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7篇(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

时间:2022-10-16 14:02: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7篇(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供大家品鉴。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7篇(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

  学习目标 :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内容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设计意图】

  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设计意图】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写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本课生字字音,记住字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的首都在哪儿?说说你对北京的了解。

  2、出示图片了解北京。

  3、揭示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划出生字,小组内教一教。

  三、小组展示读文情况,学生评价。

  四、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小老师教读。

  2、游戏巩固生字字音。(开火车、踩地雷)

  3、引导学生给生字组成,加深理解。(先组内交流、再班上展示,评价)

  4、引导学生记忆生字,(先组内交流、再班上展示,学生补充)

  五、送生字回家。

  1、齐读课文。

  2、玩生字卡片。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游戏猜一猜检查字音。

  3、揭示本节课内容。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合作学习课文。

  1、课文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2、课文中介绍了北京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景物,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介绍到它?(学生讲那一部分,教师就引导学生学那一部分)

  3、你爱北京吗?为什么?

(二)学生合作学习课文

(三)小组汇报展示,学生评价。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写字

  1、认读这些字,组词、记忆。

  2、观察字形,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3、学生写字、评价。

  五、拓展,收集北京美丽的景物。

  六、作业:抄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3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4

  优点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临”、“幕”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4.学会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产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白天北京的风景很美,你们知道吗,夜晚的北京风景更加靓丽迷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

  生2:我想知道北京是怎么亮起来的?

  生3:我想知道北京哪里亮起来了?

  二、复习生字,初步感受课文。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学文之前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些生字。请同学们看拼音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看看谁读得准确,声音洪亮。

  学生齐读。“幕、临、烁、幢、焕、绚、府”。

  师:我们来学习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读两遍,比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生齐读。重点读“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绚丽多彩、繁华”

  师:读得好!现在我们把这些生词送回到课文中,看看你还能不能把他们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听老师提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到有生词的地方一定要留心把他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开始吧。

  学生自己读课文。

  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我也想读,你们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鼓掌:老师读得真好!北京的夜晚真美。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师:你们想不想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夜晚北京那迷人的景色?

  生:想。

  师:好,听清要求: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读完后和同学交流交流你读懂的内容。看哪个组学得又好又快。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师: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大家表现得很积极,现在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内容跟大家汇报汇报?

  生1:我读懂了一到晚上北京就亮起来了。

  师:你能找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读书。

  生2:老师,我知道晚上北京城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关键词语。老师边说边板书: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生3:我还知道“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师:对,这是书上说的,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3:就是说立交桥像彩虹.

  师:是白天的立交桥像彩虹还是夜晚的立交桥更像彩虹?

  生3:晚上。

  师:为什么?

  生3:因为晚上立交桥上有许多灯亮了,有许多颜色,特别漂亮。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出示夜晚立交桥的幻灯片。学生哗然。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生4:我读懂了这句话“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是说北京的灯特别多。

  师:再找一找,夜晚的北京还有什么灯?

  生:车灯。

  师边说边板书:照明灯、喷泉灯、礼花灯、霓虹灯……

  这么多的灯都亮起来了,所以说北京成了——“灯的海洋”

  生5:我读懂了“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意思就是天安门城楼被灯照的特别亮,像涂了金子似的闪着光。

  师:你说得真生动。板书: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生6:我还知道北京到了晚上灯特别多,特别刺眼,人们睁不开眼睛。

  生7:我从“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句话中明白了,广场四周有许多大楼,大楼的边上挂着许多彩灯,大楼像画上去似的。

  师:你不仅说得好,还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师:看来结合图来学习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

  生8:我知道“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意思是长安街有特别多的灯,川流不息说明汽车很多。像银河从天而降。

  生9:我知道“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迷人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是说本来故宫很古老了,但是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像穿着裙子的小姑娘,看起来特别年轻。

  师:让我们一起找到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

  师: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你对其他句段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生10:“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是说橱窗很大,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广告和霓虹灯的颜色很多,大街比白天还亮。

  生11:就好像北京没有黑天一样。

  师:王府井和西单是两条很古老的商业街。以前都是小摊,经过治理后,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是北京最繁华的大街。

  师:刚才有同学谈到这句话,(出示小黑板: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生1:这句话就是说,长安街有特别多的灯高高地照着,汽车也很多,就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什么是银河?

