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9篇 关于瑜伽与体育健身的论文

时间:2022-10-16 10:0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9篇 关于瑜伽与体育健身的论文,供大家赏析。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9篇 关于瑜伽与体育健身的论文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1

  2.1采茶健身操的不够浓厚。采茶健身操继茶文化元素之后被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但由于高校的茶文化氛围淡薄,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于茶文化的态度异常冷漠淡然。所以,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也是可想而知的尴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程一直是作为文化课程的陪衬而存在,在师生的心中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因而,采茶健身操也是如此,其对于师生而言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跳与不跳、学与不学、会与不会也没有什么关系。此外,高校学生比较偏向的体育活动大多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而喜欢采茶健身操的学生实在是寥寥无几,大多学生不了解茶文化,也无意于采茶健身操。同时,教师也没有做好相关的采茶健身操宣传工作,使得学生陷入了对其的一种偏见中,认为民族特色浓厚的采茶健身操晦涩难学。2.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教师指导。采茶健身操是在民间艺术舞蹈与茶事活动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体育舞蹈,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化色彩,又带有浓厚的茶文化气息。因而,普通的体育教师难以将采茶健身操的健美之质阐释出来。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采茶健身操简单地教授给学生,并没有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升华性讲解,并且其对于采茶健身操舞蹈动作的研究也不深入,对于一些不熟悉的舞步舞姿是凭自己的直觉印象一带而过,并不细化研究也不会主动与人探讨,进而导致学生所学到的采茶健身操舞步动作存在不规范之处。另外,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教师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授课。然而,散发着浓厚民族特色的采茶健身操与高校旧有的体育课程模式不相符合,也淡化了采茶健身操的闪光点。2.3系统科学采茶健身操教学体系的缺失。采茶健身操作为一股新鲜血液被注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其隽永的文化艺术内涵将能极大地弥补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缺陷。然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采茶健身操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与之相应的采茶健身操新课程体系也尚未完全建立。高校实行一刀切式的采茶健身操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舞蹈功底,凡是选择采茶健身操这一课程的学生不分基础,进行统一教学,进而导致了某些舞蹈功底比较好的学生一学就会,而某些缺乏舞蹈功底的学生则要耗费大力气才能勉强学会,既埋没了“好学生”的潜质又增加了“差学生”的负担。同时,采茶健身操整体的课程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而每一门课程都有固定的人数限制,一旦所开设课程的学生人数没有达到规定的数目,那么该课程将会被取消,也就意味着如果选择采茶健身操的学生较少,那么该课程则会被无条件取消,所以采茶健身操课程也最终会沦为“一纸空文”。

  3解决新课程视阙下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中应用问题的对策

  3.1以茶文化为契机在高校掀起采茶健身操的热浪。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元素,被注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犹如一抹阳光射透了狭小幽暗的高校体育文化之窗,为其带来了一丝朝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高校体育课程应该以茶文化为契机,以采茶健身操为手段,在全校范围内造起一股迅猛的采茶健身操之势。首先,加强茶文化在高校的影响力,将茶文化渗透到文化、艺术以及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营造良好采茶健身操学习氛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其次,师生应该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摆正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重视采茶健身操的传承,从而促进其在高校的推广学习。而后,师生也应该做好对采茶健身操的宣传普及工作,深化学生对于茶文化以及采茶健身操的了解与认知,增加其对于采茶健身操的学习兴趣。3.2引入专业指导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里程碑,其对于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而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高校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文体活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在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的情况下,对采茶健身操课程安排进行合理设置,实行室内理论课与室外实践课通行的模式,促进学生对于采茶健身操的了解。继而,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优秀的采茶健身操人才,对学生辅以专业指导,以标准的动作和专业的舞步将采茶健身操的魅力尽现于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向优秀的采茶健身操艺术家学习,就疑问之处主动向其探讨,以不断纠正其舞姿动作。总之,高校应该全面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规范教学体系,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采取室内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采茶健身操知识的认知,合理设置课程,为采茶健身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3构建科学合理的采茶健身操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越来越迅猛,应试教育阴霾笼罩下的高校体育课程也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以采茶健身操为辅助力量尽快构建起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以采茶健身操课程的开设为着手点,对其进行系统化设立。根据学生的舞蹈功底以及接受认知能力,分别开设基础班与强化班以及进阶班,培养不同方向的采茶健身操人才,既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又不埋没优质学生。另外,高校应该对其体育课程制度进行合理调整,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增设采茶健身操课程,而不是纯粹地根据所选人数来决定课程是否开设。采茶健身操开设目的是以宣扬茶文化为主,以另一种视角拓宽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度,从而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瑛.试论高校大众健美操的体育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4):37-38.

[2]杨艳莉.采茶健身操的创编及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以赣南教育学院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

[3]袁彬在高等院校推广大众健美操的体育价值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4):51.

[4]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5]王文哲.关于高校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茶叶,(3):381-382.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2

  浅析体育的美学价值论文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形态的培养往往是主要的目的,然而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生理发展,对学生审美观的培育却日显不足。体育美育还停留在体育教学中简单的外形表现,这一问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与审美能力协调发展,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达到“身心合一”目的是当前体育美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给予人美的陶醉,美的享受[1]。体育美学的构建和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来完成的。随着21世纪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体育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下,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身心合一”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运动更明白为什么喜欢体育运动。所以,体育的审美功能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将会更加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以指导人们体育运动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 体育美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和美自古以来就是紧密相连的。体育美伴随着最原始社会实践的产生,人类正是通过走、跑、跳、投、攀登等身体活动完善了智力和体能,而这些最原始的动作中就蕴含着体育美。随着体育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人类认识事物也不断地深化,于是对体育活动的动作、神态、技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美感不仅仅是外界环境所决定的,而是与人的能动机制有关,于是关于体育美的鉴赏与评价就产生了。

  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开始,体育美育思想也在这时候开始形成。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他关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理性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健康、体型完美、体力充沛,并且培养人勇敢顽强的意志。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身体发展在前,灵魂培养在后,美育是贯穿整个过程中的”。古希腊的美育思想是体育美学的初步表现,即人体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办的“快乐之家”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他的“通才教育”主张重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美学所表现的心灵美。

