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的故事8篇 关于萧的故事

时间:2022-10-14 09:0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萧乾的故事8篇 关于萧的故事,供大家品鉴。

萧乾的故事8篇 关于萧的故事

萧乾的故事1

  1.比喻未来音乐家(小音乐家)(儿童音乐家)。

  2.纽约林肯中心的音乐厅为小朋友举办音乐会,请小朋友独奏(意思对即可)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

  3.出神表现出他们被附页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意思对即可)。

  4.伴奏的是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乐队指挥和音乐会的主持人都是著名人物。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们重视培养未来音乐家的工作,鼓励那些具有音乐才能的少年儿童。(意思对即可)

  5.要勤奋(或“勤学苦练”)、要培养兴趣。

  6.如“婉转”“铿锵”“小溪流水潺潺”“林海松涛隆隆”(此题搭配恰当,比喻贴切即可)

  7.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要点:

(1)突出了美国对培养未来音乐家的工作非常重视。(意思对即可)

(2)突出了中心。(或揭示中心)

  8.“略”。(意思对即可)

萧乾的故事2

  萧乾《萌芽》阅读答案

  萌芽

  萧乾

①那天,纽约林肯中心的音乐厅俨然成了少年宫。坐在我这中国老头儿左边的,都是些节日打扮的少男少女。举目四望,场内稀稀拉拉也还有几住家长。

②这时,我前边的两个娃娃正出神地翻看着夹在节目单里的附页:上端是莫扎特五岁时所写曲谱的手迹,这处女作旁边的一行小字是他父亲批的一段嘉奖的话;下端是一幅蚀刻,用小手弹着钢琴的是七岁的莫扎特,站在他身后拉提琴的是他父亲,倚在琴旁捧着曲谱唱歌的是他的姐姐。这张附页显然是对爱好音乐的少年们的一种鼓励,也旨在启发和鞭策家长们。

③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陆续各就各位了。铃声一响,孟买出生、国际闻名的指挥朱宾·梅塔和音乐会的主持人——纽约市歌剧院院长、著名歌剧演员弗里·西尔丝联袂登场了。节目是由莫扎特六岁时所谱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乐开始的。三个乐章演奏完毕,西尔丝就富有风趣地对小观众们讲起有关的音乐史话了。说到当年德国有位音乐评论家就曾预言,莫扎特将闻名全世界时,她问台下:“预言实现了没有?”小家伙们扯开喉咙嚷: “实现了!”西尔丝笑了笑说:“谁要是像两百年前的莫扎特那么勤奋,他也将驰名世界。”

④该演奏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了。梅塔从后台挽着一位穿黑色礼服的小独奏演员出场了。这个有着东欧名字(古斯塔夫·罗摩洛)的娃娃走到台前,毕恭毕敬地向观众鞠了躬,又握了一下梅塔的手,然后屏息坐在钢琴凳上。他指法纯熟,同乐队配合得天衣无缝。观众鼓掌时,他拉住梅塔的手,执意要和他一道接受台下的喝彩。

⑤西尔丝这时又把小罗摩洛拉到麦克风前,问他:“今年你几岁?” 回答是:“九岁。”又问他每天练习几个小时,回答是:“平时每天练习四个小时,假日七个小时。”于是,西尔丝转身问台下的小朋友:“每天练四个小时的举手。”(人数不多)“三个小时的?”她说:“小罗摩洛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对吗?”台下又是一片“对”声。

⑥第三个节目(鲍凯里尼的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独奏演员叫张雨亭。这个才七岁的中国男孩拉的虽然是把童用的大提琴,却仍高出他半头。他拉得沉着有力、娓娓动听。台下喝彩时,他不但挽了梅塔的手,并且邀首席小提琴手同他分享这份荣誉。西尔丝除了问他练习的情况,还让他谈谈开头是怎样对这乐器发生兴趣的。

⑦最后一个节目的独奏演员是十二岁的南朝鲜姑娘,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难度颇大的第三乐章(快板)。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真是变化万端。

⑧谢幕时,西尔丝发现同这位小演员谈话不那么便当。她不但羞涩,而且来美国还不到一年,英语说得结结巴巴。然而聪明的.西尔丝却利用这种特殊情况,使得对话更加风趣。

⑨即便是成年音乐家,到林肯中心在纽约交响乐团伴奏下独奏,也是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些小音乐家们(不分种族肤色)要艰苦地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攀登到这个高峰。美国就是这样培养他们未来的音乐家的,而名指挥、名歌唱家也是满怀热情地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的。

