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读后感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3-08-29 16:29: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论人的成长》读后感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1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自以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座位按高矮个排序坐好定期轮换、课代表由学生和任课老师自由结合,就是在布置完学校的任务后,也忘不了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当读完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后,感觉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还相距甚远。

  卡尔·罗杰斯认为: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回想自己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其中有多少是学生主动的?很多时候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行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实,前半学期做的相对好一些,大多数时候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生活。后半学期,也就是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学习。这与我的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有关,看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心中甚是着急,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现在看看,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求更换走廊内的文化展板,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邀请大胖来帮忙。大胖甚是高兴,忙的不亦乐乎。二胖等同学看出了好事,纷纷过来帮忙粘贴。他们从没有过的认真、仔细、规范,比我要求的强多了。并且他们还主动负责了“售后服务”,只要是有一点点破损,便及时维护。

  平时大胖上课老是害困,叫也叫不醒,下课比谁都精神,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谁成想,五大三粗的身材,一百多公斤的体重,竟是心灵手巧之人,手工、粘贴样样在行。

  二胖人缘不太好,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是打闹,还时不时地欺负小同学,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害群之马”。但他对小动物却情有独钟,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开辟成了动物园:乌龟、青蛙、鸽子、蛐蛐、金鱼、各种小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养不到。在校园内,也时不时地捉个蟋蟀、找个蝎子,天知道,这些小动物他是从哪儿找到的。有一天还制作了一个蝎子标本,说是要送给我炒炒吃,被我婉言谢绝了。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生命系统不只存在一种倾向,它是整个宇宙蕴含的更强的形成倾向的一部分。这在任何水平中都会存在。”只要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是惊人的,往往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感悟到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想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小不懂事,分不出好坏,真是大错特错的。别说初中生这个年龄,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分辨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接纳、关心、重视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很是顽劣,不讨人喜欢。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凭一己喜好而区别对待学生。无论学生以何种状态出现,教师都应该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只有接纳、关心、重视,积极地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三、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理解问题,要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积极的体察式倾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才会有真正地效果。

  积极成长的氛围会使学生成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学生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2

  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小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因为生病都去世了,老太太天天以泪洗面,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之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皱巴巴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势很好,雨水也正好。眼看着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脑海里想到主人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一直不停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之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小河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咳嗽声,停在河里的小船上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很轻微的声音叫着妈妈,可是他病情太严重了,根本发不出很大的声音。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非常的口渴,很想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之后,稻草人又被一位妇女的哭声给吓了一跳,原来她把家里的一切都输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已经无路可走了,只能选择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最后,稻草人倒了!并不是因为他害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所具有的品质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3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这句话写在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的封面,也是瞬间击中我心灵的一句话。

  《论人的成长》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晚年的代表作。书中通过他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从4个部分论述了他的看法和观点,从个人到团体,从当下到未来。因为是心理学专著,难免会有些术语晦涩难懂,但整本书总体看来,真诚坦率,处处透露出智慧,字里行间是作者的诚实与坦白。

  什么是成长?成长其实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将点点滴滴记下那些快乐,那些烦恼……最后订成书札,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成长。

  卡尔·罗杰斯。在这本书中尤其强调了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宣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而我也不例外。

  一、与自己真诚沟通,学会与那些不好的过去和解。

  小时候总觉得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自己工作当上妈妈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我长大了很多。

  小时候遇见的事情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还10岁的时候家里用塑料布养了一个小棚养地瓜秧苗,这样春天可以拿来卖,那是青黄不接时,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收入,父亲和母亲非常用心打理。那天意外发生了邻居家的牛跑到我们家,把塑料棚踩了好几个大窟窿,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害怕极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锁上门下地去找父母,母亲急忙和我回家帮她推开门的那一场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

  她生气又着急,回手就给了我一巴掌,口中一边责怪我,一边不停的打我,我一边哭一边解释,可是巴掌还是落在我身上?我放弃了解释,任由泪水滑落下来,最后母亲坐在我面前也落下了眼泪,10岁的我不知该怎么办,一头牛我又怎么能去控制?这成了我心底永远的伤痛,我多么希望母亲回身抱住无助的我,告诉我,不是我的问题,我那么小,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

  但我自己做了母亲,我发誓一定不会重复母亲的做法,于是买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学着如何做一个新手妈妈,我用最大的耐心迎接我的宝贝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懂的但是我们共同成长,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知道那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会学着蹲下来倾听儿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接纳他的坏脾气,轻轻拥抱他,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在他的身边,还好,儿子长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少年。

  而我也不再纠结那些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慢慢学会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母亲打我并不是不爱我,而是她自己面对那样的状况也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学着和解,放过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完全接纳自己,让自己慢慢成长

  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我也一样,偶尔我会无缘无故的烦恼,此时我会把自己的坏脾气发到自己亲切的人人身上,惹得周围的人也不愉快,偶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可以陪你到老,你要学会与自己相处。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很多事情不再纠结,学会与自己相处,坦然面对,让自己的坏情绪慢慢消化。那个曾经。无助哭泣的孩子,我在心底轻轻的拥抱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亲近她接受她不逃避,就像罗杰斯那样坦诚。

  懂得这些,也让我在育儿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不会拿放大镜去看儿子身上的缺点,不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他就是他,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孩子。我感谢他成为我的孩子,他的成长也让我慢慢成长。而我与他的沟通,也不仅仅是言语的回应,伴随着深入的倾听,我们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他会在我情绪不好时,默默的陪伴着我。

  全心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这个想法让我与儿子的相处越来越好。每天。他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与我聊天,内容有天文、地理、与同学相处的小趣事,与老师如何斗智斗勇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看他有一个闷葫芦变成一个健谈的小伙,我的心里一片自豪,他的变化更让我重拾初心,想着这个小生命出来是我的心愿,是希望他快乐的成长,他的成长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

