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实习报告共7篇(颐和园实习怎么样)

时间:2022-07-07 13:22:21 实习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颐和园实习报告共7篇(颐和园实习怎么样),供大家赏析。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7篇(颐和园实习怎么样)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1

  颐和园调研报告

  生活在北京,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而北京的皇家园就有有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此次我选择了颐和园作为调研对象。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的西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后来两次遭到英法和八国联军的毁坏,经重修,目前保存完好。颐和园初明清漪园,曾是圆明园的园中之园。园中有水有山,主要有居于北面的万寿山和居于南边的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加上皇帝临朝听政的仁寿堂和皇后居住的玉阑堂、宜云馆、乐寿堂等宫殿建筑,占地总面积约290公顷。 颐和园内建筑区域分布明确景色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它的整体规划以许多条轴线为基础。一来可以统筹众多景点,二来一定序列感的形成可以表现出皇家宫苑的庄严排场。如颐和园前山的轴线:智慧海、佛香阁、排云殿,直到“云辉玉宇”牌楼。加上与地势的结合,层层递,是前山众多景点群落的核心。

  颐和园的建筑集中在前山,以佛香阁为重点。佛香阁建在半山腰上,它完全利用了居高临下可以开阔视野的条件,成为了园外借景和观赏湖景的好地方。从回廊向南望去,湖面上的长堤、长桥、岛和那琉璃屋顶成为眼前的近景,由于调研当天雾气挺大,远景已朦胧。不过很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将这种地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认为谁是有灵性的,与山是相反的感受,但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正因为有了昆明湖,给整个园林增添一份清雅悠闲。水中可有水藻,水面可有荷花、芦苇、倒影,水上可行舟划船、承鸭走鹤。如今秋色虽不繁盛,但雾气升腾也是令番感受。

  园内最多的植物除了山上的苍松翠柏,我最喜欢的还是围于湖岸的垂柳。今年春天也来过,当时柳芽刚吐青,桃花、玉兰开的正盛,阳光明媚,建筑的琉璃瓦上亮金闪闪,湖面波光粼粼。当时真的是置身于中国的水墨画卷里,柳绿花红都是淡淡的晕染。

  当然要说这种诗情画意,我觉得这不是颐和园的主要特色。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其秩序感突出了恢弘的气势,并不是如苏州园林中的闲情雅致。但是它又是丰富的,有着多种不同层面的性情,不同的季候,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者,尤其其特殊的历史感,都使颐和园在众多园林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2

  园林工程实习报告

---颐和园给排水实习

  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教师的讲解,使同学了解园林给排水的特点,掌握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习地点:颐和园

  实习日期:2012年4月15日

  实习工具:铅笔 A4纸 钢尺 相机 橡皮 实习内容: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西北郊的5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颐和园的整个水系和北京城的其他水系是紧密相连的,昆明湖的水通过万泉河和圆明园福海分别与玉渊潭和积水潭交汇,并通过北海,护城河,通惠河贯穿京城东西。颐和园中,用西堤及其支堤将浩渺的昆明湖分为三个水域。泡子宽五六百米,各一个大岛作为内聚景域的中心,一如清秀的江南水乡。昆明湖西北端收束为河道,绕颈万寿山的西侧而毗连于后溪河,南端收束于秀逸桥而毗连长河。大湖中的南湖岛通过十七孔长桥毗连于湖东岸。昆明湖的西北有另外一片网状水域,在万寿山西侧,以西堤北端及长岛小西泠穿插形成港岔胡波纵横的水域网水带。这片水域两桶这昆明湖与后溪河。后溪河是绕万寿山后侧人工开挖的一条小河,挖河土方堆筑于后溪河北岸形成土山,将靠近河岸的宫墙以藏起来,以连结山水环境的天然之趣。随着时间和环境的转变大都两条供水线,汇成一条以玉泉山水为主要水源的供水线。当时全般颐和园的用水包括山上均取自昆明湖的湖水,经过简单措置惩罚而施用。在昆明湖东堤的北端建三孔水闸,二龙闸,控制昆明湖东流泄的水量。现在我们沿湖走去,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闸口,一个已经废弃的石门,昆明湖的水顺着石缝慢慢的流了出来。

  作为颐和园主要用水位流量情况况分为生活和养护用水,听说在前期主要是生活用水,当京密引水渠于60年代开通后,阻挡了玉泉山这股水流入昆明湖,随后变形成了利用现代化提水装备,来进行全般湖的水循环。在驳岸上看见的铁管子就是由此,昆明湖的水通过九间房的泵房,被一直打到智慧海东侧的大水塔里,然后通过地下管道在分散到各个用水点。

