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感3篇 半生缘读后感400

时间:2023-06-17 10:15: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半生缘读后感3篇 半生缘读后感400,供大家参阅。

半生缘读后感3篇 半生缘读后感400

半生缘读后感1

《半生缘》是张爱玲不甚刻薄的一部作品,然而一如张氏的风格,脉脉温情中有淡淡的失落,透着彻骨的悲凉。半生的缘分成就了一世的悲哀。沈世钧和顾曼桢,石翠芝和许叔惠都有挣脱不出的牢笼,来自现实,亦来自他们的内心。

  世钧和曼桢两心相悦,因为一点龃龉失之交臂,让人扼腕叹息。如果没有张豫瑾,或许两个人依旧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两个都太懦弱了,不肯放弃原生家庭而彻彻底底地去爱。作者在写法上开了荒诞的玩笑,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注定是悲剧,世钧的家庭不会让一个舞女的妹妹成为他的妻子,而曼桢的家庭面临的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两人的相似性在于对原生家庭愿意牺牲自我,这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

  张氏让张豫瑾这个老实人充当了破坏沈顾感情的因素,刻薄之余又手下留情,让小说不落窠臼,生发出荒唐苍凉之美,揭示了人生的荒谬与无稽。本来就有隐患而不可能圆满的一份感情,让一个无辜的人去破坏,看似有些多余,实则是妙笔,是一种障眼法,书中世钧天真地以为张豫瑾是他和曼桢之间最大的威胁,却不知更大的幕后黑手是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敌人,也就是对原生家庭的妥协性。世钧为了父亲和母亲放弃了理想,离开上海,而异地恋本身就是一种考验,顾曼桢为了家庭和对姐姐的愧疚对婚事一拖再拖,也就使两个人在心理和时空上渐行渐远。

  小说中的各种力量看起来都很强大,家庭的阻挠,亲人的破坏,唯有爱情羸弱而不堪一击,一时的甜蜜让人沉醉,一点苦涩便分道扬镳。

  人情势力尤让人心寒,曼桢当听到姐姐病重时,竟冒出如果姐姐死了,也许自己和世钧之间便再无障碍,而那边曼璐也正在为挽回自己丈夫的心而算计妹妹。

  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脆弱,在顾太太成了曼璐的帮凶后,曼桢对她也只有责任而毫无感情可言了。

  石翠芝和许叔惠一见钟情,因为双方都放不下架子而错过。翠芝甚至为了叔惠取消了和一鹏的订婚,但终究没有勇气向叔惠直接明确地表白。叔惠也喜欢翠芝,但却因为不想高攀富贵人家而就此作罢。后来叔惠还是娶了一个富家小姐,或许是因为她有翠芝的影子,而翠芝已经嫁给了他的好朋友世钧。多年后两人重逢,有了肌肤之亲,或许是那种压抑而热烈的爱积聚太久一时触发,或许是两人都有那种隐隐的不甘。

  人最怕的是寂寞,爱与不爱有什么关系,世钧在找不到曼桢后还是和翠芝结婚了,正如翠芝所言:叔惠不久还会结婚。然而当然新娘不会是她。曼桢问叔惠幸福吗?很难回答,每个人都愿意维持现状的平和,在内心波澜汹涌的便是那份前半生的刻骨铭心之爱。

  之于人生,世间一切强大而短暂,唯有爱羸弱而永恒。

半生缘读后感2

  张爱玲是一位怎样的女子,为何能写出如此空灵的作品。之前很早就听说张爱玲,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是拒绝她。但看完她的作品我深被她的内涵和平静所震摄。有人说张爱玲是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越淘越有。今天读来,真有此感。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半生缘》中让人有泪难流但心情比流泪还难受的无从发泄的爱情故事。他们虽只半生的缘份,却有一世的情份,这是何等高尚的爱情,可惜这种爱情没有根基,一个个消失在当时的制度中,灭迹在当时的世俗中,可叹可惜啊!但是他们那种发自心底的爱,那种旷日持久的爱又怎能与如今速成爱情同日而语。我总是很欣赏和向往那种天长地久的爱情,那种为了爱人能牺牲一切的爱情,那种无论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罪都深知对方会怜惜自己不必去自怜自卑的爱情。小说中的惠桢,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一个对爱执著的女人,却也一度被社会世俗所迫害,当她惊醒的时候,却只能面对爱情无能为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不知道现在还没有没如此刚烈的女子。

  我总是对现在的爱情抱以怀疑。现在的爱情没有相识相知的过程,大体是一认识了就有了肉体的接触,哪里能有心的碰撞与灵魂的结合,这种能称为爱情吗?他们省去了心灵沟通的过程,难怪现在把结婚离婚当成儿戏的人不少。不知为什么,我非常羡慕小说中的惠桢和世钧,虽然他们无缘结合,但是他们可以用思念来温暖自己的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在他们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只能以书信来表达情感,甚至各自走进婚姻连书信都不能有,他们就惟能用思念和回忆来维系自己的爱情,这是何等的艰难却又是何等的感人。物欲横流的今天,不知还有没有如此感人的故事。

半生缘读后感3

  提起笔,又放下;思绪许久,居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因为太喜欢张爱玲了,她的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复地看,可却是头一回有勇气来记自己读她作品之后的感觉,好想写好它——至少还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说实话,写她的作品的读后感真的挺难——尽管,这是我反复地看、最为钟意的一部《半生缘》。

  曾经不止一次向周围的好友诉说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我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是十分注重情调的,特别是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在一个阴阴的雨天,拉上窗帘,打开昏黄的台灯,独自依靠在大沙发上,一边享受浓浓的咖啡,一边捧读《半生缘》。感觉真不错,会让我更快地融入这本小说,心都慢慢地跟着坠入、下沉,有时合上书居然无法很快恢复。因为,书的整个底色是:荒凉——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但,这确是我喜欢的味道!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20_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20_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荒凉划过心灵时是痛苦,变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半生缘读后感3篇 半生缘读后感400相关文章:

《半生缘》读后感_《半生缘》读书心得3篇 半生缘简介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