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随笔11篇(关于写作的随笔怎么写)

时间:2022-10-27 13:1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写作的随笔11篇(关于写作的随笔怎么写),供大家赏析。

关于写作的随笔11篇(关于写作的随笔怎么写)

关于写作的随笔1

  和千千万万普通农村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婆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我的家,就因为有她。

  公公的过早离世,给这个家庭蒙上了不幸的阴影。三个孩子尚小,最小的一个还在嗷嗷待哺。曾有好心人多次劝婆婆再嫁,但都被她一一回绝。

  年轻的婆婆忍悲负重,硬是咬紧牙关,坚强地迈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将三个子女养育长大并一一成家。

  可以想象,婆婆在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所吃的苦,所流的泪和汗。

  仗着自己年轻,身强力壮,在农村大集体时期,也是生活最困难时期,为了多挣工分,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婆婆总是担当着一个男人的角色,拣重活累活干。

  时常听村里人说,婆婆那时通常是一肩挑两副担子,哪怕是双肩磨破了皮,疼痛难忍时,她也是坚持挑双担。

  沉重的担子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只有在夜深人静、孩子们熟睡时,以无尽的泪水伴着浑身的疼痛熬过一个个黑夜。而第二天依然照常。

  尤其让我深深感动和佩服婆婆的一件事是翻盖瓦房那年。为了省钱供三个孩子读书,为了添置翻房的砖瓦,婆婆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稻草、麦秆,一担一担挑到船上,(因为孩子小,帮不上她的忙)然后,一个人沿着河边,深一脚浅一脚地推着装满草的船到相距八里以外的外乡去换砖瓦。

  这一路还要渡过季黄河,无法想象那时婆婆经历了怎样的一段艰险的水路过程,但可以想象婆婆所流的汗水。

  她的这段推船换砖的经历也因此成了四乡八邻传诵的佳话。我曾问过她,为什么不请个人帮忙?她说,若请个男的,别人会说闲话;请个女的,没有谁家同意。是啊,单身母亲做事难呀。

  婆婆识字不多,但她明事理,识是非。我爱人十八岁那年,已进了社办厂学了一名车工,照理说,可以承担这个家的重任了。

  然而开明的婆婆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把儿子送到部队。当兵四年,虽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多大改观,但婆婆毫无怨言,她只是觉得,儿子当兵四年,经过大风大浪的锻炼了,长结实了。

  后来,我们都成家了,婆婆仍一如既往地操劳着我们的家。

  从我踏进这个家门,地里的活儿还总是婆婆一个人去干,很少让我插手。

  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由于一场大风大雨,我家地里即将收获的稻子伏倒了一大片。

  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个人在地里把伏倒的稻秆扶起来,再一把把捆好。一直扶到天黑了许久,才回到家。婆婆的勤劳能干,一直令我敬重和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婆婆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

  由于年轻时吃的苦头太多,腰腿损伤严重,干活时越来越吃劲。即使这样,她仍不肯闲着。

  现在农村的土地都实行了流转,记得刚开始流转时,说什么她也不同意,她说,田地就是全家的命,没有了地,去吃西北风吗?

  好在经过我们的再三劝说,她总算想通了。如今,农闲季节和村里一帮相仿年龄的大妈们一起打打牌,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

  我的婆婆,就是我的家。有婆婆的家,才是幸福之家。

关于写作的随笔2

  靠在车窗边,我揉了揉还闭着的眼睛,放下窗户。阳光羞涩的洒了进来,此刻只散发出淡淡的光。

  望着那蓝的耀眼的天空,几片小小的,薄薄的云朵从头顶上经过,它们一起向南飘移去,把我的思绪也带去了。

  清晨,旅途天空中的云虽然不多,但是很美,在朦胧的雾中,呈现出了几丝淡淡的云彩,这云彩轻盈的凝结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天空渐渐的明亮起来,太阳摇大摆的照着这些云朵,使云朵显得更美丽。看着那成群的云朵,它们好像一个团体,站在最前方应该是它们首领,它们不动,也许是在跟风姐姐商量怎样带领它们,去往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凉凉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我的发丝;全身心的放松,全身的疲惫感也都没有了,只感觉到一缕缕凉凉的清泉流入内心,正如同火热的夏天吃着冰凉的西瓜。

  中午的云很是神秘,许多白云犹如一堆堆棉花糖。午后的云朵变得很多,很厚,它们排的很整齐,两个一伙的飘在碧蓝的天空中。一阵凉风吹过,树枝被吹得东倒西歪,树叶满地都是,天上突然出现了乌云,好像要把白云吞没似得,它们也不怕,静静的站在那儿。风姐姐来了,她吹走了乌云。这时,天空有恢复原样了。白云持在天空,形成了一副宁静美丽的油画。

  躺在草坪上,被暖暖阳光包围着,左手枕着头,右手抓起旁边的零食,闭着眼睛慢慢咀嚼着,享受着阳光沐浴的感觉,只觉得阵阵暖意。

  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轻纱似的云彩,是那么朴实,纯洁,不加修饰却楚楚动人。

  眼前的云不断的变化着,一会儿,出现了一个身穿粉红薄纱的小仙女,她左手提着一个精美的小花篮,右手握着一根魔棒,只见她将魔棒缓缓挥起,整个天空变成了花的海洋,小仙女的身影也不见了……

