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5篇 有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节

时间:2022-10-16 17:4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5篇 有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欢迎参阅。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5篇 有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节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1

  最新端午节的故事:屈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每年春天,雷公公打第一声惊雷的时候,许多小虫子经过漫长的冬眠苏醒了,它们从地下爬出来。小蜜蜂、小蝴蝶也飞出来了,它们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嬉戏玩耍。

  可是还有一些虫子不肯出来。它们觉得天气还很冷,还需要躺在地下睡觉。一直等到农历五月,它们才醒过来。这些虫子里有长长的蛇、有着很多脚的蜈蚣,有带着钩子的大蝎子,有咬人很痛的蜥蜴,还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癞蛤蟆。。

  当它们来到楚国。孩子们就开始生病。有的人又吐又泄,浑身没有力气,只能躺在床上,有的人发烧咳嗽,病倒在床上。爸爸、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孩子们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

  有一位叫屈原的年轻人看到痛苦的孩子,看到焦虑担心的妈妈和爸爸,他决定去找草药给孩子们治病。他背着竹筐,沿着汨罗江边走边想,到底哪种草药可以治疗孩子们的病呢?

  突然他听到了一阵歌声: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dì)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寻着歌声继续往前走,当他来到一个山谷,看见一位仙女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仙女温和的说:“年轻人,我知道你在找什么,我告诉你,在江边找到两种带香味的草,一种是艾草和一种是菖蒲。把它们挂在门上,五种毒虫闻到气味就会离开了。用艾叶和菖蒲煮水给孩子们洗澡,他们的病就会好了。再结一些五彩的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上,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屈原弯腰鞠躬感谢仙女的指点,当他抬起头来,仙女已经不见了。他找到艾草和菖蒲,采了满满一竹筐,回到了楚国。

  他把这些草药分给每家每户,他们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五种毒虫一闻到香气吓得纷纷逃窜,蛇钻进了洞穴里,蜥蜴躲在树枝上,蜈蚣和蝎子爬到石头底下,癞蛤蟆跳进了水塘,它们再也不敢去危害楚国人了。

  屈原又教大家用艾草和菖蒲煮水洗澡,孩子的病就好了。爸爸妈妈们还结了五彩线,带在孩子们的手腕上,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后来,屈原帮助楚国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还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他当上了楚国的大臣。

  许多年过去后,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一位狠毒的国王逼得屈原走投无路,跳进了汨罗江。大人和孩子听说后,非常难过,他们伤心的哭了。他们担心屈原在水里没有吃的,就把做好的米饭装进竹筒投入江中。

  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一位妈妈梦见屈原面黄肌瘦,急忙上前询问:“我们每年给你投许多米饭,你怎么还是那么瘦?”屈原说:“你们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蛟龙和鱼鳖虾蟹吃掉了。我没有食物可吃。”妈妈问:“我们该怎么办呢?”屈原说:“你们把糯米包在粽叶里,做成尖角的粽子,蛟龙和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硬硬的,它们就不敢再吃了。”妈妈醒后,就把梦转告给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

  第二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人们做了许多的粽子,把它们投入汨罗江。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位妈妈,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他可以吃饱了。

  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这天,人们采来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用艾草和菖蒲煮水洗澡和泡脚。还给孩子的手腕上系五彩线。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端午节那天,大家到河边投粽子,并且把粽子分给亲戚朋友和过往的路人。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2

  端午节之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

  2.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3.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4.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

  5.介绍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6.屈原投江与端午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3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屈原的故事

  2.屈原投江的传说故事

  3.屈原沉江的故事

  4.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5.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6.纪念屈原的故事

  7.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

  8.屈原的传说故事

  9.屈原洞中读书的故事

  10.屈原初次流放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4

  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屈原诗歌作品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全诗共373句,2477个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 ,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 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诗歌,分别祭记11种神灵。其中:

《东皇太一》祭祝最尊贵的大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类生命的男神。

《少司令》祭祀主宰幼儿生命的女神。

《东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黄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国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写的一组抒情诗,一共9篇。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组诗中数《哀郢》最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九章》和《离骚》是一类型的作品,区别在于《离骚》是屈原平生综合性的自我叙述,而《九章》则是具体的片断生活的记录和心情的显现。《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价值的材 料。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篇奇文。它以一个 “日”字领起,作者一口气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了170多个问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 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共374句,1553个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

《招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这种巫术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运用民间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写成了这篇颇有艺术特色的诗篇。他在诗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惊心动魄、凄惨恐怖的描写,叫魂魄哪儿上不要去,赶快回到自己的祖国。屈原招的是怀王的魂,实际是也在招楚国的魂,因为屈原是把怀王扣楚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招魂》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5

  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端午节其他传说儿童故事一、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其他传说儿童故事二、迎涛神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在舜江的纪念活动中,曹(日于)失足落水,死于非命。他的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一些书中说她祝天投衣,随衣漂流五昼夜,于沉衣处得父尸,负尸出水数十里,为人发现,一时震惊乡里,观者如堵。

  端午节其他传说儿童故事三、插菖蒲艾草

  话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甚多。老百姓对黄巢有很多误解,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有一天,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批批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的军队就要攻进邓州了。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阳节,黄巢的军队果然攻下了邓州城,只见城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从河南一直传到各地,几乎传遍整个中国。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共5篇 有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