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时间:2023-07-04 20:31: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供大家赏析。

《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1

  对于这部电影,我并不陌生。在大学期间,老师曾经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通过观看《死亡诗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教育的影片,一部让人沉思的电影。当时还是学生的我,看完后对于这部电影有了自己的一番体会。现在身为老师的我,当再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有了对于这部电影更深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重点学校拥有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校旨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可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特别的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这位新英语老师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但因他的教育违背了当时的传统,孩子们的梦想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然而这位教师最终也被开除。

  影片的主要冲突是尼尔和他的父亲。尼尔梦想成为一名演员,而他的父亲却为他的人生安排好了一切,让他成为一名医生,并阻止他登台演出。他父亲是个严格、顽固的家长,而尼尔缺乏与父亲据理力争的勇气,最终他选择了死亡。尼尔的死对我来说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让我体会到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由的禁锢。

  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刻,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受老师影响的`那些孩子们也站上了桌子。我觉得这些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向老师告别,老师肯定非常欣慰。老师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思想留了下来。以后,这些孩子们也许不会再反叛,他们会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我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会很喜欢这位英语老师。他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老师。他总是很喜欢学生们叫他船长。他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激情,在课堂上,他让学生们把所谓的理论上的序言从课本上撕掉,让他们站在讲台上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让他们列队行走,从他们的走路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打破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怎样去学习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质。在影片中尼尔是一位喜欢戏剧的学生,可由于父亲的阻止,尼尔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反抗家庭。事实上,我们学生应该学着自己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可能会很不成熟。但是家长和老师应该聆听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影片中老师做的最好的就是这一点,他懂得聆听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作为老师,更应该懂得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青少年,他们可能没有理想,不自律,浮躁,叛逆。但是谁没有这样一段时光呢,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学习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引导,使他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充满理想、勇于追求理想的同时,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亲近自然,学会享受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放飞属于自己的梦想!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学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观后感3

  现代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学校各种社团的影响,这就是电影《死亡诗社》带给我的思考。

  1959 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Neil 由于坚持自己的表演梦想和父亲发生争执,但父亲并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挠,于是 Neil 在绝望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 老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学校开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 Neil ,一个大胆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有错吗,但就是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同时也有些同情 Keating 老师,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有错吗,但就是违背了威尔顿预备学院固有的风格,被大家所排斥。毫无疑问,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来选择教师,我们一定会选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中学的我们都期待大学多元的教学模式,都希望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灵活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应该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屈指可数。更多的老师都拘泥于知识本身,他们忽略了传授知识的方式,他们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兴趣,说得更严重一点,他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说中而不像在上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我们呼吁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带领我们走出课堂,用心灵去感受知识,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再说说大学的社团。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往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摇摆不定了,一些宣传者的劝说很多时候都能左右我们的意向,于是,我们就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兴趣。其实,社团应该是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的。另外,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我们也有动力坚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 Neil ,他清楚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 Keating 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亲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挠,他不惜用生命向父亲表示抗议。我佩服 Neil 的做法,但并不完全赞同,追求梦想没错,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对一门艺 术感兴趣可以暂且先把它当做业余事业,把父母为自己铺设的轨道当成主业,等到自己学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爱好,这样未尝不可,而且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许 Neil 当时理性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如果 Neil 没有选择这一条绝路, Keating 老师也不会被开除。从我的观点来看, Keating 老师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得到学校的承认,但他得到了 全体学生的认可,他把在当时来说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他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乐在其中,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典范。该为 Neil 的自杀负责的不是他,是 Neil 的父亲,是传统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Keating 老师不过是替罪羊。

  最后,我希望《死亡诗社》里面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对周围的影响,希望越来越多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在大学校园,让学生愿意主动汲取知识的甘霖,全面地认识自己,全方位地认识世界。

《死亡诗社》观后感4

  影片《死亡诗社》所讲的故事发生于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校。这是一所以高升学率和严格管理着称的学校,许多家长满怀期待地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希望他们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律师、银行家、医生、工程师等社会上层人物。

  威尔顿学校严肃刻板的教育,压抑甚至扼杀着学生的天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沦为学校教育下的顺从者。基汀老师的到来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学生沉闷无趣的学习生活,像一缕清风,给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第一节课,他通过浪漫的诗歌和参观校史楼内的旧合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事业。课堂上讲课,他要求学生把课本前面的导言全部撕掉,告诉他们学习自己思考,找寻生活的意义;他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寻找自己心中的声音;他带领学生轮流站在讲桌上,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绿茵场上,他激发学生大声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学生诗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户外活动中,他启发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步伐、步调,坚守与众不同的信仰……

  基汀老师既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还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的教育迥异于生硬的说教,或动情,或启发,或引导,或体验,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润着学生。

  曾经顺从听话的学生在基汀老师的用心引导下,学会解放自己的天性,冲破牢笼束缚,满怀激情地寻找心中所爱,努力实现火热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甚至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偷偷溜出学校,在校外很远的印第安山洞中谈诗歌,谈人生,谈理想。

  诺克斯爱上了即将订婚的女孩,碍于世俗的眼光,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心中的女神,苦恼又备受煎熬,却压抑自己不表白。老师的课对他触动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爱,给心仪的女孩打电话,热血冲动地女孩的学校送花表白,真诚邀请女孩看舞台剧表演,一步步赢得了女孩的芳心,收获了爱情。

  托德曾经是一个内向胆小的乖乖孩,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虽有作诗,但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是基汀老师鼓励他、引导他学会咆哮,找回野性,酣畅淋漓地、行云流水地抒发胸中诗意。在基汀老师的帮助下,托德终于突破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的出色表现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尼尔的父亲专横固执,早已为他规划好未来的路,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医生。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让他活得痛苦压抑。在基汀老师的影响下,他坚定地追求舞台表演之梦,努力争取到出演机会。演出大获成功,好评如潮,尼尔成就感爆棚。看到势头不对的父亲强迫儿子转学,粗暴打断他还未说出口的话。尼尔绝望至极,以死抗争,年轻的生命还未盛放就已凋零。

  尼尔的父亲悲痛欲绝,却不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要求学校进行深入调查。学校领导本来就不满基汀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便把他当作此次事件的替罪羊,逼迫他离开他所深爱的学生,及他所深爱的教育事业。

  基汀老师将要离开的时候,学生们不顾任课老师的严厉喝止,纷纷站上课桌,以老师曾经教给他们的.这样一种仪式,表达对老师的支持和敬佩,对老师离开的依恋与不舍,对学校做法的不满和抵制。基汀老师满怀感动和伤感地离开了,然而他所播下和用心守护的生命之树、自由之花已在学生的心中慢慢发芽、成长、绽放!

  影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学校古板的四大支柱“传统、纪律、荣誉、优秀”催生了学生的四大原则“嘲弄、恐怖、颓废、排泄”,其他教师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衬托出了基廷老师的特立独行与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学生由影片一开始的驯服安分到之后的张扬个性、勇于追梦,这些对比让影片的冲突明显化、激烈化,增添了影片的张力和震撼力,从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合集3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9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影片观后感大学生范文3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范文3篇 观《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五-篇3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作文3篇(死亡诗社电影感悟)

《死亡诗社》观后感9篇 死亡诗社,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合集3篇 看死亡诗社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