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3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1-17 05:23: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3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参阅。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3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1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礼貌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而它们的作者,那些呕心沥血,为自我梦想一路挺进的人,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的作品一样万世不朽。这样一本书,它亭亭玉立在文学的巅峰,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为了国家而拼杀的故事。

  不论是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厚老实的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这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活力与生命。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晰透彻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此刻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曾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叹服过。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轻盈却珍重的书,我的眼前就总飘荡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战更是使得曹军大败,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略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刘家打下天下,他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师表》。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叹服!

  我曾被赵云的忠诚折服。我曾向远眺望,想象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穿着金甲,在数以万计的敌军里七进七出,只为保住自我主公的孩子而把自我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该是多么威武与决绝,那种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他的一片赤诚。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2

  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佩服罗贯中把这一百年的故事写得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曹操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刘备大仁大义,礼贤下士,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大小战役描述了近上百场。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文武百官献计献策。三国纷争你不服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如果在三国中仅仅是欣赏英雄人物,观看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的话那是大错特错,走马观花倒不如不看,三国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看了它仿佛获得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在它的身上我看到了智勇,忠义,还有赤心报国。

  魏蜀吴三国纷争之所以能持续近一百年少不了文武百官的辅佐,武的勇猛无敌。文的献计献策。长坂坡赵云视曹操几万人马如同草芥七进七出救了后主,吕布面对各路诸侯的讨伐面无惧色杀的对方魂飞魄散,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仅仅凭借匹夫之勇终不能成就大事,几路诸侯讨伐董卓空费人力资历到头来还是王允巧施连环计使董卓父子俩反目成仇终于借吕布之手铲除汉贼,要说用兵如神诡计多端谁也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初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说一个人不光要有胆识有勇气还要通晓古今,文武双全才能成就大事。

  读完三国我痛恨董卓的残暴,曹操的阴险,敬佩诸葛亮的计策,刘备的忍让,欣赏赵云的胆气,周瑜的雄姿英发。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关羽的忠义,当他失守下邳不得已投靠曹操时,曹操对关羽倍加厚待为了笼络人心赠送金银珠宝无数,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把赤兔马都赠送给他。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关羽的忠心。等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过关斩将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回到主公的身边。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不单单只有关羽是忠义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为刘备临死前的嘱托真可谓鞠躬尽瘁。姜维九伐中原,当蜀国灭亡之后还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北就刑,这事审配临死前的一席话。这些忠义人士虽然没有帮助主公完成大业,但是他们的赤胆忠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心报国,与禽兽何异。这是曹操曾经对王允的,你一席话。三国之中英雄辈出。先是剿灭了黄巾贼。后又讨伐董卓。为国为民。在这些人中最受人们拥护的只有刘备了,虽然刘备早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但是他心慈仁善,对人民倍加爱戴,对国家,赤胆忠心。尽管没有兴复汉室铲除奸贼。但刘备始终是人们敬爱的刘皇叔。除此之外。王允,董承,穆顺。马腾等等。他们在巨大的权势之下毫不畏惧。虽受奸人所害。但一心为了国家。这样的人物流芳百世。永远是后人赞叹的对象。

  三国演义有三绝。智绝(诸葛亮) 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我不喜欢奸绝。尽管曹操的奸诈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赤心报国,光明磊落远比阴险狡诈要强的多。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3

  曹操。说曹操就太复杂了,不知如何说起。在曹操时代,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乱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乱世,那就是奸雄。当代易中天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我的评价:这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评价一个人好与坏,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不喜欢说这个人怎么样,然后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这样会显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于社会作为标准,就显得更有意义些。这个人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曹操至少统一了中国北方,避免了大分裂,这就是最大的功劳。

  刘备。刘备有个特点,做事每每与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么刘备就是伪君子了。如果说徐州是陶谦主动相让,让有能者居之,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那么荆州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明明是想要,刘表也愿意给,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后来有向孙权借荆州一事,间接地害死关羽。如果当时就要到手了,孙权就没有正当的借口进攻荆州了。而夺取益州刘璋的基业,那也是牺牲了庞统的生命,才换来正当的借口。在当时的乱世,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刘备阵营本来人才就不多,还要牺牲掉这么有用的大才,确实是不应该。

