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答案3篇 第一章思考题答案

时间:2022-10-24 12:41:0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思考题答案3篇 第一章思考题答案,以供参考。

思考题答案3篇 第一章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1

? 面对中国目前的“企业文化热”,应有那些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了,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会遇到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很多生产流程都固化了,很难突破和创新来提高产量、质量以降低成本,同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怎样统一员工的思想,明确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目标,怎样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一种企业氛围,这种氛围就是靠不断积累的企业文化建设来营造的。每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都在说企业文化,但真正能做起来并坚持的并不多,需要有卓越的领导和富有激情和方法的办公室人员

? 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P23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赋予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环境,是企业核心井真理的关键构成要素。文化具有极强的同化力、约束力和影响力,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全体员工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文化影响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企业员工拥有的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深层次的内涵。

  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显著特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企业员工的思想偏好、行为模式与企业理念的反映。正是企业文化形成过程性与时间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异质性,因而难于模仿,难于复制。

? 从海尔、联想和华为企业文化案例中,你得到了哪些个性和共性? P11、13、14简单介绍三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三个企业企业文化的共同点。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系; 文化与战略的配合;建设学习型组织;

  三个企业企业文化的不同:海尔文化中最突出的是执行力强,其高层决策基本可以不走样地落实到最基层。同时强调执行工作的效率,其提倡的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联想比较突出的特色是“亲情文化”。华为“狼性文化”。

  一个企业要想得以长期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注重创新、以人文本、诚信。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企业的缺点、不足不断更近企业文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

? 怎样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答:经济价值:1)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2)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诚”、“信”之道。3)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4)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够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价值:1)企业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弘扬。2)企业文化是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

?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

  1、企事业文化管理包括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管理。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一个组织开始可能没有制度,但是,不能没有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导向下,逐渐的形成制度。

  3、明确文化理念,并在正确、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下,制定、完善、执行管理制度;

  4、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的效力,反映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效,企业制度管理服务于企业文化管理。

  5、企业文化只具有方向性,而制度带有强制性。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需要实现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职工的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企业文化的内涵。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2.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独特性。二是难交易性。三是难模仿性。企业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使企业达到最大的绩效目标。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人之上的,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两方面的建设要齐头并进,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企业取得最大利润。

  2.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国际化、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敏感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以其特有的魅力与方式发挥着对人力资源的导向、激励、人才培养和行为约束等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功能。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从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晋升通道、任职资格体系、素质模型到战略规划,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文化相关。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构成体系的四部分在企业文化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分别是:企业形象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对组织成员起着影响、感染、教化和引导作用。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处于企业文化结构的中层,对组织的言行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处于企业文化结构的深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整个企业文化的方向、本质、层次。

? 联系实际说明企业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 文化核心

  组织对待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核心的产生源于一个企业的缔造者对于企业事业的假设,支持企业使命远景的实现。

  文化核心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人”的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企业文化核心与企业员工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是实现“人与组织和谐”的基本前提。

★ 文化风格

  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为配合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呈现出的阶段性文化类型。

  文化风格体现了文化的适应能力,是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实现目标的保证。一个企业依据自身战略目标,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风格,并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路径。企业起始的文化风格则更多的是要根据不同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决定。

  文化风格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企业“人”的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文化风格与企业员工核心能力的一致性是实现“人与组织和谐”的持续保证。

★ 文化形式

  组织基于文化理念及文化风格的外在明显行为表现、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员工行为及商标、建筑、文件等可见特征)。

  文化形式是文化理念及文化风格的有形成果,它基于文化理念及文化风格,同时在其被推广的过程中,又不断巩固及强化文化理念及文化风格。在同样的文化理念及文化风格下,企业文化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现实环境的不同而随之变换。

  如为了表达对女士的尊重,在出门时,男士一般会让女士先行;然而当我们面对的是一扇旋转门时,对于男士来说,表达其对女士尊重的最好方式是先行一步,将门推动,再让女士随之跟入。

? 联系企业经营实际阐明如何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写作提示:

  1.企业价值观的定义。P62 2.目前中国企业在“义与利”中的选择趋向。3.结合理论、成功企业例子,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看,企业应怎样培养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如海尔

