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6篇 攀登者观后感150字

时间:2023-11-09 18:39: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攀登者》观后感6篇 攀登者观后感150字,以供参考。

《攀登者》观后感6篇 攀登者观后感150字

《攀登者》观后感1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袭来。在致敬海报中,五位演员神情坚毅、目光坚定,传递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电影《攀登者》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一段几乎尘封了60年的历史,一个关于民族尊严与捍卫家国的故事。在刚解放时期,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尼双方因为珠峰的归属问题起了争议。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当时中方提议给山峰起一个友好的名字“友谊峰”,尼方也拒绝接受,尼方坚持认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为此,国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登山队,我们要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攀登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态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观后感2

  国庆假期里和女儿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受了,既惊讶于电影院超级的音响,又惊讶于影片的内容。

  《攀登者》这部电影是以1960年我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背景,然后展开的一系列的情节内容。主要是1960年5月国家登山队登珠穆朗玛峰,中途遇到大雪崩,队长牺牲,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舍弃摄影机,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带领队友曲松林和杰布最后登顶珠穆朗玛峰,曲松林为登上峰顶脚趾冻坏。他们为自己能够登上峰顶而自豪,国家人民也为他们登上峰顶而骄傲。但是他们因为摄影机的丢失没有拍摄360度影像,国际登山队并不承认他们的壮举。之后国家困难登山队解散,三人各奔东西。方五洲下放到锅炉队,不放弃锻炼身体。回到家乡放羊群无奈的选择,而曲松林回到国家登山队,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1975年国家重新号召组织国家登山队,几个人重燃热血,全国各地招收的登山队员加紧训练,历经重重困难,最后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小时学的地理课本上,对于珠穆朗玛峰的描写,珠穆朗玛峰高发8848.13米,山顶常年积雪,温度到零下30度,含氧量极低,一般人很少能上去。但是我国国家登山队和国外登山爱好者陆续登上山顶。当时我十分不理解的是,山就在那里,它也不会动。她就在我国国境一定是我国的,为什么要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攀登呢?当时还有一个疑惑,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既然上不去,高度是怎么丈量出来的?

  这部电影给我诠释了最好的答案。当时1960年世界各国都有攀登爱好者登上珠穆朗玛峰,而我国却没有人能够完成,遭到了世界各国人的嘲笑。所以当时他们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为了测量中国高度,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执着之心,也是他们的信仰。只有我们的人登上山顶,录出影像,升起觇标,测出中国高度,才算完成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

  里面井柏然扮演的李国梁,印象深刻。他的一句台词说,你们这一代人总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担起重责,是时候把重担交给我们,让我们来分担这份责任。

  李国梁也用自己践行了他的这句话。为了保护摄影机,为了不连累队友,牺牲自己。让人不仅潸然泪下。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终于迎来最后的胜利。

  平凡中出英雄,让我们向平凡的英雄致敬!

《攀登者》观后感3

  攀登是对自身身体条件的一种磨练,是对自然高度的一种征服,是对勇往直前,无畏自然精神的一种诠释。不惧风险,认真总结,更让我们对未来生活的高山充满攀登的渴望。

  站在国庆假日的末端,看《攀登者》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遥望8848.13米的中国高度。历经千辛,中国高度得以展现,人类历史首次中国人从珠峰北坡登顶事实得以认可,中国梯也已助力百人成功登顶。处于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时间点,为坚守国家领土不容侵犯,一寸不容侵犯,中国国家登山队应运而生。面对登山队设备简陋,人员结构单一,后勤保障不足等一系列极为致命的问题,登山队队员秉着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开始了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攀登珠峰的.壮举。地形复杂,天气变幻莫测,雪崩更是时有发生,在这极端的自然条件下,中国登山队全体队员一次又一次的规避困难,勇于面对风险,终于在伤亡较大且丢失摄影机的条件下,三人成功登顶,创造了人类历史。更为珠峰北坡划为中国领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依据。但面对一留证据,二要摄影的基本国际认证惯例原则,中国攀登珠峰的事实不被西方国家认可,三位登山英雄也默默隐于人海。国家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国家奋斗而付出辛苦,甚至奉献生命的人,于是一次更为庞大,更加严谨,更具科学的攀登珠峰行动即将开始。虽人员不再单一,设备也较首次攀登有所提高,但几经周折,多次不成功,让很多人萌发退意,但气象组的成员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态度,预测还有窗口期,让大家激动不已,最后一次攀登行动,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圆梦,证实了中国人首次攀登珠峰的事实,向世界报告了中国高度,为世界留下了中国梯。

