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4篇(社交礼仪小故事)

时间:2021-01-15 00:0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4篇(社交礼仪小故事),供大家阅读。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4篇(社交礼仪小故事)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1

  某次,中美两公司的合作会谈仪式上,合同已经达成签字,两方负责人正准备握手合影,美方代表突然拒绝合作,理由是中方代表的眼镜上污秽不堪,连自己卫生仪表都处理不好的人怎么能处理好美方几千万的工程呢?

  一次合作,一次机遇就这样功败垂成了。

  在会谈时,往往人们会更注重选择合适的会谈场所、时间,注重会谈的位次、服饰以及会谈时所运用的语言,而忽视了那些有着重要意义的细节,比如“一副清洁的眼镜”,所以在礼仪规范上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2

  有个相声,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你吃饭没有”这句话与人问候,甚至与刚从公厕出来的熟人也是这样,结果引起别人的反感。虽然这比较极端,但它正说明了使寒暄语要注意特定的环境。同时这句寒暄语,中国人都知道这只是一般的问候,谁也不会误会,但如果你对一位外国人也这样打招呼,碰巧这位外国人又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那可能就麻烦了。他很可能会认为你要请他去大吃一顿,无论他是“笑纳”还是拒绝,都会使你的处境很尴尬。

  在正式交谈开始之前,应有几句话的寒暄或问候语,它本身并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在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

  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会使气氛变得融洽,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正式交谈。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使用寒暄语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对象与环境。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3

  1993年,对于解决海峡两岸关系有着深远意义的汪辜会谈,被称为“戴着白手套的握手”。汪道涵、辜振甫两人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举止和礼仪在这次会谈中令人难忘。

  两人虽代表两方的立场,会谈是却没有“硝烟四起”,他们的谈话倒像两个情趣相投的普通老头,一起喝茶,一起看京剧。会谈过后,汪老宴请辜老。

  晚宴的9道菜,汪道涵巧用菜名嵌入对台湾同胞的骨肉情:乳猪与鳝片取名情同手足,乳酪龙虾取名龙族一脉,琵琶雪蛤膏取名琵琶琴瑟,董园鲍翅叫喜庆团圆,木瓜素菜叫万寿无疆,三种海鲜叫三元及第,官燕炖双皮奶叫燕语华堂,荷叶饭叫兄弟之谊,水果拼盘叫前程似锦,9道菜名连在一起就是: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汪老的智慧与心意令全场叹服。

  宴请宾客最重要的莫过于精心筹备的一份菜单了,安排菜单除了要考虑到对方的喜好、禁忌外,能否很好的表达主人的宴请意图也是一个极具技巧性的问题,一份好的菜单与宴会氛围的布置不但可以表达对于客人的尊重,同时还可以传达主人的心意。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4

  1953年1月,杜勒斯出任美国国务卿,一直推行反共政策。作为美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他在制定与会方针时,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接触,包括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

  在会议期间,虽然难免有尖锐的交锋,但会里会外的礼节还是讲究的。杜勒斯会议开始刚一个星期便打道回府,由副国务卿史密斯留下应付门面。

  7月18日会议休息期间,大家来到休息厅闲谈。这时,史密斯主动来到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浦寿昌跟前交谈。周恩来看到后,走过来跟他打招呼,并向他伸过手去。史密斯大概是碍于杜勒斯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的规矩,没好作表示。这当然有失风度和外交礼仪。

  对此,史密斯感到非常难堪。于是在周恩来过去跟法国外长交谈时,史密斯很不好意思地凑上来,插话道:“每次我走近周恩来先生,记者就会说我和周恩来先生握手了。”周恩来答道:“我已经伸出手来了。”史密斯赶紧辩解:“我刚才一手拿香烟,一手拿杯子,下回我会伸得比您快。”周恩来淡淡一笑,没予理会。第二天,日内瓦会议结束。各国代表团来到休息室相互道别。史密斯也来了。

  当周恩来走进休息室的时候,史密斯赶紧上来搭话,并伸出右手握住周恩来的左臂。这样,即没有破了杜勒斯不准跟中国人握手的规矩,又弥补了昨天的失礼。

  握手的风俗,据说起源于十字军东征时代。那时候,敌我的分别只有宗教信仰一项,所以敌我很难分辨。

  两人见面握手,是表示手中没有武器,不存敌意,那当然就是朋友了。这项风俗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今天全世界通行的见面礼。

关于社交礼仪的故事4篇(社交礼仪小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