?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有个性的企业精神

  培养企业的个性文化,关键是要抓住企业自身的特色所在,并努力将企业的个性发挥到极致。企业的个性特征,有些是与企业的所有制、行业、地域、成因等因素息息相关,与生俱来的,有些是企业家和员工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1)发扬独特的文化品格。所谓企业文化品格,是企业文化特征的拟物化,也叫企业象征,以一种事物作为企业的象征,起到总领企业文化体系的作用。文化品格是企业运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品行、品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它是对企业具体行为之上的一种抽象的总体评价性的概念。例如海尔集团的“海尔是海”已经家喻户晓;陕鼓集团,以鼓风机为主导产品,结合西北风的特点,以“乘浩荡长风,鼓磅礴大气”的风之格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给客户和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中建一局五公司,以建筑业的鼻祖鲁班作为企业形象的代表,并围绕“鲁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塑造了独特的鲁班文化。(2)倡导文化的价值倾向。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历史沉淀、所处的地域特色、领导核心层的特质、员工群体的特征,借助分析模型,明确企业文化的类型,以此为导向,倡导企业的个性文化。比如,万科的爵士乐文化,爵士乐在合奏中有一个主题的框架,然后又在一个固定的和弦变化之下发挥每一个乐手即兴的演奏水平,他们只有一个主旋律的总谱以及一个和弦的变化图,而其余的都完全依靠演奏时的临场发挥,这是万科倡导的统一价值观前提下,充分授权,鼓励个性的文化一致。再如,3M公司的创新文化举世闻名,创新对于这家致力于研发和技术的公司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鼓励创新,充分授权便成为这个企业的一个特色。海尔的服务文化也是深深印在顾客的脑海中。(3)塑造精致的企业名片。所谓企业名片,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的有关企业文化的特色活动,这些活动由于独具特色,不拘一格,成为企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称之为企业的一种名片,成为该企业特有的象征,例如江淮汽车、莱钢集团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云天化集团下属三环化工公司的合唱团,中钢集团下属邢台机械轧辊公司的创新文化,等都在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发展成为具有企业名片效应的文化活动。(4)持之以恒的就是最有特色的。所谓个性文化,就是能够将大家认为没有特色或者做不到位的东西,做到位,坚持不懈地做到细节,就会变成为这个企业的特色文化。很多优秀企业之所以具有优秀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特色文化上发挥到极致,甚至达到偏执的地步,触犯了这种文化,就如同走入禁区。宝洁公司倡导人本文化,一名新员工从得知被录用的那一天起,就会收到未来部门同事的祝贺,并将入职流程和行程安排详细地介绍给他,让他还没有入职就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 论如何利用企业文化的传播规律促进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套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意义符号对人的精神塑造和行为指引。企业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传播场共振律、传播对象扩散律、传播行为模仿律、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以及传播主体与受众对立统一律,在企业文化传播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企业文化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

  企业文化传播形式的有机组合和迭加,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效果量的迭加,而是质的倍增.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迭加是一个无限制的扩大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优化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所产生的价值能量呈几何极增大。

  2企业文化传播场共振律

  根据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在社会文化场之下,企业内部还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场。现代工业社会,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企业文化传播对象扩散律

  早期的企业文化传播对象,仅仅集中于企业内部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方式调整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以全体员工为中心,因此,企业文化传播的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员工,每一个人都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

  4企业文化传播行为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在重复某种东西,客观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模仿。相互模仿的个体所组成群体的综合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模仿,人们借助模仿而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文化的传播。

  5企业文化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

  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广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重视程度及传播活动方式的选择实施,还取决于企业的文化风格。企业风格就是企业的个性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上野明认为,“正如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或独特的性格,这些独体的性格可称为企业风格。

  6企业文化传播主体与受众对立统一律

  对立统一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一个企业的文化严重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时,如何通过价值革命重建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 答:企业由企业上次人物发动,他们多半都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企业家。企业价值革命通常涉及这样几个方面:1)企业价值革命是企业最深层的文化革命,它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的。企业价值革命一般价值观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可能涉及对企业整体的深层把握,也可能涉及对企业环境变化的重新认识。2)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变革。这种变革是企业家灵魂深处的变革。3)企业经营思想变革。有关企业的经营规模、范围、对象、目的(或目标)、手段、角度等等都多次出现重大变革。

? 为什么说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力量

  P140+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社会进步推动的基本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员工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企业文化源于员工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产生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创造、不断实践的过程。

? 为什么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多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企业与市场内外力量相互推动、共同铸就的”?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趋向,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和冲击下慢慢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兴起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下,企业通过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思维、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以人文为基础,对人进行管理,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塑造形成企业集体信念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和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企业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企业家处理好社会公众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内部分工协作关系和制度。

  阿里巴巴的供应商欺诈事件的直接的直接原因是对那些供应商的资质审查不严,但是其实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网络商务企业的经营运作没有相对等的企业诚信度,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的价值观出现严重问题,阿里巴巴没有完全解决对下属诚信行为的有效监督、有效控制、有效预防,再正确的企业文化,也需要在市场大环境下,在企业内外部长期渗透,逐渐达成全员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铸就。? 在企业文化管理中,为什么要强调一体化和群众参与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的集中体现,是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全体员工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一个方向明确、统一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会为员工的工作开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明确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员工工作的开展和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提升。相反,如果企业文化内容不统一,会造成员工的无所适从,也无法实现“以文化人”的团队建设目标。

  企业文化的价值实现是让精神、理念、价值观转变为员工的具体行动,最终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有利于企业文化价值的实现。相反,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搞成了几个人的工作,缺少员工参与,就不能形成互动,文化业就成了标语,文化建设也就成了形象工程,不能对企业发展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反而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降低团队凝聚力。?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评价体系

