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余秋雨原文

时间:2023-03-09 23:36: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余秋雨原文,以供参考。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余秋雨原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对于做学问的学者的要求。读万卷书,是让学者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万里路,是让学者将学问与实践结合,“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代,有一个人用他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就是余秋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积蓄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苦旅。第一站自然是他的家乡。

  中国人总是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总讲究“落叶归根”。由此,灞河的柳也沾染了游子的热泪,血红的残阳也浸润了游子的惆怅。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的人在科举的作用下,逐渐分散到各地。这是历史的必然。恰巧,农耕文明使得人员的流动性不至于太大,使人最终能荣归故里。因此,故乡也成为无数游子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理想国”。故乡的范围随时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那一间房舍,一座小桥,一株杨柳,一种乡音,而变成了一个国家。如今,故乡仍然是海外游子最痛切的盼望。

  第二站,是祖国的`边疆。这里,是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地方。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作者说,这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看似很重要的朝代更迭。长城,恰好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具侵略性。但是,游牧文明的本质就决定了它的落后。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原文明没有消磨殆尽,而是日趋完善,都源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但是,正如孟子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游牧文明,中华文明就会“江郎才尽”,最终导致灭亡。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冲突的结果,是双赢。

  作者又去其他古文明的诞生地,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对比,最终分析了这几种文化的异同,调查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因为当中华文化在辽阔江河中熠熠生辉时,其他古文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里,只有废墟知晓。文明形态的不同,造成民族性格的不同。农耕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和为贵的中华儿女,强调集体的力量,强调团结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渐推进,现在的年轻人却逐渐迷失了这个优良传统。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作者提倡回归自然,以水为道,回归中华文明的本真。我认为这是极有道理的。

  总之,《文化苦旅》这部书,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求,体现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反思,体现了现代中国对于古代文化的思索与融合。这部书,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典籍。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

  最近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书,看到他在大西北重走丝绸之路,重寻地域文化,很受震撼,借着端午节的假期,一来想去亲身感受下丝绸之路上的景观之美,二来为毕业论文地理融合研学旅行线路踩踩线。这次主要前往张掖和酒泉(敦煌)两个城市,这里跟大家说一下“甘肃”二字的由来,“甘”为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张掖,“肃”为肃州,也就是今天的酒泉,敦煌是酒泉的县级市,由此以来也算是把“甘肃走遍了”,这次出行以地质公园为行进主线,因为于大西北而言,人文和自然已然成为一个统一体,时间和空间的耦合性于自然景观上表现的愈加热烈。

  张掖的名称也是有说法的,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武帝下令拆分酒泉郡,设立张掖郡,希望“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可见,张掖诞生之初,就肩负重任,被寄予厚望。

  张掖在汉匈战争中的重要性,在于其地理位置。祁连山中部有一个山口,叫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扼守蒙古与青藏高原交通的要道(祁连山的垭口)。而张掖正好位于扁都口以北,占领这里就能切断匈奴与羌的联系。东西向来看,想出阳关、玉门关通西域,张掖也是必经之地。

  原计划此次出行是只想前往七彩丹霞景区,机缘巧合下也前往了平山湖大峡谷,从地理地质的角度而言,这两个地方确实可全权代表中国北方丹霞地貌,甚至在世界丹霞地貌上也有一席之地,七彩丹霞景区在20__年冬天刚刚被评为5A景区,同时也归录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影响力愈渐增大,平山湖大峡谷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交界处,之前因为高速公路没有建设,一直不为众人所知,今年春,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基础建设也进一步改善,其知名度也在增加,被《中国地理杂志》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丝绸之路新发现”,亿万年的风雨沧桑,大自然神奇造化,使得这里峡谷幽深,峰林奇特。

  平山湖大峡谷海拔高度约1500至2550米,其地质构造属于红层地貌,也就是丹霞地貌,即发育与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峡谷以流水沟壑为基本特征,山势低且平缓,以沙石山为背景。读后感·和张掖的七彩丹霞不同的是,平山湖大峡谷更多的是典型的西北风光,苍凉萧瑟,在峡谷中一路行走一路感受,不知不觉就会让你想起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次次前往,一次次出发,在游历于山水之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胸襟、视野视乎也在一次次变得开阔、明朗起来。

  随后,驱车前往七彩丹霞景区,在来之前,关于七彩丹霞的美景已经关注了许多,多到近乎有些腻了,甚至想直接前往敦煌,但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作为地理人,错过确实可惜。

  它表现的视乎更多的是南方水乡多彩景色,很难想到自己置身于荒凉大漠之中。它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你会看到七彩峡、七彩大扇贝、七彩练、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层理交错、色彩斑斓,十分绚丽。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学习就讲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广袤的书海中,我认为更以如此。只读讲述大道理的书,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欢读游记。用或浅或深的文字述说一次次旅行,让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浅。

  游记中,我极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仅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当真正翻开此书时,我如痴如醉,仿佛在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开展了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观赏世界风景,经历人生风雨。在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天时间,我便读完此书。可却读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读第二遍。仿佛重新开展了一场旅途。这次旅途我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身边风景。读毕,我认为《文化苦旅》主要写了四种元素,即:风景,历史,文化,人生。自古以来,华夏文明有许多文化皆是隐匿于山水之间,可以说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谛,见到它也许我们就会想起一段历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张旗鼓的描写山水,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不经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体的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秋雨先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再自然地引出这处风景的历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读者在陶醉中丰富了历史知识,领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叹大师的功力。这次文化苦旅对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读了《文化苦旅》,我认为真应该出去走走。旅行是对一个人的历练,它使一个人趋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态,使一个人增长见识,了解各地文化,使一个人逐渐沉稳,领悟人生真谛。而我们却常常两三天闷在家里,坐着无聊而重复的事,想挣脱这种现状而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蓝大海,看看那荒凉沙漠,看看那辽阔草原,看看那祖国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风景!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了太多未知,而知识就是这场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获知识,领悟文化,体会人生。我想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谛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余秋雨原文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2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3篇(文化苦旅的读书感悟)

《文化苦旅》读后感1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800-作文)

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本3篇 文化苦旅适合初中生读吗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感受)

精选《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后感1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知乎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领悟感想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五范文3篇 文化苦旅高中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