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3篇 怎样克服考试浮躁心理

时间:2022-12-26 04:58: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3篇 怎样克服考试浮躁心理,以供借鉴。

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3篇 怎样克服考试浮躁心理

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1

  浅谈中学生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期中考试临近,很多同学静不下心来,显得格外浮躁。在学习中,一部分中学生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 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防治等作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浮躁心理的表现

  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 “坐不住” “听不进”“忙不停” “长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二、浮躁的特点及危害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一是行为的冲动性:冲动性即在行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突然变化、奇怪异常、不冷静、不沉稳、意气用事的特点。如同学间发生口角,往往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就大打出手,这往往是一方或双方一时的本能冲动,是突发性的行为。

  二是做事的情绪性:情绪性主要是指浮躁有一种不稳定的、随情绪而变化的、时冷时热的特点。有的学生对待集体活动,有时候态度很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和热情,可有时候却对待同一性质都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同一个学生对待同一性质的事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变化,就说明了他们浮躁心态的情绪性特点。又如: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时是充分肯定,认真听其讲课,有时又显出非常厌恶的样子,表现了情绪性特点。

  三是性格的偏执性:偏执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极端化、认准一点不及其余的失衡的特点。如有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最重要,就整天泡到数理化题目中,其它科目不预习、不复习,敷衍了事。这显然是考虑问题不客观,是错误的,但浮躁者就是要固执一端。这是浮躁的偏执性的表现。

  四是行动的盲目性:盲目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目标迷失、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由于心中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

  动之前缺乏思考,只是盲目地乱做题,或者是随时模仿和跟从别人学习,而不去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学习目标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使自己在学习中没有重点,精力不够集中,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这种病态心理使学习效率特别低。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三、浮躁心理的成因

  1.内部原因

(1)神经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

  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3)认知水平。

  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塌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2.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

  2)家庭教育。

  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四、浮躁心理的防治

  中学生的浮躁心理已成为他们提高成绩的重大障碍,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改变浮躁心理?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1、立志教育。

  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

  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2、习惯教育。

  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磨练教育。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榜样教育。

  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了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5、反思教育。

  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多问自己:我有志向吗?我我这段时间浮躁了吗?在哪些方面浮躁了?接下来怎么调整自己?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在解决学生浮躁的问题上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利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把学生的主动改变意识调动起来,与学生一起改掉浮躁的毛病,使其养成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浅谈中学生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潮泉镇初级中学 张翠

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2

  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批评某人太过“浮躁”,这个词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词汇。用来形容某种心理,实际上形容得未必准确。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所谓浮躁,是指轻浮、不安分、脾气大、做事无耐心、见异思迁、总是想着取巧、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等不良情绪体验。目前。浮躁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不良心理现象。有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等特征。

  一、浮躁产生的间接原因

  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是产生浮躁产生的土壤,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收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冷漠也好,残酷也罢,都是浮躁的心态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另外,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容易导致人们浮躁的心态,是浮躁心理的诱因。因为高科技强调一个快字,人们没有没办法像以前一样,一壶酒,几碟菜,海阔天空地聊半天。人们追去速度,速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这其实无可厚非,然而在追求这些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投机取巧,不惜代价。忘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后导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独立,造成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都是浮躁心态导致。.二、浮躁产生的直接原因

  个人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落差也确实不好克服,往往就会造成浮躁心理。浮躁的心态总是会使人失去对自我的精准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一直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和个人都非常有害,必须克服。

  三、如何调节浮躁情绪

  浮躁调节并不难,现在就从调节你内在生活做起,每天都要抽出点时间静思。这种练习能使你的精神活动放慢。一旦你可以放慢你自己的内在混乱状态的活动速度,你的外在生活也就会自然而然,由内而外地慢下来。

  四、静思是调节浮躁的最好方法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自我意识。一个常常静思的,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当然,你可千万不要为此在大峡谷面壁几天,那是电影的情节,其实静思并没有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散步时、购物时,你要做的也只是经常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自己的价值何在?在日常生活中,熟悉掌握这种静思可以让你跳出成堆的文件和应酬,不要把自己忘掉了。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意识,我们中多数人也会在某些时候随波逐流,从来不会去考虑自己生活的目的。

  五、静思贵在坚持

  不管你选择何种静思方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到底。静思就似一部灵魂吸尘器,只要你能够经常使用,你将受益无穷。逐渐地,你会发现外部世界其实根本无法左右你的意识,因为你的内心深处已经建筑起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自我意识。不管你做到哪,你会发现哪个真实的“你”永远和你在一起。鼓励你,帮助你。

  六、静思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

  有一个简便的方法,你可以把思维集中在两眼的中间位置。想象你窥见你自己灵魂的中心,中心被白色的光所包围,倾听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当你坐在那里的时候,你可以同时想象很多事情。在这个时候,你的心也许是朵缓慢开放的鲜花。你还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到达你所期望到达的一个安狰的所在,给你自己建造出一个空间,那是一片远离了人群的白色海滩,或者是一座山中的小木屋。你还可以试着用默念祷文的方式来集中精力。这个没有那么神秘,其实任何你认为重要的词语都可以当做祷文,像 “爱”、“平静”,这I样的简单词语可以,以至像 “呼”、“息” 都可以。如果你心里可以不断重复同一句祷文,你也就I可以借此使思维活动集中起来,或者使杂乱无章的思绪从头脑中清除出去。

  七、养成安静的生活习惯

  以前那种常有的寂静太美妙了,它把你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一点在你不断遭受到外界噪音刺激时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有机会的时候。你不妨试一试。不要一钻进汽车,就不由自主地把收音机打开,要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驾驶汽车上;安静地驾驶,想想手放在坚硬、光滑的方向盘上的感觉,坐在方向盘前座位上的感觉。当你的脚掌踩在刹车侗上的感觉,密切注意你前面的路。我们往往都只是以为自己在看着前面的路,然而事实上,我们也许只是心不在焉地边看边想着如何去餐馆买今天的晚饭等琐碎之事。放松自己,拒绝浮躁的侵袭。

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3

  克服浮躁心理

  期中考试临近,很多同学静不下心来,显得格外浮躁。既想取得好的成绩,又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还有的甚至不知从何下手。现推荐下文,希望同学们从中获益。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在学习中,一部分中学生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 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防治等作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浮躁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 “坐不住” “听不进”“忙不停” “长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浮躁心理的成因

  1.内部原因

(1)神经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

  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3)认知水平。

  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塌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2.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2)家庭教育。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三、浮躁心理的防治

  中学生的浮躁心理已成为他们提高成绩的重大障碍,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改变浮躁心理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1、立志教育。

  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2、习惯教育。

  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磨练教育。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榜样教育。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了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5、反思教育。

  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多问自己:我有志向吗?我我这段时间浮躁了吗?在哪些方面浮躁了?接下来怎么调整自己?

如何克服学生考前浮躁心理3篇 怎样克服考试浮躁心理相关文章: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2篇 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心理健康课学生心得作文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课观后感作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趣味总结例文6篇(关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文章)

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心理素质2篇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言稿3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教育发言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和体会

学生会心理部工作总结3篇(大学生心理部工作总结)

大学生阅读心理学《人性的弱点》读后感合集6篇(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0)

学生心理班会策划书3篇(大学生心理班会策划书模板)

[大学生心理测试题答案] 最准的15道心理测试3篇 心理学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