  企业文化评价,对于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兴衰成败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完善的评价体系,适用企业文化建立架构体系之后,需要建立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体系,开展一系列宣贯活动。企业文化评价应该是一种常规性管理。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一些跨国公司注重对企业文化进行定量评价和管理,并使之纳入到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一种常规性管理手段。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盲目推进,或者缺乏必要知识和技能,遇到很多理论和操作难题,一些人开始怀疑企业文化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被评价,而且非常有必要。随着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文化评价研究的深入,企业文化评价将会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常规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定位与意义 自“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到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再到指导企业的实践,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至今只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然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兴衰成败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就必须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对企业文化建设这个评价主体的基本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有助于理解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面十分广泛,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为了使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我们确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四条原则,及系统性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时效性原则、比较性原则、客观性与可行性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思想

  企业文化结构的解析对于企业应用企业文化理论、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评价,需要依据其内在结构分层进行,在评价每层时又要对基本构架点进行观测。企业要按照企业文化层和层之间的功能关系,从精神层开始评价,然后到制度层,最后再到物质层。在实际操作中,不同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可能在具体指标的权重上有所差别,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选择上没有不同 建立企业文化评价的模型与指标

  企业文化评价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工作,企业文化评价不能随意开展,否则评价结果难以分析和使用。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从技术层面来看,关键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企业文化评价的责任与考核

  在设计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各级主管还是企业文化工作者对企业文化负责?

  企业文化工作者作为负责专业化或职能性的部门,担负着对企业文化的总结规划、传播教育、组织实施和评价激励等职能性工作,这是企业文化部门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主要职责,这种职责相对各级主管而言,是企业文化评价的辅助线。

  把企业文化评价的指标变成一种日常管理目标,纳入企业目标责任体系之中,形成企业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有指标,人人有任务”,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像业绩指标一样被逐级评价与考核。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奖金靠绩效、升迁靠文化”的氛围,使企业文化与各级主管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各级主管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投入。

? 中国企业在导入CI过程中最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如何克服?

  1.观念上的误区 何谓企业形象?一般认为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和印象,这是一种很有代表的观点。这种说法并非错误,但其片面性很容易给人们以观念上的误导,从而导致CI战略选择出现严重偏差。一些人认为企业形象既然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观念,那只需公关部门想法获取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就可改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这种观念就把CI战略变成了单一的公关战略。

  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实践来看,对企业形象认识问题有待于深化。CI导入塑造企业形象是渗透到企业机体的一项变革活动。通过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企业形象,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体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对企业形象进行系统、规范统一的塑造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制订CI战略,应该从企业实际着眼去分析把握企业形象。

  认识上的误区 CI战略是企业的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造就名牌、商战制胜的利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把它当作包打天下的万能工具。CI能解决企业的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追求技术进步,产品定位不准,营销战略错位,即便导入CI,也难以造就名牌。时下,我国一些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为了招揽业务,往往向企业作不切实际的宣传,似乎只要导入CI,销售额就自然上去,名牌也就水到渠成,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指导思想上的误区

  一些企业在CI导入过程中,片面追求速度,不讲质量,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CI导入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它牵涉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既是企业外在形象的更新,更是企业内在形象的革命。形象塑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的量的积累,才会有希望达到质的飞跃。综观世界,诸多公司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以CI理念为核心,始终如一地以公司确定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不懈地规范企业行为,自始至终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塑造了名牌形象,在竞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内容上的误区

  企业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在实践中却普遍表现为重视VI,轻视MI和BI。许多企业导入CI时,热衷于视觉形象设计,不惜重金,借助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征集商标、广告用语等,更有甚者,找一些美术院校学生设计一套图案,认为导入了CI,往往不是从自己的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等方面去检讨,不考虑如何提高员工素质、改进产品质量、规范职工行为、完善服务,完全忽视了企业自身形象的变革。

  程序上的误区 CI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规律可循的科学管理活动。要保证CI的科学性,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CI导入程序依此是调查、设计、实施。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导入CI时,往往缺乏前期调查,忽略后期实施。前期调查是CI导入成功的基础,一些设计公司在为企业导入CI时,很少做切实的市场分析、内部员工调查、竞争对手研究及现有企业形象诊断等,使CI无可靠的基础。后期实施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企业即使有实施,也是时冷时热。

  操作上的误区

  由于现阶段理论的不成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我国许多企业在CI导入时具体操作上

  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中在理念识别系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模糊性。即形象传达模糊。如企业目标“争创一流”,那么怎样才算是一流呢?对企业内部没有明确指向,无法激发职工的内在热情,对外无法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

  2、片面性。制定企业理念时,缺乏综观全局的思想。有些理念对企业有用,但社会效果不好。如企业目标“争创最大利润”,利润对企业多了当然是好事,但消费者看来利润高时,对他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企业制订理念时,必须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如此,企业理念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名牌呼唤CI,竞争挑战高水平的CI,只有正视我国CI导入的不足,走出CI导入的种种误区,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能够把CI导入推进名牌战略的工作推进到新的台阶,使我国企业出现更多的名牌。

思考题答案2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20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6-P20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6.★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7.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8.★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4.★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15.★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16.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17.★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1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观察和理论是怎样的关系?)P61

  1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P59、60

  2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

  2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

  2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

  2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P83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7.★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

  28.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

  29.★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

  30.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3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

