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篇 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时间:2022-11-02 12:12:1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篇 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分析,供大家参阅。

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篇 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

  目

  录

  一、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及意义...........................................................1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1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2

(三)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意义.....................................................................4

  二、奉化市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6

(一)产业现状.....................................................................................................6

(二)存在的问题.................................................................................................8

  三、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10

(一)机遇...........................................................................................................10

(二)挑战...........................................................................................................13

  四、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14

(一)发展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15

(二)大力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15

(三)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17

(四)突出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17

(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8

  五、结语.....................................................................................................................19

  I

  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恢复,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大经济转型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社会事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改变。要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我市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契机,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逐步淘汰落后、耗能产业,加快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及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优质化、合理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能耗型向节约型、由污染型向环保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子概念: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1.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实施特定的产业、财 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一二三)向工业主导型(二三一)再向服务业主导型(三二一)转变的过程。

  2.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和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两个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过程,或是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使投入产出效率更高;二是产品升级,主要是指从生产简单产品到生产复杂的同类产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到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三是功能升级,主要是指不断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专注于价值量更高环节的过程;四是价值链升级,即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获利能力更高的价值链。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较为雄厚和坚实的产业尤其是工业基础,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工业和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大,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才能不断提高,整个经济才能朝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转型。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共同规律: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并在趋于稳定之后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不断反复,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奉化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 式,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从先发地区的发展历程还是本县的实际来看,奉化市还将长期处于二三一阶段,要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跨越,就要在促进工业内部发育,做大做强工业的基础上,加快服务业分离,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2.从模式看,产业升级分为循序渐进模式和极速跨越模式。循序渐进模式是指按难易程度沿产业链逐级完成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是从事制造环节最低端的产品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当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后,再进行工艺流程升级,然后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外来新技术,最终形成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实现产品升级。

  循序渐进模式的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模式实际上涉及简单的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三个层次,如果只是从事简单的贴牌加工,只能处在最低级的层次;如果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则意味着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如果在引进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则意味着进入了第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模式,这个过程是逐级发生的。极速跨越模式比较特殊,它是在特定背景下,充分利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引进高新技术,重在消化、吸收、创新,以时间压缩的形式完成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

  从这两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循序渐进模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极速跨越模式则是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超常规发展。从奉化市目前所面临的现实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适宜也应该走极速跨越模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有一点是共通的: 要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颏上下工夫。没有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先发优势作为前提,无论是循序渐进模式还是极速跨越模式都不可能实现。

(三)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明显分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这既加大了奉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可能催生重大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竞争更趋激烈,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这既对我市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机遇。国际金融体系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既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动力。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奉化将面临加大重大项目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有利环境,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开发开放新格局,既为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 新空间、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也对我市全面接轨和融入宁波、联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既为我市推进城市化、促进消费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也对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区域环境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发布实施,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推进,并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使之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浙江省大力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发展形势,为奉化利用区位优势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宁波发展看,2011-2015年,宁波进入人均GDP—美元、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对奉化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宁波全域都市化的推进,奉化作为未来“中提升”的重要拓展区,应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抓住机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宁波都市区步伐。当前,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宁波市正在调整优化沿海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这对奉化充分发挥海洋、滩涂、生态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更好地服 务于宁波市、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产业转型的意义

  近几年,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加大,随着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约束日益加大,环境容量日趋饱和,如果一味的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产业,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经济社会得不到长期有效得保障,同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导致社会不安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只有通过加快产业转型,稳定一产、加快二产、提升三产,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渐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同时也为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奉化市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我市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调整到2009年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增强。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

  2.工业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拥有波导、罗蒙集团、浙江船厂、萨基姆、亚德客、神马汽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9年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现在,奉化市又新引进一批已开工建设的大运车行、新乐电器、远大成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

  3.产业基地

  目前,奉化市已初步形成了几个产业基地。在松岙、莼湖两镇的临港区域,围绕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初步形成现代物流、管件加工、配件制造、除锈涂装等造船配套产业集群。以江口、锦屏、岳林三个街道为核心形成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在溪口形成的气动元件生产基地;以江口方桥为中心形成的厨卫配件生产基地;以岳林、尚田和西坞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区。奉化的这些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有一定影响力,部分产品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也为今后产业基地的提升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技术创新能力