  不是所有的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也不是所有的事情可以预测的准确到位,准备的万无一失,但我不会放弃前行,更不会悲观失落,我要坚持不懈,更要无畏未知,做个勇者也要做个智者,勇攀高峰。作为教师,我站在立德育人的岗位上,所要面对的困难险阻也会有很多,比如对岗位工作内容的不理解不顺心,对生活压力的不及时排解,对心情心态的不及时调整,都会处处阻碍着我去完善工作,去提高自我。所以,我要学习攀登者精神,坚守岗位,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当然也要做生活工作的智者,全面掌控自己工作的要点难点,在工作中总结,在不顺中捋顺,这样我才会真正做到可以坚持不懈,更可以无畏未知,勇往直前。

《攀登者》观后感4

  要有攀登者日有所增月有所长的前进意志。攀登者的脚步看似慢、实则快,关键是每时每刻在往前进。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静心沉气,学会自我审视,做到日日有作为、月月有进步。古语云,“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为政者要奋发图强,经常检讨并约束自己,才能防止心智颓废放纵不拘。在面临生活的各种诱惑时,能够始终努力保持前进的“方向感”,才能养成勤政的习惯和担当的自觉,才能清楚哪些事要顺应潮流奋起直追,哪些事可以视而不见顾自前行。八小时之内兢兢业业才能术业专攻,八小时之外做到好学笃信才能常勤精进。

  要有攀登者不达目的绝不歇气松劲的耐性。“拙看似慢,实则最快。”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拙”字中蕴含的“坚持”二字。日常工作中,有的干部抱怨,“拼命去做这么琐碎的、不惹人注意的工作,没有人会称赞。”但是认真地、拼命地投身工作的人,终会精通各项工作,获得了不起的成就。就像南方的毛竹,刚种下去五年不见生长,但五年后却会在半年里长到30多米高。原因就在于不像表面上无所作为,而是把功夫用在了看不到的根系伸展上。党员干部要学习攀登者的这种耐性,在平凡工作中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在熟练中找到改革提升的出路,把准新时代工作轻缓重急脉搏。

  要有攀登者不惧岁月流逝的自知和清醒。《淮南子》有言,“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事业之成在于学习,在于连贯,在于认识和自我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天才还是平庸,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贵有恒。当下,少部分党员干部依仗自身的一些小技能、小才华,在工作中投机取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和业务的熟练,变得心疏意懒混天熬日。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离不开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艰苦奋斗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并不会因时代前进而淘汰,而一时之兴总会一衰再衰。奋不顾身的高远追求,源自看清自我的前提,就像塔尖上攀登者的慢与稳,恰恰源自内心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攀登者》观后感5

  攀登是成功了,电影却翻车了……

  一开始是抱着较大的期待去的,毕竟是国庆档这么一来头,卡司也是阵仗不小。[以下按观影时序展开评价和思考,含轻微剧透]从徐缨(章子怡饰)这个角色的回忆展开,让我有点意外,尽管这种叙述模式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据此前对这部影片的认识,叙述者为登山队员似乎更合理一些。看完我才明白,第一视角给了徐缨,八成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爱情线做铺垫……

  片子进入插叙,开始讲登山。雪山实景拍摄,场面确实震撼,运镜和特效可以说到位了,风声、冰裂开的声音、铁链崩断的声音都让人身临其境,心也跟着揪一下。(那时候觉得,蛮好蛮好)

  可是,老队长好像都还没说台词呢,就领盒饭了?!于是方五洲(吴京饰)接过重任,带领雪山F3实现首次登顶。其实片子到这里,“为捍卫领土而登山”这个主题就基本结束了,也让人很意外,毕竟此前宣发的重点都集中在这一主题,影片三分之一还没过就结束了。这就要说到叙事节奏问题了,虽然F3的生活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就情节而言,始终缺乏小高潮。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离场的冲动,这我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是没有的。那时看了看时间,放映还不到一小时。