  3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缺乏科学论证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注重经验事实、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以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补充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即其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其次,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但却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还具有不彻底性,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并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补充参考:P17系统自然观的意义,P18人工自然观的意义,P22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参考: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在自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逐步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通过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食粮的活动,自然界则成为对象性活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结果,内容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不是简单的除了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本身。】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参考: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处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存的有机整体,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参考: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就不得不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马克思在强调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并不否定自然的本原性和优先地位。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仅是指先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的优先性,而且也指人的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既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出现,又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具有优先地位。】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从观念上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强调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超越了以往一切旧的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和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技术异化。这些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18、19世纪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基础,即这些科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部分认识。三大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特点;是马哲的重要认识基础,它对于形成马哲的自然观,紧接着形成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性唯物性有重要意义。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补充参考:社会条件: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

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二)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恩格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打破宗教神学),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揭示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和技术历来被认为是两个范畴的概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呈现出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补充参考: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中心论,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机遇说,【它强调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就能建设起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它认为,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把“蛋糕”做大,才可能处理好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科学发展观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关键就在于它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它的实质是突出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提出了“多快好省”。但由于操之过急,又试图以“大跃进”的方式和“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去实现,结果事与愿违。毛泽东的探索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存在,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有鉴如此,江泽民同志大声疾呼:“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实践的教训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

  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突出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具体说来,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它明确指出了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将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在于,它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它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它明确将人、地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辨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其核心就是辩证思维,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承认并坚持客观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皆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矛盾永远不停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始终是完全统一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需要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其他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自然也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总纲或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哲学史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改造,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

  其次,【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息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和控制方法论等,许多业已形成为“新兴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具体科学方法论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些方法论,为哲学方法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证明。】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不仅将延伸自然科学领域,也伸向社会科学领域。【它虽不能像哲学方法论那样,从宏观上探讨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起直接现实性的方法论作用,】但却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个角度或某一层面去探讨世界产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它具有的概括能力和学科内的普遍适用性,分别应用于相应学科。这也就是它具有的跨学科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其他科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两者又具有血肉联系。前者依赖于后者且最终依赖也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各门具体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深化,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更不能离开后者。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1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2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1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1分〕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具有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的特征,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及其方法的典型特征

  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特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方法有①智力激励法、②集体启发法、③联想发明法

  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要重视思维的收敛与发散,若只重视其中之一是形而上学思维,若两者有机结合则是辩证思维。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发散中注意收敛。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类比推理(或然推理)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很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自觉与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建构。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分类、归纳等),为非逻辑思维做了铺垫准备。

  简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就是脱离巢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而这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之后,才能豁然开朗、获得顿悟的。要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具备良好的思维功底和思维品质。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办法,创造出新成果。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一般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哲学方法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方法论的原则。具体方法是某学科某领域的有效手段,而一般方法是最有普遍意义的科研方法。数学方法则是一般方法中的精髓。社会科学引用数学方法,即社会科学数学化的问题便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常把数学方法和定量研究等同起来,人们对“

  量”的理解一般是指一定的常量,即从初等数学或算术的狭义上去理解定量研究的量,这实在是一个偏见。】

  历史发展到今天,数学这门科学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现代数学,已经包含数理逻辑、数论、数控、函数论、微分方程、泛涵分析、代数学、拓扑数学、运筹学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正是在这广阔的范畴里选择数学方法这一工具的。社会科学也是个庞大的学科群,它包括众多的具体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并没有因为社会科学客观地位的确立而静止,相反仍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不断地重新分化出新的具体学科,数学方法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科学成功的必由之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创造性作用。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

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

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

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P53

  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它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综合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还原论“到“整体论“再到“复杂性“的转换,从系统科学到复杂性科学为其它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使科学研究进入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从认识论的角度,系统和复杂性科学对进一步了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如何认识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7、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方法(P5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思维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P57)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复杂性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种方法。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具有自组织性、多样性、融贯性和整体性。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观察和理论是怎样的关系?)P61

  否。

  观察渗透理论。

【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或者就外在表现来说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对相应目标事物所具有的坚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官映像。科学观察使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不甘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科学观察又叫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a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b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起来的;c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是科学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不矛盾的。】

  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P59、60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引导。实验是科学介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实验属于实践的一种,根据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基础、源泉和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可以对实践起积极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消极作用。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是人们进行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技术研究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技术构思是技术开发过程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方案的构思与设计阶段的程序和方法,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技术构思是要寻找在既定的限制条件下满足课题要求的新方案,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讲技术系统硬件的各个部分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既定的技术目的。

  技术设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产品制造、工程施工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是技术创造链中观念建构的最后一步,在技术开发活动中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验是技术开发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技术方案通过模型、试验、研制向时间转化的阶段。这是技术方案到相应的技术产品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个基本思想,是和马克思关于“

  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原理密切相联的。只有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补充参考:现阶段,要摆脱科技对人的异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第二,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第三,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摆脱科技对自然的异化,措施如下: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观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的重点是在它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上。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从这点来说,在科技活动中遵守伦理规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首先,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等。

  其次,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需要进行恰当的公共政策,需服务于经济社会,以人为本。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使其健康、持续的运行,必须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

  最后,要保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需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必须要用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P83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相连,并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前者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从一种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挤作用,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处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参考:P87-P88。毛泽东深知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可能靠发达国家搞中国的科技事业。1958年6月,他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参考:P89-P90。】