  2009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增宁波市级新产品445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亿元,新产品产值率%,高于宁波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研发资金投入亿元,实施宁波市级以上科技开发项目60项,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 中心21家,总数达到77家,17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全市全年获得专利授权572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综合能耗处于宁波领先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偏低

  奉化市GDP“十一五”目标:220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009年,全市实现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前4年年均增长%。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12%,2010年GDP需增长20%。“十一五”目标难以实现。与南三县相比较,奉化的经济总量与增长率都低于宁海和象山。

  2.三产结构欠合理

  从我市三次产业分析:第一产业中,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平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左右,对GDP增长的影响较小。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占比重较小,只占GDP5%左右,主要是工业,工业经济是我市主导产业,占GDP的40%多。2010年经济将回升,但回升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业。2009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10年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的可能性较大,但形势也不容乐观。2010年金融业贷款总规模将低于上年,金融业发展将减缓(2009年增长高达%),会对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工业发展势头较缓 奉化市以传统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制造业为主,优势产业作用不明显,制造业的基本现状是“大而不强”,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大量的是来料加工,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没有掌握在生产者手里,产业技术含量较低,这样导致:一方面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特别在加工制造业方面,产业链短,信息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弱,制约工业结构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升级;另一方面产品容易被模仿复制,加剧行业内部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同类企业,为争夺市场而竞相压价,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相互排斥,对人才、劳动力、资本与原材料相互争夺,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公关渠道竞相争取与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4.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专业技术熟练工紧缺,科技活动中高层次科技人员较少。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奉化市绿色食品业、纺织服装业的科技人员中博士硕士无1人;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6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机械制造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7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电子信息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9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高层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使全市多数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和模仿,产品档次低。

  5.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在生物制药、环保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等未来发展潜力较好的新兴产业中,目前只有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1家企 业发展较好。这些新兴产业都有没有形成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基本处于零星发展状态。

  6.城市功能滞后

  城市功能滞后。奉化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城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够,城市建设投入不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成区面积偏小、集聚辐射功能偏弱,没有较好地发挥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应有作用。城镇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外交通投资不够,市区通往乡镇以及乡镇对外交通不便捷,电力供给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部分乡镇供水困难等,阻碍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产业集群化程度的提高。

  三、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带来的机遇

  国家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政策,且国务院已批复同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些规划和政策对长江三角地区新一轮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作为长江三角地区有机组成部分的宁波区域(包括奉化)的统筹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浙江省“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浙江省已经向国家申请了将浙江省打造成“海洋大省”的发展战略,其中发展“沿海产业带”是浙江省的发展重点,也是国家对浙江 省的发展重点。2004年浙江省印发了关于温州、台州发展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规划通知,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台的沿海产业带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浙江省的“沿海产业带”已开始向舟山、宁波等地延伸,奉化地处象山港畔,位于该产业带上,且具有发展沿海产业的天然优势。浙江省这一延伸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为奉化市的沿海工业发展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扶持,给奉化的船舶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

  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做出了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该发展战略中,宁波市把加快鄞奉区块、象山湾生态经济型港湾等六大功能区块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奉化区域带来了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机遇。另外,奉化作为“南统筹”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宁波大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圈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奉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具备了跳出“南统筹”跳出,进入“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条件。

  4.奉化市政府服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奉化市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增强,在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下了很多功夫。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指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借助外力、重点突出、协调推进”的原则,做好项目规划,通过筛选储备了一批关系工业发展大局的项目。注重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工作,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培育扶持工作,同时也在 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且,为了解决奉化市工业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结构性等矛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采取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与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以及领导分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调控能力。

  5.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给出口型经济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奉化市很多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为主,金融危机使得这些产业显现出生存空间日趋减少的危机,而部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新行业、现产品的发展空间逐渐变大。现在,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在逐渐的复苏,全球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奉化工业在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奉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逼迫“效应”。它加快推动了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优化升级,也加快了行业重建,有利于改善奉化工业中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竞争过度等现象;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经营结构的转变给奉化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等一些加快恢复工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措施。另外,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也注意到:我国的消费结构还是低层次的,居民消费中生活必需品占总消费的绝大部分,国内居民对食品、纺织品、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消费品的需求还很大,国内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挑战

  1.来自国外的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给奉化市产业经济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着考验。对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要传统产业而言,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相对来说市场化程度也较高,许多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一些产品还具有成本、特色等比较优势,企业发展空间有望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骨干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综合竞争力不强,其面临的形式将十分严峻,负面效应巨大。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化工医药等产业而言,除了个别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产量和技术、装备优势,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低、产品品种少、价格偏高、技术创新慢、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面对更大更强的国际公司,有可能失去相当的市场份额和现有的行业优势。

