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后感6篇

时间:2023-11-03 10:32: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马克思读后感6篇,供大家阅读。

马克思读后感6篇

马克思读后感1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但鲜少有人知道他伟大在哪里。读了《马克思与世界》后,让我对他和他的著作有些感触。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个人的空间中走向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定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不如改变世界。

  说到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人觉得是个宏观的话题,其实说通俗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的价值在哪里的思考。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满足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生理需要;比较充足的精神生活,满足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某一方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不是单一的生理,心理和伦理,而是统一的东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现实的诱惑和考验,我们要懂得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能度过有价值意义的人生。

  从价值观本身来说,马克思认为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的说就是社会到底要什么、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每个人的价值观看似是随意的,但是深层次隐藏着对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在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要以社会环境为前提,树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就是希望有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服务未来人民群众。

马克思读后感2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优渥,却选择站在贫苦人民身旁呐喊发声,为此,他不惜失去优越阔绰的生活四处流浪,饱受贫苦和病痛之苦。他的名字虽早已如雷贯耳,但他的平生往事我却知之甚少,生在中国,他对我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的确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动荡的19世纪,有着标志的浓密大胡子,他目光如炬、身形魁梧,他博学多才著述无数,他仅对一人一见钟情从而一往情深,他以不屈的意志奔波劳碌了一生,为全世界人民留下最美丽的名字——马克思主义。不管支持与否,你都离不开他,你会发现万物不离本,大道日用而不知。

  他也曾年少轻狂,优越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让他拥有成为“富二代”的先天条件。刚进入大学的马克思,就像解开禁锢的囚鸟,放飞自我,打架斗殴、聚会玩乐好不痛快,并且迷恋上浪漫主义文学,不断写情书追求他的青梅竹马——燕妮,也就是后来陪伴他一生的妻子。但燕妮却没有被这样的`马克思所打动,她所喜欢的卡尔,应当活于真正的现实中。

  在父亲和爱人的叮咛下,让马克思意识到自己在完成理想的道路上偏航了,如此下去,那个中学时代就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就要消失不见了,由此,马克思的“学霸”之路就此开启。

  青年马克思的觉醒,成就了之后的他。之后的他,经历了亲人至爱的生老病死,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窘境,感受了国家社会的压迫,感受了全世界穷苦人民的苦痛。他的笔下,诞生了多少影响全人类思想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这其中,便包括了中国。

  如果马克思还活在今天,他会看到,曾经被他宣判死刑的中国,如今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梦”,不断奋进新征程,在世界之林上焕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

马克思读后感3

  在家放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抽出一些时间零星的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传》的部分内容,而之后的内容也只是大致的浏览了一部分。整个过程虽是走马观花,且过程极为枯燥,但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总之整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旅行,但也有苦中作乐,也是回味无穷。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一生的坎坷,仔细想想我平常碰到倒霉事情总是喜欢抱怨,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却在坎坷中坚持追寻着自己的真理,他的那种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惊,还有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每个伟人特有的,时代将改革的力量交给了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惊天才华,更是他们敢于面对地狱的勇气,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

  我挺喜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选择》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话,那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的自由时间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严管。面对安逸的氛围,自由的气氛,原本心怀梦想的我们也之间变得懒散起来,同时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变得迷茫。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大学四年后我又将何去何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也感受到了危机,再不去努力,再不去奋斗,我的人生将走向毁灭。

  虽然没有读完全部的《马克思传》,也没能理解透彻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理想,但却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思想上也得到了一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艰难坎坷的一生,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多了一些理解。所以《马克思传》,这本记载着伟人传奇人生的书籍,值得我们去看,虽然这本书有点枯燥和深奥,但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你会喜欢上它的。

马克思读后感4

  自然本身给社会划分了大的范围,赋予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权利。但自然本身不停变化,所以它的范围不停改变,对于存在于此的人们来说,这件事却并不是彰明昭著,昭然若揭的。自然天生就给人行权限制了条件——严肃思考。然而人不是天生就明白完成这件事情的手段,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的变化,人终于尝试掌握精神,意识和以此严肃思考的方法。

