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篇

时间:2022-12-02 04:23:49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篇,供大家品鉴。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篇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

  邹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君,女,汉族,1972年9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任机械及自动化系系办公室主任,兼任学院第五党总支宣传委员、支部组织委员。作为一名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的普通干部,她始终将“热情、高效地为教学服好务”摆在第一位,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办公业务、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她深刻知道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工作激情。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和中,她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用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她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

  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她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时,她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获悉消息后,不等学院号召,第一时间就将自己些许的爱心寄到四川灾区。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二、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学院各项改革与发展 她担任机械及自动化系办公室主任多年,这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她不仅负责办公室日常业务,还负责全系各类培训考证、专升本自考的组织报名等工作。同时,还兼任各部门安排到系里的档案员、通讯员、信息员、财务代办员、联络员、女工委员。大到参与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申办示范院校、人才评估迎评工作的材料整理、拟写工作,小到各行政处室的通知和活动都由系办传达到每位老师。工作量大,事务繁多。但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凭着一颗赤诚的奉献精神,顽强地追求着自已的事业。在工作中,她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满腔的热忱为教学、教师服好务。树立系办公室窗口形象,以优质服务做到领导、教师、学生三满意。她主抓系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的组织、报名、考务等工作,八年来,学生考证人数成倍增加,考证项目逐年增加,是全院学生考证批次最多、人数最多、考证项目最多的系部。考证通过率达到98%以上。2008年,学院申请“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项目”。对学院下达的92项创示范所需要的各种材

  料,她逐一进行拟写或收集、整理,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完善、补充,难度大,工作任务重,为此她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学院及相关部门要求的各类材料,我系因此成为最早将完成的材料交到创建办的系部。她本人也由此获得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项目三等奖。2008-2010年,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工作,机械系的开设专业、教师、学生人数都是最多的。每次数据采集的任务大,时间紧,她作为信息员,一是及时地对教师们进行填报数据的培训;二是主动地加班加点完成填表任务。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数据采集工作。

  三、积极参与总支、支部组织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她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努力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把创先争优工作贯穿于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调动好本部门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引导每一位职工积极参与学院的改革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投身学院发展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作为学院第五党总支宣传委员、第18支部组织委员,她积极参与党总支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迎接学院党建评估,主持整理了历年的机械系党总支和教工支部的党务资料,为学院顺利通过党建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积极按时地收缴总支党费,经常与党内外同志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帮助年轻教师早日加入到共产党员的队伍中来。她一直关心第五党总支学生支部的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学生支部的组织发展工

  作,经常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2008年,她的《关于高职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的分析及其对策》获得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成果三等奖。2009年,她顺利通过高级政工师的职称评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她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她知道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坚信她会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2010年10月26日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2015年03月03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有一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弓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言语间,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记得他刚去长宁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基层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我当时就非常惊讶,他长期在高院工作,怎么对基层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调阅了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探究,才让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碧华爱书,我早有耳闻,但当我走进他家的书房,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法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管理学的、心理学的,甚至还有建筑学的。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碧华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不仅取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先后撰写了十多本法学专著。他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为民司法。2010年,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了,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缜密的审判思路所折服。记得当时我在徐汇法院工作,我忍不住

  2 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写这本书时,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白天上课,晚上天天坐地铁去读日语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

  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党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

  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吕红兵

  去年12月10日傍晚时分,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界。惊闻这一噩耗,律师们无不感到震惊和悲伤。

  夜幕降临,我握着手机呆坐在办公室,眼前浮现出与邹碧华生前交往的一幕又一幕。

  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也一次又一次地触痛着大家的神经。那一晚,我和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难眠,大家追忆着,思考着??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有所封闭,缺少足够的认同,有时甚至相互轻视,惺惺相惜的相对较少。

  2010年初,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听取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时得知,有律师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审中时常打断律师发言,甚至呵斥律师,一些判决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时遗漏要点。

  这让邹碧华很是感慨。他认为,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基于此,他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一个基层法院,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

《十条意见》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甚至连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休息区、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都收入其中。