  2.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地区都在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特征、以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为目标,积极发展本地经济。但随着国际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市场分割日益弱化、生产要素流动的日益加强,各地区之间为发展本地经济争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及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3.周边城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带来发展压力。

  近几年来,在宁波“南三县”中,奉化工业与象山、宁海相比,在逐渐下滑。其中,象山县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和奉化最为相似。象山县依托传统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针织服装和模具制造等支柱重点行业及其配套市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其临港大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对奉化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竞争。

  4.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

  首先,为抑制普遍存在的工业用地浪费现象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保护基本农田,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紧缩地根,对产业用地实施限制政策。其次,国家对投资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进行降温,明确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所以未来几年项目投资不会增大。再次,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纺织、服装、电动工具等外贸型企业影响巨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也压缩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另外,受到能源、土地、运输、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目前企业投资的大幅萎缩与我们强调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形成极大反差。

  四、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推动转型发展、省实施重要块状经济转型提升计划、宁波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机遇,按照“做优做精一产、做强做高二产、做大做好三产”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差异发展战略,突出奉化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奉化”,着力构建由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大产业及战略 性新兴产业组成的“3+2”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发展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按照现代农业“产前信息化、产中技术化、产后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营销创新,建立起以十大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规模化产业基地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纽带,技术化、生态化、高效益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良法、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循环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化模式,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园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新型业态发展;在确保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高山果蔬、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渔业、精加工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

(二)大力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

  按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要求,加大对本土传统优势产业的规划引导、平台支撑和政策扶持力度,以产业高端化和高技术 15 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构建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载体,支柱产业主体结构和技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能源资源消耗少,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施百家“成长型、创新型、效益型”企业培育工程和块状经济振兴计划,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和临港船舶产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业要走精品路线,加快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效益,提高奉化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作用,建设长三角知名的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及研发基地;汽车摩托车产业要培育2-3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以尚田为中心、以汽车空压机为主导、零部件品种较齐全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群;做大做强溪口气动元件产业,在零配件生产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鼓励整机设备生产,打造气动元件区域品牌,建立奉化溪口气动元件市场;厨卫家居产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培育和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奥雷士洁具等骨干企业,把方桥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厨卫配件工业基地。争取到2015年,建成销售收入超13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各超40亿元的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产业集群。临港船舶产业要大力应用现代造船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开发海洋石油工程船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一批与浙江造船厂相配套的配件加工、表面处理、船用电缆电线切割等协作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强的临港船舶修造基地,争 取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加快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宁波南部物流中心基地,扶植本土优势物流企业,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聚仓储、货代、船代、外包等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第四方物流服务。依托宁波南部交通枢纽地位和邻近宁波的优势,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利用市场辐射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专业性的会展公司,提升商贸会展业规模和档次,利用上海“世博会”等各种促销平台,举办本地优势产业专题博览展销会,促进贸易业务量扩大。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形成城市商业中心,提升核心商圈功能,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和宁波市示范社区。壮大流通主体实力,继引进银泰、太平洋百货、奥特莱斯等商贸企业后,引入其他品牌大型商贸企业,形成差别优势,让奉化人在奉化消费的同时,吸引外地人来奉化消费。适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建设农村商贸市场,完善镇级商业中心。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的生态优势和靠近宁波市区、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打造生态房产品牌优势,吸引宁波乃至长三角范围内购房者前来置业。

(四)突出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

  进一步确立旅游业在奉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创新旅游 17 业与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和生态涵养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着力构建辐射全市、带动全局、融合发展的旅游大产业体系。推进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加大旅游资源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力度,以精品项目为依托,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城市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大众自驾自助旅游接待产品和购物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康体养生、运动健身等新兴休闲旅游产品,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房车度假、游艇度假、商务会展等高端产品,拉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会议服务、商贸购物等相关消费。大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与我市独特的名人文化、弥勒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有机融合,做好旅游产品宣传与推介,打响“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特色旅游品牌。争取到2015年,奉化市成为长三角新兴的旅游休闲消费地,旅游产品在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游客接待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的20%以上,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基本建成,“旅游奉化”深入人心。

