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6篇(描写拉萨的天空)

时间:2022-10-16 12:31: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6篇(描写拉萨的天空),供大家赏析。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6篇(描写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2

  1

  作者:佚名????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0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七课《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但所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看课题质疑。学生围绕着拉萨、天空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有不少是值得研究的,例如:为什么不写西藏的其他地方,而只写拉萨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为什么那么美呢,我们的天也很蓝,为什么不像拉萨的天那么透亮呢?从这些提问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直指美的核心所在。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聊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查找资料,自己试着解决想了解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初读过后,我期待着第二天的语文课。

  课文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第二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

  一、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我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里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

  本堂课还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最后又一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自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论坛

  提供? 张英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3

《拉萨的天空》的说课稿范例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送审稿)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学习目标分析

  a、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b、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环境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所以教师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进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情境中。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地体验与感悟。

  二、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观看一组电子幻灯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引领他们去简单了解有关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

  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学生先画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最后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三、结束语:

  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美!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4

  读完《拉萨的天空》,仿佛置身于文中的圣地。那湛蓝的天空,明洁的拉萨河畔绿草地令我感到一份和平与安详。

  掬一捧蓝天洗脸,使人们洗净以前动乱给人们留在脸上的伤痕人们能碰到蓝天的说话声,仿佛告诉多一个人西藏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成历史的多件如今在文中如诗画的描写介绍中早已被冲津。我爱文中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5

  一、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二、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对于词语教学,本册教材第二课介绍了“无字词典”。在本课的生词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了“无字词典”的理念。课文中一些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就可以利用了课件中的图片去理解。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6

  拉萨的天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7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课件出示)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理解了哪些词语?

  2、我学会了什么句子的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勇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3、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认为这段中的哪个词用的好?

(2)我认为这段中的哪句话值得我多读几遍?

(3)我想知道拉萨的天空“妙”在哪?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2、(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吧。

(课件出示视频)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的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著名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八、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九、作业设计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

  仿写: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拉萨天空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的蓝和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和壮丽,从而产生对拉萨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拉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湛蓝、透亮、蓝晶晶、明净、纯洁

  3、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拉萨,感受拉萨天空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结合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学习其中夸张的修辞,体会人们距离天空之近。

  3、演一演“掬一捧蓝天洗脸”的动作,理解“掬”的动作以及蓝天的干净,强调用了比喻的修辞。

  4、解释“映衬”和“对照”,通过出示图片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这么美的地方同学们来了以后舍得离开吗?作者来了以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重点理解“神往”、“仅仅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3、理解作者通过写看到天空以后的感受来衬托天空的美丽。侧面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拉萨的天空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三)学习第四段

  1、介绍布达拉宫,出示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蓝天下的布达拉宫更加雄伟壮丽。

  2、学会用“不管……总是……”造句。

(四)学习第五段

  1、讲解: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是大家都来朝拜的地方,所以神圣。

  2、理解段落中的比喻句。

  三、小结

  说一说,你喜欢拉萨的天空吗?为什么喜欢?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词语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9

  拉萨的天空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的描写以及对朝圣者的描写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以及朝圣者的描写体会

  本文蕴涵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点拨主要教具

  1直接描写拉萨天空“蓝”

  2景物衬托朝拜少年:象征汉、藏友好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拉萨的'天空》,拉萨那种独特的高原之美让美一个藏族儿女为之眷恋,也让没到过那里的人为之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王宗仁的〈拉萨的天空〉,看看这位在青藏高原生活多年的作家怎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拉萨。二学生朗读、思考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讨论明确:主要描写了拉萨的天空,突出了它的蓝直接描写:

  1象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比喻)

  2纯粹的淋漓尽致、无拘无束3净蓝净蓝的发亮

  4可以发出声音(听觉),把你的视线凝结景物衬托:1白云2草地3布达拉宫4拉萨城三

  作者在描写蓝天时,提到了拉萨著名的景观――布达拉宫,两者互相映衬,(展示图片),说一说有关布达拉宫或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信仰的方式,藏族人民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呢?――朝拜展示朝拜的图片(简介朝拜的过程)讨论:文章由描写天空笔锋一转,找出文章中对朝拜路上虔诚的信徒的描写,并说说这群朝拜者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第四段的描写,是一个少年,表现不同,目的不同。含义:他心中想着汉藏民族友好的神圣使者――文成公主,按时着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永远藏在藏族人民心中,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0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1

  有一个梦想,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拉萨。那里有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是我心中的圣城,那里是另一个世界。

