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篇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

时间:2022-12-30 00:0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篇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以供参考。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篇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f处。这样,由远到近,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f

  5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附件:学案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四、进行实验。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f

  5

  可不填

  六、结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分析

  

  论证

  实物投影:学生较标准的数据

  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是否证实了猜想,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根据数据实物投影开始讨论,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启发学生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实物投影:学生有代表性的数据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举手发言,做出评估

  培养评估,表达能力,

  

  

  

  

  

  演示动画,出示文字:

  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

  指导学生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指导学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总结出的规律中。

  学生领悟,思考得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讨论总结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的规律中。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演示图片,动画:

  1.照相机的原理

  2.投影仪的原理

  3.放大镜的原理

  指导学生认识构造,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原理。

  培养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原理的意识

  课堂

  小结

  出示文字:谈谈你的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交流,简单汇报

  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_____cm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u/cm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3.取两只老花镜片(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镜片看前面的物体,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2.3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获北京市2019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

  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m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c、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光屏上的像距镜最远。

  三、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根据本节课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 分大小; 异侧倒,虚像同侧正放大;

  实像,物远像近小,虚像,物近像 。

  我还有的疑惑是

  四、当堂训练:

  必做题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 (选填大小,倒正,虚实) ,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 )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 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选做题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6.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不可能是图(丙)中的哪一个? ( )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全品中考网

  5.3 <wbr> <wbr>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br> <wbr>学案 <wbr>序号:21

  五、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六、我的反思

  14、如图3(甲)为某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到该同学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图3(乙)中的

  a b c d

  图3(甲) 图3(乙)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物距

  u/cm像的性质像距

  v/cm

  虚实大小正倒

  ①u>2f

  ②u>2f

  ③2f>u>f

  ④2f>u>f

  ⑤u<f

  ⑥u<f

  凸透镜焦距f=5㎝(b组)

  序号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物距

  u/cm像的性质像距

  v/cm

  虚实大小正倒

  ①u>2f

  ②u>2f

  ③2f>u>f

  ④2f>u>f

  ⑤u<f

  ⑥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 时,成实像;

  当u<f 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课件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篇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