  江泽民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考:P91-P92】

  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参考:P94-P95】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遭遇西方封锁到改革开放;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开放引进,再到自主创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传承,它已内化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部分,必将驱动中国通往民族复兴的未来。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的,即是基于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其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思考题答案3

  红字为答疑时老师给的解答

  第一章思考题

  1-1 “用加权余量法求解微分方程,其权函数V和场函数u的选择没有任何限制”,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有连续性要求。

  1-2 “加权余量法仅适用为传热学问题建立基本的有限元方程,而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虚功原理仅适合为弹性力学问题建立基本的有限元方程”,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虚位移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弹性力学问题,还可以应用于非线性弹性以及弹塑性等非线性问题,虚功原理可以用来推导各种力学问题的有限元基本方法中的基本方程。最小势能原理仅适用于弹性力学问题。加权残值法尤其适用于具有连续场的非力学问题,如声、电、磁学的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1-3 现代工程分析中的数值分析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这些方法本质上是将求解区域进行网格离散化,然后求解方程获得数值结果。是否可以将求解区域离散成结点群,但是没有网格进行求解?

  答:可以,无网格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基于网格的方法不同,无网格方法只需要节点的信息,不需要节点的信息而不需要节点之间相互联系的信息。典型无网格方法有配点法、Galerkin方法、Petrov-Galerkin方法等。(无网格方法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在每个节点上构建待求物理量近似值的插值函数,并用加权残量法和该近似函数对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形成与待求物理量相关的各节点近似值的离散方程,并求解之。)

  第二章思考题

  2-1 ANSYS软件有哪些模块?在GUI方式下的六个窗口有何功能特点?

  主要包括前处理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后处理模块

①前处理模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试题建模及网格划分工具,用户可以方便地构造有限元 ②分析计算模块包括结构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电磁场分析、声场分析、压电分析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分析,可模拟多种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具有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分析能力 ③后处理可将计算结果以彩色等值线显示、梯度显示、矢量显示、粒子流迹显示、立体切片显示、透明及半透明显示等图形方式显示出来,也可将计算记过以图表、曲线形式显示或输出。

  整个窗口系统成为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⑴应用命令菜单(Utility Menu).位于屏幕的最上方,包含各种应用命令,如文件控制(File)、对象选择(Select)、资料列式(List)、图形显示(Plot)、图形控制(PlotCtrls)、工作界面设定(WorkPlane)、参数化设计(Parameters)、宏命令(Macro)、窗口控制(MenuCtrls)及辅助说明(Help)等。

⑵主菜单(Main Menu)。在屏幕的最左侧,包含分析过程的主要命令,如建立模块、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分析类型的选择、求解过程控制等。⑶模型控制工具条(Model Contrl Toolbar)。该控制工具条窗口内的按钮控制图形的缩放、平移和旋转。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由按钮”具有动态模型模式(dynamic model mode),点击后,按住鼠标左键可以平移图形,滚动中间滚轮可以缩放图形,按住鼠标右键图形可以随手腕的炫动而作三维旋转。⑷输入窗口(Input Window)。该窗口时输入命令的地方,同时可监视命令的历程。⑸图形窗口(Graphic Window)。显示使用者所建立的模块及查看结果分析。⑹输出窗口(Output Window)。该窗口叙述了输入命令执行的结果。2-2如果希望随意旋转或缩放观察图元或者网格,应该用哪个窗口中的哪个按钮? 应该用模型控制工具条窗口的自由按钮,按住鼠标左键可以平移图形,滚动中间滚轮可以缩放图形,按住鼠标右键图形可以随手腕的炫动而作三维旋转。

  2-3用有限元法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时有哪些基本步骤?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

  1、结果的离散化

  2、单元分析选择位移函数载荷等效单元刚度矩阵

  3、整体分析整体分析集成等效节点载荷集成整体刚度矩阵约束边界条件

  1)建立实际工程问题的计算模型:利用几何、载荷的对称性简化模型,建立等效模型2)选择适当的分析工具,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大变形,网格重划分3)前处理(Preprocessing)建立几何模型(Geometric Modeling ,自下而上,或基本单元组合)有限单元划分(Meshing)与网格控制4)求解(Solution)给定约束(Constrain)和载荷(Load),求解方法选择,计算参数设定5)后处理(Postprocessing)后处理的目的在于分析计算模型是否合理,提出结论,用可视化方法缝隙计算结果,最大最小值分析,特殊部位分析

  2-4对于结构受力分析问题,应当如何把握单元网格疏密?

  答:结构受力分析应划分疏密不同的网格,因为此时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在计算数据变化梯度较大的部位(如缺口附近的应力集中区域),为了较好地反映数据变化规律,需要采用比较密集的挽歌。而在计算数据变化梯度较小的部位,为减小模型规模,则应划分相对稀疏的网格。而在计算固有特性时则趋于采用较均匀的网格形式。2-5对于已经划分二维实体单元网格的面积单元,采用Copy命令对面积图元进行复制后,单元网格是否也随之进行复制或映射? 是。

  2-6对于一个立方体,采用Reflect命令,选择YZ平面为镜像面进行反射后,形成两个贴合立方体,两个立方体在公共边界上是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2-7进行平移工作平面的平移时,某方向的平移值是值沿整体x,y,z坐标系的值还是指沿工作平面Wx、Wy、Wz坐标系的值? 沿工作平面Wx、Wy、Wz坐标系的值

  2-8在一个钢质圆筒的侧壁加焊一个铜质手把,ANSYS建模时,需要执行布尔ADD运算命令,对吗?

