子了。

  后来又经过多方劝导,南仁东返校。导师告诉他天文学的发展近况,过去的六十年代,人类在天文学领域有重大收获,但四大天文发现,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

  这激起了南仁东在天文学上的斗志,南仁东终于向着星辰大海出发了,研究生毕业又继续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

  1985年,40岁的南仁东,应邀到各国的天文台访问学习。相比大学时的大串联,这次他走得更远。他坐着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到了苏联、东欧。

  南仁东带的钱不多,走到中途钱不够了,就在路边给人画像,挣了钱再买车票继续前行。

  游学访问结束后,南仁东回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3年,南仁东已经是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了,国际天文学家们提出建大射电望远镜(SKA),和南仁东不谋而合,他一直想改变落后的现状,想在中国建大射电望远镜。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要抓住这个机会。

  南仁东抽着烟,逐字逐句地斟酌推敲,写出了一万七千三百多字的《大射电望远镜(LT)国际合作计划建议书》,那字里行间全是他的殷切期望。

  建议得到中科院的支持后,南仁东马上开始选址工作,他到中科院遥感所找到了聂跃平,聂跃平那年36岁,正在中科院遥感所做博士后。

  听完南仁东的要求后,聂跃平问:“为什么不去贵州找?”聂跃平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貌能自动排水,在那儿找个大坑放大望远镜再合适不过了。南仁东听了很兴奋:“你再去贵州,赶紧去,先去摸个底,好吗?”

  受南仁东的感染,没多想,聂跃平一口答应下来:“好,我去给你找。”

  为了抢时间,南仁东特批聂跃平坐飞机去。那时的他们意气风发,南仁东虽料到选址工作会很艰苦,也知道建大射电望远镜很难,可他们都没想到,光选址就用了十几年。

  那十几年,为了铸造这个国之重器,南仁东、各方面学者以及贵州人民如同走了一段艰苦的长征。

  眼下最大的困难,就是没钱。建大射电望远镜还没有立项,也就没有经费,这么大的项目没有大笔固定经费支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幸好,在中国有最伟大的学者和最伟大的人民,他们不计回报地付出,总能成就一些伟大的事。

  聂跃平已经想好了,即使没有经费,他也要想办法把选址这个事做好,他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份责任,此后十多年,他不但没要南仁东给钱,还到处去找钱来帮南仁东。

  贵州政府和人民群众也很支持,山里农民很穷,但每每有专家去考察,农民们总要杀土鸡,拿出自家酿的土酒,热情招待他们。

  有些地方因为没有通车路,科考人员不方便去。当地政府知道后,马上组织农民修路,其中普定县修了8公里车路,因为当地太穷了,没有修路经费,政府只给农民补贴一点粮食和棉花,整个冬季,农民顶着严寒,几个月的时间凿石开山,修出了一条崭新的大路。

  这份恩情一直支撑着南仁东走过许许多多艰难的日子。

  那些日子有多难,外人无法想象。争取国际SKA项目几乎注定不可能成功,那些发达国家,宁可让SKA建到非洲去,也不会同意建到中国。想要发展,必须要在高科技领域冲出一条自己的路,可这谈何容易。

  最初的几年努力,没有结果,南仁东意识到,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争取SKA上,要做两手准备,不能在一味地等待中贻误时机,如果争取不到,那就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1997年7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的专家们,正式提出由我国独立建造一台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的设想。1999年3月,大射电望远镜FAST预研究启动。

  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困境。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不再对外开放,南仁东申请去美国多次被拒签,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止中国建FAST。

  美国评价FAST过时了,国内外质疑FAST项目的声音都很大,其中国内的声音竟比美国更苛刻,有人说这是个虚假计划,有人说这是个“钓鱼计划”,南仁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南仁东给一个荷兰天文学家发邮件,讲述自己的想法,对方回复说:“不行,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可是他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啊,这句话对南仁东的刺激很大。

  为了游说更多天文学家支持中国,南仁东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他逢人就讲大射电项目,不厌其烦地给不同的人讲FAST的每个创新概念。一向低调的南仁东,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就为了利用讲坛介绍FAST。

