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左右)

时间:2023-09-10 11:51: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左右),以供参考。

《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左右)

《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我家有一本《成语故事》,其中《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挫败了赵国的阴谋,完璧归赵立了功,在渑池会上,逼迫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可大将军廉颇居功之傲,很不服气,扬言如果遇到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读到这,我想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还怕你廉颇。谁知蔺相如知道这信,就请病不上朝,避开廉颇,免得和她见面。

  有一次他坐车出去,遇上廉颇,就赶忙叫车夫往回赶,我有点不解,为什么他不去告廉颇,当我读到我所以背着廉颇将军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一下子明白了许多,蔺相如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原来是为了赵国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的思想是多么可贵呀。想到这里,我的脸红了。

  我有时为了一丁小事,就不能顾全大局,这种狭隘的思想真不好。记得有一次上课,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后面的同学踢到我的椅子,我竟然忘了这是上课,回头就冲着那人说,你踢我椅子干嘛?他轻声说,对不起。我想他说对不起就完事了,我踢他的椅子才算了事。这样一来,既打断老师上课,又打断同学思维可当时我没有想到这些,课后老师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的说,是他先踢我的。

  蔺相如与廉颇的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种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以后如果在和同学发生矛盾,我要多想想集体,只要对集体不利,自己就不会去做。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要求自己做个像蔺相如那样顾全大局,得理也会饶人的人。

《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也了解了很多成语的特点。

  (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例如“五谷丰登”、“青黄不接”就透露出中华民族农耕经济的社会特征;

  (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说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罪犯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四)意蕴含蓄,富于哲理。大多数成语在结构三都具有二重性,即故事层和意义层。

  (五)易学易记,便于诵读。

  当我读完这本之后,让我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读后感3

  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本《成语故事》,通过简单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成语,成语言简意赅,深刻隽永。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大事理,学习知识。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代学者匡衡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囊莹映雪讲的是晋代有个叫车胤和孙康的人,因家境贫穷没有灯,把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用其发出光束当灯来读书。

  水滴石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将厚厚的石板滴穿。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叫锲而不舍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苟子的《劝学》一文,其中一段写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弃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段,但是如果不听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成功。这些成语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语海洋中的几朵奇葩。通过阅读,让我感悟到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学习和读书同时也是件很刻苦的事。自古瓜儿苦后甜。我们从中就应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学习,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学校上要灵活运用,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东施效颦,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些古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才会有辉煌的明天。

《成语故事》读后感4

  从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就帮我买了很多的故事书,有《三毛流浪记》、《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成语故事》。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都捧着《成语故事》,对着每一个字上的音节,慢慢地看着其中一个个成语小故事,从中学到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在《开学第一课》里,有一位老师说过,每一个汉字的后面都有一个历史,都有一个来源。那么我想每一个成语的后面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在《成语故事》里,每一个好长的故事,我们的祖先只用四个字或八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比如“九牛一毛”、“拔苗助长”、“叶公好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且每一个中国人看了、听了都明白它们的意思,真是太神奇了。同时,每一个成语包含的内容都是我们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教导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成语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磨杵成针”这个故事了。故事里讲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乘老师不在书屋,偷偷跑到山下的小河边玩,正好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她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激励下用功读书,最终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诗仙”。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那么无论做什么事就都会取得成功。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组成的成语,背后却闪耀着我们的祖先无穷的智慧,启迪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激励着我要读更多的好书,让它们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成语故事》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它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技艺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时候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连闭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体,这可是他练了几十年才到的境界。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过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让我能掌握成语的涵义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成语。我以后还要多读这类书,让我学有掌握更多的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精选》里的一个成语,名叫《守株待兔》。这个成语主要是讲 一位懒惰的农夫想不劳而获的故事。

  这个农夫每天都要去田里种菜。有一天,一只野兔突然从森林中惊慌失措地飞奔出来,一头撞到田旁的一棵树桩上,了。因此,农夫一家就在晚上美餐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再也不在田里干活了,而是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下一只撞的兔子。结果,田地里的野草越长越高,庄稼都了,而农夫也再没有等到撞的兔子了。

  看完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想这个农夫也太傻了。他也不想一下,如果几十年之后一直都没有兔子撞,那他不就会饿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这次只是一次碰巧的现象,不是每只兔子都会往树上撞的。如果农夫还像以前一样每天都辛勤劳动,那么,他就会有很多粮食吃。

  我还联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那些乞丐。他们有些看上去也不傻,又有手,又有脚,但是他们却在大街上向过往的行人要钱,这些就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实他们可以去餐厅洗碗或是去搬运东西,这些工作总好过他们去低声下气的乞讨吧!他们就是不想劳动,而又想有得吃,有得穿。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凡事不能靠碰运气,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

《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左右)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读后感7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11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简短

成语故事读后感精品12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精华7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合集6篇)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6篇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四年级

成语故事读后感12篇(《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3篇(成语故事大全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12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大全

成语故事读后感作文6优秀3篇 读《成语故事》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