  1.题目“萌芽”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描写小朋友们看节目单附页时的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来为小音乐家伴奏?什么人做乐队的指挥和音乐会主持人?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③~⑥段,回答主持人西尔丝问话中所强调的两个要点。

  一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二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提示,模仿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

  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

  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歌手演唱起来,时而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歌声时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⑨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 未来音乐家(小音乐家或儿童音乐家)

  2.纽约林肯中心的音乐厅为小朋友举办音乐会,请小朋友独奏(意思对即可) 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

  3.出神 被附页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意思对即可)

  4.伴奏的是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家。 乐队指挥和音乐会的主持人都是著名人物。 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们重视培养未来音乐家的工作,鼓励那些具有音乐才能的少年儿童。(意思对即可)

  5.要勤奋(或勤学苦练) 要培养兴趣

  6.示例:婉转 铿锵 小溪流水潺潺 林海松涛隆隆(此题搭配恰当,比喻贴切即可)

  7.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①突出了美国对培养未来音乐家的工作非常重视。②突出了中心。(或揭示了中心)

  8.略。

萧乾的故事3

  1.文章开头写出了雾的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

  浓稠、能见度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为作者听到卖花老人的吆喝声张本,同时衬托老婆婆质朴的心灵。

  2.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艺术形象,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先写卖花老婆婆苍老的吆喝声,接着写她枯瘦枯瘦的外貌,然后写她如商人一样的机敏语言(“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最后写她美好的心灵,由外到内――以外表的“丑”反衬心灵的美,完成了人物精神的升华。(如答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其他艺术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3.文章标题为“那一声吆喝”,有什么含义?

“那一声吆喝”,尽管“苍老得近乎哀伤”,却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大爱”之音,表现了卖花老婆婆对美好人生的期待,期待自己,也期待他人。

  4.本文立意深远,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300字左右)

  人间有大爱,这是我读完此文的第一感觉。那位老婆婆的生活是艰难的:从她“枯瘦”的面容上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她卖腊梅花的时空里读出――要不是生活的逼迫,谁会在“能见度很低”的弥漫着大雾的清晨卖花?一束才四块钱的腊梅花,我却在这大清早迟疑了半天――有哪个商人愿意这般?然而,那位老婆婆却读懂了漂泊他乡的“我”的困境――等我找到工作后来买花。这不是一个商人的等待,而是一个“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对处在困厄中的人能获得幸福的等待。我来买花之日,就是我找到工作之时。“那一声吆喝”,尽管“苍老得近乎哀伤”,却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大爱”之音――“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浮动”在我们的心里。

  5.第二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声音十分清脆,令我十分注意。

  6.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用花和吆喝作对比,突出了吆喝的美,用暗香突出了吆喝香自心底,在心里浮动,突出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7.那一声吆喝第七段中:“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许诺”的具体含义内容是什么?

  指我找到工作后一定来买老人的腊梅。

萧乾的故事4

《吆喝》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山背¨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这腊梅主干笔直、修长、枝杈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萧乾的故事5

  小蒋萧乾阅读答案

  小 蒋

  萧乾

  送羊奶的伙计小蒋,像个仆仆风尘的北极翁,背着那条白口袋,沿着后海刚上冻的水沟向厂里踱。时间太早了些,小蒋却不问季节,每天总照老规矩按时到厂。

  他同许多人一样,做了一个羊奶厂的工人后,就在他自己的名分上活下来了。

  他走着,记起了昨天一件事情:苏州胡同那所永远冒着咖啡味儿的房子,还有那永远系着白围裙势利眼的洋厨子,那条专咬黄脸皮的狼种狗。把铃一按,狗吠了,白围裙来了,咖啡味儿更浓了。“老爷还没起来,要你轻按一点!”“你老爷又不是我老爷!我从不把洋人叫老爷!”“汪汪汪!”狗叫着,老爷在楼上叫了人。会说中国话咧,毛子直脚杆,好威风,动不动就威胁着:“抓到区里去!”“你不要奶了吧,就正合适……”他把凡是昨天说的,听的,想的,皆温习了一番。末了他想:要不是让你一手儿,上区里就上区里,我怕你毛子!