  漫长的岁月里,南仁东始终冲锋在前线,国内国外地奔走,各地联络高校和科研所寻求支持,参加大小会议,宣传FAST。

  在国内,南仁东只坐绿皮火车硬座,车上给人介绍FAST,看起来像个搞推销的。到国外,他和助理同住一间房,宾馆吃饭要钱,南仁东就自带干粮。

  预研究需要请很多专家,南仁东尽可能找便宜的旅馆让专家住。请专家吃自助餐,南仁东只安排一个小房间,除了专家们的座位外,再安排一个座位。助理是FAST学术秘书,也充当翻译,南仁东没有单独安排助理的位置。

  南仁东席间出去抽烟的时候,就叫助理进去,帮忙翻译和解答一些问题,也顺便吃点东西,这就相当于两人共用一个座位,节约一个人的饭钱。

  南仁东是名副其实的“铁公鸡”, 而且还是“丐帮帮主”,要想尽办法省钱,还要到处寻找资金,这里面的心酸不言而喻,南仁东不是超人,他也有崩溃的时候。

  2005年,南仁东六十岁,有一次,助理上厕所经过南仁东的办公室,听见哭声,推门进去,看到南仁东坐在地上,抱头痛哭,虽然极力压抑着,还是哭出了声音。窘迫的南仁东止住哭声,大吼:“你给我滚出去!”

  助理愣住了,问:“南老师,您别急,有什么事吗?”

  南仁东仍然坐在地上:“我六十岁了,可以退休了,我没关系,可是我这些学生,他们怎么办?”助理看到了桌上翻开的,申请经费未能获批的文件。

  助理给南仁东倒了杯水,扶他起来,南仁东继续说:“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我的学生在看星星,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现在跟我跑山沟,做的这些,跟经济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怎么办?”

  他哭,不仅为没有申请到经费,也为学生们的前程和FAST的未来,他心里有着重重担忧。

  2006年夏天,多国竞争总算有了结果,中国不出意外地被排除了,SKA项目确定建在澳大利亚和南非,预计2024年完工,2030年投入使用。

  这个结果,彻底断了南仁东的退路,他最初也觉得中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大射电”,最大的雄心无非是把“大射电”引进中国,寄希望于借助国际力量,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

  不过,同年11月,FAST国际评估会外国专家意见书来了,各国专家的评估意见集中给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台长鲁国镛,由鲁国镛汇总,再给出明确意见。意见书结尾鲁国镛明确写着:FAST项目可行,建议尽快立项和建设。

  南仁东看到这个结果,掉下了眼泪,他感激鲁国镛,感激他虽身为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台长,但仍然爱着自己的祖籍国。

  2007年,FAST正式立项,南仁东叫来学生们和团队成员,告诉大家:“FAST立项,不意味着胜利,我们只是刚刚出发,就像哥伦布、麦哲伦刚刚出发,前面还会有想象不到的风浪。”

  建FAST无先例可循,很多问题需要自主攻克,比如,FAST有一个关键技术“索网”,射电望远镜要依靠索网的柔性伸缩来调整反射面,对钢索的抗疲劳标准要求是500兆帕,而当时国内外的钢索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普通标准只用250兆帕。

  南仁东带着大家从基础材料开始试验,他们发现基础材料能达到550兆帕,既然基础材料是可以的,那就有希望了。

  面对一次又一次试验失败,南仁东就一句话:“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再做!”两年间,试验重复了无数次,2011年下半年,索网抗疲劳问题终于解决了。

  因为前期工作做得扎实充足,所以,2011年FAST工程一开工,推进速度非常快。没有什么是比看着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实现,更加让人激动的。

  FAST工程圈梁合拢那天,68岁的南仁东,穿着工装,带着安全帽第一个在高高的圈梁上,迎着寒风环圈奔跑,像孩子一样,欢快地在半空中飞跃。

  周围山上安装的六座铁塔,最低112米,最高173米,每一座安装完成,南仁东都要亲自爬上塔顶去。这时的南仁东69岁了,他的身体出了些状况,说话时常停顿,喘息声越来越大,饭量也明显减少了。

  学生们试图劝阻他上去,但是劝不住,有个学生说:“感觉南老师爬塔,就像拥抱自己的孩子。”

  2015年2月4日,春节快到了,南仁东还和工人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上,FAST工程安装了最后一根钢索,大跨度索网安装合龙,支撑框架建设完成,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但南仁东没高兴多久就病倒了,春节后,他被查出肺癌,晚期。

  其实,南仁东的身体早就有了不好的迹象,但是南仁东不肯去医院,他怕查出大问题,也怕耽误时间。

  有一次难受得撑不住了,南仁东选了一个人少的小医院检查,后来需要交钱请专家会诊,或者花时间去大医院排号,南仁东不想再看了,他没有时间,也没有钱。

  助理张承民找医院说情,说南仁东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家,医院要南仁东出示院士证才行,可南仁东还不是院士,南仁东放弃了进一步治疗。为了省钱,节约时间有病不治,南仁东早已为了FAST疯狂,他说过做不成,宁愿死!

