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菩萨蛮其二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2-01 12:20:5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菩萨蛮其二原文及翻译),以供借鉴。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菩萨蛮其二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

  菩萨蛮·夏景回文

  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

  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

  古诗简介

《菩萨蛮·夏景回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上片,写少妇挥汗如珠、轻纱裹体的夏日容貌。下片,描绘了少妇午睡美和晚妆美。全词,采用渲染、比拟的手法,描写了夏日少妇的体态美、午睡美和晚妆美。

  翻译/译文

  火云夏热凝聚着的汗水散成珠粒,颗粒珠子般的挥汗凝聚成火云。玉石般的身上,天暖得只穿碧色的轻纱。轻厚、碧色的衫衣,裹着如玉般的肌体。

  脸颊上泛出的红晕,怕是被枕头印出来的。印在枕头上的是讨厌的脸上胭脂。空闲时,对照镜子,一看晚妆残散了。卸了妆,对着夕阳,也觉得轻闲无享。

  注释

①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②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

③琼:透明的玉石,代指少妇的肌体。

④嫌:怕。

⑤嫌:讨厌。晕(yùn):代指胭脂。

⑥闲:空闲。

⑦残:卸退。晚照:夕阳。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苏轼诗情高涨,作该词咏暮春闺情。

  赏析/鉴赏

  上片,以比拟的手法,写少妇挥汗如珠、轻纱裹体的夏日容貌。“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渲染了少妇脸部的热汗如珍珠般的美。动静结合,神韵飞舞,光彩照人。上句突出“夏”之意,下句突出“汗”之美。“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写少妇绿中透白的肌体美。第三句突出“碧纱”的“轻”飘美,第四句突出白玉般的朦胧的体态美。诸多群像巧妙组合,造成了一种宛如仙女飘逸、分外妖烧的意境美。

  下片,采用渲染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少妇另外两种美:午睡美和晚妆美,即突出写了少妇午睡之后和晚照卸妆的体态美。“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将红脸与红枕互为因果,映衬出少女午睡而生的“晕”、“羞”的“红颜”美。“闲照晚妆残”句中“晚”字,点明少妇“闲”与“妆残”的时间。“残妆晚照闲”句中“晚照”,则渲染了少妇“残妆”后的“闲”适生活氛围。这种侧面描写具有极好的审美效果,颇有迷人的魅力。

  为表现少妇的体态美,全词总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同质同构的客观物象,来创造符合自己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意象。通过“火云”、“碧纱”、“琼暖”、“晕腮”和“晚照”等色彩词语,塑造了“火云凝汗”,碧纱琼裹、晕腮枕印、晚照残妆等少妇特有的体态美和闲适美的睡美人形象。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2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翻译

  雪花飞暖融了少妇的香脸。香气的脸上融化了飞花似的雪。在铺天盖地的雪面前,我凭着单衣抵挡。尽管我衣服单薄,靠着它就不怕雪欺压。

  离别时梅的果子已经结了结子的梅熟时,我们离别。只要他归来的话,我不恨梅花开得太晚。梅花迟开了,我愁恨的是他还不归。

  注释

  香颊:少妇的'香脸。

  欺:压,盖。

  任:凭靠。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十月。苏轼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在无所收获之后,作该词以解脱。

  赏析

  上片,用烘托的笔法,写少妇暮冬时节站在雪地里,忍着严寒的威胁,盼望郎君归来的情景。将阻碍爱情的原因归怨于一种客观事物的表达手法,人们称之为“移恨于物”。“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点明盼望郎君的时令、气氛与环境。漫天飞雪扑面来,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就是冷,雪就是雪。冷、雪不可变暖,这纯属于一种心理变化。雪有人情,人有真理,物随人变。“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直议少妇穿着单衣,冒着严寒而不动摇的坚贞如一的精神。一“欺”,一“任”,辩证地烘托了少妇铮铮贞骨的爱情。

  下片,以回忆与推进相结合的手法,深一层地展示少妇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愿的心态。“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忆起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梅子”不仅表明少妇与郎君离别的时令,更重要的象征着他们高洁的爱情与青春。“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再透过一层,道出了少妇此时此地难言之隐痛。只要你归,我不嫌梅花开晚了我最大的愁恨则是梅花开了,果子结了,你还是不回到我的身边。“恨”中饱含几分真情,“恨”中平添几分情趣。可谓牵肠挂肚,刻骨铭心,“恨”思绵绵无尽期。

  全词,通过现实与回忆、景物与人情、回环与强化、直写与烘托等相结合的手法,将一位痴心的少妇思念郎君又不能如愿从而产生的愁“恨”推向了高潮。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3

  菩萨蛮·回文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翻译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

  江南:代指黄州。

  疏篱:稀疏的篱笆。

  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行人,代指赵晦之。

  老:暮年。

  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依恋。

  创作背景

  苏轼贬居黄州后写了不少咏梅诗词。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元月,时值梅花盛开,苏轼作该词歌颂红梅高洁的品格,赠给在藤州(今广西藤县)任知州的好友赵晦之。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苏轼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景物梅的形象,又体现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菩萨蛮其二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原文赏析2篇(《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