  不对,应该用Glue命令,布尔Add命令必须是针对同级材料的图元。

  2-9 用工作平面对体积面元进行切割divide操作后,切割后形成的两个体积面元在其界面上是否具有类似黏结Glue的连接关系?

  答:有,经过简单建模和切割后查看面数统计得知界面处仅有一个面,即存在黏合的连接关

  系。

  2-10 如果要模拟在一杯溶液中放入一块金属,当溶液和金属块已经完成建模后,用一条什么布尔计算命令能最简洁地实现以上物体的几何位置相容要求? 答:Overlap(布尔搭接运算)。

  2-11 在题2-10中,当溶液和金属块已经完成网格划分后,如果要选择如果要选择金属块某个平面上的所有节点进行操作,应当使用ANSYS的什么命令最简洁方便? 答:Utility Menu:Select→Entities命令。

  2-12 只要建模时采用了柱坐标,在General Postproc模块中,可以直接以柱坐标方式显示圆环内的计算结果,对吗?

  答,不对。如果将显示坐标改为柱坐标系,圆弧将显示为直线,容易引起混乱,因此在以非笛卡尔坐标系列表示节点坐标之后,应将显示坐标系恢复到总体笛卡儿坐标系。2-13 错误的原因是底部约束不足。

  第三章思考题

  3-1 几何特征:平面几何形状

  载荷特征:载荷可以用加在某一直线上的载荷分布规律来代替

  3-2 不可以,因为其表面的应力分布会沿着两个方向改变。屋顶收到重力垂直于屋顶平面,故不可以简化成平面应力问题。

  3-3 三角形三节点的单元位移函数是完全一次多项式,而三角形六节点的是完全二次多项式,单元位移函数项数越多精度越高,三角形六节点单元对实际物体的边界模拟更加精准。3-4平面单元一般为三角形单元和四边形单元,不可以创建五边形单元 3-5 节点编号,节点坐标值和自由度,单元定义

  3-6 划分网格时注意应力集中的地方,网格应该适当加密,可以提高求解精度。ANSYS软件中,可以使用如下命令Preprocessor—Meshing—Meshtool—Refine来对局部网格进行加密。在集中力作用点一定是硬点(既是关键点又是作用点)

  3-7不是,插值函数不一定必须是多项式,也可以采用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组成的乘积表示。3-8 不可以,面力沿长度方向即Z轴方向变化。3-9

  最大半带宽为10 3-10 结构刚度矩阵在未加约束前具有奇异性、对称性、稀疏性和非零系数带状分布 3-11?在柱坐标系下建立圆周转动位移为0/对于该模型不用施加位移约束,其任何地方的结点均有三个自由度.3-12 不对,要在上下边建立对称边界条件

  3-13 ?是没有定义材料特性/应该是没有给单元赋予材料属性,在前处理的过程中定义了材料特性之后,需要在划分网格时给单元制定材料属性,二者不会自动匹配。3-14 需要

  3-15 显示方法:

  动态显式算法采用动力学方程的一些差分格式,不用直接求解切线刚度,不需要进行平衡迭代,计算速度快,时间步长只要取的足够小,一般不存在收敛性问题。因此需要的内存也比隐式算法要少。并且数值计算过程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并行计算,程序编制也相对简单。在求解非线性问题时,块质量矩阵需要简单的转置;方程非耦合,可以直接求解;无须转置刚度矩阵,所有的非线性问题(包括接触)都包含在内力矢量中;内力计算是主要的计算部分;但保持稳定状态需要小的时间步。

  隐式方法:

  在每一增量步内都需要对静态平衡方程进行迭代求解,并且每次迭代都需要求解大型的线性方程组,这个过程需要占用相当数量的计算资源、磁盘空间和内存。该算法中的增量步可以比较大,至少可以比显式算法大得多,但是实际运算中上要受到迭代次数及非线性程度的限制,需要取一个合理值。在处理线性问题时是无条件稳定的,可以用相对大的时间步。在求解非线性问题时,则通过一系列线性逼近(Newton-Raphson)来求解;要求转置非线性刚度矩阵[k];收敛时候需要小的时间步;对于高度非线性问题无法保证收敛。

  显示方法具有高速、短时的特性,特别适合求解需要分成许多的时间增量来达到高精度的高速动力学时间,诸如冲击、碰撞和爆破等高度非线性问题。

  隐式方法无条件稳定,适合求解金属成形问题、弯曲与拉伸变形的非耦合求解、高精度的自适应网格划分等等。

  第四章思考题

  一瓶装满液体的圆柱形酒瓶垂直掉落在平坦的地面上,酒瓶地面恰好与地面全部接触。此问题可以作为轴对称问题求解吗?如果酒瓶是倾斜撞到地面呢?

