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从什么时候3篇(三伏天从何时开始)

时间:2022-10-16 14:14: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伏天从什么时候3篇(三伏天从何时开始),以供借鉴。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3篇(三伏天从何时开始)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1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三伏天时人们会用三伏贴,三伏贴具有散寒通络、化痰温肺的作用,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那么,20的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用三伏贴有什么功效?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具体介绍。

  三伏贴的时间

  按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一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注: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则为20天。2015年夏至与立秋之间是4个庚日,所以“三伏天”是30天。 2015年“夏至”是6月21日7时45分(农历5月3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8日,即这一天入伏为头伏第一天。7月28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7日,这一天是“末伏”第一天。

  具体时间是:

  2015年7月13日~7月23日,为头伏,10天。

  2015年7月24日~8月4日,为中伏,10天。

  2015年8月5日~8月15日,为三伏,10天(末伏)。

  另:2015年阳历6月21日,农历5月14日。从这一天的凌晨7时45分开始,进入夏至节气。

  三伏一共多少天?

  三伏一般为30天,但有的年份为40天,这主要取决于中伏的天数。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贴的功效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综合使用有助改善气喘。

  细辛挥发油中含有毒性较大的黄樟醚,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甘遂中含有多氧二萜的有毒成分,有协同致癌作用,是52种致癌植物之一。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2

  2015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作为每年最热的日子,三伏天什么时候来并没有固定时间,而是在每年的小暑和大暑之间。

  2015年三伏天是从公历2015年7月13日开始,农历2015年五月廿八开始。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三伏天养生之道】

  进入7月后不久,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大波热浪正在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2015年入伏时间

  初伏:7.13-7.22,10天

  中伏:7.23-8.11,20天

  末伏:8.12-8.21,10天

  三伏天又热又潮的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养生之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三伏天养生之食在伏天

  入伏后,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

  三伏不食凉

  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所以说这个时候肯定是不能吃凉,否则就容易让更多寒气进入,原有的寒气又排不出来。同时人体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温度也偏高,冰冷、寒凉之品入于胃肠道,容易引起胃肠痉挛,出现腹痛、腹泻等表现。

  其实热饮比冷饮降温能力更强,接近体温的热水或热茶是最好的选择!

  常喝三豆汤

  三豆汤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三豆即绿豆、红豆和黑豆。夏天,我们一般都会喝绿豆汤来解暑,但是绿豆偏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不能经常喝,三豆汤刚好可以调整一下。

  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对于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3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算

  2016三伏天时间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三伏天饮食建议

  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饮食养生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算命)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4、多吃苦味食物。

  健康饮食上曾说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调以滑甘。”中医养生小常识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无疾患。由于人们在饮食上嗜肥甘辛辣而恶苦味,往往导致人体阳有余而阴不足,所以一年四季均应适当进食苦味食品,夏季尤其应多吃一些。

  5、制作菜肴时常加醋。

  预防疾病小知识指出,夏天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在烹调时放点醋,不仅味鲜可口,且有保护维生素c的功效。此外,炎夏之季家家喜食凉拌菜、凉拌面,如果在吃面时放点醋,可使人食欲大增,有助于消化,并起到杀菌、解毒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作用。

  6、多吃粥和汤。

  夏季保健常识认为,夏季饮食一般以温为宜,早、晚餐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很多粥都属凉血清暑之物,食后既能生津止渴、清热祛暑、凉血,又能补养身体。银耳粥能生津润燥、滋阴养肺,有助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

  黄芪粥可治水肿,豆浆粥和皮蛋淡菜粥可治疗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蚕豆粥能辅助治疗水肿和慢性肾炎,荷叶粥能解暑热、止渴解毒、清胃润肠,可治嗓子痛;莲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气强志,对腹痛腹泻、失眠、遗精、白带过多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治脚气的功能,

  肾功能较差的人多食为好;百合粥能养心安神,润肺止咳,最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品;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止渴生津的功能,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另外,多食点营养汤、凉拌食品、糟卤肉、清炖肉汤(鸡、鸭、鹅)、醋溜、醋渍泡菜等,既开胃又可补充营养。

  7、天热常饮保健茶。

  饮食小常识指出,盛夏酷暑,人们在工作之余,如果能喝上一杯甘凉可口的保健茶,顿时会觉得心旷神怡、浑身凉爽、暑热即消。常饮的保健茶很多,其中以盐茶、菊花茶最常用。

  8、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夏季蔬菜营养丰富、种类齐全,而且大多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所以应该多吃一些。以冬瓜而言,其味甘淡而凉,有清热解毒、利水化痰、消暑解渴之功效。冬瓜的营养价值很高,无论是炒菜、做汤或做馅,都十分清淡,味美适口。

  其他如番茄、丝瓜、南瓜、黄瓜、西瓜等都可多食。此外,在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因为瓜果在收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会遭受各种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卵的污染。因此,在吃瓜果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然后再用开水烫一烫,以杀灭病菌或虫卵,防止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3篇(三伏天从何时开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