  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提出的“大美育”思想是美育向各个学科发展的标志。熊飞在《中国体育美观的演变与反思》中提出:体育美育就是指人们在体育审美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情感教育的过程,是体育美学研究的最终归宿[2]。

  2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曾说过:“美育与体育作为身心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同样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美的因素。”著名体育美学家胡小明先生在《体育美学》中对体育进行了3个方面的论述,分别是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运动训练中的美育和面向社会的美育。

  体育和美育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是育人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所以,体育与美育的结合才是体育的发展之道。廖艳君指出,在美育与体育的融合过程中,二者有着不解之缘。美育培养的是“美”,体育塑造的是“健”,于是“健美”一词就由此而生。

  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决定了学校体育美育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人体美、运动美和心灵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真正在体育美中热爱运动,并在运动中发现美,享受美。所以,要打破当前学校只满足于“书声”,忽视了“歌声、球声”,忽视了美育教育的不良现象,让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的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体育美育的多维视角

  体育美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人体美、运动美、精神美。体育运动要以人体动作为基础和前提,所以,人体美是体育美的第一要素。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完成体育动作所达到的形态、姿势美就是运动美,这就构成了体育美的第二要素。人体美、运动美的表现都是为精神美做铺垫,只有真正对运动中的美感产生能动性的反应,通过审美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才能达到真正美的享受。

  3.1 体育美育中的人体美

  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体美在体育美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员做动作的时候会根据音乐节奏来展现自己的健美肌肉。他们健壮的肌群、挺拔的.身躯、优美的线条,无处不是体育美的展现,让人陶醉其中。

  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身体美与人类的健康理想相一致[3]。体态美是身体美的基本表现形式,指人的形体和姿势美。主要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体形态,骨髂和肌肉发育表现在比例、匀称、和谐和线条上的完善化程度。人的身体形态,一般说是获得性遗传赋予的,但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和加以控制身体形态,使之完善。

  人本身的生理结构是最高形体类的典范,人体美源于劳动改造人体形态。人体美最直观的表现是人体符合美的规律,而健康则是人体美的基本条件。从生物学角度看,健康表现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健康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功能正常,这也是人体美的必备条件。

  人体美满足黄金分割规律,讲究的是左右对称美。同时左右对称不仅包括左右形体的对称,也包括左右功能的对称,例如:人的左右眼与左右脑功能是对称的。所以说健康美是体育对人类文化的特殊贡献,也是对体育运动进行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体育美育中的运动美

  运动美是身体运动之美,是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以观众对人身体活动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体育运动既具有观赏性,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又增进人类健康,发展个性。

  体育的根本属性就是运动,体育运动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人的机体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不是遗传的。在最简单的走和跑的体育活动中,也必须学习要领和方法,掌握正确的技术,这样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在讨论运动美,是具有体育概念的运动美,它不是日常生活中无锻炼目的的身体动作,而是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对运动美的认知和感受,有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挖掘人类的生理潜能,锻炼更加精湛的动作技能,才能为人类文明宝库提供精神财富[4]。

  3.3 体育美育中的艺术美

  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不仅是生活美的概括与加工,更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5],也就是说它在接受竞技性要求的同时,也要尊重人体科学规律,通过最少的体力消耗把人的天赋、技能和速度发展到极致。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艺术来说,体育就是艺术取材的领域。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体育的“艺术化”趋势,美学因素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体育领域中,在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庄子《逍遥游》中有“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运动的壮丽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古人优美的舞姿也把运动的姿态美演绎的惟妙惟肖,秀美大方。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盛宴,开幕式的设计往往把奥林匹克精神与举办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集体育、音乐、艺术表演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以运动会为载体,表现体育伟大的艺术之美。其中北京奥运会就被称为“中华艺术的满汉全席”。

  4 结语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显示出来。现代体育运动实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融合,给人巨大的感官刺激,使人们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美的享受。体育美育的崛起与发展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为体育美学的发展创造了优异的条件,体育美学也会走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境地。应用于当前体育教学来说,把体育美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条光明之道。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3

  瑜伽哲学的生态美学思想解析论文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其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这种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突出表现于生态美学是从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也体现了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

  瑜伽是古代印度哲学中带到神秘主义成分的派别,而练习瑜伽术的人并不一定信奉宗教教文。简言之,它是一种由姿势、呼吸和冥想三部分组成的健身强体术。到了今天,瑜珈这种追求灵魂与宇宙和谐统一的修行哲学,己经发展成一系列从身体到精神的完善科学的修养方式。它所倡导的健康平和的人生态度,身心和谐的观点,和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正顺应了身处嘈杂纷繁的都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宁静放松的心态m。因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

  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

  瑜伽起源于印度,并伴随着古印度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对于瑜伽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各种说法、各种划分。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划分法,是根据瑜伽主要经典的出现及瑜伽体系的建立情况,将瑜伽分为个四个时期:以“韦达经”为标志的“吠陀瑜伽”时期;以“奥义书”出现为标志的“前经典瑜伽”时期;以《瑜伽经》产生为标志的“经典瑜伽”时期,以及近现代的“后经典瑜伽”时期。

  1.瑜伽在修持的过程中包括了“与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五个方面

  与心相应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体认。与行相应是说通过习禅,入定生慧而得观行一致。与理相应是指禅定和教理的融会贯通;教理是由心安、心非安建立起的真俗二谛理论。与果相应乃是观行者与所证无上菩提道果相应的统一。与机相应则是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的相应。在这五类相应中,不论显教密教大多都取“理相应”和“行相应”。理相应,在于法性的应称,是谓“唯识之瑜伽”。行相应着重观行合一,故以禅定为相应。禅定在五相应中位居首要。一心观物心无住相为禅,一境静念无住静念为定。获定境三昧,以习禅为先。习禅之始的静坐,是开启法门的第一步。瑜伽起源于印度,是百代印度哲学六大派别中的一派,至今己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瑜伽是梵文词,意思是自我与原始动因的结合一致。《瑜伽焰口施要集》记载:“……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房与口协,日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可见练瑜伽的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多。

