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3篇 济南趵突泉导游词范文

时间:2022-10-12 12:35:45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3篇 济南趵突泉导游词范文,欢迎参阅。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3篇 济南趵突泉导游词范文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1

  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位于济南市中心,总面积公顷,与大明湖、千佛山并称为济南市三大名胜。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等二十多处泉组成趵突泉群,1956年开辟为公园,因为园内有趵突泉而得名。趵突泉水水质洁净,清冽甘美,水温四季恒定在十八摄氏度左右,三座泉眼浪花飞溅。“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一。我们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全园共规划为18个景区,这就是趵突泉景区、三大殿景区、尚志堂景区、漱玉泉景区、东门入口区、南门入口区、北大门景区、枫溪景区、沧园景区、白雪楼区、万竹园景区、通泺园景区、齐州遗风景区、“五三惨案”纪念景区、望鹤亭景区、白龙湾景区、名泉景区等,总面积近百亩。前些年由于持续干旱,加上工农业用水抽取地下水,趵突泉的水位达不到喷涌的米高度,看不到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壮观景象,只能从一些图片和我的介绍中领略一下趵突泉当年的风采。但是大家非常幸运,由于近年济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水保泉措施,如关闭市区内所有自备井、人工回灌、在南部修建水库等,加上天公作美,降雨量超过往年30%以上,从2003年9月6日开始,所有泉水陆续复涌,再现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好了,趵突泉公园到了,大家请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

  趵突泉景区是由亭、堂、廊、榭组成的一个封闭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突腾涌的趵突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泉景,被誉为泺水之源,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春秋>>上关于鲁桓公和济襄公谈判两国边界一事的记载。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齐国和鲁国因边界争执发生战争,次年春,鲁桓公到齐国谈判边界问题,会齐侯(齐襄公)于泺。泺,泺水的源头,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为人所知已经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然那时泺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时,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庙,谷称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始称为趵突泉,并流传至今。不过,宋朝.金代曾有人称叫“温泉”、“槛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这个名字精当传神。

  1.东门入口区

  趵突胜景坊:在进入公园之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公园东门口的“趵突胜景”坊,在泉城广场中轴线上,与广场泉标遥相对应。牌坊高米,柱间总宽米,两侧悬挑各米,其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用料是质地坚硬的莱州芝麻白沙石,采用整石构造,用石30吨,防风防震。岩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贴金大字,分别由当时93岁、80岁高龄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蒋维菘先生题书。石坊浮雕巨龙附柱与游龙戏水灵动浩气,柱下石鼓夹抱。趵突胜景坊是1999年10月在原趵突泉坊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整个石坊气势博大、宏伟壮观,识别标志性强,透过石牌坊,展现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神韵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东门:趵突泉公园有三个门,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大门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题写的。

  假山: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假山。这座假山建于1964年,是选用济南南部山区的假山石筑成的。这些假山石因为它的石质、色泽与江苏太湖石有相似之处,所以被称为北太湖石。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门建假山吗?这是采用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障景的手法,把园中的美景挡在后面,让人留有悬念,激起继续参观的念头。中国有句古话,叫逢峰右转,就是说遇到山峰往右转。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右转,继续参观。

  2.漱玉泉景区

  晴雨溪:我们所在的小桥名叫清照桥,桥下一条缓缓的小河由南往北流去。立于桥头,定睛南望,周围柳丝低垂,秀石缀岸,朗朗晴空,河面上水雾蒙蒙,雨珠点点,如同晴天下雨,所以叫晴雨溪。

  龟石:我们面前这一块高耸的石头叫龟石,是一块著名的太湖石。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与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据记载,他曾经收藏了十块名石,其中四块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总称为四大灵石。如今其它三块灵石都已不知所在,只留下了这一块龟石供人们凭吊。大家看这块石头的样子象不象两只龟,面对面地站立着?这块龟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堪称济南第一名石,具有太湖石瘦、皱、透、漏、秀的特点,游客大多在此与石合影,取延年益寿之意。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拍照。

  马跑泉:我们右手边这个泉叫马跑泉。传说北宋抗金将领关胜骁(xiao)勇善战,金兵南侵时,誓死不降,与金兵鏖战。在一次激战中,关胜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喷涌不止,真是“刨地出泉烈士马,当年碧血漾清波,淙(cong)淙千古一溪水,犹唱将军爱国歌。”后人为纪念关胜就将此泉命名为马跑泉。马跑泉是趵突泉的晴雨表,只要马跑泉喷涌,趵突泉就会喷涌。

  漱玉泉:我们面前这一汪清泉就是漱玉泉,漱玉泉是趵突泉泉群中一个常年有水的泉。漱玉泉这三个字是已故的济南书画家关有声的手笔。关于漱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讲这三个字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三国时期,隐士孙子荆(jing)要去隐居,对王武子说“当枕石漱流”,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回答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li)其齿。”也有人讲,古代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而得名,但这就无从考证是先有诗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诗集了。

  李清照纪念堂:我们右手边这座古典风格建筑是“李清照纪念堂”。这是根据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边的记载,于1956年利用丁宝祯祠旧址按照民族风貌建造的。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经1999年扩建,现在面积4000多平方米,堂阁亭台,溪水环绕,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李清照纪念堂之一。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屏风上面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为李清照的题词,前面是“一代词人”,后面是“传诵千秋”。这是郭沫若为李清照写的一首诗中的几句,全诗是: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述。

