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6篇 赏析古诗的答题模式

时间:2022-10-16 19:1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6篇 赏析古诗的答题模式,供大家品鉴。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6篇 赏析古诗的答题模式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1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二)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三)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氛围特点”表现---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2

  10081102荦之资料【编】荦之资料【编】10081102

  No.1.分析意境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1景: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意境描摹)

  2境: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的氛围;○【答题模式3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扩展】

@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囿”;雄浑壮丽,如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如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如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如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开阔苍凉,如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远辽阔,如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幽远宏阔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细腻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清冷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egeg:【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月

  杜甫――――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2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答○

  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No.2.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模式】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答题模式】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eg:鹧鸪天eg:[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如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

【答】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No.3.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十五夜望月egeg: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

  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No.4.分析诗眼(语言炼字类)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提问方式】【提问方式】1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答题模式答题模式】1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原到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所传达出的意境或感情。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明确答题方向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

  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扩展】

  eg1:【问】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Eg1: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答】“咽”和“冷”字用的好。

  1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2“咽”和“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托了中幽深孤寂的景象。阴冷;○

:菩萨蛮Eg2Eg2: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①“空”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No.5.字词推敲(炼字型)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

  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使至塞上egeg: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答】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No.6.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1.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提问方式】1.1.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

  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2.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3.3.诗的第

○1点明表现手法;○阐释手法在句中是怎样运用的?{【答题模式2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写出作用(烘托了或表达了...)。

【扩展】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接抒情―

  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1〉抒情手法○

  3托物寓理;○4怀古伤今;―○,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5寓情于景;○6以景结情。○

  1正衬○2反衬: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或反衬人物内心活动。,衬托○

;2,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2〉描写手法:3,白描、对比;

  4,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

....”;....”

  联想〈31.1.联想

  想象2.2.想象象征3.3.象征

  4.渲染4.渲染抑扬5.5.抑扬对比〈4〉6.6.对比

  反问7.反问

  以乐写哀8.以乐写哀

  以小见大9.以小见大

  比兴10.比兴

  烘托.衬托11.烘托烘托.

  1.记叙2.说明描写抒情5.议论〈5〉表达方式:表达方式:1.1.记叙2.说明5.议论

【补】描写手法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

{方法}(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答】【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Eg1:移家别湖上亭Eg1:

:秋Eg2Eg2: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答】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意万重”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

,,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亲人的深切思念亲人的深切思念,

  浓浓的乡思之情。

  No.7.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端居(李商隐)egeg:。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No.8.关键词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egeg: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问】“折柳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的寓意是“惜别怀远”;同意。【答】“折柳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1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与折柳的寓意相符;○

  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No.9.分析情感主旨型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

+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主旨:诗句具体内容主旨:诗句具体内容+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思想感情)【提问方式】(情感)1.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2.思想感情有何变化?3.诗句蕴含了何种心情?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主旨是什么?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主旨)1.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主旨是什么?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扩展】

,(1)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

  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1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2)边塞征战诗:○

  2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3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4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5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6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7奋勇杀敌、以身许国;○8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1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用典)○(3)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常用手法:用典)

  2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3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4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

  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物(5)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大学网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

  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咏怀古迹egeg: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补】【提问方式】观点品评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秋歌egeg:(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由。【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语言特色(风格与艺术)No.10.No.10.语言特色(风格与

  1.此诗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风格、艺术)?【提问方式】【提问方式】1.1.此诗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风格、艺术)?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问】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写了什么景?【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抒发了什么感情?

③分析其表达效果。

【扩展】用来答题的词:

  清新自然(淡雅)委婉含蓄1.1.清新自然(淡雅)6.6.委婉含蓄

  明白晓畅(明快浅显)笔调婉约2.2.明白晓畅(明快浅显)7.7.笔调婉约

  多用口语(明白晓畅)简练生动3.3.多用口语(明白晓畅)8.8.简练生动

  朴实无华(平淡自然)雄浑豪放(慷慨悲凉)4.4.朴实无华(平淡自然)9.9.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沉郁顿挫5.5.华美绚丽(辞藻华丽)10.10.沉郁顿挫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1.1.陶渊明:朴素自然8.8.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2.2.白居易:通俗易懂9.9.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3.3.王昌龄:雄健高昂10.10.杜牧:清健俊爽

  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诗画一体3.3.李商隐:朦胧隐晦11.11.王维:诗画一体

  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4.4.温庭筠:绮丽香艳12.12.高适:悲壮苍凉

  李清照:婉约凄切陆游:悲壮爱国5.5.李清照:婉约凄切13.13.陆游:悲壮爱国

  辛弃疾:气势雄壮李煜:伤感细腻6.6.辛弃疾:气势雄壮14.14.李煜:伤感细腻

  范仲淹:苍凉悲壮苏轼:旷达豪迈7.7.范仲淹:苍凉悲壮15.15.苏轼:旷达豪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eg1eg1: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尾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1写了暗夜中的风吹着雨,拍打着冰冷的窗户;○

  2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和担忧,以及悲愤,感情浓郁而深厚;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和担忧,以及悲愤,感情浓郁而深厚感情浓郁而深厚;○

  3结句以景结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乌衣巷eg2eg2: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No.11.关键词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eg:eg: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的寓意是“惜别怀远”;同意。【答】“折柳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1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与折柳的寓意相符;○

  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No.12.比较评价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鉴赏)

  1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答题思路答题思路】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答题模式答题模式】

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eg1eg1:(6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的【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所表现出来的

  4分)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1):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1

  1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2):○前一首的“绿荷”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2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eg2eg2: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问】两首诗都描写了两首诗都描写了“

【答】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No.12.分析形象型分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

  的主要意象戒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返首诗以什么为诗歌返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戒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

】【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什么样的形象。

  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m特点。

  3.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与蕴涵的哲理。)

】【常见艺术(人物)形象常见艺术(人物)形象】

  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我不得开心颜”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我不得开心颜得开心颜”

  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表现了他淡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的形象。如杜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

  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

  的性格。表现了他忧国忧民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

  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展现的是悠游自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

  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归暝》通过对晚秋时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归暝》通过对晚秋时

  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节空山新雨景象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

  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怀才怀才不

  的形象。陆游与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与辛弃疾的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王维的

  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王昌龄的

  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献身边塞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

  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不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与别后相思的绵绵情8.爱恨情长.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不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时的无限忧伤无限忧伤与别后相思的

  的艺术形象。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的艺术形象。

  No.13.思路结构术语

  照应2.铺垫3.承上启下4.层层深入5.卒章显志6.画龙点睛1.1.照应2.铺垫3.承上启下4.层层深入5.卒章显志6.画龙点睛

  举例一则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问】【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反【答】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

  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离人的思念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写法,埋怨月埋怨月光无情,以明月“不谙”来称“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愁。光无情,以明月“不谙”来称“人谙”

【问】给你以下五个答案,你选哪个?其他的为什么不选?

  了,【答】①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天亮了

  我也不曾安睡。(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答非所问)②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苦的离恨愁。(南辕北辙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③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④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的⑤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意象表达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抒发了自己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意象表达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抒发了自己的

  离恨苦。(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解题失误】

  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太合理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缺乏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不会就诗论诗和设身处地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3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4

  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5

  古诗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题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忧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6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6篇 赏析古诗的答题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