  2.瑜伽以达到三昧境界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这一境界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死亡,“个我灵魂与宇宙精神浑然无分之境”。它不可言说,不可捉摸,超越了人生在世的有限性,是精神极大自由的无限喜悦的境界。瑜伽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三昧境界为自己的旨归。尽管它经历了原始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近现代瑜伽的发展,产生了王瑜伽、诃陀瑜伽、智瑜伽、坦多罗瑜伽、业瑜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和奉爱瑜伽等诸多派别,但其对于三昧境界的追求从未改变。其实践方法一一八支行法,更是清晰地体现了达到三昧境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瑜伽这种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与马斯洛高峰体验的印证,指出,瑜伽三昧境界在自我的状态、“我”与客体的关系以及悦乐感上与审美状态具有一致性。在瑜伽三昧境界中,自我通过忘我而达到了更为真实博大的“我”,有着空灵无滞的胸次而与宇宙万有同一,这正是审美状态的特点之一。与此同时,我”与客体融合为一,并在这种一体关系中,获得了对客体的本真认识。这是一种不借助于概念与理智的“全观”与洞察,而这也正是审美状态的特点。此外,在瑜伽的三昧境界中,主体获得了一种平静中的狂喜,这是一种终极的、绝对的快乐,超越了平常的痛苦与快乐的对立,是一种无条件的快乐。这一特点也是与审美状态的一致的。通过与庄子“心斋”、“坐忘”理论的印证,指出瑜伽三昧境界具有空、静、明、喜的审美特点。

  瑜伽的三昧境界超越了生理与物质的欲望,达到了身心的纯净化,从而获得了一种虚空的心灵,这是无执无我的真我的达成。这一状态与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的状态是一致的,而这种虚以特物的态度正是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虚空的心境体现为一种宁静的状态。然而,这种宁静并非死气沉沉的.死寂,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极静,二是专注,三是极动。这种极静是思维与情欲活动的止息,唯此才能谛听宇宙生命无边的妙音。但它同时又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与专注,表明了意识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使得对事物的深入洞察成为可能。瑜伽三昧境界的静寂,是极静中之极动,是生命的极度活跃与灵动。在这里,“我”获得了无限的生命能量,产生了无限生命力的勃发。它是宇宙生命创化的源泉,是生命创生之极动。在虚空宁静的心灵中,自我与万物都获得了本真的存在,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我明”、“物明”的“朝彻”、“大明”的光芒四射的大光明之境。在虚空静明的心境中,“我”体验到一种无上的喜悦感。这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无以言说的喜悦,它即是恬静的,又是狂喜的。它超越了寻常的苦乐对待,是在宁静的生命之本源中体验到的无极而永恒的欢乐。

  瑜伽在通往三昧境界的修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系列道德的规范,这种道德是是自性的最高神圣律则,是宇宙万物之主一一“梵”的律则的显现。只有在三昧境界中,它才会成为个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而最终带来社会的道德化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在瑜伽思想中,“梵”是世界万物的本体,“梵”具有精神性,它产生万物又推动着万物向前发展,万物的一切情状都是“梵”的显现。人与世界万物,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三昧境界中,人达到了与一切其他众生万物为一之同一性,人与自然的对立消除了。

  由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得以消除,人不再视自然为自己攫取的对象,而是与之同体的一部分。

  总之,瑜伽三昧境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它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消除现代人莫名的焦虑,烦躁,无聊,郁闷,带来审美化的人生,使我们获得平淡而真实的幸福生活。

  3.生态美学意味着尊重人的个体生命精神的发展的“自由性”

  人的个体生命精神具有自由、自律和自决的创造性本性。个体的自由的状态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人与自我、社会乃基础上进行扩展。电子文件归档的文件组织形式,可以以件为单位,每件给一个唯一编号即档号,这样可以把同一类问题或者同一类活动而形成的多份电子文件组合到一起,每件文件的档号编号格式为:全宗号一目录号一年度一件号一顺序号,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全宗号一目录号一年度一件号)里,这样无论哪种数据格式、数据类型的电子文件,都会以份编组的形式而形成件,统一存储在一个文件夹下。此外,电子文件的整理方法应区别于手动建立文件夹存储的方式,采用软件系统进行电子文件的组织、存储,由系统按照电子文件目录数据库档号规则,自动建立文件夹。在每个条目下:上传电子文件由系统自动编号,存储于所属档号文件下,这样电子文件条目与电子文件无论是一对一(一个条目对应一份文件),还是一对多(一个条目对应多份文件),其逻辑关系都非常清晰。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4

  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

  一、何为自律 何为他律

  他律论是与自律论相对而言的,二者在音乐本质认识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律论看重音乐的内容,强调音乐的内容美,也就是说他律论者提倡“情感论”,认为只有把这些精神性的内容注入到音乐中,并使其表达出情感的因素,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美。他律论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并不是靠音乐自身去维系和制约的,它还要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是他律的。他律一词,在康德哲学中是用来指人的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它不是由客观事物等外在的规律因素所决定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本身就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达,它总是脱离音响结构这些外在形式束缚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就是指人类的情感,即音乐的内容。正是这个情感、这个内容决定了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了音乐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律论强调内容,注重精神,它强调音乐是情感的完美表现。所以音乐的内容就是形象、情感、精神特征,其中以情感尤其重要。情感论美学作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由众多理论体系和审美观念所构成的一支强大美学阵营,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很短暂,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单一。意大利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恩里科?傅比尼在其所著的《音乐美学史》中,将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情感论音乐美学似乎是出现18世纪的一种美学观念。

