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3篇(论语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

时间:2022-11-07 11:23:2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3篇(论语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欢迎参阅。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3篇(论语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1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 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 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论语·学而>)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教育的对象

  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他的学生来自鲁、齐、卫、晋、宋、陈、蔡、秦、楚等国。最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最大的学生,如秦商,只比孔子小四岁。可见孔子是按有教无类的原则收学生的。孔子办私学的这一指导思想,对以后发展文化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加快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它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对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吕氏春秋·劝学>)孔子的这一光 辉思想和伟大的创举体现了孔子教育的民主性,对私学、书院的产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 今天所呼唤的教育机会平等也是最好的回答。

  教学方法

  孔子一生热爱并从事教育事业,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关于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值得 肯定和继承的。

  1.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 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他认为教育者只有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高度地全面负责,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他重视“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由于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点,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同的学生问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认为,教育教学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因为学生的程度不同,能力各异,但各有所长

  2.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孔子注意启发式。启发式的教学,是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论·述而》)这说明孔子反对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而勉强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他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怠于钻研,疏于思考,一味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就会为书本所囿。相反,只要认真思索,求其甚解,就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解决了,学问就有所前进。所以后来朱熹提倡求学要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这个道理。孔子肯定子贡能够闻一知二,称赞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可见,孔子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方面做得很成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旧的知识不仅能令学习者喜悦,还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对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及人们认识的规律性。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由已知探求未来。

  3.学思结合,以学为重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认为学习需要思考,通过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不思,将一无所获;只思不学,将疑惑不定。他还以自己的经验来说明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学”是主要的,学是思 的基础,为了学好,必须善于思;“思”很重要,但只有以学为主才能有益于思,两相结合.不可偏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确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理想,蕴含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事,而应该与生俱在,直至死亡。“孔子以自己为例,明确地说明,要使自己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终身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霎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论语》一书还记载了孔门弟子边从政边受孔子教诲的大量事实,这种学习方式现代称为回归教育或继续教育,是由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是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要做到终身学习需要具有乐学精神,把学习看做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学习热情,活到老学到老。

  5.知行合一,注重实际

  孔子主张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论语》开篇便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与实践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愉快过程。孔子的教学就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他的学生子夏有一著名论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仕”有“做事”之意。这一论断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与仕即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孔子主张知行一致,但更加重视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实践不仅仅是指职业工作,而是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孔子主张“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同”(《论语·子路》)。“和”是指无乖戾之心,“同”是指有阿比之意。君子相处和谐而不偏袒,小人则偏袒而不和谐,“和而不同”的保障在于仁厚的环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谨慎交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旨在处理好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孔子所进行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仁”的手段来达到和谐的目的。孔子强调人的社会性,他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个体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生活,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服务社会,从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人教育应重视和促使成人“知行合一”,正确处理“学”与“仕”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使成人的学习与工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教师观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位置。对教师,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是孔子最根本的教学态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应学无“常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因此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把博学多才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条件。孔子教学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碾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传=》)孔子对他诱之以礼,说之以理,终于使子路折服,发誓要做孔子弟子。他有高度的教 学热忱。他称赞颜回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即使身处困境。在陈蔡之间绝粮,也“讲诵弦歌不衰”。他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总结经验,提高教育和教学艺术。颜渊对孔子的教学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把教育学生、传道授业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种善教、乐教的奉献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总之,孔子在教育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对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教育史上的一颗瑰宝。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研究<论语>的教育哲学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2

  谈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3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 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仁由己”。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 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 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

  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 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 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来源于他对人性的真知卓见.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既然人性是相当的,那么出身 不同的人通过教育就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或“善”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教育观,即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人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到种族,地位,出身和经济状况的限制.“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有机会接受教育.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各种伟大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教育理论,并推行之,教导了弟子三千,桃李满园,成绩卓越。不仅如此,两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也具有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继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3篇(论语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相关文章: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

《论语》小学生个人读后感5篇(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秘书办公室工作总结6篇 办公室秘书近三年思想工作总结

入党转正思想汇报3篇 党员转正思想

关于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3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9篇 中学生思想品德活动总结怎么写

孔子的天道思想3篇(孔子关于天的思想)

2022大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7篇

政治思想工作总结6篇(思想政治 总结)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改革创新,与时俱进3篇 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