  欣赏傍晚的云朵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夕阳就像它们的妈妈,只见她舞动着五彩的画棒,天空便成了彩色的动物园。这边,一只橘红色的小鹿在快乐地奔跑,那边一只凶神恶煞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冲过来了。突然,小鹿变成了一只金色的大狮子,而老虎却被一阵风吹散了……

  站在遍地的向日葵面前,夕阳一点一点变少,光线一点一点便少,可心中的暖意却不曾减少。只觉得欣赏着旅途中的美景会让人心情舒畅,让人感到很放松。

  原来云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变成世界上任何东西;云是一条会飞的变色龙,变出种种色彩;云是一个童话人物,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云还是一场电影,一场永远放不完的电影……

  静静地看着令人陶醉的云,静静地欣赏,原来生活中也有如此靓丽的一道风景。

关于写作的随笔3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遇到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定期检查:每周都要写《采蜜集》,定期进行检查,课外摘抄古诗、儿歌、精彩片断、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积累,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

  2、互相交流: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与好书交朋友》的朗诵会、故事会,评选出朗读能手、故事大王;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把看过的书中的一些文学知识或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编成考题,进行比赛;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并且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3、学有展示:展示《采蜜集》,组织评选蜜蜂奖。由于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越来越广。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外,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写作的兴趣,把以往的要我写变为今天的我要写。

关于写作的随笔4

  新的一年,总会给人新的希望,新的憧憬。

  孩子们,从早晨就开始盼望着放假了。按耐不住的兴奋劲,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仿佛又回到开学初的样子。发下试卷时的烦恼被抛在九霄云外,快乐被渲染到极致,就连老师的批评,也忘记了,只是傻傻的乐呵呵地笑,下午的元旦联欢提前就在心里开始了。老师在电脑上敲字,孩子们在桌上写字,挺安静的一件事,今天却让孩子们笑个不停,噢,打错字了,回头想制止,却找不着了。孩子们,如果不是因为考试复习紧张,老师多想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让你们玩个痛快。可是总是舍不得,舍不得让时间这样溜走,舍不得你空手而归,舍不得看你拿着试卷时沮丧的脸。所以,才总是把你的思绪拉回来,提醒你认真听。

  元旦联欢会上,老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了漂亮的彩字“元旦快乐”,每个同学的桌上,摆满了从家里带来的小零食,平时是不让随便吃的的,今天是个例外,大家吃的特别香,特别高兴,老师也一改往日的严肃,笑眯眯地和大家唱歌。有些文静的女生,竟羞涩地忘了台词,胆大的同学,还没来得及把嘴里的糖果吃完,就急匆匆地抢过话筒。亓新雨的一首《荷塘月色》,竟引来了全班的小合唱。我这个语文老师再忙也得来呀,给大家送来了新年的祝福,也把一首最拿手的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素唱了一遍。不用听得懂,只要有欢乐的歌唱和掌声,就足够了。一曲终了,好多好多同学给老师送上小橘子,小糖果,噢,老师只要你甜甜的微笑,只愿你把今年的快乐带进明年,就足够了。

  在休息的空档里,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又簇拥来,向我传递着新年的快乐,那个不爱说话的王安琦,给老师写了一首小诗;那个调皮的吕其辰,端正地在贺卡上写上了新年祝福;一说话就脸红的梅芳艳把装满巧克力的信封偷偷放在桌子上,直到他们走后我才发现;文章写得极棒的马玉倩,把想念装在信封里……小小的人,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长大了。如果可以,我真想再回到他们身边,把他们送入初中,总是因为半途的割舍,对他们有一份愧疚,有一份牵挂。新年里,也是感情的一个梳理吧,总让人还念起曾经在一起的人,曾经共同走过的岁月……

  元旦的三天假期,终于可以睡个懒觉,终于可以跟在你们爸妈的后面随意地游玩,多好。元旦过后,就是寒假,就是热闹的春节,冬天的快乐,也许就在这些节日里了。长大了一岁的孩子,忘不了为这些节日添上一份惊喜,能自己独立睡觉,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会洗自己的袜子,在父母疲劳的时候,给父母捶捶背,更因为,由于自己的努力,可以骄傲地拿出奖状,让家人和亲戚共同分享……

  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有老师和家长的目光,在热切地期盼着你,期盼你健康成长!