  二、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历史渊源

  自律音乐美学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数”的比例关系来解释音乐美的做法,这就蕴含着某种偏重于形式的要素,强调音乐自身客观属性的音乐美学观念。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被人们誉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人们通常把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们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到“数”的关系中去寻找。毕达哥拉斯将其绝对化,并将其认为是音乐的本源。该学派还认为音乐的和谐是一种“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质,而是整个宇宙的法则;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人体内部世界(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秩序。柏拉图虽然是模仿论的倡导者,但他在论述音乐美时也常常从纯粹的形式因素着眼,他认为形式美按其本质来说应该是绝对的。在他看来,音乐的美在于音调在形式上的所谓“单整性”。从上述的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并可以总结出自律论美学的一些思想观点,即自律论者是把外在的形式当作音乐的本质,它否认音乐的内容,否认音乐的情感表现功能。

  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把音乐看成是科学、哲学、艺术的统一体,它既有娱乐的功能,同时它又与宗教、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又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受其观念的影响,在音乐领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论说――模仿论,它在音乐美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音乐看成是一种模仿,但是他们在对音乐模仿的对象这一问题的看法上产生较大分歧。

  三、自律与他律的对立统一

  他律与自律存在着对立的统一,音乐美的本质应走向他律与自律二元的综合。音乐美的本质兼有他律论与自律论的双重性,音乐有其自身固有的逻辑结构,即和声、旋律、节奏的组合,它不完全受欣赏者被唤起的想象、情感或联想的影响。从音响材料自身的物理属性上看,既有客观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成分,又带有主观的因素,如体现为音乐的情感性、社会性等。各门艺术,无论文学还是音乐,如果单纯去追求他律或是自律,其结果必然会为它的另一面所否定。艺术始终浸染着情感因素,且与社会关系紧密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说,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他律性。同时,各门艺术又有其自身特定的形式构成,如用于绘画艺术的色彩、线条;作为文学艺术的语言;音乐艺术的音响、旋律等等,它们均具有自律性的一面。然而自律与他律作为对立着的两面,很难将它们合而为一。要解决这一难题还得回到二者的合理性和缺陷上来,从二者的对立性上来求统一,肯定他律与自律的合理因素,二者对立着的合理性统一了,二者的缺陷也就消失了。音乐既是人类情感的充分表现,又是乐音形式的艺术组合。

  现代社会越来越进步,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既要有动听的旋律又要能够体现出现代人能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音乐形式往往伴随着音乐情感。作品的深层内涵就是情感的表达。所以不论是创作作品,还是演唱或者演奏作品都是“自律伦”与“他律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F.M.伽茨,金经言.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J].文艺研究,(12):85-100.

[2]汪静,韩帅.关于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与自律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54-156.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5

  体育健身和谐育人论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应仅仅关注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当围绕“身”与“心”的和谐发展发挥综合性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应当秉承“和谐”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和谐”育人的目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笔者在体育教育课中坚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满足社会进步和课程教学的需要,优化和调控体育课堂中的诸关系,力图实现“和谐”育人。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采取师生、生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练方式,在师生讨论、互学互助、各抒己见中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练的热情,拓展学生对动作技能练习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在和谐的诸关系中,通过集体的力量满足审美的需要和获得成功感,陶冶情操,实现人生价值。为此,笔者在“椅子形体健身操”的教学中,根据高一年级女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特征,以乐曲《含苞欲放的花》《雪绒花》《苏姗娜》为背景,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利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椅子,设计了五个层层递进的教学阶段。

【教学阶段】

  1.准备阶段:身心和谐投入。

  以音乐《含苞欲放的花》为背景,通过压肩提脚跟、胸部运动、体侧加转体、前踢腿加侧摆腿、腿部弹性这五部分的练习,激活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为后续的练习建立基础,满足同伴一起练习的需要,唤醒学生的练习热情。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体验到安全和归属感,能专注地投入本课教学中。

  2.复习阶段:师生和谐互动。

  以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的单个动作(下雪了、真高兴、好大的雪、风中飘逸的雪花、向往未来的雪花)为切入口,用展示、观察、表达、体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意义的领悟;用提问、分组、看中思考、练中完善来提高动作质量和身体对美的要求,建构自我学练方法。师生交流对动作技能的认知,在情感上形成了良好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练动作的自信和审美能力,为后续的学练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单个动作的动作要领,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复习单个动作。同时提出问题:椅子形体健身操的练习可以预防和纠正人体哪些不良姿态?教师参与讨论。

  3.学习组合动作阶段:师生和谐交往。

  在音乐《雪绒花》和“下雪”情境中以完成学练组合动作为目的,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的前提下,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练、合作探究、自我完善的师生、生生和谐教育教学交往关系,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巩固、提高椅子形体健身操的组合动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示范讲解组合动作的要领及其动作关键,一边带领学生一起练习,用感召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动作的着力点和表现力。在巡回指导学生练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方法或自身的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练习措施。

  4.创编动作阶段:情境和谐创设。

  在学生原有动作元素积累的基础上,学生借鉴教师所讲解、示范的创编方法(动作方向、路线及队形的变化)的基础上,以“下雪”情境为线索和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和展示,深入理解与“雪”和谐共舞所表现意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和谐的团队意识和练习椅子形体健身操的兴趣,在互评中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创编的方法,要求学生所编排的动作在两个八拍内完成。在学生讨论和思索时,教师应在学生中巡视,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大胆创编,并进行合理和适当的引导。在学生创编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组间展示和评价。

  5.结束、交流阶段:身心和谐释放。

  这个阶段主要是带领学生跳“椅子形体健身操”集体舞,使学生在舞蹈中调节身心,养成用椅子进行形体健身的习惯,陶冶情操。在完成舞蹈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练体会,提示学生课外利用椅子进行形体健身练习。

【课后反思】

  1.教师要具备“和谐”的育人理念,敢于突破创新。

  教师是教育任务的执行者,在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影响深远。所以,必须意识到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笔者根据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中所形成的理念和实践经验选择了一个关键词――“和谐”。因为要形成“和谐”发展的国家和社会,首先要从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开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时用“和谐”的理念去构建“和谐”的策略和采取“和谐”的行为。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学生学练运动技能为载体,拓宽育人的思路和空间,形成“和谐”育人的教学理念。