  南仁东的时间不多了。他在食堂不吃鱼,没时间挑刺,工作误了饭点,等不及师傅给他炒菜,直接刮剩菜盆子的残渣剩汤就饭吃。

  他屁股上长了个疖子,得手术,术后恢复要躺几天,他不去治,实在疼了,就坐在冰冷的地上压着,冻麻木就不觉得疼了。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南仁东图什么呢?南仁东曾对助理说过:“有句话讲得好: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要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再艰难,南仁东也不忘为祖国做贡献的初心。

  2015年11月21日,天眼的“眼球”,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馈源舱成功安装,天眼要开眼了!南仁东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像是在对着馈源舱致敬,他脸上带着微笑,泪水早已流了下来。

  2016年7月,最后一块反射面板安装好,南仁东却不在现场,他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被送回北京救治了。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这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从开工到建成启用,一共五年半。

“中国天眼”让世界开了眼,贵州深山里的大窝凼,成了地球上看得最远的地方。

  南仁东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了启用典礼,这一天,是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满天繁星,他在FAST系统前看了又看,观看到深夜,那是比儿时看到的星星还要遥远的星星,曾经那个稚气的孩子老了。

  此后不到一年,南仁东逝世,“中国天眼”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但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精神。正如他学生说的那样,南仁东是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

  南仁东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访中,他沙哑地说,我怕亏欠国家,怕亏欠别人,自己只是尽了一点点责任而已。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2

  现代中国天文学家梦想得到的大型射电仪器,对于探索更远距离的宇宙、天体运动的精确探测是必不可少的。

  而1993年的中国,只在北京、上海等地建造了40米、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如果要用大口径无线电,中国天文学家只能去美国,欧洲,只有那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口径无线电望远镜。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辉煌的一门学科,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只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曾经”,它停留在“古代中国”。

  在当代天文学领域,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这在装备不足、技术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几乎是可以做到的。

  为改变现状,扭转颓势,为超越弯道, FAST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它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该系统主要由主动式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持系统、测控系统、接收机和终端系统和观测站几大部分组成。

  如果按照500米口径,世界杯赛的标准足球场面积大致是7140㎡,天眼大概有27个足球场那么大。

  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方面, FAST是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它比发现引力波、被评为20世纪人类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提高了大约10倍。

  根据这一理论, FAST可以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其距离接近宇宙的边缘。

  而这个经天纬地的大国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南仁宫老先生。

  南仁东生于1945年的吉林省辽源市,自幼学习成绩优异。18岁时以高考平均分98.6分(满分100)获得吉林省理科状元。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一九六八年,南仁东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遇上特殊时期,便到东北一家电报厂工作,一九七七年底才考入中国科学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84年,南仁东利用国际上长基线网络,对宇宙活动的星系核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主持并顺利完成了欧洲和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当时天文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

  天文界的泰山北斗,由于声名显赫,曾经收到过美国、日本天文界的橄榄枝,给他的薪水比国内高出300多倍。南仁东心里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因此他对科学作出了坚决的否定,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知道此时祖国需要他,自己必须回去报效祖国!

  那时候,没人会觉得南仁东会放弃海外高薪的工作,但事实上,他毅然选择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这即使他的知识大大增长,又为以后在“天眼”项目中积累知识作了准备。

  出席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大会的科学家们于1993年提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便在大环境改变前接受更多来自外层空间的信息。

  会后,南仁东和他的同事商量中国也要造一个,但当时的中国,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支持,连建设基地都没有头绪,大家打心底里不看好南仁东的提议。

  在他60岁的时候,从1994年到2005年,他最终确定了独特且最合适的台址,可以说,这只是第一步。由于国家资金不多,南仁东只能自己出去拉赞助,找合作伙伴,这位已经过了耳顺年龄的老人拿着相关资料在世界各地推销他的 FAST项目。

  在2006年被推荐为国际天文学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主席,在南仁东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吸引了20多个合作单位。