  院落里种植的芭蕉、海棠、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喜欢的植物。

  大家来看纪念堂正厅门前抱柱上的木刻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下联是“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上联讲的是李清照故居的所在地,下联讲的是李清照写的词以及她为丈夫《金石录》所作的序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我们看到的纪念堂正厅中的塑像就是李清照,这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创作的。厅内陈列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墙上是当代名家的题咏字画,玻璃柜里陈列着李清照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好了,大家随我右转,到新开辟的李清照蜡像馆去了解一下这位著名女词人的一生。蜡像馆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诲: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博学多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善文。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双亲熏陶,加上李清照资质聪慧,酷爱读书,因此成为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犹以词作蜚声文坛。

  第二部分是词坛绽秀:李清照才华横溢,博学多能,受到当朝文人黄庭坚等人的赞扬,这一组蜡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当朝著名文人探讨诗文的场景。

  第三部分是志同道合:1101年,李清照 18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丞相赵挺之的季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学者。婚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除做诗填词外,还收集金石书画,并著有《金石录》一书。在创作形式上,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丽动人、明白流畅,世称“易安体”,对后世影响颇大,在词学评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要求严格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反对以做诗的方法做词。在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独树一臶,成为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称之为“词圣”。

  李清照一生奋笔不辍,著述甚丰。原有《易安居士文集》七集,《李易安集》十二卷,可惜这些作品多已散佚,现仅存《漱玉词》一卷及其它零星著作。由于李清照前期与丈夫过着悠闲的生活,而且赵明诚经常外出,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颂自然和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如梦令》、《怨王孙》等。她有一首《一剪梅》是新婚不久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作的。词中写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见相思之苦。《醉花荫》一词中她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振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夫妇两人移居江南,不久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后来嫁给一个当朝官员张如舟,婚后三个月,李清照发现张如舟是一个贪官,就告发了他,并且同他离婚。在当时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恶语中伤一起向她袭来,李清照在离乱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由于后期生活上艰辛,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叹身世,抒发精神上的凄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然而,女词人这种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让敌的情况下,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涵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流传至今的《夏日绝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孑(jie)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凉的。有关她的记载截止到73岁。究竟她已于该年辞世,或是又活了更多的时日,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是,这位旷世女词人美伦美奂的词句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却将永世流传。

  3.尚志堂景区

  尚志堂原名“金线书院”,因临金线泉而得名。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所建,手书匾额曰:“尚志堂”。“尚志”是“高尚其志”的意思。光绪四年(1879年),丁宝桢还应诸生请求,书写《新建尚志堂记》。如今院内种植了许多玉兰树,故又称玉兰院。

  待月峰:这块石头是一块太湖石,为宋代遗物。修长的石身上,有十多个形态各异的透洞,若逢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透过洞孔,洒落地上或倒映水中,变幻多端,妙趣横生,所以称待月峰。有诗赞咏:“精灵俊逸玉玲珑,神工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俱在此石中。”

  4、名泉景区

  这里乘坐名泉区。在这小小的地盘上,分布着许多名泉。

  眼前这眼泉水名柳絮泉。水盛时期,泉水上涌,池面上泉沫翻飞,如同春日柳絮飞舞,泉因此而得名。

  这眼泉水名金线泉。金线是一种难得一见的泉水景观。实际上,这眼泉水是由两个泉构成的。泉水从水池的两边向中间对流,且流势相当,于是就在中间形成一条线,在光线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景色虽美,却不轻易示人。从曾巩的诗“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中可以看出,当年他是在月光下看到金线的。而元好问则没有这么幸运,他在金线泉边徘徊了好几日,却始终与金线无缘,只好带着遗憾离去。

  这眼泉水名皇华泉。此泉的命名源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中“皇皇者华”之句。故事国军派遣使臣外出,所到之处受到隆重迎接。因为其带着国君的光华而来,故称使臣为“皇华使”,使臣所驻馆舍称“皇华馆”。皇华泉为歌颂何朝何使节而得名,没有明确的考证。《墨子.尚贤下》则记载皇华泉是为了弘扬舜的丰功伟绩。

  这眼泉水名卧牛泉。传说此泉古时泉水流量大,常有金牛在此饮水、横卧于此而得名;也有说是为纪念大舜曾耕于历山而得名。

  5.三大殿景区

  我们现在来到了三大殿景区。这三座大殿原为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所建,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轴线上。北殿是平房,原为“斗母宫”,现称“三圣殿”,祭祀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始祖尧(yao)舜禹;中殿是“娥英祠”,祭祀虞(yu)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南殿是“泺源堂”,因其临泺水的源头,故名。1979年,济南市把泺源堂三大殿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双御碑:大家看这一块碑叫“双御碑”,康熙三游和乾隆两游趵突泉,两人都对趵突泉赞不绝口,康熙皇帝题词“激湍”,描写了趵突泉喷涌的气势;乾隆皇帝的“再题趵突泉作”,对趵突泉的美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两个皇帝在同一块碑上题过词,故得名“双御碑”,这种情况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它显示着趵突泉的名气跟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史、文物和观赏价值。

  6.趵突泉景区 泺源堂:(从后门进入泺源堂)这里面有很多图片,反映了不同年代趵突泉的喷涌状况,另外还有济南其它名泉的图片以及济南历代名人的塑像,我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随便看一下。

