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精彩5篇)

时间:2023-07-20 08:50:15 观后感

  【简介】下面是会员“rzkdl81929”分享的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共5篇),供大家品鉴。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轮*,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战争中人性的美丽

——《金陵十三钗》影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占。电影一开始在茫茫烟雾中书娟和伙伴在硝烟中奔跑,路过的马车上坐着青楼的妓女,琵琶的弦断的只剩一根。。。

  影片主要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国外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

  神父约翰一开始只是一个入殓师,他来到教堂只是为了他的工作。在知道教堂里原来的神父逃走之后为了拿到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钱,所以留在了教堂。直到妓女来到教堂,由于对妓女玉墨的一见钟情,所以决定留在教堂。约翰的人物性格是在一次日军扫荡教堂的时候,将女学生施行强奸的时候,高举红色十字架的旗子,试图挽救女学生,可是并没有用,然后女学生在约翰的眼前死去。约翰有一个孩子可是已经死了,也许是看到这些13,14岁的女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开始性格大转变。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以教父的神父保护这些女学生。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她决定留下来。他几级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约翰的性格转变所带来的人格魅力也渐渐吸引玉墨。两人的爱情不再以金钱衡量,而是两颗心的距离。从索要金钱才能修理卡车,到恳求别人提供修理卡车的工具;从在教堂寻找资金,到自愿留下保护女学生;从以钱衡量爱情,到结局的真心相爱,约翰性格的转变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妓女(金陵十三钗)原本是被称为“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然而在战争期间,她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得到释放。香兰、春花和玉墨是其中的代表。

  香兰为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兵弟弟谈一首秦淮曲,不惜冒险逃出教堂。这与十三钗出场时冷漠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他们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

  春花最初泼辣地与女学生抢公用厕所,女学生拼死抵抗;最后女学生欲跳楼自尽时的相救,承诺顶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她前后与女学生互相排斥到彼此接受的转变,也是十三钗与女学生关系的转变。女学生通过相处发现十三钗不为人知的血性一面,产生好感。从不允许十三钗进入教堂、不同意共用厕所,而最后,当十三钗决定替学生赴会,学生们拿着校服递给十三钗时的那声“姐姐”,化解先前一切矛盾,证明学生对十三钗的接纳。这既可以表现学生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对特殊人群的重新认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十三钗温情的释放打动着每一个人。

  色彩上,中国士兵为炸毁日军坦克时,导演夸大式地将鲜红的鲜血喷洒于画面。红色象征着生命,此处导演用此来寓意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伟大。在李教官独自面对日军而牺牲时,教堂上空的黑白炮弹化为彩色布匹的绽放,这里是在讴歌李教官无畏牺牲的伟大,也寓意战争不仅只有黑白似的单调残酷,也有人性美好作为点亮世界的希望。

  同样,教堂里的彩色玻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十三钗首次出现于教堂时,女学生透过这面彩色的玻璃观察,寓意女学生对于十三钗的排斥;李教官为解救女学生,从对面的大楼枪击日军,击破这面玻璃,玻璃在阳光中折射出彩色,与教堂的设施环境色调做比较,玻璃的彩色显得格外显眼,反应人性的美好与释放;结尾处,学生对于十三钗的画面定格于首次见面,导演安排此处的视角由隔着玻璃,到李教官射破玻璃的那个小洞,再到十三钗完全没有玻璃的隔阂,展现于画面中央,这里是在暗喻女学生和十三钗的关系一步一步走近,也用色彩的鲜艳歌颂十三钗未为解救女学生而做出的牺牲。

《金陵十三钗》为人们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同时,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也是为唤醒当代人沉睡于钢筋水泥中的温暖人性,给予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力量,使民族更具凝聚力。

  砸破镜子,1.自卫的利器2.砸碎今天,结束

  门的特写,生命之门,地窖门,颜色,教堂(青蓝色),地窖(暖色),太阳第一次出现,玻璃,彩色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电影讲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是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玄。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篇5

  老实说吧,此刻已经很少有电能打动我了,真心打动我。虽然这次看金陵十三钗也是数度落泪,但是却不是触动心灵的那一种,而是,有些电影它就是有办法触动你的泪点,你就是木有办法不落泪。而我想要的那种由心的感动,不是仅仅眼泪不自觉的流下。因为如果是这样貌的话,我会觉得我的眼泪是被人操纵的,我控制不了的,很难解析其实,但是这种感觉你明白,就是,始终没法触动你那根弦。

  老某这次电影确实很人性化,很多人物的行为也给到很好的诠释。比如玉墨,她的13岁悲惨遭遇;比如约翰神父,他的12岁的女儿,所以他们会竭力去救那些女学生都变得理所当然了。

  但时,相比起那几个主要人物,我喜欢的还是豆蔻。豆蔻不像一般的青楼女子,她敢爱敢恨,温柔善良,怜悯。对浦生,一个像她弟弟的小战士,衍生出一种又像感情又像母爱的情愫,能够想象出来,她的弟弟必须是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才会把对弟弟的感情转移到浦生身上;应对即将死去的浦生,她温柔的抱住他,说想嫁给他、回家种田,养老母,多么善良,这样安慰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如同圣母。

  众钗之中,我以为,豆蔻和墨玉的知识涵养是比较高的,豆蔻走上青楼之路,想必也是为了家人,从她能用一根弦弹琴以及危急之中脱掉大衣的胆识看得出,她是理解过教养的,这样一个女仔,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东西,永远把别人或其他东西至于自己之上,多么难能可贵,即使是死,也死得那么轰轰烈烈,大哉,悲哉。

  年轻的豆蔻,真美。

  其他的不想多说什么了,人物都刻画得很得当,来龙去脉起码不会一头雾水,每个人按照每个人的性格做出了他们性格会做的事情,挺好,只是,我还是忘不了豆蔻的死,死得太凄凉了,最后那画面,很难忘记。

  关于南京,怎样说呢,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过去那些历史,羞于启的齿的过去,还是不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我们还是自卑,电影里面,好人还是挺好的,坏人还是挺坏的,但是,这部电影可能做了一个好开头,就是一开始会觉得妓女、教父都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最后,就是我们眼中不怎样好的人,成为了英雄。鼓掌,期望以后更多关于这种深入人性的描绘,而不是单单高大全的宣扬,这也是老谋子这部电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人性化。

  还有,不得不佩服电影镜头语言是真的没得说,动作场面也做的不错,这是一部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但是由于她切合我国,并且题材比拯救大兵瑞恩好一点,所以总体上好那么一点,期望继续加油,有一天做到一部真正深入人心的电影。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精彩5篇)相关文章:

看完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3篇 观看《金陵十三钗》有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篇(金陵十三钗观影感想)

观看《金陵十三钗》精选作文观后感3篇 看完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抗日金陵十三钗电影个人观后感4篇 金陵十三钗是抗日电影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篇(读金陵十三钗后感)

金陵十三钗历史电影观后感优选6篇(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000)

党员观战争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合集6篇(金陵十三钗观影体会)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参考模板6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抗日金陵十三钗电影个人观后感4篇 金陵十三钗影片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篇(关于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