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九罭共5篇(诗经九罭赏析)

时间:2022-10-13 08:1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诗经:九罭共5篇(诗经九罭赏析),供大家品鉴。

诗经:九罭共5篇(诗经九罭赏析)

诗经:九罭共1

  九罭原文及赏析

  原文:

  九罭

[先秦]佚名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译文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注释

  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鳟鲂:鱼的两个种类。

  觏(gòu):碰见。

  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遵渚:沿着沙洲。

  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信处:住两夜。处:住宿

  陆:水边的陆地。

  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是以:因此。

  夜:持夜、留下。

  无以:不要让。

  赏析:

  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宛如用“三百赤芾”来比喻新提拔的大夫一般。正是采用了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第一章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于女信处”、“于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

诗经:九罭共2

  诗经《国风·豳风·九罭》原文赏析

《九罭》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毛诗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译文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注释

⑴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⑵鳟鲂:鱼的两个种类,肉皆鲜美。

⑶觏(gòu):碰见。

⑷衮(gǔn):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⑸遵渚:遵,沿着;渚,沙洲。

⑹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⑺陆:水边的陆地。

⑻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⑼是以:因此。有:持有、留下。

⑽无以:不要让。

  鉴赏

《九罭》一诗,解说纷繁。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毛诗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都是推测之辞。因为根据诗的文本,并不能落实到时、地、人,所以指实本事并不能令人信服。细味诗意,当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

  留什么客:“衮衣绣裳”,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衮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礼服,后来也泛指高级官员的礼服了。诗的作者地位比较低,遇到高级官员来访,十分高兴,打鱼设宴招待,请这位高级官员多住几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谈。周代风习,宴会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怀,《九罭》大概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这首歌并不难理解,它基本上顺时间之序进行叙述。第一章的写法,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美味的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陈震《毛诗识小录》评曰:“方说我觏,旋说公归,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心情摇荡,笔力跳脱”“喜惧交并之心,夭矫独出之笔,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几于不可迹求。”牛运震《诗志》评曰:“‘是以’二字,紧承‘信处’、‘信宿’,老横之极,一气卷下,却自曲折缠绵。”对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谓深有会心。

诗经:九罭共3

  诗经·国风·豳风·九罭

  原文: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注释:

  1、罭(玉yù):网目。九:言其多。

  2、鳟(遵zūn):赤眼鳟。鲂:鳊鱼,团头鲂。都是较大的鱼。

  3、我、之子:《集传》:“我,东人自我也。之子,指周公也。”

  4、衮(滚gǔn)衣:绣着龙纹的上衣。

  5、鸿:《郑笺》:“鸿,大鸟也,不宜与凫鹥(依yī)之属飞而循渚。”

  6、信处:住两夜。《毛传》:“再宿曰信。” 《传疏》:“女犹尔也。尔,此也。”

  7、有:保存。闻一多《风诗类钞》:“有,藏之也。”

  8、以:使,让。”

  译文: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鉴赏:

《九罭》一诗,解说纷繁。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毛诗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都是推测之辞。因为根据诗的文本,并不能落实到时、地、人,所以指实本事并不能令人信服。细味诗意,当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

  留什么客:“衮衣绣裳”,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衮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礼服,后来也泛指高级官员的礼服了。诗的作者地位比较低,遇到高级官员来访,十分高兴,打鱼设宴招待,请这位高级官员多住几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谈。周代风习,宴会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怀,《九罭》大概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这首歌并不难理解,它基本上顺时间之序进行叙述。第一章的写法,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美味的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 “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陈震《毛诗识小录》评曰:“方说我觏,旋说公归,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心情摇荡,笔力跳脱”“喜惧交并之心,夭矫独出之笔,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几于不可迹求。”牛运震《诗志》评曰:“‘是以’二字,紧承‘信处’、‘信宿’,老横之极,一气卷下,却自曲折缠绵。”对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谓深有会心。

诗经:九罭共4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注释】:

  罭:音玉,一种捕鱼的细网

  鳟:鲤科鱼的一种。长二、三尺,前圆后扁,赤眼细鳞。

  衮衣:古代王公穿着乡有卷龙的衣服。

  绣裳:绣有五彩图案的下装,此为泛指。

  鸿:鸿鹄,喻男子

  信处:再处,再宿

  以有:与友,相亲相爱

【赏析】:

《九罭》劝阻一位王公贵族将归,而表达对他归去的担忧和悲伤。诗以九罭之鱼鳟鲂,表现主人和自谦。而以鸿飞遵渚,遵陆起兴,暗示主人的归去的危险,“无所”“不复”,最后一节直述心事,道出“心悲”的感情。

诗经:九罭共5

  朝代:先秦

  原文: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注释

⑴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⑵鳟鲂:鱼的两个种类,肉皆鲜美。

⑶觏(gòu):碰见。

⑷衮(gǔn):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⑸遵渚:遵,沿着;渚,沙洲。

⑹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⑺陆:水边的陆地。

⑻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⑼是以:因此。有:持有、留下。

⑽无以:不要让。

  鉴赏

《九罭》一诗,解说纷繁。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毛诗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都是推测之辞。因为根据诗的文本,并不能落实到时、地、人,所以指实本事并不能令人信服。细味诗意,当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

  留什么客:“衮衣绣裳”,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衮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礼服,后来也泛指高级官员的礼服了。诗的作者地位比较低,遇到高级官员来访,十分高兴,打鱼设宴招待,请这位高级官员多住几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谈。周代风习,宴会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怀,《九罭》大概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这首歌并不难理解,它基本上顺时间之序进行叙述。第一章的写法,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美味的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 “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陈震《毛诗识小录》评曰:“方说我觏,旋说公归,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心情摇荡,笔力跳脱”“喜惧交并之心,夭矫独出之笔,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几于不可迹求。”牛运震《诗志》评曰:“‘是以’二字,紧承‘信处’、‘信宿’,老横之极,一气卷下,却自曲折缠绵。”对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谓深有会心。

诗经:九罭共5篇(诗经九罭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