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端午节朗诵稿3篇(有关端午节的朗诵稿)

时间:2022-09-06 00:0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当代端午节朗诵稿3篇(有关端午节的朗诵稿),供大家阅读。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3篇(有关端午节的朗诵稿)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1

  “樱桃桑葚与菖薄,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挂黄纸贴,却疑帐主怕灵符”! 提起端午,人们不由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想起趣味横生的龙舟。而我则不同,一首流传千古的《离骚》;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志,已使我无暇可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先生怀着一颗赤胆忠心,踏上了一条为国为民的不归路,他以自己渊博的学问,博得了楚怀王的赞赏,受封之时仅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屈原,已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倡导举贤受能,富国强兵,指点江山,力主联齐抗秦。他以机制雄辩的说服力,联合各国,建立六国联盟,消除秦国威胁,挽救祖国危亡,革除弊政,消除人民疾苦。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那些担心屈原的改革计划会使他们失去权势的高官奸臣们,倚仗楚王宠妃的势力,加害屈原,致使意志薄弱的楚王罢免了屈原的官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先生只好通过写诗来表述他的希望,记述他的悲痛与不满。几部脍炙人口、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相继而出,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你直臣冤

  他虽然已无法挽回楚国的命运,却百般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绝望无比、痛不欲生。于次年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他迈着无力的步伐来到汨罗江边,秋风萧瑟,撩起被泪水湿透的衣襟,他憔悴地站在汨罗江边,用饱含泪水的眼望了望远方西下的夕阳,伴随着一首悲歌,投入江中„„

  古往今来,秋风依旧,汨罗江水泠泠,屈原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诗歌和怀念吗?当然不是,留给我们的是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一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愿这种精神,可以永驻人间。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节日是生活给予人们的馈赠,因为在翘首等待的过程中充满了惊喜,所有的准备也都是甜蜜的。

  端午节的前几天,是最有气氛的。勤劳的人们格外忙碌和欢快,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吧。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时插艾叶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端午节是美食节。早在晋代,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但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希望我们能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过好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成为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谢谢大家!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中国的端午节近几年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怎样认识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怎样把端午节过好、过得有意义,现在已经成为检验中国政府和知识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能力和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公共文化政策,把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结合进政府的文化建设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生活。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把端午节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是我们现在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复兴优良的端午节习俗,使它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传统的一个代表作。

  端午节习俗很多,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娱乐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些单项习俗非常古老,大致在南北朝时汇聚成端午的节俗,后世不断得以附会增益。

  主要的内涵与功能

  端午节是一个敏感地应对气候节令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节日,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人强烈认同的节日文化。这个时段已经是夏季炎热的时候,避暑热,驱蚊虫,防瘟疫,是摆在眼前的要务。中国人在千年的历史里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筛选了各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层面能够起作用的物品和活动,作为习俗传承下来。

  端午节的习俗,如果按照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尺度一项一项来衡量,有一些可能没有实际的功能,有一些仍然具有比较充分的合理性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整体上传承的文化价值毫无疑问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3篇(有关端午节的朗诵稿)相关文章:

2022端午节学生现代诗歌朗诵稿3篇(小学生端午诗歌朗诵稿)

2022端午节现代诗歌_端午节诗歌朗诵稿17篇 关于端午节的现代诗歌朗诵

端午节现代诗歌朗诵稿2022【16篇】 关于端午节的朗诵稿

2021年纪念端午节的诗歌朗诵稿5首 2021年元旦诗朗诵

端午节现代诗歌朗诵稿4篇(关于端午节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