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3篇(语文中考课外文言短文)

时间:2022-12-24 19:55:1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考课外文言文3篇(语文中考课外文言短文),供大家赏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3篇(语文中考课外文言短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1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1,南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日:“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泽,使虞人② 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日:?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与不中,非巨所能必④矣。”(摘自《郁离子》)

[注]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a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王引弓欲射。引:(2)如使置十叶焉 焉;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欲闻射道乎?

  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1)引:拉开。(2)焉:于之,在那里。

  2.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3.①目标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③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排除其他干扰;④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⑤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答出其中一项或言之成理,均可;与文本不符,不得分)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要听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在楚王的右边交错。楚王拉弓准备射箭,有天鹅拂过楚王的赤色旗,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不能完全肯定了。”

  对接中考

  1.(12分)(2012,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日:“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日:“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①此言甚善()②而虑我不能行于后()(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3)太祖“口”的神情和“口”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粗给予奖赏

  2.(13分)(2011,南京)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水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

  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日:“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 ]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 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各司一时____②欲购无资____③请已之____④是何异于不反金陵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②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提高训练

  1.(8分)(2012,宁波)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英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 3

  分)

①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 B假如C 接近D.向着 ②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9分)(2012,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日:“吾闻古之恶圃之士歌日:宁方为皂②,不圃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圃且陷不义,躬自戏圃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固,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圃,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圃,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日:“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圃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圃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 参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R及见之 及:等到 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倒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3.(11分)(2011,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城。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日;“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日:“匈奴使来数日,令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日:“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5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日:“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固震怖。(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①不耻劳辱。

⑦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徐令彪之少子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超乃顺风纵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②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4)按要求填空。(2分)

①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 一(成语)的性格特点。②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中“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压轴预测

  1.(10分)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心不在马

  赵囊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丰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速(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

  所以后也。”(《韩非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先则恐逮于臣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下列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三易马/而三后 B此君之/所以后也 C先/则恐逮于臣 D.马体/安于车(3)翻译句子。

①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4)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2.(10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刹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日:“君巨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日:“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 《研北杂志》),[注]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10):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a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i),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好饮酒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遽抚掌日

  此天以授陛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以一斗为率(把、用)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3.(10)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昊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于是母予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①菘:白菜。(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中的词。(4分)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自(是)盗者大惭(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中考课外文言文2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2.翻译下列句子。(6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21.C 2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2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尝:

(2)姥初有愠色

  愠: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

  14.(1)曾经

(2)生气、发怒

(2分)15.(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16.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13.A(2分)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衢州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比去,问其所之。

  2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1、(1)借、假借

(2)尽、完

(3)只、只管

  22、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去。

  23、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

  德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因起彷徨

②尝暂寄人空宅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

  14.答案示例:①于是②曾经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5.答案示例: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要点:率性而为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评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不耻劳辱。(1分)(2)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1分)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徐令彪之少子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超乃顺风纵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2分)(2)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2分)13.按要求填空。(2分)(1)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

(成语)的性格特点。(1分)(2)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10.(1)耻:认为??羞耻。(2)然:通“燃”,燃烧。

  11.B 12.(1)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里?(2)其余的人全都拿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

  13.(1)智勇双全(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过了很长一段时问后,显宗(明帝)问班固:“你弟弟在做什么?”班固回答说:“替官员抄写文书,挣点钱奉养老母。”皇帝于是让班超做了兰台令史。十六年,他被派遣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城。班起到了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从属官员说:“难道没有觉察出广对待我们礼节疏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原因。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于是把西域的侍者召来,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西域侍者惊恐万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最好的办法,只有借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人就吓破胆了,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众人说:“好。”刚入夜,就带领着官兵直奔匈奴人的营地。正遇上大风呼啸,班超让十个人带着鼓藏到敌人住房的后面,跟他们约定说:“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其余的人全部带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班超于是顺风放火,房前屋后的人一齐击鼓呐喊。敌人惊吓得乱了营。班超亲手杀了三人,官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烧死。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震惊惧怕。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节选自《栾城集》)【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

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揭()阴()

  柯()安()

  7.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答句:。

  8.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9.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10.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11.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12.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6.(4分)揭:高举;阴:树荫(阴)、阴凉;柯:树枝;安:怎么

  7.(2分)①府史之所蹲伏

②而簿书之所填委(说明:二者任选其一即可)

  8.(2分)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说明:断对一处得分)9.(2分)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说明:“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分)10.(2分)直节 11.(2分)(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说明:答对一句得分)

  12.(2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说明:错一字扣1分)

中考课外文言文3

  中考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

  面临中考,课外文言文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大家在平时练习中注意用心发现、总结,就会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课外文言文经常考的无非就是实词、虚词的解释,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归纳文章的寓意、主题或者要求开放式的评价文章中的某件事、某个人。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弄懂每个实词、虚词,疏通文意。下面就先来谈谈对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我们如何把握:

  一、增加词汇量,为自己积累得分资本

  何为增加词汇量?说白了,就是多积累文言实词。这就如同学英语一样,词汇量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水平的高低,文言文也是如此。不但课内学过的实词要尽量记牢,凡是做过的课外文言小段中老师讲解过的实词也都要尽量积累下来,这就是为自己在中考中得分积累资本。在教学中,我做过这样的尝试:有一个学期,每做一篇课外文言文,我就要求学生把我给圈的文言实词背默下来,到期中、期末测试的时候课外文言文的得分率明显提高。而且,我曾经提过,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就是依照大纲考查学生在课内所学中培养的能力,所以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都是课内学过的知识点。只要大家课内基础扎实,掌握了学过的实词,做课外语段时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例如:河西区二模试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大家看这一段中有多少学过的文言实词:

“盖”,《核舟记》中有“盖检桃核修狭者为之”,意为“大概”;

“日”,名词作状语,《隆中对》中有“与亮情好日密”,意为“一天天的”,这里可稍微改动为“每天”;

“何以”,《曹刿论战》中有“何以战?”意为“凭借什么”;

“去”,《为学》中有“西蜀之去南海”,意为“距离”。

  这都是比较典型的大家认为不好翻译的实词,其实都是曾经学过的。所以,不要认为课内文言文都考选择题了,就不用那么注重词语的解释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会提高课外阅读的得分能力。

  二、组词法,轻松应对实词解释

  那么如果是课内没见过的实词一旦考了怎么办呢,建议大家用组词法。组词法,是一种易掌握又好用的方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或者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中考课外文言文3篇(语文中考课外文言短文)相关文章: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送东阳马生序 初三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