  这让我们做律师的心生敬佩和感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给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冲突等内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这句话,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

  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第一次闪亮在我们眼前。

  邹碧华像是“法院的产品经理”,精心打磨着“律师服务平台”的每一个功能。在前期调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员在全上海范围内调取了20万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经过仔细核算,5 他们发现,若每个案件中,律师通过网上阅卷减少往来法院的次数,就能节省60万个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为帮助律师识别恶意诉讼情况,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关联案件自动推送功能”,将同一当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统涉及的案件制作一份清单推送给律师。还有庭审排期避让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师同一时间几个案件在不同法院开庭的困扰。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名律师,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与邹碧华相识十余年,我觉得无论是作为法官还是法院的管理者,他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做着不懈的努力。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各种法治力量都是为公众输送公平正义的平等一环,唯有珍视这种相生相存的价值纽带,才能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最大共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诚信仰。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师们陷入无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师协会专门为他默哀,湖南律师协会特别为他制作了悼念专辑??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师,特地乘火车赶来上海参加他的追悼会。

  邹碧华曾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他用生命,让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们,就是要继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造,带着他心中的那团火,奋力前行。

  这,就是我们对邹碧华最好的追思。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 张 枫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邹院长是在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在2009年,邹院长针对青年干警召开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会上,他就像洞察了我们的心里一样,和我们讲起了“职业生涯的七年之痒”。

  我那时已经在法院工作了15年,按照时间来算,已经是双倍的“七年之痒”了。虽然我的办案绩效一直不错,但就像个车间操作工,凭着经验和感觉办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一个发言,如实讲了心里话。邹院长很赞赏我的直率,他说,年轻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话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觉自己被一枪打中了。从那天起,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仿佛又有了再冲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院长的印象。到长宁法院后,他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激动的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对抗。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包含了立案、审理、执行、信访等程序的各个环节,大到群体人员在立案大厅聚集,小到当事人要求修改笔录,事无巨细,每个都列出了正确的做法,并说明理由。

  这65例场景,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检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2011年,我经过竞岗成为了民一庭副庭长,分管诉调对接中心。那段时间,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院长就问我,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他要求我们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邹院长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他说:“我们要用五星级的服务,换得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没多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在邹院长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真地做一件事情,原来是这么快乐,那些遇到的困难和经历的磨练都成了我追梦途中的珍贵体验。

  4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那一张张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年轻干警自信满满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邹院长那挺拔的身影,耳边响起他的话语: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我和碧华是1984年认识的,当时我们同一届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是同班同学。碧华体育很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也比较调皮好动,偷偷爬树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学中,总有他的身影。

  我从小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大学期间,我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有一次,邹碧华拿着两张电影票走过来跟我说,同学那有两张票,但他们没时间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吗?

  被他这么一激,我干脆地答应了。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他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个淳朴的小山村长大;我生长在上海,习惯了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我们彼此好奇,也产生了好感。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碧华是个很有活力的阳光大男孩,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我们的爱情日渐深厚,毕业前,碧华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留下了我们彼此深情的承诺。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因为父母坚持让我留在上海,碧华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为了这份爱,他和我一起回上海发展。

  那是1988年毕业前的寒假,碧华来到上海,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为了找工作,他一家家单位敲门,主动推销自己,一共投了60多份简历。在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碧华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我去了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工作。

  1992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开始了我们的婚姻生活。

  1993年,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一些,碧华有了要继续深造的想法。那时的我已经怀孕,正需要有人照顾,但我还是理解和支持他。此后的6年里,他先后考上了北大的经济法硕士、博士。回想起那段日子,还是蛮艰难的,两个人都挺难。

  博士毕业后回到上海,碧华像弥补亏欠似的照顾家里。他对父母很孝顺,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将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儿子跟我们挤一间。后来有条件换房子,他还专门在家里腾出一个独立的空间,给父亲做“版画工作室”。不管是父母生日,还是平时到外地出差,他都会记得买些小礼物送给父母。

  作为父亲的他,也在用心地寻找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纠正他的英语口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平时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负面信息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一个家,三代人,十几年其乐融融。

  时间在流逝,角色在转变。在外面,无论碧华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院长,我的眼里,他一直就是那个阳光大男孩。

  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里有台阶,像是我的“拐杖”。但有一件事他坚持要我帮他做,就是帮他掏耳朵。他专门买了个带灯的耳勺回来,给我布置“任务”。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就要我坐在他身边,帮他掏掏耳朵,觉得那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他爱好摄影,歌也唱得很好。看“中国好声音”节目,他说自己上去唱,说不定也能进入前三名,导师也会转身??