关于写作的随笔5

  诀别

  一九三六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之中度过的。父亲的健康状况起伏很大,体力消耗得很多。因此,家里的气氛总与父亲的健康息息相关。

  每天清晨,我穿好衣服去上学。按照过去惯例,父亲深夜写作睡得很晚。今年以来,因为他不断生病,母亲就叮嘱我,进出要小声,切勿闹出声响,以免影响他休息。

  遵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我从三楼下来总是蹑手蹑脚,不敢大声说话。父亲的房门一般不关,我钻进卧室,侧耳倾听他的鼻息声。父亲睡在床外侧,床头凳子上有一个瓷杯,水中浸着他的假牙。瓷杯旁边放着香烟、火柴和烟缸,还有象牙烟嘴。我自知对他的健康帮不了什么,但总想尽点微力,让他一展容颜,也算是一点安慰。于是轻轻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细心地插进被熏得又焦又黄的烟嘴里面,放在他醒来以后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悄然离去。这些动作十分轻捷,没有一点声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每当出门,总要大声说一声“爸爸再见”。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盼望父亲对自己安装香烟的“功劳”夸奖一句。不料,父亲往往故意不提。我忍不住,便迂回曲折地询问一句:“今朝烟嘴里有啥末事?”父亲听后,微微一笑,便说: “小乖姑,香烟是你装的吧。”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比什么奖赏都贵重,心里乐滋滋的,饭也吃得更香了,父亲和母亲也都相视一笑,借此全家人暂离愁城。

  然而父亲的疾病却是日渐加重了。来访的客人不能一一会见,只得由母亲耐心解释和转达意见。每当病情稍有好转,就有萧军、萧红两人来访。这时候父亲也总是下楼,和他们一边交谈,一边参观萧红的做饭手艺,包饺子和做“合子”(馅饼)这些十分拿手的北方饭食,一眨眼工夫就热腾腾地上了桌,简直是“阿拉丁”神灯魔力的再现;尤其是她那葱花烙饼的技术更绝,雪白的面层,夹以翠绿的葱末,外黄里嫩,又香又脆。这时候父亲也不禁要多吃一两口,并且赞不绝声,与萧军、萧红边吃边谈,有说有笑,以致压在大家心头的阴云似乎也扫去了不少。这时,我小小的心灵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常来,为我们带来热情,带来欢快。

  自六月以后,父亲的疾病更令人担忧了。六月末的这一天,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追述说,自五日以后,“日渐委顿,终至艰于起坐,(日记)遂不复记。”连一向坚持的日记都不能记,可见他的病是相当严重了。

  秋天来临,一片萧瑟。因为父亲日益病重,家里寂静得像医院一样。每天要测量体温,医生也不时前来注射(有时由护士代替)。我耳闻目睹的几乎大都是有关治病的事情,因此,心情更加晦暗。每次吃饭也没有过去的那种欢乐气氛了,父亲虽然还是下楼和我们一起吃饭,但吃得很少,有时提前上楼回他的房里去。陪客人同餐,也不能终席。所以大家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越来越沉重的向我们袭来。我虽然不懂父亲病情的变化,也不懂什么叫做“死期”,但脑子里影影绰绰的感到它会产生巨大的不幸,而且与父亲的生命有关。只是希望它不要降临,离得越远越好。

  有一天,父亲的呼吸比较费力。内山完造先生得知,就亲自带来一只长方形的匣子,上面连有一根电线可以接上电源。打开开关以后,只见匣子微微发出一种“滋滋营营”的声音,匣内闪出绿色的微光。过了一阵,便可闻到大雷雨之后空气中特有的一股气息——臭氧。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父亲在日记中写道:“夜内山君来,并持来阿纯发生机一具。”说的便是这件事。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使呼吸舒畅一点,但试用了几次,似乎没有明显的疗效。不久,内山先生也就派人取回去了。

  说来也许奇怪,父亲去世前两天,我下午放学回家,突然耳朵里听到遥远空中有人对我说:“你爸爸要死啦!”这句话非常清晰,我大为惊讶,急忙环顾四周,附近并没有什么人。但这句话却异常鲜明地送入我的耳鼓。一个七岁的人就产生幻听,而且在此后这么多年再也不曾发生过,这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姑且写下,以供研究。当时我快步回家,走上三楼,把这件事告诉许妈。许妈斥我:“瞎三话四,哪里会有这种事。”

  但是不幸终于来临了。这年的十月十九日清晨,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轻轻响了,许妈来到三楼,低声说:“弟弟,今朝你不要上学去了。”我急忙问为什么。只见许妈眼睛发红,但却强抑着泪水,迟缓地对我说:“爸爸呒没了,依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意识到,这不幸的一天,终于降临了。

  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促地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但房间的空气十分低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母亲流着眼泪,赶过来拉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间也仿佛凝滞了,秒针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分一分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不一会,来了个日本女护士,她走到床前,很有经验地伏下身去,听听父亲的胸口,心脏是否跳动,等到确认心跳已经停止,她便伸开双手隔着棉被,用力振动父亲瘠瘦的胸膛,左右摇动,上下振动,想用振动方法,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这一切,她做得那样专心,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我们也屏息等待,等待奇迹的出现。希望他只是暂时的昏迷,暂时的假死,忽然一下苏醒睁开眼睛。然而父亲终于没有苏醒,终于离开我们而去,再也不能慈爱地叫我“小乖姑”,不能用胡须来刺我的双颊了……