  生2:是天上的河。

  生3:是牛郎和织女隔着的那条河。

  生4:是星河。

  师:无数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星带,很亮,我们叫她“银河”。想不想看看?

  出是银河的幻灯片。

  生惊奇:啊!好多星星,是银河。

  出示长安街的夜景图。

  师:这是北京的主要街道长安街。同学们比较一下长安街和银河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1:银河里有很多星星。

  生2:长安街上有许多灯。

  生3:银河长长的,长安街也是长长的。

  师:所以说长安街像银河从天而降。银河美不美,长安街美不美,我们说长安街更美。那就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老师边读边带动作表演。

  师:请同学们自己练着读一读。

  一学生试读。

  师:真美!谁能比她读得还美?

  师:我们一起带着动作读一读。

  学生带动作美读。

  师:同学们,北京亮起来了。照明灯、喷泉灯、礼花灯、霓虹灯使夜晚的北京光彩夺目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刚才同学们读得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把课文读完吧。

  生齐读课文。

  师:真美!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徜徉在夜晚的北京。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1:老师,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师:提得好,谁能帮他解答?

  生2:“五光十色”是说颜色多,“五颜六色”也是说颜色多。

  生无语。

  师:霓虹灯不仅颜色多,亮不亮?

  生3:“五颜六色”是指颜色多,可是不亮。“五光十色”不仅颜色多,而且有光泽,很亮。

  生4:在写故宫的那段,为啥用女字旁的她,故宫不是一个女人哪?

  生5:因为故宫被灯一照很美,就像个年轻的女人,所以用女字旁的她。

  师:表答了作者对故宫的喜爱之情。

  生6: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不写别的地方亮起来了呢?

  生7:因为北京是首都,她最亮。

  生8:作者可能是北京人,他没有看到其他的地方。

  师:对呀,我们唐山也很亮。拆迁拆违后,我们眼前豁然开朗,新修的建设路到了晚上也是华灯高照。作者没看见,但你们看见了,你们是唐山的小主人,你可以用上课文中那些华美的词语写一篇“唐山亮起来了”。

  师:同学们,北京还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看:

(出示“鸟巢”夜景图)它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他形同孕育生命的鸟巢,又如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再看,(出示水立方夜景图)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出示鸟巢、水立方遥相呼应的图片)。

  师:今年的8月8日,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那时,世界的目光都将聚集北京,让我们共同祝愿那时的北京更加明亮,祝愿北京的未来更加辉煌。

  以后我们相约一起去北京游玩好不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6

  一、导入新课,理清顺序

  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笔下的春节。知道老舍哪人吗?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感受一下北京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依次描写了哪些时间人们的活动及北京春节的风俗?

  生答

  看着老师的板书,你知道哪是人们准备过年?哪是人们过年?结束呢?

  二、学习课文1-7段,体会文本,感受节日喜庆

  1、请同学们默读1至7段,请你边读边思考,读了人们准备过年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师提炼词语相机板书忙碌快乐喜悦

  A、学习腊八节

  师:腊八这天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人们在腊八这天会做什么?

  生说

  师: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自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

  生自读,指名读

  师:请你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指名读)

  你读出腊八粥的什么滋味?为什么它香甜?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告诉我们了腊八粥是由什么做的?所以这哪是粥啊,就是小型农业展览会。你瞧,老舍爷爷的语言多么诙谐,有趣啊。

  腊八蒜

  马老师特别喜欢吃腊八蒜,让我来读读腊八蒜的滋味。听老师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

  你看作者抓住了蒜的什么特点来写?色味

  只用了2个词就把腊八蒜如此生动的展示给我们,让我们不禁佩服语言大师的用词精妙简练。你也像老师这样有滋味的读一读腊八蒜吧。

  B、铺户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铺户比平日还要忙碌?