(集合后)我们看泺源堂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上面写的是元代赵孟頫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字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棻(fen)先生书写。这两句楹联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华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济南东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西安的华山媲美,故称小华山。趵突泉水常年恒温,保持在摄氏18度,而济南的冬天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度,温差相差很大。这时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气,水气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趵突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门上匾额是隶书“泺源堂”三字。

  趵突泉: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十八年曾“会齐侯于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北宋时,又称“槛(kan)泉”、“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

  我们面前这一方水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ku)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水经注》卷八)。清朝刘鄂《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列为济南八景之首。由于景观奇特,被历代文人赞咏。我觉得对趵突泉描写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大家先观赏一下趵突泉,待会儿我们再一起拜读老舍先生的文章。

  我们右前方有几块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上面一点,为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顺着河流流到大明湖去了。刚才大家在大明湖南门的时候,我向大家提出大明湖的“明”字为什么多了一笔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钟霖题写的。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封了北京的玉泉为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的泉水供路上饮用。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认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饮用。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则味淳色鲜,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观澜亭: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臵。亭名取自《孟子〃尽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义。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1953年毛泽东主席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

  来鹤桥:趵突泉的泉水为什么清冽甘甜,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看到自己这样美丽,于是高兴得大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水更加好喝了。

  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我们把东边的这座小桥叫来鹤桥,初为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原为木桥,1956年开辟为公园时改为石桥。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嬴洲三座仙山,这三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三股水柱,就象海中的三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立“蓬山旧迹”坊。趵突泉被古人称为仙景,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长生不老之说。

  看完大泉,我们来看一下这边池中的小泉,看完之后,我们再拜读老舍先生的文章。

《趵突泉的欣赏》:大家看,这块牌匾上书写的就是老舍先生歌咏趵突泉的文章,题目就是《趵突泉的欣赏》,我们一起拜读一下。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近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

  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觉,你看到的和描写的是不是一样? 7.白雪楼景区

  无忧泉:我们右手边这一汪清泉叫“无忧泉”,也是放生池,里面放养着很多的鲤鱼。有喝了无忧泉的水无忧无虑的说法。

  白雪楼大戏台:我们左手边是一个戏台,叫白雪楼大戏台。这是1996年与白雪楼同期建造的联体仿古建筑,总面积为100余平方米,戏台长6米,宽12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两边耳房为音响、化妆室,戏台前沿设有不锈钢护栏,两边楹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毛泽东手书,额匾“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由江泽民题写。每到节假日,很多京剧票友和艺术团体会在这里义务演出,观泉、听戏、品茶、赏鱼也成为济南人的一大乐趣。

  白雪楼:白雪楼,原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藏书处。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济南历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嘉靖“后七子”之一。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下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有人称之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集》。他考中进士后,曾在陕西任按察副使。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因与巡抚殷中丞意见不和,辞职东归,筑楼于鲍山下和大明湖畔,均称白雪楼。后人为纪念先贤,于趵突泉畔建楼,仍命名为白雪楼。今天我们看到的白雪楼是1996年重建的。

  8.万竹园景区

  万竹园:下面我们去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万竹园参观。万竹园位于趵突泉西邻,占地万平方米,有三处庭院,十三个院落,房屋186间。院内有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还有四亭,五桥,一处花园。它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古建筑庭院,是一处独具风格的园林胜景,园中的木雕、砖雕、石雕被称为万竹园三绝。

  万竹园之名始见于元朝。明朝隆庆四年(1570)当朝宰相殷士儋(dan)体察黎民,敢于直言,被人排挤,归隐济南,将万竹园易名为“通乐园”,园中筑亭疏泉,广植花木,又将张养浩生前所喜爱的太湖石“十友”之一“龙石”迁来园中,平日以经史自娱,时与邑人李攀龙、许邦才等相唱和;同时对登门求教的后学讲学论文。著有《金舆山房稿》十四卷。清康熙年间济南著名诗人王苹购得此园,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取园内望水泉居济南名泉二十四位之意。王苹一生坎坷,嗜古好学,特别致力于诗,曾谢绝交游,闭门苦吟,因而他的诗为王渔洋等人所欣赏,并广为赞誉,一时声誉鹊起,著有《二十四泉草堂集》及《蓼(liao)村集》。到了清末民初后任山东督军兼省长的张怀芝奉袁世凯授意为其修建“生”祠,后因袁忙于做皇帝对山东建祠堂已不感兴趣,张怀芝遂建私人住宅。他为满足居住、办公、娱乐、宴客的需要,邀集江南江北的能工巧将,并动用军队,历时10年之久,始建成今日之规模。解放后,张怀芝的后代把万竹园卖给了国家。1984年5月1日经整修后正式开放,1985年又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并正式起用原名--万竹园,成为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

  万竹园由四部分组成,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居于西部。该园充分利用泉水丰富的条件,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借用江南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有限的面积内,仿效自然,移天缩地,小中见大。根据功能要求,把全园划分成若干小景区,每区都具有主题和特色。空间构图则突出对比效果,组合成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明有暗、丰富多彩的空间。各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运用借景和对景手法,增加丰富空间层次,达到步移景异之妙。