  我的泪水顺着脸颊倾泄而下,连衣襟都湿了。我再也没有爸爸了,在这茫茫无边的黑暗世界之中,就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了。我那一向无所忧虑的幼小心灵突然变了,感到应该和母亲共同分担些什么,生活、悲哀,一切一切。母亲拥着我说:“现在你爸爸没有了,我们两人相依为命。”我越加紧贴母亲的怀抱,想要融进她温暖的胸膛里去。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些人,有录制电影的,有拍摄遗照的……室内开始杂乱起来,不似刚才那样寂静了。

  这时来了一位日本塑像家,叫奥田杏花,他走近父亲的床前,伏身打开一只箱子,从瓶子里挖出黄色粘厚的凡士林油膏,涂在父亲面颊上,先从额头涂起,仔细地往下,慢慢擦匀,再用调好的白色石膏糊,用手指和刮刀一层层地搽匀,间或薄敷细纱布,直到呈平整的半圆形状。等待了半个钟头,奥田先生托着面具边缘,慢慢向上提起,终于面具脱离了。我看到面具上粘脱十几根父亲的眉毛和胡子,心里一阵异样的揪疼,想冲上去责问几句,身子却动不了,母亲拥着我。她没有作声,我又说什么呢!奥田先生对面膜的胎具很满意,转头和内山完造先生讲了几句,就离开了。

  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渐渐多起来了,但大家的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的哀悼。忽然,我听到楼梯咚咚,一阵猛响,我来不及猜想,声到人随,只见一个大汉,没有犹豫,没有停歇,没有客套和应酬,直扑父亲床前,跪倒在地,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般地号啕大哭。他伏在父亲胸前好久没有起身,头上的帽子,沿着父亲的身体急速滚动,一直滚到床边,这些他都顾不上,只是从肺腑深处旁若无人地发出了悲痛的呼号。我从充满泪水的眼帘之中望去,看出是萧军。这位重友谊的关东大汉,前不几天还在和父亲一起谈笑盘桓,为父亲消愁解闷呢!而今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情了。我不记得这种情景持续了多久,也记不得是谁扶他起来,劝住他哭泣的。但这最后诀别的一幕,从此在我脑海中凝结,虽然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始终难以忘怀。

  关于父亲的突然亡故,后来据日本友人鹿地亘回忆,前一天,父亲曾步行到他寓所访谈,离去已是傍晚,那时天气转冷,以致当晚就气喘不止,并不断加重,引发气胸,仅半天就告别人世。鹿地亘也就成了父亲最后一位访问过的朋友。

  回头再说石膏面膜的事。当时面膜翻注一具,交由我们留作纪念。它上面粘有父亲七根胡子,但已不是父亲生时的模样了,脸庞显得狭瘦,两腮凹缩,我想那是奥田杏花翻模时全副假牙没有装入之故,以致腮部下陷的吧。但不管怎样,它是极其珍贵的。五十年代,上海鲁迅纪念馆落成,我们将这副面膜捐献给他们,现在作为一级文物保存着。

  一九九九年,上海鲁迅纪念馆重建。在新馆落成典礼上,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同志和我一起商量,认为胡子里有父亲的DNA,或许若干年以后会有科学研究价值,应该以特殊的手段专门保存。这当然是好事,作为鲁迅后人,我十分感激和欣慰。

  但是此前,我也曾遇到过令人愤慨的事。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未,北京美术馆对面有一家工艺品商店,竟在出售父亲的“再”复制面膜。它在白色的石膏成品上喷涂了墨绿色,手感分量不重。我买了一具,回到家里稍加研究,发现它没有制作单位,也无任何别的标志,可以判断它是从某一石膏面膜上复制的,而不似“再创造”。我经过多方打听,始终找不到它的出处。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如果奥田杏花先生归国时不能多带行李,把这具“原始”阴模留给了谁,这位“保存者”在“文革”后期“生产”了这些“产品”出售,以救穷急,这倒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它出于某位艺术家的“创作”,那么我不禁要问:拿一个死者的原始面膜翻制赚钱,你的基本道德在哪里?何况这是鲁迅,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啊!我祈愿这种亵渎先辈的事,只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才发生。

  一个长埋于心底的谜

  关于父亲的死,历来的回忆文章多有涉及,说法小异大同,几乎已成定论。但在我母亲许广平和叔叔周建人的心头,始终存有一团排解不去的迷雾。到了一九四九年七月,那时北京虽已解放,新中国尚未成立,建人叔叔即致信母亲要“查究”此事。这封信至今保存完好,全文如下:

  许先生惠鉴:

  前日来信已如期收到,看后即交予马先生了。马先生屡电催,您究拟何时返平?鲁迅死时,上海即有人怀疑于为须藤医生所谋害或者延误。记得您告诉我说:老医生的治疗经过报告与实际治疗不符,这也是疑案之一。此种疑案,至今存在。今您既在沪,是否可以探查一下,老医生①是否在沪?今上海已解放,已可以无顾忌地查究一下了。不知您以为何如?草此布达,敬祝