  一过桥,他心情就不同了。他快要同一个朋友见面了,那是一只发黄色的母羊。他欢喜那只羊,为它取了个名字叫鹿儿。

  刚走近栅门,二十多只羊就扑到门边来把门堵住了。一个个摇动短小的尾巴,挤出颤抖娇嫩的咩咩声……他并不开门,一手把定扣在钉子上头的锁链,一手就抚着一只前爪业已搭上栅门的羔子。小蒋揉着它脖颈下绵软软的肉铃铛,盯着对面那双嵌了黄边、大大碧蓝的眸子发愣。

  这是小蒋的鹿儿了。也就是李头儿成天骂小蒋偏心的那只。说他喂它喂得特别饱,黑豆放得也分外多。等到挤奶的时候,他照例总不把那奶汁挤完,常常挤一半就拉回圈里去了。等会儿李头儿看见,叫他重新挤,他就老大不高兴。因此他便和李头儿成了对头。

  小蒋哗啦啦地脱开锁链,迈进圈里了。他蹲在鹿儿面前,像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对谈似地由鼻子里哼出同样颤动,同样缠绵的咩咩,一面用指甲梳着鹿儿的皮,把一团团脱下的毛撒在地上,心下很舍不得。

  鹿儿只霎着眼,任凭他去抚摩。它那有着君子风度的嘴巴下飘动着几根像三观庙土地爷的胡须。小蒋是死尽了亲人的孩子。如果那双大大碧蓝的眸子填上他心下对母性的需求时,这几根稀须就应该给他以父亲之感了。

“小蒋!”前院儿喊起来了。他故意不答应,可是还不敢不去。

“不愿意干就他妈滚!谁该替你刷瓶子呀!”小蒋刚上台阶,屋里的李头儿就绷着一脸横肉,指着躺在破桌子上的口袋说。

  小蒋也不言语,硬着头皮迈进去,打开口袋,把一个个炮弹似的空瓶子使劲地顿在桌上,一面表示他在干活儿,一面也表示他正在作着无可奈何的反抗。

  当干净的瓶子已经摆满了五只桌子的时候,李头儿又气势汹汹地进来了。这回他脸上那些条横肉上又添了点如大仇将报时候得意的笑:“掌柜的请!”

“差你几天钱呀,小蒋?”一到账房,掌柜的就这么破例用和蔼的口气说。

“干么呀?”小蒋不服气地反问。

“你活动活动吧!这儿柜上用不开你啦。”装出来的和蔼本来就勉强,尖酸的味儿露出了。

  掌柜的伸手就去开抽屉,满打算块儿八毛把这乡下佬打发走,明儿给人陪陪礼,买卖也就更稳当了。

“不成!我得问问凭什么!”

“没听说过送奶子的偷吃的!你那几家又都是洋人,都是我最好的主顾。洋人不比中国人,我跟这些人得讲信用。你——你安着什么心眼儿呀!”掌柜的龇着一嘴黄牙,恶狠狠地指着小蒋说。

“谁——谁偷!”小蒋平常不多说话。一急便结巴起来。“他瞎扯!昨天道儿滑,天又黑得路也——路也看不清。才过龙头井脚底一跌,把——把四号的那一磅洒了一点儿。那——那洋厨子瞪眼叫——叫我赔,我哪儿赔得起?凭——凭什么赔?他说,好小子,给你点戏法儿瞧吧!我说……”

“你别说了。人家信上这层也提啦,说你还跟那洋人大师傅吵嘴,弄得人家洋少爷睡不了早觉儿!”

  厂里作活儿的都知道出事了,可是各人皆知道不碍自己的事儿,不必担心。他们都偷偷伏在窗缝边或堵在账房门口看,像西湖十景就在眼前似的。

  羊还在房后头咩咩地叫。偶尔还有犄角如地震似地撞在后墙上,撞在小蒋的心坎上。他的心飞到鹿儿身上。他感到不该走。

  小蒋望着掌柜那尖削的脸,上面画着李头儿编造的坏话。再看看晃在门口儿那些探着的`脑袋,仿佛都在说着:“谁叫你不乖!”

  走吧,可是鹿儿呢?

  他把声音放低了,恳求说:“给我鹿儿,折了工钱好吗?”