  水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泉水穿厅入户,环绕于建筑物之中,将房屋,花木,山水融为一体。有溪流,有泉池,动静相应。形成院院相通,渠渠相连,楼堂层层,流水潆洄的景观。万竹园的建筑均古香古色,朴实雅致,厅堂馆榭潜意赋形,兼顾点缀湖山,体量虽多,却以轻快,玲珑为胜。既体现城市的物质文明,又具泉林之趣。既有轩敞的厅堂,又有幽静的斋馆。主要建筑全都规则排列在轴线上,自南而北,形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园中空间环环相扣,层层相因,使人有深邃之感。室内以隔扇、花隔墙、屏风进行划分,使变化更有层次。院内回廊逶(wei)迤(yi)。院间多采用垂花门或异形门。关门闭户,各院自成一体。建筑装修色彩淡雅,雕刻精美,富有变化。

  为显示万竹园的通透和谐,在西花园的配臵格局以绿化为主,以疏朗开阔为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花园建筑采用周边式布局方式,北部西部的曲廊,掩映在假山之中,有自然之趣,东端与西院相通,过竹林有曲径通往后院。起于“知鱼亭”,终于“白云轩”。曲径回廊相互借景,形成分而不死,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花园东侧溪流有收有放,曲折自然,溪流西岸林木葱郁,风景幽邃。

  万竹园的植物栽培以竹为基调,树种疏密相间。院内各有主题花木,如玉兰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杏院等,各不相同。1993年,万竹园被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图集。它无论是园林艺术,还是历史文物,都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石榴院,杏院门前有圆形假山,称为万竹园假山。重檐叠嶂,鬼斧神工。松竹翠柏相依,如诗如画。

  李苦禅(chan)纪念馆:李苦禅纪念馆位于万竹园内,共有18个展室,常年展出其遗作和生前收藏的书画文物400余件,其中有《红梅怒放图》、《晴雪图》、《墨竹图》、《盛夏图》等精品。李苦禅84岁高龄时绘制的巨幅《盛夏图》面积达21平方米,在写意花鸟画史上是罕见的。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中国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曾受教于徐悲鸿、齐白石的门下。1925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保定第二师范、杭州艺专等学校从事国画教育。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协会理事、政协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李苦禅大师出生于山东高唐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幼年受到民间画师的启蒙,青年时代,他刻苦研究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融汇西方技法为自我所用,师法古人而又独劈蹊径,创造性地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苦禅大师在长达半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大师的书法古拙苍劲,韵味深厚,与其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中国大写意画坛素有“南潘(天寿)北李(苦禅)”之称。李苦禅纪念馆是中国书画家纪念馆联馆会员,是全国最大的书画纪念馆之一。

  9.南大门景区

  我们现在来到了趵突泉南大门。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国的园林以苏州最为著名。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位到过苏州的朋友在苏州都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大门。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10.沧园景区

  我们右手边这个小园叫“沧园”,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它位于趵突泉东南部,原名“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是李攀龙幼年时读书处,后人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而修建。

  沧园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三厅一围廊,南北向排列,青砖黑瓦白粉墙,不加雕饰,园中奇花异木十分丰富,各种齐鲁风格的盆景给人以美感。寒冬时节,腊梅盛开,苍松滴翠,秀竹婆(po)娑(suo),恰似“岁寒三友”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坐落于沧园内。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典建筑。纪念馆分为“无陋山庄”、“藕华楼”、“萝月堂”、“瓦壶斋”四个展厅,并有接待室、办公室、服务部,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珍藏和陈列王雪涛先生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及先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

  王雪涛纪念馆是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会员,每年参观人次逾百万。

  王雪涛(1903-1982)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河北省成安县人,当代著名花鸟画家,生前任北京画院院长。二十年代初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接受现代美术教育。师从多位名家,尤受齐白石老人偏爱。他融会贯通古今名家画艺,同时独辟蹊径,形成独到的艺术特征。他创作题材广泛,主题生机勃勃。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富有了灵性。

  11.枫溪景区

(沧园西北侧,回廊尽头)我们面前的水榭,名叫“风榭”,“风榭”以东,有长廊通向平台,台上有石桌石凳,游人可在此休息,欣赏枫溪景色。枫溪是一不规则的水池,东西狭长,周围砌自然石,形成凹凸的样子。水自西流过曲桥,迎面有假山横阻,折而北流,依势形成较大水面,犹现两岸秀美的景观。枫溪景区有枫榭、月岛、曲桥、假山,月岛上种有枫树、柿子、桂花等。从枫溪西端往东看去,层次分明,山水相依,景致深远。

  趵突泉公园参观完了,大家随我出东门,到泉城广场继续参观。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2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趵突泉游园赏泉。

  我们公园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内有趵突泉而得名。现居市中心,位于泺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围泉池众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卧牛泉、皇华泉、柳絮泉、老金线泉、洗钵泉、尚志泉、螺丝泉、满井泉、无忧泉、白云泉、望水泉、东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龙池泉、白龙湾等,构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为众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独特象征。

  我们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全园共规划为十个景区,这就是趵突泉景区、三大殿景区、尚志堂景区、漱玉泉景区、东门入口区、枫溪景区、沧园景区、白雪楼区、南门入口区、万竹园景区,总面积近百亩。