  健康

  弟 建人启 七月十四日

  到了同年十月,叔叔更在《人民日报》著文,对须藤医生的诊疗公开表示质疑。后来听说日本医学界有位泉彪之助先生,曾为此专程到上海鲁迅纪念馆来查阅过有关资料,最后似乎做了支持须藤医生的结论。但这仍不能排除二老的怀疑。一直到晚年,母亲和叔叔仍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此事,叔叔甚至在病重之际,还难释于怀。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因此觉得有责任重提这桩公案,将自己之所知公诸于众。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也无从下结论,只能留待研究者辨析了。

  建人叔叔是这样对我说的,父亲临死前,确实肺病极重,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特请一位美国肺科专家邓(DUNN)医生来会诊。孙夫人宋庆龄也在这里起了帮助作用。邓医生检查之后对我们说:病人的肋膜里边积水,要马上抽掉,热度就会退下来,胃口随之就会开,东西能吃得下去,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加。如果现在就开始治疗、休养,至少可活十年;如果不这样做,不出半年就死。治疗方法极简单,任何一个医生都会做。你们商量一下,找一个中国医生,让他来找我,我会告诉他治疗方案,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行,无须我亲自治疗。提到是否要拍“X”光片,邓医生说:“经我检查,与拍片子一样。”讲得十分把握。邓医生的诊断是结核性肋膜炎,而须藤医生则一口否定。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承认,才抽积水。我相信叔叔说的话,因为现在我也知道,这种诊断连一般医科高年级学生都能通过听诊得出的,而不应当被误诊。况且须藤医生已为父亲看病多年,更不该搞错。

  叔叔接着说:上边这些话,是你爸爸妈妈亲自讲给我听的。那时我还通过冯雪峰的妻子,也同冯(雪峰)先生谈过②,但他仍赞成老医生继续看下去,这样邓医生的建议就被搁置起来。孰料邓医生的诊断颇为准确,十月份父亲就去世了,距他的会诊,恰好半年。父亲死后,须藤写了一张治疗经过,使用的药物等等,你母亲经常提起这份报告,说这不符合当时治疗的实际情况。诊断报告的前段,讲鲁迅怎么怎么刚强一类空话,后段讲述用药,把诊断肋膜积水的时间提前了。这种倒填治疗时间的做法,非常可疑。记得须藤医生曾代表日本方面邀请鲁迅到日本去治疗,遭到鲁迅断然拒绝,说:“日本我是不去的!”是否由此而引起日本某个方面做出什么决定呢?再联系到鲁迅病重时,迫不及待地要搬到法租界住,甚至对我讲,你寻妥看过即可,这里边更大有值得怀疑之处。也许鲁迅有了什么预感,但理由始终不曾透露。我为租屋还代刻了一个化名图章。这件事距他逝世很近,由于病情发展很快,终于没有搬成。

  须藤医生在我父亲去世后,再也没有遇到过。当时以为,也许是我们迁往法租界之故吧。但到了解放后,我母亲几次东渡访问日本,在进行友好活动的过程中,曾见到许多旧日的老朋友,里面也有为我家治过病的医生,都亲切相晤各叙别后的艰苦岁月。奇怪的是,其中却没有这位与我家的关系那么不同寻常的须藤医生,也没有听到谁人来传个话,问候几句。日本人向来重礼议,母亲访日又是媒体追踪报道的目标,他竟会毫不知情,什么表示也没有,这是不可思议的。只间接听说,他还活着,仍在行医,在一个远离繁华城市的偏僻小地方。难道他曾经诊治过的病人太多,真的遗忘了吗?一句话,他怎么会在那么多熟人里消失了呢?

  叔叔又讲,鲁迅死后,你病了想找医生诊治,那时还没有离开虹口大陆新村;问内山完造先生该找哪位医生,内山讲了一句:“海婴的病,不要叫须藤医生看了吧!”那意思似乎是已经有一个让他治坏了,别让第二个再受害了。

  商务印书馆一位叫赵平声的人曾在“一·二八”前讲过,须藤医生是日本“乌龙会”的副会长,这是个“在乡军人”团体,其性质是侵略中国的,所以这个医生不大靠得住。叔叔听了就对父亲讲,并建议现在中日关系紧张,还是谨慎些不找须藤医生吧。父亲当时犹豫了一下,说:“还是叫他看下去,大概不要紧吧。”

  也许是多疑,还有一件事,母亲也对我说过多次。她对用药虽是外行,有一件事却一直耿耿于怀。她说,肺结核病在活动发展期,按常识是应当抑制它的的扩展。虽然那时还没有特效药,但总是有治疗的办法,例如注射“空气针”等。但是,须藤医生却使用了激素类针剂,表面上病人自我感觉畅快些,但促进了疾病的发展蔓延。这种针剂是日本产品,我国的医生并不熟悉,又时过几十年,要寻找了解当时日本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专家来鉴定恐怕是很难的了。我在此只是将母亲的疑问记录下来。