  2.情感的支撑系统提供了创设“和谐”诸关系的有效途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情感体验,强调感受和认知的整合性的发展。高中生的情感支撑系统已经从父母那儿转移和扩大到学校及学习的共同体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应答及发展需要。本节课在“激发情感―知情互动―培养兴趣―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承载着价值观吸引、陶冶和引导的轻松民主学练氛围,通过和谐的情境、和谐的教与学、和谐的活动使学生产生了美好感觉,丰富了学生这一时期的自尊、自我认同感、分享、友谊等情感,达到“和谐”育人的目的。

  3.依据德育的特殊性采取“和谐”育人的方法。

  朱小蔓教授说:“德育的过程不同于智育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主要诉诸知识的传递,而是引导价值上的认同、内在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实际行为的改变。它对人的影响方式更多的是无意识的、潜在的、缓慢的、长效的。”在价值认同上,教师用敬业乐教的精神,以民主、友爱的教育原则,构建了教学内容。学生技能的学练、教学辅助器材(椅子、音乐、下雪)及教师和蔼和善说的技巧和身体语言等错综复杂而“和谐”的情感场,使学生“沉浸”其中;

  从情感态度上,用自由、平等的教育原则,回忆动作、设计问题、选择学练方法使学生乐学好问,善思多练,使学生体验到“和谐”的情趣,理解其价值的意义;在实际行动指向上,用公正、平等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表现坚持肯定、赞许和鼓励态度,使学生不断产生“和谐”的舒适感和成功感;在创编上,用友爱、敬业的教学原则,学生对动作和创编方法理解的基础上,用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同学“和谐”合作完成任务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在举一反三中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陶冶情操,为今后“和谐”的行为积累了情感,初步形成了理念。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6

  1采茶健身操的特点

  1.1地域性。采茶健身操是我国茶文化艺术的最高体现,其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艺术体育形式,是茶文化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体育运动。采茶健身操是在吸收了当地民间特色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融合了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因而,采茶健身操的地域色彩尤为鲜明。一方面,茶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不可避免地会通过采茶健身操体现出来。不同区域的采茶健身操也有所不同,无论是舞步动作,还是身形舞姿均有微妙变化。另一方面,采茶健身操部分动作设定源自于少数民族舞蹈精华,其中的甩袖、移步、单扇等动作均是融合了少数民族舞蹈特色而创设出来的。而不同民族的舞蹈特色也是有所差异的,江西赣南采茶健身操与广东客家采茶健身操的表演就略有不同,其所彰显的文化特色都被打上了地域烙印。1.2艺术性。采茶健身操是茶文化艺术的核心,上下起跳、左右移步、前后抬腿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作为从茶文化中脱离出来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其是茶文化艺术的精华。因而,采茶健身操在形成过程中,就被赋予了浓厚的艺术韵味。其在茶文化美学元素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沾染上了茶文化的艺术气息。采茶健身操的动作是以茶文化中的美学因子为指导而设定的,其舞步舞姿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茶文化艺术特色。采茶健身操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而成的产物,其自身就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味,融入了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与特色的采茶健身操的伸手、跃起、转身等动作于一颦一眉中氤氲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同时,采茶健身操的表演者大多是身着当地特色服装,异域风情浓厚的舞蹈服装将采茶健身操的健美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1.3文化性。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的演变中,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茶文化意蕴愈发深刻,其所寄寓的文化意味不言而喻。而在茶文化与茶事活动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采茶健身操,其文化积淀也是异常深厚的。采茶健身操是以茶文化为思想导向,以茶事活动为选材对象而创设出来的,其舞步动作的设置与编创都浸润着一定的文化特性。此外,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也是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夸张的舞步动作是艺术家们思想情感的表达,独特的身形变换是民间文化舞蹈艺术魅力的展现,而采茶健身操的文化特性也在活泼的舞蹈动作中被诠释得愈发明亮耀眼。再者,采茶健身操是以展现人的魅力及重视人的价值为精神内核,其将人体力量以一种美化的形式凸现出来,折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也进一步阐述了其深沉的文化内涵。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7

  论休闲体育之瑜伽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一、瑜伽运动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 5000 多年前的古印度时期,其发展与传承随着时期变化而变化。在全世界普遍流行。目前,瑜伽早已远离宗教的神秘面纱,体式也有所简化。在传播过程中,各国对其形式进行选择化本土化改造。“‘瑜伽’(yoga)是古代梵文词的音译,其意义有多种,如驾驭牛马,捆绑,自我和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获得智慧等等。瑜伽的引申义为“‘拓展灵性的方法’,将人的各种能力连在一起[1]。笔者认为将人的各种能力连接在一起的意义其实就是将身和心的连接,身心放在一起来说的概念是印度独有的,很多西方医学文化会将身体和心里还有生理分开讲述,认为他们是无法放在一起来看待的,而中国的中医面对病患时,往往会进行(望闻问切)来诊断病人的状态,这是基于阴阳、五行、元气这些概念进行治疗。所以在中医层面上对于患者的身心和生理上也很难做出一些判断。

  瑜伽的起源将身心和生理做出了很好的连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印度古代哲学中最早经典《瑜伽经》中指出:“瑜伽是对心灵变化的抑制[2]。”印度大哲学家帕坦伽利的阐述让我们对待瑜伽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体会,瑜伽不仅仅只有体式,他拥有着我们不知道的大思想和大智慧。当我们刚刚接触瑜伽是只是接触他的初级,也就是如何控制我们的思想,如何联系体式,然后才能升华到如何对生活和自身的一个觉悟和感知,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无知到已知的一个过程的积累。《瑜伽经》中认为,‘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制感、总持、禅定、开悟是(瑜伽的)八支’,这八个要素,我们又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一是身心禁戒(外在禁戒与内在禁戒);二是调身(体位);三是调息;四是调心(冥想);五是禅定解脱[3]”。瑜伽的真正意义其实是身心灵的结合,也就是意味着是精神层面的学习。瑜伽从证悟手段上可分为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四大类,每种类别虽然修炼的.形式和方法不同,但是最后想要达到的境界是相同的,就如同道家得道,佛家成佛一样,瑜伽最后想要得到的就是三摩地。四种瑜伽种类的证悟不同,业瑜伽侧重从行为证悟;智瑜伽侧重通过知识来证悟;奉爱瑜伽侧重通过对道和众生的爱而证悟;王瑜伽侧重通过戒律、体式、冥想等方式而最终证悟。