  趵突泉景区在我们公园内西侧,是全园构图中心,由亭、堂、廊、榭组成了一个封闭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突腾涌的趵突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泉景,被誉为泺水之源,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春秋>>上关于鲁桓公和济襄公谈判两国边界一事的记载。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齐国和鲁国因边界争执发生战争,次年春,鲁桓公到齐国谈判边界问题,会齐侯(齐襄公)于泺。泺,泺水的源头,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为人所知已经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然那时泺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时,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庙,谷称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始称为趵突泉,并流传至今。不过,宋朝.金代曾有人称叫“温泉”、“槛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这个名字精当传神。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称“趵突腾空“。“云雾润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到了严冬早晨,水面上水气袅袅上升,象一层薄烟,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这一切与淡淡的薄雾,构成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奇特景观为济南八景之一,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多有赞美。诸如宋代曾巩、苏轼、金代元好问,元代赵孟府、张养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边写诗刻石,颂扬名泉,当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赞颂的美文。

  趵突泉东西之间的这座南北向的小桥,名曰来鹤桥,原为木桥,明代万历初所建,天启末年重修,济南解放后扩建公园时将其改建为石桥。桥南首的彩绘木牌坊是原来的样子,牌坊匾额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旧迹”,“蓬山”指传说中东海神山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为何称“蓬山旧迹”?意为东海神山不过传说而已,谁也没有见过,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状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一般,所以称其为“蓬山旧迹”。泉池西侧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观澜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亭西墙壁上嵌刻的两块石碑,一块“观澜”两个大字,取自<<孟子.尽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为明代书法家张钦的墨迹。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间王钟霖的手笔。亭东泉池中这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为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细心的游客有的可能会发现突变成了“突”,缺了两点,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泉池南岸透窗临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来成了“闲时墨客会名优”京剧名流演出的舞台。趵突泉东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几净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莱茶社,又称望鹤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闰章曾写诗歌曰:“仰而见山之青,俯而见泉之洁,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潜蛟出蛰兮,飞虹蜿蜒”。说明这个地方在当时是极目远眺,俯首凝视,观赏领略远近山水之美的绝妙境地。据说当年康熙、乾隆两个皇帝都曾在这里临水静坐,品茗赏泉,领略趵突泉的万般风韵。当品尝到趵突泉水后,竟将南巡中携饮之 北京玉泉水全部换为趵突泉的水,故有“润泽春茶味更真”,不饮趵突泉的水,空负济南游之说。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泺源堂”,紧挨泺源堂的两座大殿,统称吕祖庙,也叫“吕仙祠”、“吕公祠”、“吕祖阁”。

  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轴线上,自成院落,是一组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称“吕祖阁”,第二大殿祀吕洞宾的教师钟离权,称“钟离宫”,上层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泺源堂,三间两层,歇山飞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赵孟府的泳泉句,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金荣先生书写。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南殿临泺水的源头,故称“泺源堂”,北殿面对历山故称“历山堂”,解放后恢复为“泺源堂”。游客们看到中间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纪念大舜的两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据<<水经注>>记载:“泺水谷谓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证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现在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内花格透墙镶嵌着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时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内这尊石碑,前书“激湍”二字,后<<再题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两个皇帝在同一石碑题词作诗,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脉不可多得的史料。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3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参观游览,我是大家此次济南之旅的导游员小宫,大家也可以叫我宫导,在济南停留的时间将由我来接待大家,并为大家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北望大明湖。它建于1956年,总面积公顷。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摄氏度左右。趵突泉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古朴典雅、清洁幽静、步移景异而著称。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我们前方的这座牌坊就是“趵突胜境”坊了,此坊在泉城广场的中轴线上,与广场的泉标交相呼应。此牌坊高米,宽米,两边各悬空,其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石坊前后岩额磨光花岗岩上分别刻有“趵突胜境”和“观澜知源”凹形贴金大字,它们分别是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和蒋维崧先生题写的。

  大家和我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的卷棚式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园的东门了。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题写的。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门建假山吗?这是运用古代的一种造园手法,叫做障景法,顾名思义呢,就是说迎门建一座假山,把园中的美景挡住,给人留以遐想,激起继续参观的欲望。这座假山是选用济南南部山区的石头构筑而成,因这些山石的石质、色泽与江苏无锡的太湖石有相似之处,所以被称为“北太湖石”。

  过了晴雨桥,大家继续往前走,眼前的这块高耸的石头就是有名的太湖石,名叫龟石。它姿态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被誉为“济南第一名石”是济南的镇城之宝,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痩、皱、漏、透、秀的特点。说到这块太湖石,就不得说不说中国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养浩,张养浩一生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与山石,野鹤为友,他一生共收藏过十块太湖石,以其中四块最为著名,根据他们的形状命名为龙、凤、龟、麟。不过,现在其它三块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了这块龟石。来此的游客都喜欢与它拍照留念,取延年益寿之意。(大家可以再次拍照合影留念一下)

  咱们继续往前走,这一潭清澈的泉水便是马跑泉了,大家会问为什么会叫马跑泉呢?据说,是北宋抗金名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此得名。相传,关胜是 梁山农民起义的将领,金人南侵时,他誓死不降,奋力抗金。一次激战后,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啸,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喷涌而出,后人为纪念,将此泉命名为马跑泉。

  再往前走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漱玉泉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碑上“漱玉泉”三个大字是我们已故的济南书法家关有声的手笔。“漱玉泉”三个字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宋代词人李清照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古时把女人的牙齿称为玉,因此取名为漱玉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而得名,但这先有词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词集,就不好考证了。

