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3篇 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3-03-17 09:49:44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史记》读后感3篇 史记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史记》读后感3篇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1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史记》读后感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聪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在书海中我选择负有盛名的《史记》作为本次假期的阅读书籍。我在品读《史记》后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经的沧桑与深藏的豪迈。

  先不谈书中的故事,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他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随后开始编纂《史记》。专心写作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汉武帝下狱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未能成稿,出狱后历经16年终于完成对史记的写作。是司马迁的坚持才有今天的鸿篇巨作,他的经历不仅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对待生活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且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着无尽的启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司马迁那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是它让我看到了坚持过后的光明。

  在《史记》中,我敬孔子。礼崩乐坏,动摇不了孔子“克己复礼”的决心和毅力;周游列国,显示出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纵使栖栖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诗三百》孔子将文明教坏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

  在《史记》中,我怜李广。张弓搭箭,跃马瞋目;一代名将,李广所向披靡,远征匈奴,建功立业,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李广的刚愎、独断竟与他的勋业一样的鲜明,所以才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年遗憾……

  在《史记》中,我佩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却重不过荆轲的那份承诺;匕首虽寒,也难比荆轲炯炯目光。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

  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史记》不论是在中国史学还是中国文学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不仅如此,《史记》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力,可以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响是,《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精神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厦需要全民族的人来支撑,而《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所展现的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逝,也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凝固,相反它经过不断的“扬弃”“净化”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史记》 不仅是我们在精神上、美学上的享受,更能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史记》中的传统精神,更要指向未来,呼吁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史记》读后感3

  煮酒论剑、大义凛然,《史记》里的人物哪个不是黜陟幽明。那荡气回肠、终生难忘的故事仍为人们传诵不绝。

《史记》的第一个故事便是五帝的传奇故事:讲了为人们的利益历尽艰辛的炎帝,聪明机敏、明辨事物的黄帝,明察是非、做事一丝不苟的唐尧,谦让有礼又以德服人的虞舜,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他们都具有难得的品德,他们为人类发展进化作出了无量的贡献。

《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时,绝粮断炊,而他的随从介子推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当到达晋国成功登基后,其他几位随从都得到了奖赏,唯独介子推什么赏赐都没要,而且还带着老母隐居山中,重耳一气之下下令放火烧山,其实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后还是烧死在了山里。重耳后悔不已,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重耳决定将这座山命名“介山”,并且规定每年这时家家都不可以生火,这便是著名的“寒食节”。介子推这种为主人无怨无悔而在所不辞的忠义、一身清风的廉洁令人惊叹和赞赏。

  除了坚贞不渝的介子推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五帝,《史记》还有许多故事: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明争暗斗;愚蠢至极的秦二世;识大体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匈奴首领单于杀父自立的残忍无理;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谊;稳重谦和的晏子……这些故事离奇生动,摄人心弦。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史料记载《史记》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在古代,宫刑对男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但他在欲轻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终于,他想通了,也终于使他的死“重于泰山”。

《史记》是一部明写历史的书籍;是一本体现作者感情精神文明的书籍。看史记,也就是在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史记》读后感3篇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读后感感悟及体会4篇(史记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收获3篇(史记读后感)

经典名著《史记》读后感5篇(《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心得感慨3篇 史记读后感

《史记》经典读后感4篇 史记经典故事读后感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9篇 司马迁的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范文3篇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样版3篇 史记1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体会心得4篇(读史记后的感悟)

有关《史记》的读后感5篇 史记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