  母亲还说,父亲临死前一天,病情颇为危急,呼吸局促,冷汗淋漓,十分痛苦。问须藤医生病情的发展,老医生说:“过了今天就好了。”母亲后悔地讲,我总往好转缓解的方面去想,不料这句话是双关语,我当时太天真了。到了凌晨,父亲终于心脏衰竭而亡故了。母亲当时的伤心悔恨,我想谁都能想象得出的。

  综合以上事实,作为一个负有全责的、人命关天的抢救医生,须藤医生在这两天里采取了多少积极措施呢?这在母亲的回忆录里叙述得很清楚,不再重复。我还有进一步的疑问:父亲是肋间积水,去世前发生气胸,肺叶上缩压迫心脏,最终是心力衰竭而停止了呼吸。我当时站父亲床前,看到日本女护士,两手左右摇晃父亲的胸部,力图晃动胸中的心脏使它恢复跳动。这仅是“尽人事”而已,毫无效果的。使我怀疑的一点是:须藤似乎是故意在对父亲的病采取拖延行为,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并不太重的病症,只要有需要,经济上又许可,送入医院治疗总是为病人家属所愿意的。须藤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而只让父亲捱在家里消极等死?

  如今父亲去世已经一个甲子,这件隐藏在上辈人心中的疑惑,总是在我心头闪闪烁烁不时显现。是亲人的多疑还是出于莫须有的不信任?我以为否定不容易,肯定也难寻佐证。但我想还是抛弃顾虑,将之如实写下来为好。我绝无以此煽起仇恨的意思,祈愿日本友人,不要以此怪罪。我只是实事实说。

关于写作的随笔6

  我们应该明白,峰回路转,两岸的风景在变,可水仍是水,生命的舟楫,最终还是握在掌航人的手里,多少支歌唱过,多少首诗写过,又有多少人经历过,不必惶恐,也不必惊讶,生命总是会给我们答案的。---题记

  毕业,

  对大家来说,

  都是难分难离的!

  想到即将离开读了6年的母校;

  想到即将离开那些熟悉的教室;

  想到即将离开相伴6年的同学;

  想到即将离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大家能不伤心吗?

  新的校园,

  有你往日那群熟悉的面庞吗?

  有你往日那间快乐的教室吗?

  有你往日留恋的青葱草木吗?

  如果,

  你仔细想一想。

  想一想班里那群搞怪的调皮鬼,

  想一想班里那些友谊深厚的好友,

  想一想这几年时间的快乐往事,

  你会笑起来吗?

  也许你会笑那群调皮鬼做的怪事,

  也许你会笑那段玩游戏的往事。

  不管你笑什么,

  但你笑的一定是校园的事吧!

  毕业了,

  同学各奔东西。

  毕业了,

  同学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毕业了,

  意味要进入新阶段了。

  毕业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

  毕业后,

  不要忘了那群好友,

  更别忘了回母校看看啊!

  祝你们毕业快乐!

关于写作的随笔7

  考试,多熟悉的词儿啊。

  考试,我对其有着六分的喜爱与四分的恐惧。

  考试,无论小考抑或大考,都给予人检验自身学习情况的机会。总能引人深思。

  却又因考试,我不知道从中摔倒了多少次,因此而失意、沮丧了多少回,在伤感中独自徘徊。期末考试也过去了,却没有一丝松弛感,紧张的情绪依旧萦绕于心。总不知道在担心些什么。。假第一天。思绪突然回到前几晚挑灯夜战的情景中,依稀之中看见有个小伙手里握着笔,在本子上不知道笔画些什么,时而拿着本书看、背,手在桌子上写,嘴不停地动。墙上那忙碌的身影,一手提笔,一手拿书,桌面摆满了练习卷,不停地做啊解啊。腰坐得酸的时候就扭一下,把手放到后脑勺去,伸伸懒腰,继续忙着。那几晚虽然真得很忙,但内心的坚决总能支持我应付得来,亦因此乐于其中。

  第二天早上,我从熟睡中惊醒。我赶紧翻开被子,下床到桌子上翻找考试的试卷,我仔细分析一下,结果发现我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我焦急地不知所措,内心却又想着: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手把额头顶住了,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房子静得出奇,叹息声的回音十分响耳。我凝视着墙角,那忙碌的影子却又再浮现,我无言,的是失意。内心受到无形的责备。

  下午,阳光洒在楼台上,一屡屡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似乎在安抚那受伤的心灵,安慰那颗难过的心。风呼呼地从脸颊溜过,留下的只是一阵阴凉,却带走了当初我最美的希望。我厌恶这时候的风,我厌恶它窃取我体肤的暖,我厌恶它给我留下阵阵刺骨的阴凉。眼睛四处扫视,却看到那片绿色的大草地,我,陷入沉思。

  第三天悄然到来。打开电脑,一同学发来成绩单,我看着那些由数字组成的无情的分数,每组数字都刺痛了我的心,特别是那显眼的总分,更使我感到跌落谷底、那万丈的深渊。眼睛凝视着那一串干巴巴的数字,没有一丝的惊喜,却有着十分的伤感,我赶紧把聊天窗口关闭了,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头仰着天花板,失望之情涌于心头,脑海满是那一串数字,不断分开、组合。我闭上眼睛:认了吧,或许你就这样了。那天我找不到前些天的感觉,找不到前些天的气氛,气氛变得凝重,压抑着人。那天的天空并不蓝,风也在继续吹,楼台站着一人,眼睛视察远方。