  我们继续往这边走,在漱玉泉北边的这座古典风格建筑就是李清照纪念堂,门上“李清照纪念堂”6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这座纪念堂的原址是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的祠堂,1956年根据史书记载将祠堂改为李清照纪念堂,经过屡次的维修和扩建,纪念堂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00平方米库大道现在的4000多平方米,所有的的建筑都具有宋代风格,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纪念堂呢,也是国内最大的李清照纪念堂。我们继续往里走,大家看到迎门屏风上有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为李清照的题词,前面是“一代词人”,后面是“传诵千秋”。这二句话取自郭沫若为李清照写的一首诗《题济南李清照故居》,全诗是这样的: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院落里种植的芭蕉、海棠和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十分喜欢的植物。纪念堂正厅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木刻楹联,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下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上联讲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处的优美环境,下联讲的是李清照写的词集以及她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的序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提到李煜自然就联想到了这位伤感皇帝留下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纪念堂正厅中的这尊塑像就是李清照,由山东荷泽著名的雕塑家王昭善创作。塑像后面的墙上有一幅画,是李清照31岁时的画像。纪念堂里陈列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墙上是当代名家的题咏字画,玻璃柜里陈列着李清照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大家可以参观一下,稍后我们继续游览。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纪念堂内的李清照蜡像馆 蜡像馆把这位著名宋代词作家的人生划分为四个部分,用四组蜡像表现出来。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诲。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宋朝的礼部员外郎,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尤其擅长于散文,师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善文。出生在这样一个上层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双亲的熏陶,加上李清照资质聪慧,酷爱读书,为其成为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蜚声文坛的女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叫词坛绽秀。李清照才华横溢,博学多能,受到当朝文人黄庭坚、周邦彦和张耒等人的赞扬,这一组蜡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当朝著名文人探讨诗词的场景。

  第三部分为志同道合。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丞相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学者(金石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上面的文字铭刻还有拓片)。婚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除做诗填词外,还收集金石书画,并著有《金石录》一书。在创作形式上,李清照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丽动人、明白流畅,文学史上称为“易安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学评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要求严格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反对以作诗的方法来作词。在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独树一帜,成为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称之为“词圣”。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国家南迁,夫妇两个人也随同移居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病逝,这给李清照沉重打击。赵明诚去世后第三年,李清照嫁给一个名叫张如舟当朝官员,婚后三个月,李清照发现张如舟是一个贪官,就告发了他,并且同他离婚,在当时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恶语中伤一起向她袭来,李清照在离乱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所以后期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叹身世,抒发精神上的凄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有关她的记载截止到73岁,究竟她已于该年辞世,或是又活了更多的时日,已无从知晓。但是,这位旷世女词人美伦美奂的词句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却将永世流传。

  从大的环境上看,晚年李清照的这种沉痛,并不是仅仅个人感情的一种表达。在大宋王朝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让敌的大背景下,个人生活又经历如此的波折,让这个有爱国心的文弱女子表达出了莫大的对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流传至今的《夏日绝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十分凄凉。出了李清照纪念堂呢,在我的右手边就是金线泉了,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成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下半年是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老金线泉的“金线”已经很难看到了,而新金线泉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度适当时才可以看见。

  好了,大家请继续跟我走,这边就是尚志堂,又名叫“金线书院”。名字的来源和金线泉有关。这组建筑最初是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建设,建成后亲笔写下“尚志堂”的匾额。“尚志”是“高尚其志”的意思,是过去培养科举人才的机构。如今院内种植了许多玉兰树,很多人习惯上也称这里为玉兰院,每年玉兰花开时,吸引无数人前来驻足观赏。在院落内的这块太湖石石叫待月峰。据地方志记载,这块太湖石原为元代张养浩收藏,在修长的石头身上,有十多个形态不同的通透小洞。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透过洞孔,洒落地上或倒映水中,变幻多端,妙趣横生,所以取名叫待月峰。

  出了尚志堂西行,就是三大殿景区。最初这里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建设的泺源、历山二堂。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朝重新修建的。三座建筑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轴线上。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北殿,原来叫“斗母宫”。现在改名叫“三圣殿”,祭祀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继续往前走便是中殿,名为“娥英祠”,祭祀虞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

  补充材料:关于娥英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世人称姐妹两人为“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被封为后,女英被封为妃。舜帝不负尧的信任,让大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帝舜执政三十九年时,在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位于现在湖南永州县的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她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也就是湘妃竹的来历。后来娥皇和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后人称舜帝为湘君、娥皇和女英为湘妃或湘夫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娥英祠前面用玻璃罩起来的这幢碑叫双御碑。清朝的二位祖孙皇帝康熙和乾隆曾经多次游览趵突泉,两人都对趵突泉赞不绝口。康熙皇帝在 第一次游览趵突泉后题词“激湍”,描写了趵突泉喷涌的气势;乾隆皇帝在第二次游览趵突泉后,专门写一首“再题趵突泉作”的诗,对趵突泉的美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两个皇帝在同一块碑上题过字,所以起名叫“双御碑”,这种样式全国罕见。

  继续再往前就是南殿,此殿称“泺源堂”,泺源就是泺水源头的意思。泺水是一条古代河流的名字,水源就是前面的趵突泉,当时河向北流至泺口入另外一条名叫济水的古河。趵突泉水流出时有落差,因此“泺”作河流名称时读luo,这就是泺水名称的来源。公园南边的这条大街也据此起名叫泺源大街。泺源堂里陈列有很多图片,反映了不同年代趵突泉的喷涌状况,另外还有济南其它名泉的图片。

  泺源堂的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是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的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字体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棻先生书写。楹联淋漓尽致地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了出来。