  他放下了倔强的手,自己也担心这要求太突兀。

“嘿嘿嘿……”不等掌柜回答,门口儿的人给这痴呆的乡下佬招得忍不住笑了。小蒋恨不得咬下他们的耳朵。

  小蒋就在多少只趁愿,嬉笑或同情的眼睛下,给堵到门口儿外头去了。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选自《萧乾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阅读题目:

  12.请简要概括小蒋被辞退的原因。(4分)

  13.第三段小蒋在路上回忆的叙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分)

  14.简要概括小蒋遭辞退前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全文分析小蒋的性格特点。(4分)

  15.请探究作者刻画“鹿儿”这一形象的意图。(6分)

  参考答案:

  12.和洋人厨师吵架;吵了洋少爷的早觉;李头儿编造了坏话;掌柜的贪利趋势。(每点1分)

  13.特点:客观再现与主观感受有机融合,既有插叙的真实性,又有心理活动的跳跃感。作用:交代昨天发生争吵的真实经过,与掌柜的叙述产生对照;刻画出城里殖民势力跋扈的社会环境。(每点2分)

  14.人生经历:未成年就成了孤儿,从农村到城里来讨生活。性格特点:本分(每天总照老规矩按时到厂;就在他自己的名分上活下来了)。倔强(上区里就上区,我怕你毛子;一面也表示他正在作着无可奈何的反抗;(“谁叫你不乖!”是通过侧面描写显示小蒋的反抗……)。善良(视鹿儿为朋友。)(每点1分)

  15.与小蒋的命运相映衬,都是弱小温顺,任人摆布,无力反抗;人与动物成为朋友,表明人与人的隔膜,有力地表现出小蒋处境的无依、内心的孤苦;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与周围人对小蒋的残忍、冷漠形成对比,有利于揭示主题;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点温情都不能保有,表现底层小人物的可悲与辛酸,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答出三点给6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作者简介:

  萧乾(191月27日-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萧乾的故事6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萌芽》原文

  萧乾

①那天,纽约林肯中心的音乐厅俨然成了少年宫。坐在我这中国老头儿左边的,都是些节日打扮的少男少女。举目四望,场内稀稀拉拉也还有几位家长。

②这时,我前边的两个娃娃正出神地翻看着夹在节目单里的附页:上端是莫扎特五岁时所写曲谱的手迹,这处女作旁边一行小字是他父亲批的一段嘉奖的话;下端是一幅蚀刻,用小手弹着钢琴的是七岁的莫扎特,站在他身后拉提琴的是他父亲,倚在琴旁捧着曲谱唱歌的是他的姐姐。这张附页显然是对爱好音乐的少年们的一种鼓励,也旨在启发和鞭策家长们。

③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陆续各就各位了。铃声一响,孟买出生、国际闻名的指挥朱宾·梅塔和音乐会的主持人——纽约市歌剧院院长、著名歌剧演员弗里·西尔丝联袂登场了。节目是由莫扎特六岁时所谱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乐开始的。三个乐章演奏完毕,西尔丝就富有风趣地对小观众们讲起有关的音乐史话了。当年德国有位音乐评论家就曾预言,莫扎特将闻名全世界。随后她问台下:“预言实现了没有?”小家伙们扯开喉咙嚷:“实现了!”西尔丝笑了笑说:“谁要是像两百年前的莫扎特那么勤奋,他也将驰名世界。”

④该演奏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了。梅塔从后台挽着一位穿黑色礼服的小独奏演员出场了。这个有着东欧名字(古斯塔夫·罗摩洛)的娃娃走到台前,毕恭毕敬地向观众鞠了躬,又握了一下梅塔的手,然后屏息坐在钢琴凳上。他指法纯熟,同乐队配合得天衣无缝。观众鼓掌时,他拉住梅塔的手,执意要和他一道接受台下的喝彩。

⑤西尔丝这时又把小罗摩洛拉到麦克风前,问他:“今年你几岁?”回答是“九岁。”又问他每天练习几个小时,回答是:“平时每天练习四个小时,假日七个小时。”于是,西尔丝转身问台下的小朋友:“每天练四个小时的举手。”(人数不多)“三个小时的?”她说:“小罗摩洛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对吗?”台下又是一片“对”声。

⑥第三个节目(鲍凯里尼的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独奏演员叫张雨亭。这个才七岁的中国男孩拉的虽然是把童用的大提琴,却仍高出他半头。他拉得沉着有力、娓娓动听。台下喝彩时,他不但挽了梅塔的手,并且邀首席小提琴手同他分享这份荣誉。西尔丝除了问他练习的情况,并且让他谈谈开头是怎样对这乐器发生兴趣的。