  孙权。孙权继承的是父兄开创的基业,只不过在孙权手中,把基业进行了巩固。孙权不能开创基业,但能坐稳江山,属于守备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刚好又非常适合理财,那么你就像孙权一样,有非常好的运气。

  诸葛亮。诸葛亮高卧隆中,等着刘备来求才,一出场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风声,说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刘备不得不亲自前来,还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现在,就是求职者高卧家中,老板亲自前来。其实,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点过分了。虽然刘备没有明说,但心里肯定不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备要与孙权开战时,诸葛亮怎么劝都没用。刘备想,难道没有你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实是,确实如此。以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孙权阵营,都有非常好的表现,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很简单,因为到刘备这里,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世人知道我的才华。表演是需要舞台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么厉害,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舞台,那也没用,表现不出来,也就没人知道了。可惜,诸葛亮遇到刘备时,人对时不对,所以最终结果是不能成功。小说和电视剧中,水镜先生都讲了这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是,都没有进行详细解释,故弄玄虚。其实,这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所谓人对,就是诸葛亮跟刘备是对的,跟曹操孙权都不对。而时不对,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早点认识刘备,诸葛亮和刘备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早点出山,曹操、孙权都不算强大,军阀割据严重,这时出来混水摸鱼,是能摸到大鱼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点出山,那么诸葛亮出山的意义就不大了。刘备也不会再请诸葛亮了。请出来也没用了,天下已经被瓜分完了。当时大势就是,大汉已经是个空壳子,兴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门阀与军阀。简单讲,门阀就是红章,是文的代表,象征着文化的力量;军阀就是枪杆子,是武的代表,象征着武力的力量。

  和平年代,门阀比军阀重要,大家都讲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办事了,只要象征权力的红章,就好办。只要我把红章一盖,文件一发,事情就办好了。

  战争年代,军阀比门阀重要,大家都讲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要是不听话,军队开过去,事情就摆平了。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表面上,大家都还是大汉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诏。但是,私底下,就是不执行。正是阳奉阴违,奉诏而不执行。因为谁的实力强大谁说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着抢地盘,扩大军队,攻占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败。这是三国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教训,由于没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导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业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里还有时间做好子女教育呢?而当时的妇女,恪守三从四德,更是无法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实例来说明。

  袁绍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导致袁氏三兄弟成见太深,袁绍死后,兄弟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袁氏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刘表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本来刘琦继位,联合刘备还可以抵抗曹操,结果传位于刘琮,刘琮又被母亲和舅舅蔡瑁控制,结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刘表的事业拱手让给了曹操,刘表退出历史舞台。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来长子曹昂是最好的继承人,可惜因为曹操攻打张绣时,调戏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觉得没面子,投降了又叛变,导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说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来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适,但也不是最好的继承人。没办法,有总比没有强,就让曹丕继承了。曹丕继位后,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线,选择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导致了曹氏政权的覆灭。

  刘备的家庭教育,这个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是也。虽然也有种说法,刘禅是装傻,其实是在韬光养晦,是种权宜之计。但普遍看法,还是说刘禅能力不行,不是说几个反例就能说明问题。毕竟看一个人,要看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后来,邓艾一打过来,就投降了,把刘备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连反抗都懒得反抗下。

  孙权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现还可以,后期表现却很差,一是老了,听不见意见了;二是年轻时受的戾气太多了,被大臣们说来说去,听得都烦,童年经历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权了,可就不那么好说话了。结果就是孙权的子孙自相残杀,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还是暴君。孙氏政权覆灭。

  家庭教育比较好的两个人,一个是孙坚。培育了孙策和孙权。孙坚死后,传位给长子孙策,这属正常。孙策死后,传位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是很难得的,孙策是为了大局考虑,因为守江山孙权更合适。就连敌方阵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也。”说明孙权适合当儿子。可惜,不适合当老子。

  还有一个就是司马懿。培育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夺取政权后不久就死了,然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共同执政,司马师死后,就由司马昭执政了。这些都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最新3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五的读后感3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六年级读后感7篇(读《三国演义》有感六年级)

三国演义读后感第6回范文3篇(《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

读后感三国演义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一百回读后感范文3篇(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六例文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例文)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3篇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作文模板3篇(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篇(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3篇 读后感《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