  我想,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生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年代的碧华,激发起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

  2008年起,碧华先后担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上海高院副院长,担子越来越重,我第一次发现“阳光大男孩”的白头发多了。他睡得越来越晚,写材料、看书、做PPT、给学生修改论文??

  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会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来。我收拾好了,就在沙发上坐一会儿,等他一起出门。而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结果临到出门总被他占先,变成他站在门口看着我匆忙换鞋。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喏,是我在等你啊,不是你等我哦??”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几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门口等他。碧华还打趣地跟我说:“总算是你等我了!”

  只是为什么,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门,却等不到他回家??

  追悼会的前一晚,天南海北“飞来”上海的大学同学,单独向碧华告别。在他面前,同学们唱起了碧华生前唱过的一首歌——《祝你一路顺风》,还哭着说,没唱好、没唱好!

  12月14日,无数人赶来送碧华最后一程,他却安静地睡了??盖棺前,我最后一次帮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后一次摸摸他的脸,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法治“燃灯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 郝 洪

  邹碧华骤然辞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邹碧华人物通讯和评论,并连续刊登评论文章,讨论“邹碧华现象”。

  这些报道,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自发追悼邹碧华的人们共同书写的。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众声喧哗,人们早已习惯对偶像的质疑和解构,为什么邹碧华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因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

  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后,邹碧华的同学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基层法院实习时,事务的琐碎,也曾让他有些茫然。

  可时间久了,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这种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儿子说,因为爸爸很少会冲我发火,他和我说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对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讲时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面积虽然狭小,但这是要“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甚至,连食堂餐桌设计他都强调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宽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对面吃饭,心生尴尬。

  2012年清明,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后来,他总结自己工作时说:“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下属,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手头工作做好了,就是推进法治进步。为事业注入理想,就会产生持久而强大的热情,会对下属产生影响力。”

  许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邹碧华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为法治进步而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

  改革从来多艰难。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都要涉险滩。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还能义无反顾?

  他夫人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睿智,这是他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气”。

  他敢于担当,还因为他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3日 23 版)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3

  向雷锋同志学习主题报告会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于是,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一个普通战士的光辉形象牢牢地印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今天,在市关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我们遂宁一中高兴地迎来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事迹报告团”。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光临今天报告会现场的领导,他们是: 遂宁市关工委执行常务副主任 柴应荣 遂宁市关工委执行副主任 熊高仲 遂宁市关工委宣传报团常务副团长 文福华 遂宁市关工委宣传报团常务副团长 李继业 遂宁市雷锋展览馆馆长 何成茂 遂宁市教育局关工委执行主任 敬天富 遂宁市教育局关工委执行副主任 贺益清 遂宁市教育局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向 杰 遂宁市关工委宣传报个团成员 徐纯杰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宣布:遂宁市关工委、遂宁市教育局、遂宁一中《向雷锋同志学习主题报告会》现在开始!下面进行报告会的第一项议程,一、请遂宁一中党总支副书记杨玲宁同志讲话。(谢谢杨书记)

  接下来进行报告会的第二项议程,二、请遂宁市关工委宣传报个团成员徐纯杰老师主持今天的报告会。

  谢谢报告团徐老师的精彩报告。接下来进行报告会的第三项议程,三、请市关工委执行副主任熊高仲讲话 (谢谢熊主任)

  接下来进行报告会的第四项议程,四、请市教育局关工委执行主任敬天富同志讲话 (谢谢敬书记)