  之后从1994年到2005年,他一直在努力争取最佳的选址。有志之士,他在云贵高原那独特的喀斯特洼地上找到了最好的位置,最后“天眼”建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沟深山里。

  南仁东在2006年为“中国天眼”申请立项。在2007年国家批准南仁东申请后,“中国天眼”正式立项。2011年,“天眼”工程正式开工,项目进展到这个阶段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南仁东却感觉肩上的重担更重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段时间来的不容易,他希望能做得更好。南仁东将与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有关。

  在他心中似乎装了一个世界,古语说“术业有专攻”,他却一无所知。天文,力学,金属工艺,绘画,无线电,更别说无线电了,无论施工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帮忙解决。并且在施工现场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一刻也没有放松。

  小螺丝钉从钢架上拧下来,到高处打穿套管,再到调整设备,他样样都会,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仍然这样努力!通过几年的建设,这个花费了南仁东20多年心血的大项目,终于在2016年成为现实!这一“天眼”是南仁东一生的愿望。

  南仁东先生为中国造了天眼,自己却很快闭上了眼睛。由于工作过度,他整夜都在赶工,经常工作到凌晨,所以事情都得自己处理。别人不是只知道力学,不知道工程,不知道天文学,不知道无线电,就是只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二十多年日日夜夜的劳作,使他实在疲惫不堪。得了肺癌后,第一次动手术后声音嘶哑,腿脚无力。

  南先生说:“我说不出什么高尚的追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男人总要有面子的吧,你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这不算什么。尤其是我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吹牛,我也要负点责任,”我的梦想,是自食其力,甘愿做块奠基石。

  在22年如一日的日子里,他克服了生活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终于胜利地返回祖国,创造了奇迹。南东对“天眼”的爱护,使他与他所工作的每一个工作者都能一目了然,“时代楷模”这一荣誉对南东来说,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从古到今,我们仍然记得“二弹元勋”邓稼先,记得“导弹之父”钱学森,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还应牢记南仁东等科学家为祖国、为人民所作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也时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科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他们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一生。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3

  在贵州省黔南大窝凼,有一口内直径约500米的"大锅"。

  那是一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它叫"FAST",也被称作"中国天眼"。

  那是世界上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它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直径不超过百米。

  它的出现出现,使得中国未来20至30年内将在相关领域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而这,离不开一个人。

  他叫南仁东!

  他是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被称为"天眼之父",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天眼"。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

  南仁东便是这样一个为了梦想而穷极一生的人。

  探索未知的宇宙!

  这是一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一些人会用一生去追寻,南仁东便是其中之一。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是学霸的履历,也是其追求梦想最为客观的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南仁东已经成为了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他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为了什么?为了梦想!

  他说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天眼"成了他心中燃起的梦,于是,他便把他的余生,献给了这个梦。

  可是,这个实现梦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可是对于南仁东来说,只要有梦就好了,其他的都不能较困难,那只是去实现梦所必须要走的一段路而已。

  于是,为了选址,他可以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数年如一日。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最终,他寻找了这个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能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的窝凼。

  为了立项,为了筹钱,他四处奔波,像个推销员一样到处推销自己的项目。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有人觉得他做了许多事,事实上,二十多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天眼"。

  最终,他成功了!

  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他是一个怪老头!

  六七十岁的他总是喜欢跑到施工现场去,对项目"指手画脚"。在许多人看来,他只是一个天文学家,施工可不是他的领域。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

  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他低估了一个执着于梦想的人,即使那是一个暮暮残年的老头子,这些南仁东几乎都懂,不懂的他就去学,凡事他都要让自己对"天眼"有着最为清楚的了解。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是他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邢成辉,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撞见南仁东。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他是一个很真的老头。

  他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总是穿着T恤、大裤衩。不认识他的人,很难会将科学家这个称谓和他联系在一起。

  他更像当地的村民。

  不过,这也没错,他本来就把自己当作了当地的村民。。

  因为大窝凼附近所有的山头,南仁东都爬过。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跟学生们介绍,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仿佛他自己曾是这里的"村民"。

  在那里,他见到当地人生活的艰苦、上学的不易,就自掏腰包给予他们资助。时至今日,仍有受助的学生给他写信。

  北京时间9月15日23点23分,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而他病逝后,他的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这就是南仁东先生真实的一生。

  他不是什么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财富——天眼!

  他的梦想实现了,就像他诗里写的那样: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3篇 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天文学家读后感作文3篇(看了伊索寓言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