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篇 唐诗三百首古诗鉴赏

时间:2022-12-22 10:08: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篇 唐诗三百首古诗鉴赏,供大家阅读。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篇 唐诗三百首古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2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作品评述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3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鹿柴》英文译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

  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

  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 《鹿柴》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4

《杂诗》

  作者: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

  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

  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

  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

  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

  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通过对红豆的赞美,寄托了最为

  深厚而真挚的相思。文辞清新,构思新奇,余韵悠悠,情感细腻。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6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

【作品简介】

《哥舒歌》由西鄙人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美感人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3.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评析】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年(747),因为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 ,无疑是有体现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面的。有的战争则是属于抵御吐蕃侵扰的。它起到了安定边境,保护人民生活、生产的作用。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 ,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 。”我们现在要讲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基础上加工过的作品。《哥舒歌》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临洮,就是今甘肃省洮河边的临潭。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显然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 ,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不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吗?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 。“哥舒夜带刀 ”,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 ,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 。“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练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我们说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 ,“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叛变了。他率领大军从范阳长驱南下,直逼长安。本来唐玄宗非常器重安禄山,原以为是谣言,得到证实后,马上派封常青和高仙芝两位大将前去迎战。两位有名的战将,能征善战,但因为是临时凑合的几万乌合之众,和叛军一打就败了,被迫放弃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对二将不放心,派边令诚当监军,监督二将作战。边和二将有私仇,乘这次战败向玄宗谗言说:“两位将军同安禄山从前有过深交,所以这次战败是二人故意退却,与叛军同谋。”唐玄宗听后大怒,传旨杀掉这两个腻贼。二将军临死前大呼冤枉。接着唐玄宗又派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多次打败吐蕃,收复了西北大片国土,当地老百姓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哥舒歌》。后来因为唐玄宗错误指挥,哥舒翰兵败,自己被俘,叛军打过潼关天险。唐玄宗带上杨贵妃仓皇西逃。这首诗赞颂了哥舒翰将军的崇高威望,使得胡人只能窥伺,不敢越雷池一步。全诗热情奔放,明快爽朗,质朴豪迈。

【作者介绍】

  西鄙人,西北边境人,生平姓名不详。因著有“哥舒歌”而留世。

【英汉对照】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篇 唐诗三百首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唐诗三百首3篇 唐诗三百首6句

唐诗三百首3篇 唐诗三百首第三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篇(关于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题目)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2篇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心得

唐诗三百首之杜甫:客至2篇 杜甫诗客至一首

高中生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3篇(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

唐诗三百首六年级学生读后感3篇(悦读童年小学生经典诗文六下读后感)

借鉴2019年最新的唐诗三百首读后心得体会(唐诗三百首好词好句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学生范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三年级范文(小学生读唐诗三百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