  接下来进行报告会的第五项议程,五、请全体起立: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报告会非常感人,非常成功。雷锋叔叔的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心中一盏不灭的的灯,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征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上?这段话曾作为雷锋的生活准则广为传颂。3月5日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我衷心地希望全体同学将雷锋叔叔的这段话作为奋斗目标,让我们厉行节约,把今天报告会的内容在班上讲给其他同学听,响应号召,为社会、为学校、为班级作出一点奉献,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愿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今天到场的领导和报告团的成员,谢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报告。

  今天的报告会到此结束!让我们全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欢送领导离场。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4

  邹云东同志先进事迹

  维修钳工邹云东今年41岁,1997年入党。该同志头脑灵活,不但维修技术精湛,而且工作中任劳任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不计较得失,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展示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他本人连续3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

  一个夜班,维修钳工共产党员邹云东同志在安巡查到制药工房时,听到工作中的敏化设备有异音,赁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断定一定是设备的运转部分出现问题,他立刻和控制室相关人员联系,果断地停止了制药,避免了相关事故的发生,为企业挽回来了较大经济损失。这个季节正是市场炸药需求量增加的时候,生产紧、任务重,员工生产情绪高,只有马上检修,才能保证产量。邹云东同志在值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配合下,主动抓紧检修,用了大半宿的时间完成了正常四个人维修人员一天的工作量。当一次试车成功时,正好和日班正常生产连续上了,员工竖起了大姆指说,关键时刻还得是党员邹云东啊!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邹云东为自己定下的工作准则,当乳化生产线设备安装时,企业领导让当时在老乳化线维修钳工邹云东同志参与新线的安装,在设备安装过程中,邹云东同志虚心向技术转让方工程技术人员询问相关工

  艺,尤其对隐蔽工程更做到心中有数,在乳化生产线过程中,他提出了生产线更适合工艺要求又便于操作的理论建议并和部分技术人员提出可行性改造方案,经改造后的作业场所整齐清洁,疏散通道宽敝畅通,工房内设备与工作台的布置有利于工序间物流传递,便于操作和设备维修,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安全疏散,为乳化线成功改造做出较大贡献。

  邹云东同志在工作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他心系群众,以身作则,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帮助群众解决实事困难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深受广大职工的信任与好评。

  邹云东同志不但业技术过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够主动认真参加党的理论学习,并在公司开展“必知必会”准军事化管理中为车间员工做出榜样,他无论是班中的工作还是休班,只要自己发现生产线上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一切从大局出发保质保量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5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篇1: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

  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

  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

  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

  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篇2: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

  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

  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

  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每个周末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

  篇3: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1]

  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讲述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

  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

  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

  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利用周末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准是一头扎进该项目中。正如他家属所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

  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

  邹碧华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深深刻下了改革与法治的印记。公正是法治的根本,法官是公正的代表。邹碧华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就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他把自己称为“庭前独角兽”,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独角兽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邹碧华是法治时代的公正法官,同时也是改革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邹碧华是杰出法官的代表。为了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为了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

  邹碧华是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同时不怕承受由于改革而带来的种种压力,是新时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邹碧华是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之一,人们对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始终印象深刻,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两句话?因为它体现了当前中国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留下的都是难解的困局。没有对司法改革深刻的体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没有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甘背“黑锅”的改革精神,也同样说不出这样的话。

  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干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如何保证审判工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新形势下法院工作如何有所创新改进等等。

  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起案件,如何做好完成办案任务和指标,提高案件执行力的问题。在立案窗口信访岗位,就是要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邹碧华精神的感召下,相信每一位水利人都会立足本职,传承邹碧华同志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卢立军 2015年4月13日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篇相关文章:

2022年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同志先进事迹3篇(钱七虎八一勋章颁奖词)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直播观后感3篇 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直播

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3篇(兴和县卢玉宝)

2022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个人先进事迹学习材料3篇

学习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4篇 鞠萍讲解黄文秀先进事迹

学习宣传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感悟3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3篇 张桂梅事迹简短心得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2022心得体会范文3篇 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2022滕启刚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3篇(学习滕启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