关于写作的随笔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我的写作之道,读书和写作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书读的广泛,读的透彻,知识面才宽,作文才能写得生动、感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阅读了大量的书。

  记得小时候,我仅能读得几部小人书,虽读得滚瓜烂熟,但仍爱不释手,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么感人的好文章,那该多好呀!于是,在学校每次作文我都认真去写,但事与愿违,尽管看书多,可作文仍没有长进,总是枯燥无味,连自己也不愿去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帮我查找原因,老师拿我的作文与好同学的一篇作文比较,才发现我的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词语贫乏,此后,我读书不再追求故事情节,而注意摘抄优美的词句,写作时就尽量运用其中,希望能够提高写作水平,但奇怪的是:我自认为优秀的佳作仍令老师不满意,我大惑不解,便又去问妈妈,她听了我的苦衷,便意味深长地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贪多求快,不能见木不见林!”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读书方法不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那以后我就改变了读书方法,重点抓住文章中心,深入理解,并学习文章结构顺序,使自己的文章有条理、有层次,不空洞,同时注意语言的精练,感情要真挚,要有真情实感。果然在一次学校举办的作文大赛中,博得了师生的好评,取得了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我对写作更感兴趣了,也更投入了。

  当然,以后还要不断的练笔,但我深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打开写作之门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金钥匙,也是我写作的成功之道!!

关于写作的随笔9

  从开学开始就一直盼望着这次运动会,这天终于来了。

  这天阳光明媚,太阳公公洒下金黄的光,照到了绿绿的操场上,照到了自己的头上,照到了同学们的心里。我心里很高兴,但在高兴之中还带着一丝紧张。今天又开幕式,仰卧起坐,戏曲操和平摇,这几个项目中让我最喜欢的是仰卧起坐。

  当大家正在玩时突然听到了我们要去仰卧起坐的声音,我们兴奋的排着队,到了地下操场,到了那里,我突然感觉到有股紧张的气氛,我有点不安,怕自己不能给班争光,在这种气氛下我走入了“战场”。我们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当我给别人压着腿时,看着他惊人的速度,我的心一直怦怦的跳,时间又飞快的过去了,马上就到了,47个,他的成绩太好了,我感到了压力,感到了一种责任,但我躺在垫子上,时间开始计时,我的身体早已绷紧,我的腿用力蹬着让身子起来,我的腰拼命的用力,手抱着头把头抬起来。最后30秒,是度秒如年,腰酸背痛,但为了要给班级争光,我憋足了一口气,咬咬牙,坚持住,我感觉到我的毛细孔都全打开了,“嘘”,哨声响起,时间到了,42个,终于结束了“战争”。

  这天的比赛都还不错,接下来的项目我们要努力

关于写作的随笔10

  有些事它是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就拿我开始写作来说吧,是因为我的一位老师。

  她是我中学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她无论是我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以后,她都一直在关心帮助着我,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学生。

  她对我应该说是抱有同情心吧。也许是她也有跟我同样的经历,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又续玄,生下了妹妹们。

  我们毕业后,有时一些同学联系好就会一起去看望她。她总是对我们非常热忱。她教书育人几十年,学生无数。但是她对我们一个一个都了如指掌。我们去看她,她记得我们所有人的名字。还会跟我们讲述以前她教过的其它班级的同学,特别令她难忘的事。她记忆深刻。这时她已经退休了。

  我还记得那年我们班级下乡学农时,她的二个孩子尚小,但是她也没向学校请假,而是跟随我们这个班级一起去农村生活了半年。不过那次我们班级分了几个生产队,她是跟另一个女生的队在一起。

  还有二次同学聚会我们把她也一起请来了,大家兴高采烈、欢聚一堂。有一次因为人比较多,大概有二桌人。这是我们班级以前的女班长,她的功劳。她多年后又一次行使了她的权利。在发短信通知所有能通知到的同学时,(包括出国回来探亲的,她都已了解好)在通知末尾加了一句话:务必出席。结果就出现了非常热闹的场面。女班长很有主见,她见来的人多就提出把饭店的二张桌子拼在一起,成了一张很长的类似于会议桌的饭桌。她讲这样大家讲话交流方便。至今,那时的欢声笑语还回荡在耳边。

  可是没想到这样一位平易近人、非常敬职敬业、热爱学生的老师在她六十多岁时得了癌症。肠癌开了刀,化疗吃了很多苦,她都忍受下来了。但是后来癌症又转移了,再手术还是没能挽留住她的生命。在她临终前,她叫家人通知我和另外二位同学去她家,她讲她想再看我们一眼。

  当我们走进她二楼的房间时,看到她的床头放着她心爱的孙子孙女的照片。看到她时我们可敬的老师,她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失去了往日的神彩。她被疼痛折磨着,也已经知道自己为时不多。她对我们说了她最后在医院治疗的一些情况。