(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发展动力、塑造奉化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型创新型项目和企业,充分利用奉化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利用莼湖、松岙两镇港湾海岸区域的文化、地理和资源优势,以滨海新区为载体,发展以 工业设计、传统文化、动漫、软件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形成地区性的创意产业中心。着重加强招商选资工作,鼓励高新企业与研究院所合作,引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环保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五、结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就是要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就是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加快社会建设的整体性推进,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促进我市产业健康转型、快速转型,实行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

  深圳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十项重点工作(2011-2015

  年)

  一、清理淘汰低端企业

(一)工作目标

  清理淘汰无证无照、安全隐患严重、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企业,2013年底前,腾出50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空间,2015年底前,腾出75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空间。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11月底前,根据国家有关能耗标准和环境标准制定淘汰低端企业的细化标准。(市发展改革委、人居环境委负责)

  2.2011年11月底前,制定并公布淘汰低端企业工作指引,明确清理淘汰范围。各区依照指引制定淘汰企业工作方案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市科工贸信委、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3.2011年底前,制定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及试点方案。2012年起试点开展排污权交易,逐步淘汰低端企业。(市人居环境委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4.组织专项清理行动,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综合运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知识产权、最低工资、社会保障、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低端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快速清理淘汰,并由各区统一汇总上报已清理淘汰企业名单。(市人居环境委、市场监管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5.2011年底前,各区建立产业项目登记备案制度。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实现工业厂房租赁登记备案信息共享,防止低端落后产业项目回流。(市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租赁办负责)

  6.2011年底前,制定已淘汰企业具有合法产权的土地和厂房处置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已淘汰企业具有合法产权的土地和厂房改造,并纳入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市规划国土委、财政委、住房建设局负责)

  7.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实施企业依法参加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并按时缴费。2015年前,逐步提高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年增长幅度15%以上,到2015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300元左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负责)

  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一)工作目标

  引导为我市重点产业配套的生产制造环节及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对外扩张,有序转移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其他重点产业转移园;支持在我市发展后劲不足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向产业配套相对完善的转入地转移。实现深圳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和转入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互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含部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的企业)。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底前,制定《深圳市产业转移导向目录》和《深圳市产业转移区域布局的指导意见》,明确转移的产业类别、产业环节和转移目的地,分类引导,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负责,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配合)

  2.2012年6月底前,根据《深圳市产业转移导向目录》结合企业产值、利税、用工、能耗和排污等情况建立拟转移企业信息库,并开展拟转移企业的基本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实行分

  类管理、动态监测,重点企业重点跟踪。(市统计局、科工贸信委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配合)

  3.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产业转移配套资金,主要用于资助转移至深汕和深潮共建园区的企业。具体资助办法另行制定。(市财政委牵头、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配合)

  4.强化产业转移倒逼机制,对发展后劲不足的拟转移企业,原则上不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不予错峰用电优惠,依法对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环保执法和安全隐患巡查等,促其转移。(市科工贸信委牵头,人居环境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圳供电局配合)

  5.支持企业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对转移后腾出的土地和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参照《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给予一定的优惠,引导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府可租赁或回购企业转移后无意愿或无力改造的厂房,并纳入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市规划国土委牵头,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6.做好已转移企业情况的统计工作,包括已转移企业的行业、产值和用工等情况,研究产业转移趋势,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对产业有序转移工作给予指导,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市科工贸信委牵头、统计局、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配合)

  三、促进社区集体经济转型

(一)工作目标

  加快发展专业园区、专业市场等高级业态,推动社区集体经济由单一“租赁型”向“投资型”和“管理型”转变。到2015年,释放1500万平米产业用房面积,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平均收入累计增长30%以上。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底前,提出促进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改革方案,有效解决制约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市改革办负责)

  2.2011年底前,以南山平山和坪山金沙等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专业经营、社区参与的合作模式,由政府委托专业经营机构整体承租原社区集体经济厂房,改造后出租给高端产业,社区参与改造享受产业升级带来的租金增长收益。同时积极探索置换改造模式,通过置换重大项目周边社区集体经济用地,确保重大项目发展,并在安置用地上重新规划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3.2011年底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鼓励上市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实现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土地和厂房等资源与上市公司资金优势的对接。(市上市办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4.2012年6月底前,各区完成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工作方案,明确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街道,各街道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具体推进。2015年底前各区完成辖区内30%以上的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5.2012年底前,建立全市社区集体经济厂房信息和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协调解决社区集体经济转型中的招商引资问题。(市规划国土委、投资推广署负责,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租赁办配合)