  答:完全接触掉落地面能作为轴对称问题求解,垂直掉下来的时候受力是对称的。倾斜掉下来时不能作为轴对称问题求解,因为此时受力并不围绕酒瓶的中心轴成轴对称。用有限元分析轴对称问题时,只要是一个纵向截面,单元模型可以建立在xoy面内的任何区域。对吗?

  答:不对,只能建立在一、四象限。分析轴对称问题在建模时,为了保证径向坐标恒正,模型必须建立在第一或第四象限。

  在轴对称子午面边界上的一点,施加了一个集中力。这是否意味着在轴对称体上的相应位置点上作用了一个集中力?

  答:不是,相当于此位置点绕轴旋转形成的环线上施加了均布载荷

  第五章思考题

  5-1:

  四面体十结点:

  三棱柱六结点:

  三棱柱十五结点:

  六面体二十结点:

  5-2(1)将扭矩转化成为一对或多对施加于节点处,让这些力偶之合等于欲施加的扭矩。(2)采用虚拟延长的方法,在圆轴的一段延长建立一段刚体,对该刚体施加两对力偶,作为扭矩载荷

/扭矩等效为环向切应力,在使用ANSYS时,可以沿单元X方向施加载荷。

  第六章思考题

  6-1 形函数的特点:

(ξ,η)是ξ,η的双线性函数。即当其中一个变量保持不变时,形函数是另一个变量的线性函数。

  2.?1,当j?i。Ni??,????ij???0,当j?i3.?N??,???1。

  i?1i4位移函数一般原则有:

(1)广义坐标的个数应该与结点自由度数相等;(2)选取多项式时,常数项和坐标的一次项必须完备;(3)多项式的选取应由低阶到高阶;(4)尽量选取完全多项式以提高单元的精度。6-2等参变换是对单元的几何形状和单元内的场函数采用相同数目的结点参数及相同的插值函数进行变换,采用等参变换的单元称之为等参数单元。借助于等参数单元可以对于一般的任意几何形状的工程问题和物理问题方便地进行有限元离散,其优点有:对单元形状的适应性强;单元特性矩阵的积分求解方便(积分限标准化);便于编制通用化程序。可以很方便地用来离散具有复杂形体的结构,由于等参变换的采用使等参单元特性矩阵的计算仍在单元的规则域内进行,因此不管各个积分形式的矩阵表示的被积函数如何复杂,仍然可以方便地采用标准化的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也正因为如此,等参元已成为有限元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单元形式。6-3?

  对,采用内插方法,结点处应力精度最差,高斯点最好 6-

  46-5会,所有低阶实体单元采用完全积分均存在剪切锁闭问题(详见P110)6-6不会,因为是常应变单元,不涉及高斯积分,不会产生剪切锁闭现象

  6-7产生原因:对于弯曲为主的变形问题,单元内一部分应变能被不正确的分配从而产生剪切变形,因而,产生弯曲变形所需要的应变能减少,导致总弯曲变形量变小,也即显得刚硬。解决方法:(1)采用高阶单元。但是在特殊复杂应力状态下,采用完全的二次单元也可能产生剪切锁闭现。此时,要细心检查计算结果;(2)对四边形四结点单元采用减缩积分方案:(3)在应力梯度较大的位置必须密画网格以减缓剪切锁闭现象,提高计算精度;(4)当计算模型设计大变形(大应变)问题时,不适合采用高阶单元,此时应当考虑采用非协调单元。6-8可以,这样就变成了超参,次参的问题(边中点问题)

  6-9不会出现,理论上,对于八结点矩形单元,采用完全积分方案,取3×3个积分点即可得到单元刚度矩阵的精确积分。当采用减缩积分方案时,会出现零变形能模式,且奇异能量模式要出现在结构网格中,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对单元刚度矩阵进行数值积分时,积分点个数较少。2.可能出现的奇异能量模式,单元在其边界面之间的位移模式是相容的。3.施加在区域上的强制边界条件不能约束零变形位移模式。6-10 会变好

  6-11当材料发生大变因此不宜采用具有边中结点的高阶单元。形时,由于实际单元在不断的位置更新过程要修正结点坐标,因而导致实际单元的边结点位置与母单元的直边中点的偏离加大,是的计算精度下降甚至导致结果错误。变形时,边中点不能保证一直在原边中点的位置

  第七章思考题

  7-1: 为什么梁单元的形函数没有像实体单元的形函数那样构造,即不是按照多项式的阶数,由低向高逐次递增?