  华不注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济南东北部,因山势陡峭可以跟西安的华山媲美,故称小华山。趵突泉水常年恒温,保持在摄氏18度,冬天时室外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度,温差相差很大。这时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气,水气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下联写的是趵突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里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主泉区。

  趵突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3553年前的甲骨文上有这个泉水的记载。根据其他文献,春秋时期,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曾经在这里“会齐侯”。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在《水经注》第八卷上讲“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北宋时称为“槛泉”、“瀑流”。直到宋代文学家曾巩才开始正式称作“趵突泉”。清朝作家刘鄂在他的作品《老残游记》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尺的高度换算成米就是一米,水流在旺季时高度可以达到刘鄂看到的2倍,也就是二米多高。所以“趵突腾空”列济南古八景之首。由于景观奇特,被历代文人赞咏。但对趵突泉描写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这篇文章的节选就在泉池的南面。

  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尽心》里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义。“观澜亭”3个字是明代书法家邢侗所写。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1953年毛泽东主席 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观澜亭上的楹联是张养浩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长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喷涌气势,楹联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

  靠近观澜亭附近有几块石碑。这块“趵突泉”碑上的“趵突泉”的三个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两点。这是人们愿望的表达,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观澜”碑上的“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第一泉”三字是清代道光年间出生在济南的举人王钟霖题写的。

  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觉得北京颐和园以西2千米的玉泉水好喝,封为第一泉。南下江南时,随从就带了玉泉的泉水供他在路上饮用。但是来到趵突泉,品尝了泉水后,发现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让随从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则味淳色鲜,是济南的一道风味,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大家可以看到在趵突泉上有一小桥,名为来鹤桥,最初是历城知县张鹤鸣建立的木桥,1956年公园建立时改为石桥。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中国古代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嬴洲三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三股水柱,就象海中的三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立“蓬山旧迹”坊。

  补充资料:来鹤桥的来历

  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饮水休息,水中映出它们漂亮的影子,仙鹤看到自己这样美丽,于是高兴得大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泉水就更加甘冽清美,更加好喝了,就是因为这个传说,小桥的名字就叫来鹤桥。

  在这里可以拜读一下老舍先生的文章《趵突泉的欣赏》: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近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戏台名叫白雪楼大戏台。这是1996年与白雪楼同期建造的联体仿古建筑,总面积为100余平方米,戏台长6米,宽12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两边耳房为音响、化妆室,戏台前沿设有不锈钢护栏。两边楹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主席的笔迹,额匾“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由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先生题写。每到节假日,很多京剧票友和艺术团体会在这里义务演出,观泉、听戏、品茶、赏鱼也成为济南人的一大乐趣。

  白雪楼的旧址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藏书处。李攀龙于公元1514年出生于济南,去世于公元1570年,享年56岁。他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嘉靖“后七子”之一的美誉。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写下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有人称之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集》。后来他考中进士后,曾在陕西任按察副使的职务。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因与巡抚殷中丞意见不和,辞职东归,在济南城东的鲍山山下和大明湖湖畔建楼,均称白雪楼。后人为纪念他,于趵突泉畔建楼,仍称白雪楼。现在看到的这座白雪楼是1996年重建的。

  万竹园位于趵突泉西邻,占地有万平方米,有3处庭院,13个院落,房屋186间。院内有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还有4亭,5桥,1处花园。它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古建筑庭院,是一处独具风格的园林胜景,园中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被称为万竹园三绝。

  万竹园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元朝。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当时体察黎民,敢于直言的宰相殷士儋被人排挤,归隐济南,在园中筑亭疏泉,广植花木,又将张养浩生前所喜爱的太湖石“十友”之一“龙石”迁来园中,将万竹园改名为“通乐园”,平日与李攀龙、许邦才等文人读经论史,并对登门求教的学生讲学论文,在这里写有《金舆山房稿》十四卷。清康熙年间济南著名诗人王苹认购了这个园林,改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取园内望水泉居济南名泉第二十四位之意。王苹一生坎坷,嗜古好学,特别致力于诗,曾谢绝交游,闭门苦吟,因而他的诗为王渔洋等人所欣赏,并广为赞誉,一时声誉鹊起,著有《二十四泉草堂集》及《蓼村集》。到了清末民初,山东督军兼省长张怀芝奉袁世凯的授意为袁总统修建生祠选中这里。期间由于袁总统忙于做皇帝对山东建祠堂不感兴趣,张怀芝就 乘机建立了私人住宅。为了满足居住、办公、娱乐、宴客的需要,他邀集江南江北的能工巧将,并动用军队,历时10年之久,建成今天这样的规模。解放后,张怀芝的后代把万竹园卖给了国家,政府整修后于1984年5月1日开放,1985年又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并起用了原名“万竹园”,成为趵突泉公园里的园中园。

  万竹园由四个院落组成,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位于西部。园区建设时充分利用泉水丰富的条件,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借用江南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有限的面积内,仿效自然,移天缩地,小中见大。按照使用功能的要求,全园被划分成若干小景区,每区都具有主题和特色。空间构图突出了对比效果,组合成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明有暗、丰富多彩的空间。各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运用借景和对景手法,增加丰富空间层次,达到步移景异的妙处。