  6.参照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产业用房制度,创新土地政策,妥善解决土地权属等历史遗留问题。按“双轨制”管理模式,对社区集体经济的土地和厂房,完成确权工作后,原则上不能按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应按政府有关规定指定价格、指定对象出租出售。(市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负责)

  四、推动旧工业区改造

(一)工作目标

  缩短审批周期,创新城市更新政策,加快旧工业区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20个旧工业区改造。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11月底前,完成全市旧工业区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旧工业区提出分类改造建议方案。(市规划国土委、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旧工业区改造。2011年底前,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激活各方参与旧工业区改造的积极性。(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3.推广硅谷动力旧工业区改造模式,通过专业园区经营管理机构整体承租旧工业区厂房改造升级,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端企业,整体提升园区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4.2011年底前,各区选择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2-3个旧工业区进行改造。通过产业置换提高产业集聚度,向专业园区发展。2015年底前,完成华为科技城、笋岗-清水河片区、大沙河创新走廊和蛇口网谷等重点旧工业区改造示范项目。(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5.2011年底前,优化旧工业区改造工作流程,加快旧改项目审批速度,在资料齐备的情况下,审批时限缩短一半。旧工业区改造中“工改工”类型(含提高容积率)相关审批权下放到市规划国土委区级分局。(市规划国土委、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五、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工作目标

  到2012年,完成全市35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的不停产转型工作。到2015年,加工贸易增值率提高到70%,内销额年均增长8%以上。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底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政策宣讲和业务辅导。(市科工贸信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落实全省加工贸易电子围网建设,以市加工贸易平台“三方联网”管理为基础,采取市加工贸易平台与省平台数据对接、按分平台方式运作的方式落实省平台在深圳的实际应用。(市科工贸信委牵头,深圳海关、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3.建立内销跟踪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广艾美特公司加工贸易转型模式,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到2015年,内销额年均增长8%以上。(市科工贸信委牵头,财政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4.2012年6月底前,制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政策措施,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每年新增20家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市财政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5.2012年底前,制定出台支持外发加工和委托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其他地区。(市科工贸信委牵头,深圳海关、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六、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一)工作目标

  加大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力度,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2015年底前,创建行业区域品牌5个、国内知名品牌200个、工业设计中心30家。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底前,制定《深圳市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优势传统产业的原创性

  设计开发,建设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示范基地,引导设计与品牌融合,设计与产业嫁接。2012年6月底前,编制《深圳市工业设计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加强工业设计,促进传统产品向时尚化、高端化发展。(市科工贸信委、文体旅游局负责)

  2.2012年底前,编制《深圳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定期公布《深圳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计划》,每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以上,确定优势传统产业改造重点领域,加快黄金珠宝、服装和钟表向都市产业升级,机械模具向数字装备转型。(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3.品牌扶持资金导向由品牌奖励向品牌培育转变,创建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形成多层次品牌梯队。每年支持50家以上企业开展品牌推广,提升深圳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市财政委、科工贸信委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4.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每年新增企业技术中心不少于20家。2012年底前,编制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成20个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5.重点支持服装、黄金珠宝和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继续做大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深圳国际珠宝展览会和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的规模,提升深圳品牌的影响力。依托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优势传统产业的应用能力。加快服装、黄金珠宝和钟表三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流行时尚和先进工艺结合,打造自主设计高端品牌。(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七、引进高端重大项目

(一)工作目标

  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决策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到2015年,引进200个高端重大项目。

(二)工作举措

  1.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重点鼓励和吸引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国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来深设立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2011年底前,制定出台《深圳市高端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目录》和《关于鼓励企业在深新设立总部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市投资推广署、发展改革委负责)

  2.2011年11月底前,修订《深圳工业用地控制标准(2011版)》,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土地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确保项目用地需求。(市规划国土委、科工贸信委、统计局负责)

  3.重大项目引进实行项目谈判、用地评估、规划选址等工作联动机制。产业部门须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建设规模评估和提出产业布局意见,规划国土部门依据产业部门意见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意向选址,1个月内启动用地招拍挂程序。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个性化快速决策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投资推广署负责)

  4.推动重大产业空间载体建设,启动留仙洞、坝光、大空港等重点片区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平板显示、新能源和互联网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新能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2—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八、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