  加紧了加多了赶年的摊子……(谈感受)

  想象铺户中,大街上都是什么样的情景。

  2、老师就带你们到街上去转转。(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卖货人,你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感受喜悦的心情)

  C、小孩

  1、孩子们为了迎接新年,都忙些什么呢?

  指名说

  2、你为迎接新年都会做哪些准备。师生交流

  D、大人

  1、准备过年大人是最忙碌的,大人们都要做什么?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出大人们的忙碌吗?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读出必须……必须……必须……必须…)

  2、为什么必须要做好这些活动?

  是呀,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传统节日---年,可以说家家团圆,举国欢庆。

  E、过小年

  从腊八到除夕之前,这短短的二十二天中,除了腊八节还要---过小年。哪些同学家过过小年?说说你家过小年是怎么过的?(生说)

  自读老北京人是怎么过小年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被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春节吸引了,作家之所以能将北京的春节描写的如此生动,让我们这么爱读,除了他用词精炼简洁,语言风趣外,还有一个秘密。让老舍爷爷自己来告诉你吧!(出示)

“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和名词,我还保持我的‘俗’与‘白’。”---老舍

  语言的俗白也是老舍作品的一大风格。

  四、在人们的忙碌、喜悦、期盼中,年已经不知不觉的到来了,这只是个开端,还有更热闹,喜庆的节日留待我们下节课去领略。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7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风格是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没有做作,语言少了雕饰,朴实自然。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趁热打铁,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拍摄老北京元宵节的哪些镜头?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上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抢拍,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顾这节课,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过节习俗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8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 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9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因此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 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二、初读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

(二)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

  三、研读赏析

  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张敏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1

  教材分析:

  文中描绘了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同时让学生明白首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我们的国家就要从爱北京开始。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提倡学生用自主合作等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司,读中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就赋予了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的权利,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城”“央”等6个字,学写“北”等9个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热爱首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课后练习里的8个词语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 师:刚才那首动听的歌曲唱的哪儿?

  生:_

  3、 师:它在哪座城市

  生:_在北京

  4、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北京,走进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页,看拼音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 (出示生字)看这些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找到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比一比看谁交到的朋友最多。

  3、 你们都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吗?现在我们来点点名吧!

  生:读

  4、 师:谁能给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呢?

  生:组词

  三、 再读课文,加课理解

  1、 师: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 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五个自然段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

  生:美丽

  师:书中的第一自然段就直接告诉我们了,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范读)

  师:模仿老师的语气自由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能再读一遍(指名、齐读)

  4、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谁有勇气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师:你们想看看天安六是什么样的吗?(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天安六,在蓝天、白云不,鲜花绿草前望着它,我们好像听见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_因此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你认为它美吗?

  生:美

  师:哪儿美?

  生:红墙、黄瓦很美

  师:_附进还有些什么呢?

  生: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

  师:谁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干什么的?

  生:纪念英雄的

  5、 自学了三、四自然段

  师:北京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吗?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用笔把这些地方的名字圈起来。

  生:汇报

  师: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什么是绿树成荫?

  什么是立交桥?

  什么是川流不息?

  什么叫名胜古迹?

(解答、并给予帮助和评价)

  师: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有这么美丽、繁荣的首都,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师:谁能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读(让生对其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北京真美啊!

  师:北京这么美!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生:北京,我爱你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浏览了我国的首都---北京,让我们一起祝福北京,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吧!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2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

  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着重选取“除夕、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了解详写的部分,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浓郁的年文化。再自读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体味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除夕和元宵俩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以此带动学生探究身边民俗文化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3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舅民过春节时的

  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

  1、会写38个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

  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四横,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舅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姓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

  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舅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

  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

  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姓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

  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8、9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1、12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1、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

  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

  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喜庆、团圆”,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2、指导朗读,创设氛围。

  本课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其中许多情景孩子们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课堂延伸激发表达等,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说话氛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从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此外,我着重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突破难点,领悟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激起学生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由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延伸到我们自己的春节,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4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5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主要可以分成“开始”“高潮”“结束”三个部分,让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属于开始,哪些自然段属于高潮,哪些自然段属于结束。然后让孩子说说你喜欢春节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再有感情的读给在座的每个小朋友听。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很多孩子还结合本地的春节的习俗说,整个课堂,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这一次,几乎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们,也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指导写字。