  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站在布达拉宫前,阎王深邃的天空,感受赤裸的阳光和那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的虔诚,然后躺在草地上,呆望那看似逍遥却心怀天下的雄鹰,接受心灵的洗礼。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那里的蓝天有白云和拉萨草地的映衬,显得拉萨的天空就更美,更蓝了,那里还有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那块圣地的窗帘,那美丽的天空,真的令我神往,等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到那片神圣的土地上,去欣赏拉萨那美丽的风景。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2

  今天,我们学习了《拉萨的天空》一课。那美丽的`拉萨让我神往:辽阔宽广,一望无边。然而最吸引我的是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

  这让我想起民五台山的天空。那里的天空也象洗过一样,蓝得可以挤出水来,亮得可以照出人影来。站在高高的山头,竟然感觉离天空更远,放声高喊,却也迟迟听不到回音,真是“天高云淡”呀!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常常下小雨,伞也得时常带着。而拉萨却是有名的“日光城”,常常是晴空万里。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

  3、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4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学习目标

  1、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语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出示图片时,师述:瞧,这是著名的八廓街,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这是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规模宏大。纳米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哲蚌寺,西藏最大的寺庙。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在拉萨的西郊。藏王陵位于拉萨市东南,方圆达3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幅是布达拉宫,它是西藏最宝贵的宗教和文化宝库,它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仰望拉萨与别处不同的天空。揭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3、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4、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的天空

  三、精读课文,体会美

(一)学习第1段。

  1、书上是怎样写拉萨的天空的?(出示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齐读句子

  2、“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那“透亮”是什么意思呢?“蓝宝石”是怎样的?

  3、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该多透亮、多湛蓝啊!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瞧,(图片)天空多么湛蓝,多么透亮啊!大家一起将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这句话。

  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外,还纯净、明洁呢。

(二)学习第2段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三)学习第3段

  过渡:拉萨的天空又湛蓝,又透亮,又纯净,又明洁,美得无法形容,面对这么湛蓝的天空,这么神秘的天空,你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第三节)谁能读出你的所思所想?指名读,男生读

(四)学习第4段

  过渡: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同时,布达拉宫也带着神秘得色彩向大家走来了。

(1)出示课件:(布达拉宫)

(2)课文是怎么写的?请同学读一读第四段

(3)望着蓝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的布达拉宫,你想说些什么呢?

(4)那我们一起来用朗读告诉拉萨吧,齐读第4节。

  过渡: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了一句话请看第五段。

(五)学习第五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第五自然段。学着用比喻句。

(1)那句话你感觉写的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句子)

(2)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房间里)

(3)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4)找找文中还有哪句也是这样的句子?

(5)想想看,蓝天还像什么呢?请你学着这样子,说说句子吧!

  小朋友们说得真棒!你看,我们也能写出美妙的句子,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能做到。

  四、诵读课文,传达美

  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五、朗诵诗歌《在拉萨湛蓝的天空下》

  拉萨的天空确实很美,蓝得让人神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也吸引了许多的文人,老师想给他们介绍一首诗,题目是《在拉萨湛蓝的天空下》,师朗诵诗歌。

  六、作业

  美丽的拉萨让人神往,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在班中进行展示交流。并把自己想象中的拉萨写在日记本上。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5

  关于《拉萨的天空》说课稿

  苏教版第五册第7课“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用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已有了一些知识能力的储备:

  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合理利用背景资料,丰富课本资源

  开学发新书时,我给我班孩子布置一个作业:自己回家读读语文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标上喜欢的记号,再多读几遍,评选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我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丰富课本资源。

  这一次评选,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文是《哪吒闹海》,第二的是《三袋麦子》。第三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卧薪尝胆》和《第八次》。仔细看看这些课文内容,发现孩子们还是喜欢童话作品,对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也喜欢,优美的散文也有喜好者。但是《拉萨的天空》这课基本上没有一个孩子选。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3课时,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材料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评价。

  二、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揭题明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简单说说: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利用视频文件和老师范读课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视频,同时教师范读课文,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第四部分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了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对于词语教学,本册教材第二课介绍了“无字词典”。在本课的生词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了“无字词典”的理念。课文中一些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就可以利用了课件中的图片去理解。这时可以相机进行生字教学:本节课学习“晶”字,目的是利用“晶”字的教学,延伸了解其他品字形结构的字)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第五部分观景回味,拓展延伸

  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练习——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拉萨的天空很美,其实,我们中山的天空同样很美,下课后,请同学们去观察我们中山的天空,可以拍照片,可以拍DV,可以写,可以画,看谁能把最美的天空留下来。

  三、结束语: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6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入种字的结构。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16篇(描写拉萨的天空)相关文章: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篇(拉萨的天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