  不同的流派在习练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同:例如,艾扬格瑜伽是艾扬格大师用尽毕生所学,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将身体的正位和顺位,精准的瑜伽练习传递给学生,并且通过辅具的帮助可以使初学者也可以很好的习练瑜伽;高温瑜伽的习练者往往都是一些减肥的热衷爱好者,他们在室内温度高达38-40摄氏度的教师进行练习;流瑜伽的流畅性如行云流水一样绵延,结合了各种姿态柔美的舞蹈和动听的音乐将瑜伽体式优美的展现;阴瑜伽帮助习练者更好的沉心静气,培养耐心和坚韧的性格。通过一种安静的瑜伽锻炼方式,放松肌肉,拉伸肌肉群和筋膜,保护骨骼。还有更多的瑜伽分之在不断地被瑜伽爱好者所喜欢学习,那么瑜伽老师的培养该如何进行呢?

  二、瑜伽教师的素质培养

  作为一个资深的瑜伽教师应给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瑜伽的思想品德素质、基础的瑜伽知识素质、熟练的瑜伽体式素质和瑜伽中身体和心灵层面的素质。瑜伽要是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和品德,作为瑜伽教师,应该具备其应有的瑜伽思想品德素质,瑜伽八分支中的前两支就很好的诠释了该点。基础的瑜伽知识包括瑜伽哲学、瑜伽解刨学、和瑜伽心理学等,作为一个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的瑜伽老师通常要将瑜伽这门大哲学领会的透彻,才能通过自身的阐述讲解传递知识和能量给其学生。

  熟练的瑜伽体式则体现为瑜伽的第三分支,体式。我们往往想通过体式上的完美去展示给人们瑜伽的意义,然而,真正的体式并不是这个本意,体式的意义是需要教师的不断研习,将体式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后是身体和心灵层面的素质,体现在瑜伽教师的内修。瑜伽教师不同于健身教练。一个瑜伽老师除了要传递体式同时还要传递精神,更多的意义为传承。这就体现一个瑜伽教师的责任心,瑜伽老师要通过一些激励和感染的引导词帮助爱好瑜伽运动的习练者们找到更多的自信。尤其是很多刚刚开始学习瑜伽的同学,很难适应对身体的肌肉和韧带调整的过程。热别是到了一些难度较高的体式时,无法完成是,很多瑜伽爱好者往往会特别沮丧,失去信心。瑜伽老师要在这时尽量的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恢复自信。

  参考文献:

[1]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8

[2]陈碧清,吴龙.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5

[3]景麗.瑜伽初级入门[J].南京: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8

  论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实施论文

  摘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成长实际强化和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体育;安全教育;自我保护;学生成长

  在学生成长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室外课较多,许多动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强化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的有利契机,对学生强化各方面的安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强化日常宣讲,让安全意识植入学生脑海

  安全工作必须常说常讲,要进行经常性、持续性的安全宣讲教育,让学生在脑海中绷紧安全意识这根弦,从而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多讲述安全的意义。有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自我保护,安全意识淡漠,教师要通过持续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安全第一,一旦因为安全事故失去生命,或是造成其他身体伤害,将会是无可挽回的惨痛损失。让学生的脑海中时刻重视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多提多说安全要求。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除了涉及场地设施、动作及热身运动之外,还可以向学生的生活拓展。教师可针对各方面提出一系列安全要求,并时常提示,以防学生遗忘或思想不够重视。例如,上体育课时要穿着与体育运动相适宜的服装和鞋。在体育训练中要做好准备工作,避免身体机能受到损害。三是多讲负面案例进行警示。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所熟悉的活生生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例如,某地青少年因为忽视安全,在运动中不慎头脑着地造成脑震荡;有的学生在课间玩耍时没有注意安全,导致一位学生从楼梯跌落造成骨折等。这些负面警示案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震撼,从而在内心提高安全意识。

  二、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在重点环节、重点内容、重点部位进行强调,通过多方努力消除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一是坚持运动前热身,防止身体损伤。学生从静止状态直接进入运动状态,身体机能可能会出现不适,有可能出现功能性损伤损害。所以体育教学前开展必要的热身运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做体操慢跑,使身体机能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对学生身体机能的'保护能力。二是坚持细致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体育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的安全非常重要。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都应对教学场地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例如,跑道是否湿滑,沙坑里有没有硬物、杂物,单杠双杠基础是否牢固等。另外,对体育器材的牢固程度、性能状态也要进行检查,确保每一件在课堂上运用的器械器材都符合功能状态要求。三是坚持动作保护避免意外伤害。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单杠双杠动作,学生因为体力不支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对此,在每一位学生进行动作训练时,教师都要做好应急预案防护,发现学生动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予以保护或终止训练,避免因为防护不到位而造成人身伤害。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性开展常规安全检查,可以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无论对于学生日常训练的开展,还是对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安全检查,和学生共同训练热身,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注意防范各种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养成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意识成为学生心中紧绷的弦。

  三、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宣讲与技巧指导,不仅仅着眼于体育教学自身,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讲解饮食安全。饮食安全是当前中国全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从地沟油、三聚氰胺到各种说不出名的化学原料,食品安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在教学中,可对学生强化饮食安全方面的技巧指导,例如怎样区别用药水泡过的海货,怎样区别打蜡的苹果,怎样判断鱼类肉类的新鲜程度等。让学生多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防范知识,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技巧。二是对学生传授自我防护技能。当前各地社会治安形势参差不齐,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防护技能,例如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给对方以有力的还击,为自己逃离险境赢得时间。向学生讲解人身体中哪些部位属于薄弱环节,哪些部位可以撞击对方最薄弱的部位等。还可对学生进行对抗训练,在模拟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技巧。三是向学生教授各类安全技巧。许多学生缺乏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例如遇到失火怎么办,遇到煤气泄漏怎么办,遇到触电怎么办,这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利用室内课时间,可向学生传授如何急救溺水人员、触电人员,以及在遇到骨折、脑溢血等患者时如何采取正确的姿势等待急救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广大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合理补充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建坤,朱桂林。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综合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3)。