  三、摘下面具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以一种戴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们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只有真心与他人沟通,卸下心中的城防,让人认识真正的你,理解你与你共情,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看过太多的人戴着面具去生活,人前一后背后一套,这样的人活着很累,也让周围的人活得很累,被人深度理解或深度理解别人,都是令人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为每一个他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让朋友心中不愿说出口的秘密,成为他帮助朋友的理由,而帮助朋友也让自己成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影子随行,看似黑暗的影子,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借助影子说出的自己的内心,请别人来帮助自己,那些影子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在小孩啊。

  摘下面具,赶走黑暗,做真正的自己,学会爱自己。成长就是一条缓缓地溪流,在你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走出很远很远。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即使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放开焦虑,接受那些挫败的过往,坦然去面对,其实你已经长大,拥有了强大的内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4

  一、关于自己

  拿到书就看到封面有这么一句话,“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其实挺打动我的,我觉得我心里非常赞同这句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到处都充斥着呼吁“做自己”的口号。好像每个人都是无奈地扮演着不是自己的角色。曾几何时我也是那么认为,觉得自己的角色都不是真实的自己。可后来慢慢知道那是极大的误区,接纳自己,又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成为自己。这句话给到我的提醒是:我都那么渴望做自己,我身边的人也一样。我的家人、孩子、朋友、同事……我应该允许别人做他自己,尤其是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我不该让她们成为我渴望的样子,而应该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渴望的样子。我相信没有谁会天性渴望自己是“差的”“不好的”。不能让我的期待束缚了他们的成长。正如作者所言,允许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有不同想法、目的和价值观,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成为与我完全不同的人,成就他的自由发展。不能借由爱的名义控制他。二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努力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有缺点有不好的情绪,但要接纳那时候真实的自己,尽力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二、关于沟通

  在本章中,作者讲述了沟通的技巧:

  1、细心倾听的能力

  真正的倾听是能听见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能够与他达到共鸣。倾听不是给对方建议,不是附带评价,或者尝试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认真的倾听就足以给别人带来温暖和美好了。别人会觉得“谢天谢地,真的有人懂我了,有人体会到我的感受了”

  2、被人倾听的喜悦

  当自己体验到恐惧、内疚、绝望、迷惘等情绪时,有人真正倾听你,没有想改造你,自己就能够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很多不可解决的事情得到了解决,很多看起来不能解释的困惑也变得清晰。所以在被认真倾听的时候是非常愉悦的!

  3、做更真实的自己的能力

  真实真诚的做自己,也是和别人良好沟通的前提。真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用恰当的方式疏解,若是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感,会的以扭曲的、带有攻击性或伤人的方式爆发。

  4、更加自由的给予和接受爱

  爱别人要像喜欢落日一样,不是因为它是我们控制的样子而喜欢它,而是喜欢它本来的样子。重视和喜爱一个人,是充满欣赏的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在一个团体中,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关怀的人。

  三、关于死亡

  对于死亡一直是我忌讳谈论的人生课题,好像一说出来就真的会沾染晦气。我一直认为我就是惧怕死亡。但作者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害怕死亡,直到真正的死亡来临的时候。在关于死亡这一章里,作者似乎和中国“轮回转世”的观点相同。他说: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连续而永恒的,偶尔会投胎成人。其实看到这一句我想选择相信的,似乎这样,对未知的死亡就少了许多恐惧。好像生命的终点仅仅只是对肉身的告别,它只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却可能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就像小溪流向大河,大河流向海洋。不是小溪的结束,而是大河的开始。作者还有一个观点:生命是跌宕起伏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让我想起田维在《花田半亩》中的句子:生命是跌撞的曲折, 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 归于雨露, 这世界上不再有我, 却又无处不是我。

  四、关于现实

  读了本章,小结几句话

  1、你所认为的“现实”就一定是真实的现实吗?

  2、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现实

  3、世界之大未知的太多,不急于肯定自己的认知,因为自己的认知未必是真知。

  4、包容观点“与众不同”的人,也许他们看似荒谬的想法才是真的,正确的。

  小结:无论身为什么角色,我想都需要了解一点心理学,不仅有助于妥善安放自己所有的情绪情感,也有助于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要知道精神上的病痛并不比身体上的病痛轻松。希望我们每个人既有自愈的能力,又有治愈别人的能力。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5

  《论人的成长》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从个人到团体,从眼下到未来,论述了罗杰斯的看法和观点。

  在文中,罗杰斯经常坦承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隐私,有时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后夫妻关系的疏远。这种坦诚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别人的好感,是罗杰斯最厉害的杀手锏。这就好像一个人对你全不防备,你有什么必要与之为敌呢?罗杰斯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交流,坦诚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赖和交流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份坦诚是他贯彻这个观点的最好利器。现代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冷漠与隔阂,所以罗杰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绝非侥幸。按说心理学实践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但是罗杰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后期能够组织不同国家、参加人数多达几百人的活动,仍然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获,实属不易。

  这本书还对人本主义在教育,企业,政治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有精彩的阐述和预言。比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而转变成资源提供者,一个完整的人的榜样,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自己的内心需要为中心的。对于教育领域内容,罗杰斯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反对“脖子以上的学习”,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学习”,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经验的成分——谨慎、自我修养、自信等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意义,体现了他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最初关怀,也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通过对《论人的成长》阅读,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找到了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总是错过,总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没有感觉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来我有着孤独的模样,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是要培养独立的自我,用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面对生活,不断调整情绪和心态,做不孤独的自我。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