⑦最后一个节目的独奏演员是十二岁的南朝鲜姑娘,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难度颇大的第三乐章(快板)。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真是变化万端。

⑧谢幕时,西尔丝发现同这位小演员谈话不那么便当。她不但羞涩,而且来美国还不到一年,英语说得结结巴巴。然而聪明的西尔丝却利用这种特殊情况,使得对话更加风趣。

⑨即便是成年音乐家,到林肯中心在纽约交响乐团伴奏下独奏,也是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些小音乐家们(不分种族肤色)要艰苦地通过层层选拔赛,才能攀登这个高峰。美国就是这样培养他们未来的音乐家的,而名指挥、名歌唱家也是满怀热情地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的。

《萌芽》阅读题

  1.题目“萌芽”运用__________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描写小朋友们看节目单附页时的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们___________。

  4.谁来为小音乐家伴奏?什么人作乐队的指挥和音乐会主持人?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5.仔细阅读③~⑥段,回答主持人西尔丝话语中所强调的两个要点。

  一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提示,模仿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

  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

  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歌手演唱起来,时而_____,时而_________;歌声时而如______,时而如_____。

  7.最后第⑨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用。

  8.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100~150字)

萧乾的故事7

  萧乾散文《草原即景》原文

  火车在赛汉塔拉把我们抛下,就仆仆风尘地继续朝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方向开去了。列车开出去很远,静寂的空气里隐约还可以听到车轮在铁轨上转动的声响,尖细的汽笛声回荡着,好像在殷切地叮咛我们什么,又像是用依依不舍的心情祝福着我们这次深入草原腹地的旅行。

  集二线是从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西部直穿过去的。如果草原是片汪洋大海,赛汉塔拉就是浮在这片海上唯一的码头。在旱地上住惯的人们,出海以前心里多少总有些异样的感觉,望着海,又好奇,又是担心害怕。这时,车站后边一家新成立的合作社里挤满了人,有的举着胳膊,神色慌张地喊着:“同志,给我两瓶清导丸!”有的往鼓鼓囊囊的口袋里塞着最后一包饼干。一个梳双辫、穿蓝制服的瘦小姑娘挤了好半天,终于买到一小盒清凉油。

  坐惯了有固定座位的交通工具就像用惯了有格子的稿纸。如今,我们八个人乍上了这辆有框无格的卡车,还真有些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好,尤其车上挤得好像怎样安排空间也不够周转的。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八个人围坐在卡车的一个角落里,把十六条腿折折叠叠堆在当中。

  这样安排定了,我们才腾出闲心来望望同车的旅伴。车上有位胸脯上闪着金晃晃勋章的军人,有穿制服的男女干部,也有一位穿绛色长袍的蒙古老乡,看光景大部分都跟我们同样是初次走草地的。未来的两天,我们将同在这辆卡车上,横跨将近九百里草地。想到这个,大家不免都亲热地点了点头。

  这时候,我问一个跟我背抵着背的青年说:

“你也是到锡林浩特去的吧?”

“是呀。我们这几个全是刚毕业出来,先到锡林浩特,然后等着分配到队上去。”

  随说,他随指了指挤在一堆的男男女女,年纪都在十八九的光景;其中还有那个买清凉油的姑娘。她紧挨着蒙古老乡坐,头上包了一条白色的丝巾,长得白白嫩嫩,很秀气。这时候,另外一个姑娘正跟她开着玩笑,说她昨儿夜里说梦话,直妈呀妈呀地叫。那个姑娘就半嗔半笑地噘起嘴巴,从人缝里抽出小拳头,咚咚咚地捶着那个“癞皮”。

“你们是什么队呀?”