  答:因为梁单元,需要对节点位移和节点转角分别设计形函数。

  因为不是用拉格朗日方法,是用Hermit方法,其导函数满足此构造原理而形函数不满足。7-2 什么样的工程对象可以使用梁单元进行模拟? 答:梁是一种几何上一维而空间上二维或三维的单元,主要用于模拟一个方向长度大于其它两方向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主要指那些细长、像柱子一样的结构,只要横截面的尺寸小于长度尺寸,就可以选用梁单元来模拟。同时承受弯矩和轴力的构件。常用于建筑结构、桥梁和道路、公共交通(有轨电车,火车,公共汽车)等

  7-3 如果要预测“鸟巢”对于地震的影响特性,可以使用梁单元对其结构进行模拟吗? 答:不能,因为梁单元结果只有变形图,没有应力等值线图,无法显示梁单元径向和轴向的应力分布图。不可以。应用实体单元。?可以,因为是梁结构

  7-4 如果要模拟大气中的腐蚀性气体对建筑物横梁的局部腐蚀效果,可以使用梁单元进行模拟吗?不可以。

  7-5 将一条柔软的绳索离散成杆单元,需要对杆单元有什么约束? 答:有位移约束。在Option(杆单元)设置中,杆只能拉不能压。

  7-6 将一跟线段离散成三段梁单元网格,中间结点是铰链连接还是刚性连接? 答:刚性连接。

  7-7 试比较杆单元与梁单元的形函数有何异同?

  答:梁单元是的每个节点有三个线位移自由度和三个角位移自由度;杆单元的每个节点有三个位移自由度,杆单元只需对节点位移设计形函数,而梁单元需要对节点位移和节点转角分别设计形函数。杆单元形函数采用Largrange插值多项式;梁单元采用Hermite多项式。7-8 试比较实体单元的形函数与梁单元的形函数在构造方法及函数特性上的差异。答:实体单元只需对节点位移设计形函数,而梁单元需要对节点位移和节点转角分别设计形函数。实体单元形函数采用Largrange插值多项式,必须包括常数项和线性项;梁单元采

  用Hermite多项式,结点参数中必须包括场函数导数的结点值。

  7-9 ANSYS提供的Link 3D 180杆单元是一种大变形单元,在求解设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大变形属几何非线性,是需要不断迭代才能算出来的,每一次迭代,都会根据结构新的几何位置坐标形成新的刚度矩阵,因些,求解起来比较慢。在求解设置时要注意单元的选取和相应的option是设置是否合理。注意将Solution-Analysis Type-Sol’n controls中的Ansys Options选项改为large Displacement Static。

  第八章思考题

  8-1.这个说法不对。梁单元和壳单元的结点除平动自由度外,一般具有转动自由度。而实体单元节点表示的是一个空间点。因此只有屏东自由度,因此在这些模型中,往往需要考虑对单元耦合位置的结点自由度进行约束和处理。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用到局部钢化或其它一些处理形式,同样需要对节点自由度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共同结点、嵌入形式、节点自由度耦合等方法实现自由度的耦合。8-2 不对。

  8-3 因为高阶单元的边中点和面内点不适合大应变问题,另外大量的面内点和体内点会占据内存资源,而同时对计算精度提高不大。8-4.非协调单元:Wilson单元。

①Mindiin板几何非线性分析的非协调单元。

②材料发生塑性变形需满足不可压缩条件的非协调元 ③几何非线性非协调广义杂交及精化杂交平面四节点单元 ④基于非协调模式的几何非线性广义杂交退化壳单元 ⑤几何非线性非协调圆柱壳单元

  8-5.利用弹性力学的解析公式对细节部位进行线弹性应力校核,前提是该模型具有解析解;

  2.在模型中有细节的区域加密网格重新计算;

  3.外推插值法;

  4.利用实际实验检验。

  第九章稳态温度场分析的一般有限元列式

  思考题

  9-1 结构分析时对对称性边界条件施加所有自由度为零的约束条件,而在热分析问题时则对对称性边界条件不做任何处理,即相当于绝热边界条件。9-2 不需要。

  9-3 热稳态分析时需要设置材料的导热系数,而在热瞬态分析时除了设置材料的导热系数外,还需要设置材料的密度和比热容。在做热应力分析时,需要设置热膨胀系数。9-4 1.恒定的温度;2.热流率;3.对流换热;4.热流密度;5.生热率。

  9-5 不是,没有施加指定热边界条件,相当于对此边界条件施加了绝热边界条件。

  9-6 因为在进行热应力分析时,希望得到温度达到某一值得结构应力情况,是否会出现失效等问题,此时需要将热分析的结果作为温度载荷施加在单元网格上,此时若有之前的温度载荷会影响结构分析的结果。

  9-7 划分网格与实体单元一样需要考虑网格质量、网格密度等,如果有孔不必在孔的附近加密网格单元,因为在实际中不会出现温度集中的现象,在进行温度场分析的过程中,趋于采

  用均匀一致的网格。

  9-8 Ansys在做热力学分析时其理论是傅里叶定律,只适用于宏观情况。

思考题答案3篇 第一章思考题答案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篇(大学语文答案百度文库)

苦夏散文阅读答案3篇(苦夏的阅读答案)

gre考试填空题怎么快速解决3篇(gre考试填空题怎么快速解决答案)

中考写作指导:选材新颖别致3篇(中考写作指导:选材新颖别致答案)

2022远去的乡村现代文阅读答案3篇(远去的乡村阅读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2篇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题及答案

年七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2篇(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的答案)

护士求职面试问题及答案7篇 新护士面试题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备考雅思阅读3篇(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备考雅思阅读答案)

2022年青年大学习第二十一期答案_青年大学习知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