  万竹园的植物栽培以竹为基调,树种疏密相间。院内各有主题花木,如玉兰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杏院等,各不相同。1993年,万竹园被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图集。它无论是园林艺术,还是历史文物,都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苦禅纪念馆位于万竹园内,共有18个展室,常年展出李苦禅遗作和生前收藏的书画文物400余件,其中有《红梅怒放图》、《晴雪图》、《墨竹图》、《盛夏图》等精品。其中最大的作品《盛夏图》面积达到21平方米,而且是李苦禅在84岁高龄时绘制的,这在写意花鸟画史上是罕见的。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中国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曾受教于徐悲鸿、齐白石的门下,是齐白石的第一个学生,也是最得意的一个学生。1922年在北京国立艺专西化系学习,这期间经常在晚间拉洋车维持生活,为此,同学林一卢赠他“苦禅“二字为名,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即禅宗画(即写意画)。1925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保定第二师范、杭州艺专等学校从事国画教育。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协会理事、政协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李苦禅大师出生于山东高唐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幼年受到民间画师的启蒙,青年时代,他刻苦研究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融汇西方技法为我所用,师法古人而又独劈蹊径,创造性地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李苦禅大师在长达半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大师的书法古拙苍劲,韵味深厚,与其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中国大写意画坛素有“南潘北李”之说,南潘指的是浙江书画家潘天寿。李苦禅纪念馆是中国书画家纪念馆联馆会员,是全国最大的书画纪念馆之一。

  趵突泉景区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迎门匾额上的“趵突泉”三字取自乾隆皇帝手迹。两侧抱柱上的楹联“济上林泉此处允称绝胜,域内圣哲仲尼乃为独尊”,由山东大学教授吉常宏撰联,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意思是说:在济南众多的泉水中趵突泉为名泉之冠,先秦圣人中孔子独占鳌头。此门又叫泺源门,因临近泺水源头而得名,泺源门三个字是集王羲之的字。

“沧园”位于趵突泉景区的东南部,因为园内有沧泉而得名。原来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的意思,这里原来是李攀龙幼年时读书处,后人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而修建。沧园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三间正厅一个围廊,南北向排列,青砖黑瓦白粉墙,不加雕饰,园中奇花异木十分丰富,各种齐鲁风格的盆景给人以美感。寒冬时节,腊梅盛开,苍松滴翠,秀竹婆娑,恰似“岁寒三友”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王雪涛纪念馆坐落于沧园内,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典建筑。纪念馆分为“无陋山庄”、“藕华楼”、“萝月堂”、“瓦壶斋”四个展厅,加上接待室、办公室等建筑,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珍藏和陈列王雪涛先生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及先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

  王雪涛(1903---1982)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是河北省成安县人,当代著名花鸟画家,生前曾任北京画院院长。20世纪20年代初进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接受现代美术教育。师从多位名家,尤其受齐白石老人的偏爱。他融会贯通古今名家画艺,同时独辟蹊径,形成独到的艺术特征。他创作题材广泛,主题生机勃勃。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富有了灵性。

  在沧园的西北侧,回廊尽头有一水榭,名叫“枫榭”。“枫榭”以东,有长廊通向平台,台上有石桌石凳,游人可以在此休息,欣赏枫溪的景色。枫溪是一条不规则的水池,东西狭长,周围砌自然石,形成凹凸的样子。水自西流过曲桥,迎面有假山横阻,折而北流,依势形成较大水面,犹现两岸秀美的景观。枫溪景区有枫榭、月岛、曲桥、假山,月岛上种有枫树、柿子、桂花等。从枫溪西端往 东看去,层次分明,山水相依,景致深渊。

  五三纪念园景区

  五三纪念园景区是位于趵突泉公园北部,由五三纪念亭、五三纪念堂、五三纪念碑和国耻钟等景点构成,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而建。

  1928年4月,侵华日军借口保护本国侨民,大兵压境山东济南,于5月3日突袭泺源门,残酷杀害中国军人和平民。济南守军和百姓奋起抵抗,死伤万余人。外交部山东交涉署官员蔡公时奉命与日军严正交涉,却连同17名外交官员一同被无视国际公约的日军杀害。蔡公时最为惨烈,被日军残暴地割舌、挖眼、剖腹、挖心。这便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五三惨案”。

  五三纪念亭是一座全部石质的亭子,亭为圆型,八柱,高约6米,为两层重檐,下有八根小石柱,下层东侧额枋上嵌书“五月三日”四个字,整个亭子庄重肃穆。

  而在西边展示的是复制山东省各地的“济南惨案纪念碑”

  走进牌坊,迎面就可以看到中心建筑——“济南惨案纪念堂”。这座楼阁式仿古建筑分上下两层,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一楼正中的匾额上有“济南惨案纪念堂”7个大字,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女士题写的。

  迈进纪念堂,最抢眼的就是蔡公时先生的全身铜像。背景是“日军炮击后之济南”图,上面镶嵌着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有关济南惨案的话。两侧阵列了大量史料,分“风雨如磬”、“古城喋血”、“同仇敌忾”等几大部分。

  二楼展厅门口匾额“五三堂”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展厅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齐鲁风云”、“济南沦陷”、“奋起抗击”、“民众觉醒”等铜版画。(大家可以进入参观一下)

  好了,到这里为止,我们就已经游览完趵突泉公园,在游览过程中,如果我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朋友多多包涵。在此,谢谢大家对我的工作的支持配合。希望大家此次泉城之旅玩得开心愉快。

趵突泉公园导游词[范文模版]3篇 济南趵突泉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山东趵突泉导游词6篇(趵突泉公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