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后感4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3-09-11 16:16: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教育读后感4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教育读后感4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1

  坦白地说,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了解什么是教育;当认真读完后,我很羞愧,现在才对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则是我对这本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有关教育的种种。这本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为了达到这种教育,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谈谈学生,学生本人必须有为自己而学的意识,尤其是大学,它要求具有无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认知才成为可能。可如今,“人们习惯快速地浏览,喜欢看简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沉思和反省的对象,而是那些人们即刻知道转背又忘的东西”。学习是自己的,我们大学生学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谁要是只知道结果,而不知推导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堆死知识。”

  接着谈谈教师,作者认为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最受欢迎。小学教育则要求基础教育,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基础教育,树立百年树人的观念。教育与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明确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区别。对待学生,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动机。

  还有就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人不经推敲,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各学校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展开激战,为追求升学率而采用应试教育,嘴上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有权威,而当权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会好,只有当权威和自由完美统一时才可以,而这只出现在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倾向于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学到教育的真正内涵,许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学到了肤浅、皮毛的东西”。是的,这一点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我也只是浅尝辄止,为此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想我应该重视学习,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记硬学了。

  而要做到这点,按书上所说,我们应该去学习历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给了我们参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能寻求答案。“割断历史,从一个空洞的人的观念里是不可能产出新的人道主义的。”作者就主张把中国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义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发展成为带有各种不同历史背景的一种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义。缺少历史,人无异于野蛮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记得有一位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给孩子们倾听音乐,让他们安静下来,心静了学习就容易了。我们也需要时常净化自己的灵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当下我们的教育也在经历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这个原因罢!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质,渐渐的为技能训练占优势,为实用占优势,到最后我们得到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怜的发达的专业技巧。教育的不成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会在以后的几十年显现并一直要影响很久,等到那时候我们才有所行动则太迟了!

  但我们必须清楚教育并非万能,也并非无用。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我们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对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想,我知道关于教育,不是仅看一本书就能通透理解这个名词的,作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教育者,更应该多涉猎此方面的书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教育读后感2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从书名感觉它一定是最真实、最基础、最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书。

  《回归真教育》总共五辑。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收录了梁老师的十四篇教育随笔。这些随笔,似乎应该与梁老师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记录的是他对那些微弱的、容易受伤的孩子的一种悲悯情怀。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第二辑,“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总共21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宣传口号,他感受到了当今教育的拥挤与倾轧,冷静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21篇关于教师成长的随笔。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与梁老师的倾心相交似乎是源于共同的经历。他和我一样,都是在最贫瘠的村办中小学开始的起始教育,也和我一样有很长一段的农村教育经历,我们成长的土壤一样没有营养。同样的草根生长模式,让我们都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感受。只不过,他对教育的理解要比我灵敏的多,从他文章中的那些贴切的故事来看,他应该有着极其深厚的阅读。这些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他的教育灵魂,帮助他在借鉴与反思中完成了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本身就是教师成长的最好注解——回到原点,寻找教育的根基。

  第四辑,寻找高效管理的标牌,21篇随笔涉及学校管理的细节和姿态。从一位校长在校园内随手乱扔烟头,梁老师想到了更多的“烟头”:校长的口头禅,对学生问候的熟视无睹,无意间对学生的失约……并进而想到了学校管理,发出了“切莫让‘烟头’烧毁了教育”的告诫。教育无小事,学校的管理并不在于那些鸿篇巨著的管理制度上,校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最好的管理。这就是梁老师的独特之处,从细微之处,他可以发现大教育,而这些大教育似乎都隐含在某些不需要言说的朴素之中,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回到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打磨。

  第五辑,向上的`种子成就魅力教师,仍然是21篇随笔。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写到了他对一些大教育家教育理念的追随和解读。无论是陶行知,还是陈寅格,都给作者以教育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恰是梁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教育观:无论大师,还是匍匐于教育实践的普通教师,都需要守住朴素的教育心,对教育的真实心怀敬畏。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点,众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么定统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我却不得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为寻找一个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其中包含把学生划三六九等吗?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是不是等级,然而把学生划三六九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呢?学生成绩,照这样算,部分孩子将永远是……

教育读后感3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教育书籍读后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以下简称)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教育读后感4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很多孩子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教学。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教育读后感4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8篇(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7篇

教育专著读后感3篇(教育教学专著推荐)

爱的教育读后感8篇

写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以上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9篇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300字左右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5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7篇(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