“什么队?”女孩子们咯咯咯笑起来了,笑得我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我这个问题问得的确拙笨,背后那个青年只朝腿底下努了努嘴,那里横七竖八地塞着的正是一些钻探用的工具。

  车上的旅客不耐烦起来了。有的急着在草原上奔驰,有的担心草原荒凉,开晚了车子也许会上不着村下不着店地困在半路上。

  终于,矮个子的公路站长走了出来,很认真地望了望腕子上的表,吹了声哨子。一片荒芜的草原上,哨子的声音实在尖峭得可怜,然而站长那直直站立的神态却叫我们肃然起敬。他好像是说:车子虽然是辆卡车,设备差一些,这毕竟是个起点站,你们可小看不得。

  司机助手开动机器了,插着“安全行车”小红旗的卡车震响得就像一匹催着主人撒开缰绳的烈马。车上人人都亢奋起来。想想看,每个人在脑子里都翻腾了许多日子,费了多少周折,终于才到达这个起点。如今,我们将要享受旅行家最大的乐趣了――那就是奔向遥远的、从来没到过的地方,而这地方,在地理环境上,在民族习惯上,又跟我们生平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心灵整个被一种新鲜的感觉激荡起来。

  草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有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这么完完整整,没有间隔。只有海才这么寂静,这么广漠得望不到边际,它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而只有在海上,人才会感到这么没有遮拦,自己这么渺小,以至潜意识里会莫名其妙地发生怕把自己遗失了的恐怖。

  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穗头已经发黄了的草上就掀起一阵波浪,草梗闪出银白色的光亮。天边时而也会出现一根细小的像桅杆似的东西,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穿着高粱红的长袍、背了枪、骑在马上的牧民,那杆子是用来套马的。看到马背上的雄姿,心里油然兴起敬慕之感。

萧乾的故事8

  吆喝教学设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

  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

  当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练习说明

  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二、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这是口语活动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上都应该做些指导。

  非北京地区,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观摩影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模仿、表演。

  三、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本题具有研究性学习性质,要求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记录等工作,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将本题与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结合起来完成。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感受体验。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要求学生到集市上搜集、调查、整理当地的种种“吆喝”,既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又可借此开展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研读课文。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教师基本上可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1.指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指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

  三、开展活动。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吆喝的认识和兴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

  旧社会绸缎棉布商店的大老板为了倾销积压的布匹,将整匹布扯成零块,假称是削价的布头,雇一些小贩临时叫卖。小贩则施展吆喝、叫卖的生意经,夸大布头的成色,以招揽顾客。这段相声从仿学卖货声开始,最后模拟卖布头小贩的各种声腔神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卖? 布? 头(对口相声)

  甲 过去在北京啊,做小买卖的吆喝最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

  乙 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

  甲 “蜜来哎冰糖葫芦哎——”

  乙 到西城哪?

  甲 “葫芦儿冰糖的。”

  乙 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

  甲 “葫芦儿。”

  乙 这更省事了!

  甲 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

  乙 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

  甲 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乙 对。

  甲 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

  乙 真好听。

  甲 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

  乙 这还能谱下来?

  甲 我就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

  乙 好,你哼哼。

  甲 卖什么的?

  乙 这……不知道!

  甲 这是卖豌豆的。

  乙 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

  甲

  乙 “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

  甲

  乙 “豌豆来多给。”

  甲

  乙 嘿!真跟唱歌一样。

  甲 最讲究吆喝的是卖布头儿的,天津有两种,北京也有两种。

  乙 天津有哪两种?

  甲 一种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种是街上摆摊的。

  乙 串胡同怎么吆喝?

  甲 我给你学学:“买哎花条布哎,做里儿的,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去呗。”

  乙 哎,都是这味儿,那种摆摊儿的哪?

  甲 那不留神能吓你一跳。

  乙 是啊?

  甲 他吆喝起来一惊一乍的,神经衰弱的人不敢打他头里走!

  乙 你学学。

  甲 “瞧瞧这块哎,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 嚯!

  甲 这是天津两种布头儿。

  乙 北京的呢?

  甲 也有两种,一种软调儿的,一种硬调儿的。

  乙 您给学学这软调儿的。

  甲 “这块吆喝,吆喝是贱了就是不打价哩吧,这块本色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哎,你说怎么那么白?”

  乙 我哪儿知道哇!

  甲 “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福兴的洋白面哩吧,买到你老家里就做被里去吧,是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

  乙 这人什么毛病啊?

  甲 吃饱了撑的。

  乙 大概形容他这布结实。

  甲 再给你换一块黑的,这块是德国青。

  乙 对,过去说德国染料好。

  甲 “这块德国青啊,它怎么那么黑呀,它怎么那么黑呀,哎,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 啊……又来了!

  甲 “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剜过煤,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块德国青,真正德国染儿,真正是德国人他制造的这种布儿的,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侯宝林整理)

萧乾的故事8篇 关于萧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