[2]吴海港。教学与防范: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6)。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9

  我国健身武术动作美学研究论文

  摘 要:我国健身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动作的组合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包含的动作美的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传统健身武术中包括的五禽戏、太极拳术在内的不同的健身武术动作中的各种美学元素进行剖析,探讨健身武术动作之美的内涵,希望通过对我国健身武术动作之美研究,加深人们对健身武术中不同的动作之美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武术健身练习中不断加强对武术动作之美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武术 健身 动作美

  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是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形式而存在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从最早的以技击为核心,经过对技击动作的提炼、组织以及美化人体动作姿态的运动为主要表现的形式,演化到我国传统武术在健身方面的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因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发展历史悠久,武术动作就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善和艺术加工,并从中提炼出来精华,从而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在健身武术的动作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通过快、慢、定势等,在不同的节奏与刚柔之间巧妙地转换,再配合神态表情的运用,完美地展现了我国健身武术的动作之美。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国的健身武术动作之美。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是通过查看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并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方法。

  1.2.2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主要是利用现代逻辑这个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对研究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和科学哲学的问题。

  2 我国健身武术的概念、特点及种类

  我国健身武术是武术的崭新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国健身武术是以健身为第一功能的武术种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意义,它具有强身健体、修养心身、内外合一的全面健身作用,能够修身养性、崇尚武德,提高意志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家庭、社会和世界和谐。我国传统健身武术的特点:是以健身为第一功能的武术种类,动作简单易学、动作速度舒缓、动作幅度强度较小、活动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我国健身武术主要包括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术等健身功法,以具有强身健体、心身和修,并能够达到内外合一的具有全面促进身体健康作用的健身武术。

  3 我国健身武术的动作中美的特点及体现

  3.1 五禽戏的动作美之特点及体现

  五禽戏中的五禽,指的是熊、鹤、虎、鹿、猿这五种动物。所谓“五禽戏”,也就是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而锻炼身体的功法。相传,是由东汉的神医华佗在前人三禽戏、六禽戏的基础上创造、改编而来,它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根据熊、鹤、虎、鹿、猿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方式及神态表达中,在通过模仿这五种禽兽中,熊的刚直憨厚、虎的威猛雄壮、鹿的舒展轻捷、鹤的潇洒轻盈、猿的敏捷灵活而组编成的一套动作,同时又把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健身方法,此法不仅能强壮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调息五脏六腑。《五禽戏》中体现了身体在活动中各个部分的动作协调一致,优雅美观,且富有节奏感,在健身武术运动的动作中体现着动态美及构造美,表现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感受、γ赖淖非蟆⒍悦赖拇丛臁⒍悦赖恼故荆处处显现着健身武术动作中健身与美感的和谐统一。

  3.1.1熊戏动作之美

  熊势戏首先要屏气握拳,两脚分立,要像熊站立起来的样子,像熊一样的喘气呼吸,熊势戏的目的在于加强腰力,消除腹胀,做三五次就够了,而熊势动作的伏倒站起展现给我们一种灵动之美,其中体现了武术动作美学在健身的过程中,表现出健身武术动作的动态美中的意境美、神韵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朴实美。

  3.1.2鹤戏动作之美

  鹤势戏首先要屏气,它的姿势像是要起飞的鹤,双手举至头的上方,抬头,鹤势动作的展翅翱翔,独立高飞,它体现了健身武术动作美学中的动态美中的意境美、神韵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和朴实美。

  3.1.3虎戏动作之美

  虎势戏首先要低头屏气,双手握拳,好像老虎发威的样子,想象双手提着很重的东西,慢慢抬起,仍是屏住气,身体保持正直,然后把气吞下,反复五到七次,达到调整气脉的作用。虎势动作的的雄劲豪迈,扑动前肢,其中体现了健身武术动作美学中的动态美中的意境美、神韵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和朴实美。

  3.1.4鹿戏动作之美

  鹿势戏首先要屏气低头,握拳,仿佛鹿回头张望,双肩略微缩起,脚尖翘起,辗转脚跟,身体同时振动,一天之内不时做一次,效果更佳。鹿势动作的伸转头颈,敏捷灵动,体现了健身武术动作美学中的动态美中的意境美、神韵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和朴实美。

  3.1.5猿戏动作之美

  猿势戏,说到猿猴,这可是和我们最相似的动物了,这部分也不难练习,也是首先要屏气,一只手做抱树枝状,另一个像在摘果子,提起一只脚,用另一只脚跟转身,同时吸气,如此反复交替,直到出汗为止,猿势动作的脚尖纵跳,沉稳厚重,体现了健身武术动作美中的动态美中的意境美、神韵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和朴实美。

  3.2 太极拳术动作中美的特点

  太极拳术是经典的中国健身武术,并闻名于世界,是我国宝贵的.武术精华。太极拳术,它刚柔并济,虚虚实实,素有“四两拨千斤”之说,它把中国健身武术的动作中的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动作中包括了许多美学特点,有动态美中的神韵美、意境美、刚柔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等。