  她说她在医院治疗期间,她自己完全知道自己的病情,她叫医生不要瞒着她。还主动跟医生说:你们不要有顾虑,我知道自己的病情。如果看不好的话,就作为你们在医治方面的尝试,取得一些实践的经验。在她快要离开这个人世时,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让医生能通过对她的治疗,在医学上得到一些帮助和经验。

  她最后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动情地跟我们说:她不舍得我们。我们虽然心里很难过,但在她面前我们要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不断地安慰着她。等我出了她家的门,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掉了下来。

  我知道她除了不舍得自己的家人,最不舍得的就是我们这些学生了。她实际只比我们大十几岁,她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从毕业一直到退休始终在我的母校,没有离开过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她与我们已有了40多年的感情,她临离别这个人世时,仍念念不忘、依依不舍的就是我们。

  过了不久,我们这位亲爱的老师就离我们而去,终年七十岁。我们班级有十几个同学都去参加了她的追悼会。还有在海外的同学无法回国的,得知消息也托在国内的同学致意并送了花圈。

  以前老师在的时候,我碰到什么事情会很自然地就想起她,会给她打电话。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听我述说,然后给予我安慰或帮助。所以我一直忘不了她。连做梦梦里都经常做到她,如同她生前那般。

  我实在抑制不住对她的思念之情,就拿起了笔,写了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就是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

关于写作的随笔11

  好些个时日不曾提笔,也没有将一部分心情留在纸上。这白纸黑字,的确能安抚我这颗现时躁动的心。

  这两年,经历了一些不曾经历的事,思想也与之前有着过大的差别。

  关于理想,在中学时代看来,是美好而又浪漫的。它占据着我的大半颗心脏,是那么的火热。它承载者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执着,对生活的信念。记得高考之前我说过一句话,美好的生活将要来临。不知他人是否能懂,反正当时的 我是乐得自在。在高考之后就会获得解放,无论是身心还是灵魂,都将会是一次重生。

  中学的我并不热爱学习,但是对于未来还是有着一些大胆的想法。尽管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天真。但起码敢想,敢于尝试。我喜欢写作,不爱学习数理化。就趁老师上课的时候在课桌上大胆地看课外读物。偶尔灵感来了,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这样一篇文章也就问世了。尽管现在认为实在写得太过寻常,但当时我还是将它投递给了热爱的那家杂志社。遗憾的是编辑并没采用,不过没有石沉大海已经是很安慰的了。后面几次,包括大学时期投递的稿件,它们的最终命运都是仍在编辑的垃圾站里。回想一下,当年的稿子,还是很幸运的,至少有那么一个人,认真地看过。

  现在回首那时的我,还是很佩服的,毕竟喜欢什么就去做了。本以为毕业后,进入大学的我可以安心的开始文学之旅,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前两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虽然话说得如此露骨,但也无伤大雅,反倒是成了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成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也应借此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

  两年的大学生涯,当初的文学梦想已经再这里消失殆尽。曾经的文学梦,编辑梦到底到哪儿去了,我问自己。我已然忘却了吧。在日上三竿还睡得酣畅淋漓,在手忙脚乱梳洗踏点冲入教学楼,在几百个日夜不曾踏入图书馆,在握笔竟感觉生疏不习惯,在这些时候,我有想过自己的理想吗?大多时候,我只会很淡然地说,那时年少,只太过纯真。

  纯真的年代已然过逝去,连着年少的梦,也一起湮灭在时光的年轮里,连残骸也不见踪影。

  只是在偶然的现在,在一本叫做《绝处逢生》的小说里,我才在杂乱里窥见那个纯真的孩子,那个折断了羽翼的梦想。它还会重生吗,我问自己。是否再将它拾起,让它在这里重新开始?

  其实更多时候,我开始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跟自己对比,重合。那个叫做“向天啸”的男人,我不愿还原他的职业,那只是他吃饭的工具。他是爱着文学 的,爱着外面的世界。我只愿把他当作流浪者,浪流远方的追梦人。我对他的好感,源自于我们那么相同的志趣。

  本不知从何说起,哪知一提笔竟滔滔不绝,这些字儿一个一个地蹦出来,忙着要找立足的地方。也就罢了,这样真的挺好。有些话,写出来了,说出来了,反倒更好。再不济,也会让心情有个宣泄的地方。

关于写作的随笔11篇(关于写作的随笔怎么写)相关文章:

有关冬至作文7篇 冬至随笔作文

学生初中随笔12篇(初一学生随笔)

个人军训日记7篇(军训随笔日记)

优秀军训日记3篇 军训随笔日记

幼儿教师随笔与体会范文7篇(幼儿教师随笔心得体会)

端午节的习俗随笔作文最新范文4篇(写关于端午节风俗的作文)

高二青春笔记随笔3篇(作文青春笔记)

小学英语教师随笔范文7篇(英语教师教育随笔小学)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感悟模板大全7篇(小学教师随笔心得)

小学培根随笔读书心得3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