(一)工作目标

  加强产学研资的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新技术应用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专利成果转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5%,其它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二)工作举措

  1.加快推进深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创新链全过程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化目标导向,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完善分类评价导向机制,创新产业化项目组织和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科技评估评价、科研诚信和管理等工作。(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2.组建一批由核心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资充分结合的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1年底前,以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单位为龙头,推动超材料、生物科技等产业领域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加强联合攻关,实现一批核心技术原始创新突破,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市场监管局负责)

  3.2012年底前,出台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再担保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鼓励海内外风险投资公司、信托机构、投资银行、担保机构等参与知识产权融资,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成果转化。(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财政委、法制办、金融办配合)

  4.2012年底前,建立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鼓励华为、中兴等专利产出大户将自有知识产权登记托管、挂牌交易,争取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成果在深圳进行交易和转化,打造开放式、创新型的全球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5.2015年底前,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聚集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托管孵化、检索分析、代理代办、维权投诉、评估交易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咨询、评估、经纪、推介、交易等有助于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各项工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科工贸信委配合)

  6.创新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创新,积极培育专利和技术标准同步试点企业,推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专利创造和标准研制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市企业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累计2000件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配合)

  九、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工作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思路,规划建设宝安松岗和龙岗坪地两个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产业置换、功能布局调整,把宝安松岗打造成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西部综合服务区,把龙岗坪地打造成为新能源和知识服务型产业基地,到2015年,把两个示范区建设成为辐射东莞和惠州的东西门户。

(二)工作举措

  1.建设宝安松岗产业转型示范区。

(1)2011年底前,完成《宝安松岗地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宝安区政府负责,市规划国土委、科工贸信委配合)

(2)2014年前,重点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项目17个。完成创业路改造等7项整治提升类工程,燕川塘、下涌高新园区等2个园区配套工程,东方城市综合体等8个城市更新项目。(宝安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城管局配合)

(3)2012年底前,全面提升华美金属材料特色工业园辐射能力,整体转移粤深钢轧钢生产环节,升级改造华美-粤深钢片区,使之成为深圳市新型金属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宝安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4)2015年底前,以拜耳热塑性聚氨脂(深圳)有限公司周边片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广田绿色装饰材料和嘉达合成树脂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发展;以大田洋和燕罗物流项目为依托,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规划建设中的轨道枢纽站为核心,打造深圳西部商业中

  心。(宝安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2.建设龙岗坪地产业转型示范区。

(1)2012年6月底前,编制《龙岗坪地片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龙岗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2)2013年底前,完成高桥工业园内家具厂、五金厂、化工厂、手袋厂和小型电镀厂等40家企业整体搬迁,加大岭背居民小组、高桥居民小组和白石塘居民小组等旧工业区改造,完成土地整备面积平方公里。(龙岗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3)以规划建设中荷知识城项目为依托,以IT、新材料、新能源为中心,大力发展高端高新技术低碳产业,大力引进云计算、设计和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知识服务型产业基地和低碳发展示范区。(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龙岗区政府负责)

(4)加快珈伟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2年内引进新能源项目10个,推动新能源产业在坪地的集聚发展。(龙岗区政府负责,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十、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地建设

(一)工作目标

  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建设,重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和省内其它产业转移园,到2015年,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产业特点明显、生态环境和谐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模式,积极探索通过两地政府“双赢”合作,按行业、有组织,拓展深圳企业发展空间和优化市场布局。

(二)工作举措

  1.2011年底前完成产业转移承接地规划,明确产业承接重点。在产业转移承接地内设立专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引导符合承接地产业导向和环保、安全要求的企业入驻。(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负责,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配合)

  2.2011年底前,完成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建立投融资平台,成立合作区建设开发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到2015年,完成土地整备40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负责)

  3.2011年底前,制定深圳市和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地项目对接工作方案。各区与产业转移承接地每年至少联合举办2次以上对接活动。(市科工贸信委牵头,投资推广署、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相关行业协会配合)

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深圳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篇 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分析相关文章: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3篇(产业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与产品销售工作总结3篇 园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3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3篇 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3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3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重点归纳

深圳宝安的小学排名哪家强3篇 宝安排名前十的小学

产业园区建设会议讲话稿3篇 在产业项目建设年会议上的讲话

深圳游作文5篇 游深圳湾作文左右

有关与深圳的实习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