  后来因种种原因,时隔多年又有了更多次攀登。登山队召集了新成员,方五洲依然是一员猛将(这身体素质真是好啊!)可是曲松林(张译饰)却因为第一次攀登时冻坏了脚,被切掉了半个脚掌,与接下来的登山任务无缘。

  新人物的加入,稍微丰富了一下电影的内容,但也仅止步于此。因为编剧们似乎并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群像的刻画上,角色一多每人平均戏份减少,失去了展现人物弧光的空间。靠感情戏显然不能弥补这一欠缺啊喂,可在如此有限的时长里,加塞了两对人物的感情戏,这样的人物处理真的不明智。况且正面的塑造本就容易脸谱化,英雄人物更甚。演员的演技都没有问题,实在是剧本给的空间太少了,着实可惜……但配音多处跟口型对不上,有点不太应该(不过不清楚是不是因为审查等不可抗因素,所以不妄加评判)

  综合来看,影片值得称赞的是取材和特效。但是对于取材的切入点,展现太仓促,而特效又因为对几次攀登的重复展现慢慢失去吸引力,相似的航拍、手持镜头、特写及跳切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

《攀登者》观后感6

  9月27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新浪观影团的电影《攀登者》观影活动,感谢。就着自己不专业的话语来给次部电影给予一些自己的评价,作为吴京老师的粉丝难免会有粉丝滤镜,想见谅。(不涉及剧透)

  1、首先,整个电影大部分场景在喜马拉雅山,特效逼真,令人直觉身处在冰天雪地之中,体会到风雪的冰冷和狂风的咆哮,特别是每次登山作业的时候,屏幕左下角的海拔、实时温度、风速、含氧量的字幕提示特别新颖,让观众更能体会到雪山上的气候恶劣程度和攀登的艰难。整部电影电影的景色描写镜头宏伟壮观,大气磅礴(相信以后剪刀手能收获很多空境)

  2、其次,剧情的.流畅程度尚佳,从1960年的首次登山,到之后重新组织1970年的登山队,其中的理由和国内外形势都有提及,每次突击队的行动都是前后有因。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情感经历和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线方队和徐缨的情感描写,连接着整个剧情的发展。

  3、再次,关于演员演技突破方面,对其他演员没有深入了解,看到了整个主创团队的努力,就我个人能为每位演员出演的表演动容,多次为剧情和和他们演绎的角色而流泪。特别是吴京老师饰演的方五洲队长,是整个登山队的灵魂,抱着懊恼和遗憾、和外界甚至兄弟不认同的他却带着突击队员们一次次拼命攀登着珠穆朗玛峰,跨越他心中那座难以的鸿沟,信仰和攀登精神支持着他保持冷静和热血,奋斗在一线,痛和风雪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吴京老师这次不仅在攀登作业的表现上武戏演技突出,而且在文戏方面更是有很大突破,他的哭,能让观众得以动容,每次的哭戏都很真实,能想到他饰演的方队的心中的心痛、遗憾、悲等各种情感宣泄。请泪点低的朋友们带好纸巾。

  4、最后,提及一下关于尊崇史上两次登山内容这一方面,因为自己之前做过一个《如虹》完整版饭制视频,找过这方面的纪录片素材,片中很多镜头和纪录片里角度和画面布局神似,体现了制作组特别用心,从1960到1970再到本次影片的拍摄,无不体现了攀登者们的无畏精神,承前启后,迎难而上,登顶自己心中的珠峰。每一个攀登者都是追梦人!攀登,永不止步。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献礼片。电影《攀登者》票房大卖[给你小心心]到达自己的顶峰。各位主创和工作人员辛苦了。

《攀登者》观后感6篇 攀登者观后感150字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7篇 攀登者观后感200字

《攀登者》观后感12篇(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12篇 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3篇 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11篇(攀登者,观后感)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影片《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7篇(攀登者的观后感怎么写)

《攀登者》观后感优秀作文大全3篇 攀登者观后感优秀作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精选范文3篇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3篇 关于《攀登者》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