  这是人比其他物种优越的所在,然而,却也会将人引向毁灭,我们无法明确地得知自然变化的速度和规律,无法清晰地理解自然动荡的强度,无法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像在一口深井中的青蛙,上方还有无尽螺旋的楼梯。我们怎么样才能弄清楚哪些未解的谜团?怎么样才能那些支持我们的思想和理论、精神与意志,有没有在自然的变幻中淘汰?如何确保那些我们引经据典,引以为傲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心中的一腔热诚,或是我们以为是热诚的东西?我们的灵感须臾而生,处在变化之中,面对周遭的变化却又无法察觉。

  我们从客观和伟人的一生中不停的为自己的'大脑添加营养,我们可以模糊的总结道:“马克思忘我的,执着的,高效率和专注的精神贯彻他的一生,我们感受到他个人的伟大人格,初步认识到他的思想理论。”

  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感受就像是听到从前流行的歌曲旋律一样,“那时候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但是20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评价,让我们把“如今自然和社会面临的课题变化速度太快。”这种显而易见的粗浅的道理上划一道横线,写下这样一句话:

  “现在,社会的发展者们已经开始发展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业务。”

  马克思懂得这个道理,他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握住了自然赋予的权利。我感到不安,对自己面对这场变化无感觉,不自知,不思考,不行动,至今从未想到从中脱身而惊讶。

  德文‘aufheben’,中文译为扬弃,抱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无穷无尽的变化,这样人才不会被自己的妄自菲薄所毁灭,抱着充沛的热情去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的错误将不会使我们自身受到惩罚,面对望不到头的自然,我们才可以醉心于天空的湛蓝,一直不停的前进下去。

马克思读后感5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读后感6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不仅还原了19世纪的欧洲历史,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一个普通人的马克思,和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 马克思。除此之外,作者还关联性加入了拿破仑三世、俾斯麦、亚当? 斯密以及达尔文以及其他大量马克思同时代人的事迹,更是使得本书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传记,生动记录了19世纪欧洲这一纷乱的时代风云。 毕竟从小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所以卡尔? 马克思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就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存在着。以至于到后来因其产生的各种考试,让每个人想到马克思就非常头疼。现在已经没有考试了再想想这个,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每当人们回忆或哀悼一个伟人的时,总是喜欢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烘托伟人。就好像在一个普通矮小的人前面打上一束强光,使这个人的影子看起来无比的高大和和伟岸,就好像伟人不是父精母血、娘生爹养的.一样。我们自然对其就没有兴趣了,因为没有任何可借鉴意义。

  其实伟人的伟大,在于其思想和贡献,他们在生活和生理中与普通人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不管他是多么的牛叉,都是要亲自吃饭、睡觉和过日子的。因此除了考试外,闲暇之余看下真正的马克思是什么样子,或许也不失为了解卡尔? 马克思的一个好方法。 现在再看卡尔? 马克思,深深觉得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军队,也没有强权,仅仅只是凭借着思想,就可以将20世纪搅得天翻地覆,着实是刁到不行啊!不过用思想影响社会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孔子可以整整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史。那这些对于我们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呢?答案当然是也可以,只有小心不被查水表就行了。

  之前在豆瓣看到一个人说起思想无用论,说不论我们怎么努力,还不如老老实实去搬砖来得实在。这句话无可厚非,确实现在投入庞大的教育成本,最后置换来的可能只是相对较低的回报,有时候甚至还会根本就找不到事做。最后造成大家对思想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确实是十分头疼啊!

马克思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马克思靠谱》 读后感3篇(马克思经典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2篇 寻访马克思的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3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大学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范文3篇 马克思和恩格斯文集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3篇 读《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范文3篇(资本论读后感1)

关于马克思什么书_黑格尔法哲学读后感2篇(读黑格尔法哲学有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4篇

马克思主义名著读后感3篇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