  3.2.1太极拳术动作中的曲线美endprint

  古代陈式太极拳术的理论家陈鑫说过,“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贯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就是说“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来就是“身备五弓”。“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总体要求。陈鑫意为阴阳太极变化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个“圆”字,阴与阳的相合与相分,仍然在于一个“圆”字。所谓“圆”是艺术的源头,“圆”是术中之母,因为万变不离其宗,都在于一个圆圈的阴阳的变化之中,因此说巧妙从圆中生,奇妙从圆中得。练习者想要练好拳术,必须习得拳种之诀窍,须以棚、报、挤、按为方法,领会阴阳变化的妙处,以尺寸角度为口诀。太极拳术的“走弧”“走圆”的本身映象了人体姿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太极拳术的整个动作通过点、面、体的多种变化,使其能够展现出强烈的美感。太极拳术的演练的路线图如果从单招看来似乎不算复杂,但若从太极拳术起势到收势的完整路线图来看,各种圆变化万千,无始无终,无端无倪,其中相互穿插,如丝如缕,如烟如袅,变化多样,仪态万千,而且其武术动作中蕴含了许美学特点,包括动态美中的意境美、曲线美,构造美中的造型美。

  3.2.2太极拳术动作中的刚柔美

  太极拳术动作中的刚与柔是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属性,它们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在武术动作中有时表现为劲力充足的刚劲,也有时表现为绵绵不断的柔劲,没有绝对的刚,也没有绝对的柔,而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或偏重于刚,或偏重于柔。太极拳术是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体现以柔劲为主。人们常称慢悠悠的太极拳术运动为“摸太极”,就形象地描绘出太极拳术的“柔”的特点。“柔”是形体运动中的势势连贯、流畅、柔和、洒脱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气质深厚、意气沉稳的神态和气色。

  3.2.3太极拳术动作中的虚实美

  生活中,人体的重心或许常有偏移,重心往右移则说明右足实左足虚,偏左时则恰恰相反。太极拳术的动力就是产生于重心偏差的倒换中,如果没有重心的偏差,也就没有力之源。这种虚实的转换和调节也是鼓荡的动力之根源,上随下与下随上协调的虚实变换,可促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周身轻盈灵活,在虚实中体现了太极拳的造型美、意境美和对称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美。

  3.2.4太极拳术动作中的神韵美

  太极拳术的神韵美在于生动传神的表达神情意志韵味之美。古有谚语说:“眼前无人当有人,眼前有人当无人。”当一个人演练拳术时,虽面前无实际的对手,也要象有对手一样进行练习,一招一势要如同与对方交手,如果出拳和收腿毫无技击目的,而是空其实对,这是大夫,不仅如此,演练时还须动作准确,力法得当,快慢相宜,眼前虽无人,做出的动作的形要表现出动作有人时的神,这样演练者才能体会出动作攻防技击的特点和要领。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太极拳术极其重视精、气、神的作用和表达,讲求心随神动、神形具备、神传意发。形似是练太极拳术的基本要求,练者必须使动作逼真的反映出来,模仿对象的拳势形象,掌握太极拳术的基本动作特点,获得直观、活泼、鲜明、可感、逼真的审美效果。若动作徒有其形,其动作必定是一个缺乏内在力度的无味的形,显得浅薄直露,浮躁而缺乏意蕴,动作松散无神,无法表现太极拳术之美。因而太极拳术在练到形似以后要逐渐做到神似,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练太极拳术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展现太极拳术的神气韵度美。运用这些特点创造出一种传神美,又在传神中表达出神韵,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和谐美,所以太极拳术演练既要做到工整的规格,以求其外在形的美,更要了解其技击方法,以求其仍谏竦拿溃在太极拳术的健身过程中,它的武术动作的展示体现了太极拳术的神韵美。

  3.3 易筋经与八段锦的动作美学特点

  3.3.1八段锦的动作美学特点

  八段锦中以第二式为例,“左右开弓似射雕”。第一个动作,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站立,膝关节缓慢伸直,两掌向上交插与胸前,左撑在外,目视前方。第二个动作,右掌曲指,向右拉到臂前,左掌成八字撑,左臂内旋,向左推出,与肩同高, 同时,两脚曲膝半蹲成马步,动作略停,目视左前方。第三个动作,重心右移,两手变自然掌,右手向右画弧与肩同高,掌心斜向前,重心继续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右式动作与左视相同,只是左右相反,一左一右为一次,共做三次。做第三遍最后移动时,身体重心继续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站立,膝关节微曲,同时两掌下落,捧于腹前,目视前方。动作要点:侧拉之手五指要并拢,躯挺,肩臂放平,八字掌侧撑与沉肩对肘,躯腕坚指,掌心含空。其动作在传承中保留其韵味,因此饱含韵味美。由于这些动作具有滋阴助阳,培元补气,疏通经络,活血生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的功效,同时增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关节及指关节的灵活性,并有利于矫正驼背肩内收等不良姿式,很好的预防肩、颈疾病,因此其动作具有健康美的特点。在动作练习过程中主要蕴含了动态美、意境美、神韵美,健康美。

  3.3.2易筋经的动作美学特点

《易筋经》最初为达摩祖师所著,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僧众中。讲究内外兼练,内功就是静坐参禅,但是坐久了容易气血瘀滞,需要以外功来活动筋骨,刚开始是进行腹部按摩,不过这种按摩很讲究,要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定式,从右推向左,施力要从轻到重。后来才渐渐变成一种活动筋骨的健身方式。

  易筋经的动作在习练时要求:精神放松,形意合一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呼吸自然,贯穿始终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些动作要求体现了易筋经的动作美学特点主要是动态美、意境美、神韵美、刚柔美、健康美。endprint

⒖嘉南祝

[1]肖建波.体育与美[J].美与时代,(9).

[2]崔小梅,等.试论体育运动美的表现形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3]裴益民.论体育美的欣赏[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4]高清伟.对体育运动中美的认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5]沈爱萍,健美与体育运动[J].青海师专学报,,6.

[6]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01).

[7]张 伟.从五禽戏谈老年日呢的健身运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

[8]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赵长录.试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审美意识[J]. 体育与科学,(01).

[10]李成银.武术美学探微[J]. 山东体育科技, 1996(04).

[11]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94.

[12]张桂芝,张宝顺,郜宏升.武术套路与美感(之二)[J].辽宁体育科技,(05).

  The Beauty of Chinese Fitness Wushu Actions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9篇 关于瑜伽与体育健身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