  着重指导写好“国

  图

  央

  城

  旁”。

  1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歌里唱的“我爱北京__,__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

  2、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以前的北京。

  3、复习本课的新词。

  首都 中央 庄严 矗立 宽阔 高楼大厦 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 名胜古迹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又宽又长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朗读感悟。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板书:首都 美丽

  2、教学第二自然段。

(1)读。说说这一段写的什么。板书:__ 广场 (2)提示: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美呢?画出相关的词语进行体会。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有关词语。然后交流。

(3)点击课件,展示__画面。指导看图。

  __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__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__是古时候皇帝颁布诏书(皇帝的命令)的地方,也是皇帝出征打仗等办大事的时

  2 候才能出入的皇门。__总高3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__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是那样的庄严,那样的雄伟。

  读“__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4)出示__广场画面。填空:( 宽阔 )的广场

  介绍:__广场非常宽阔,有44万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万人召开集会。

(5)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开始建造的,到1958年4月完工,总高37.94米,由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上面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烈士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我们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永不磨灭,也就是说——“永垂不朽”。(教学“垂”“朽”的意思)英雄们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6)课文中用了一个词“矗立”什么意思?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可以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间。”

  学会运用:

  北京城里(矗立)着一座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央广播电视塔矗立在北京城里。 (7)再看图片。读好第二自然段。 (8)试着背诵。

(9)面对这美丽的画面,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10)学法总结:

  读一读,了解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3 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北京很美,把它们画下来。 抓住这些关键词去体会北京的美丽。

  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说说这一段写的什么。板书:柏油马路 立交桥 (2)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有关词语。然后交流。

(3)课件出示北京马路。指导看图。填空:(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看图片理解“绿树成阴”。

  读“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4)认识立交桥。观察“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

  将“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立交桥的四周有拼成图案的花坛。”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课堂练习,合并句子:

  我家养了很多花,我非常喜欢火红的三角梅。 我家养了很多花,我非常喜欢五颜六色的秋菊。

  合并成一句话:我家养了很多花,我非常喜欢火红的三角梅和五颜六色的秋菊。

  再读好“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5)解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用这两个词说话。 再读“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6)连起来读第二自然段。比一比,看哪个组读得最有感情。

(7)看到这样美丽的柏油马路和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4、教学第四自然段。

  北京好玩的地方可多啦。

(1)出示“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理解“名胜古迹”。图片展示北京欢乐谷、长城、故宫、圆明园等名胜古迹。板书:名胜古迹 (2)出示“北京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图片展示颐和园等公园。 填空:(风景优美)的颐和园 (景色宜人)的北海公园

  4 (3)出示“北京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理解“高楼大厦”。板书:高楼大厦 (4)将“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北京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这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5)课堂练习,合并句子: 山林里有许多高大的松树。 山林里有许多柏树。

  山林里有许多杉(shān)树。

  合并成一句话“山林里有许多高大的松树和柏树,还有许多杉树。” (6)齐读第四自然段。

(7)看到这样美丽的柏油马路和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5、齐读全文,将北京的美景记在心中。

  6、看看北京的新变化。“中华世纪坛”“鸟巢”“水立方”

  三、作业设计。

  1、合并句子: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粉红色的新衣服。

  妈妈给我买了一条黑色的裤子。

  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

  2、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词语说话。 首都 中央 庄严 矗立 宽阔 高楼大厦 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 名胜古迹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又宽又长 人民英雄纪念碑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7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利用合作预习表格,引导学生把时间找出来填写在表格左边,右边填写具体习俗。通过填写表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表格的填写不难发现作者在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详写部分。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特点的?画一画,写写自己的感受,师生再共同学习详写部分。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最后,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本节课我美把握好“一课一得”、“读写结合”的尺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上,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本人觉得这节课倾了工具性,轻了人文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17篇(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