  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东宫门前的月牙河,形式像护城河,与颐和园内的水系相连通,它解决了前广场的排水问题。东堤为二龙闸,与园外相连口,东侧是主要的出水口。进入颐和园。

  来到玉澜堂,玉澜堂有两处排水井,排水井上边有石盖,起到了过滤杂物垃圾的作用。建筑侧面也有铜钱形状的排水孔,是建筑内部向外部排水的通道,墙体角落也有排水孔,因为院落是沿中轴对称布置的,地面以中轴为地势最高处,采用两坡面三坡向的地形进行排水,水流会顺着地面的高差,流入排水孔,最终流入昆明湖中。另外玉澜堂内还有种植池,部分雨水也可流入种植池内。

  穿过邀月门。行至长廊,南侧是昆明湖,北侧是葫芦河,葫芦河北侧是著名的万寿山,万寿山前山以地面排水为主,沟渠和管道排水为辅,形成一挡一分一蓄的形式。前山有许多山石,阻隔了地表径流的流速。在山路边缘位置有护土筋,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他块材成行埋置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米,是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土壤的措施。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好,不仅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散落路边的石头还可以成为游客休息的座椅,不仅美观且有实用性。从山上流下的污水会含有大量的泥沙以及垃圾,如果直接排进昆明湖中,昆明湖的湖面比较大,这样就很难清理,所以此时葫芦河就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葫芦河比较小,比较便于清理,山上流下的污水会首先在这里沉淀,然后沉淀过后的水才由葫芦河流入昆明湖中,大大减少了昆明湖出水口阻塞的危险,也减少了昆明湖中的泥沙淤积量。这样清理工作只需在葫芦河进行,工作量会减少很多,在保证工程方面功能性的同时,这条位于山前的配上造型俊朗的拱桥的河道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条“水廊”,与其南侧大名鼎鼎的“旱廊”——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廊北侧就是万寿山,我们沿爬山道上山。爬山道作为一个登山路的同时也是起到一个排水道的作用,山上的雨水顺着登山路流下,汇入路前的葫芦河中,虽说葫芦河要比昆明湖小,但是每次排水清污也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于是后人又想了办法减少工作量,就是在爬山道的底部设置了铁篦子,这个方法十分直接,使从山上流下的污水首先经过这些个铁篦子,然后沉淀后流入葫芦河,这样,清理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铁篦子清理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的确是节省劳动力,效率也非常的高,但是这样的铁篦子放在这里是非常的不美观的,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与景观结合的问题上,不能一味讲究效率,为了省事省力破坏景观的整体性,这是我们在实际做园子的时候不提倡的。

  继续沿着山道上山,山上有一些比较大的挡水石,还漫衍着一些细长高耸的石头;园路采用广阔平坦的高地式布置;林木栽植的较为稠密,并且种植点都有说道,山上随处可见的表面造景用的各类异石??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有一个目的: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能,降低它的流速,控制它们的流向,保证它们能够顺利的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掉的可能性!园路稍高,雨水会流入双方的小排水沟;在转向和高差出现变化时施用了挡水石,它的作用除了能给水消能以外还能控制雨水的流向,故又叫指路石。在实际利用山道边沟排水时,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层土土层往往被紧张冲刷甚或毁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措置石挡水,变为挡水石。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大好的点景物。有的山道的两边还有做的很细致的排水沟,让从山上流下的水汇集起来,通过排水沟集中排水。

  万寿山上也有很多供游人休憩游览的小的建筑群,大多都是坡屋顶,但我们途经的福云轩就是一个例外。它是平屋顶建筑,所以需要在屋顶设置排水口。与建筑相连的亭廊也是平屋顶的,所以也需要设排水口。为了保证景观效果,在后面开排水口,值得说明的是,该建筑上的排水口很隐蔽,或是与建筑融于一体,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它是排水口,同时在正对排水口的地上设一排水沟,将雨水排到山上。绕到山的正面,来到借秋亭。这个亭子是建造在三节平台之上的。在每节平台的围栏边缘均有排水口。从围栏背面是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是走到下一节平台后回头看,就会发现墙体的立面用的是毛石装饰,上边有排水口。可以想象,在下雨的时候,雨水从排水口流出遇到毛石后四溅,另有一番意境,增加了观赏的乐趣。在最后一节平台下边又设有一溜比较浅的排水沟,引导水流向地势低的位置汇集。

  在山顶上还设有一个泵房,从昆明湖中将水抽到山上,存到泵房边上的水箱内,是万寿山上的商住、消防和灌溉用水。蓄水池前的园路是前山和后山的分水岭,整个前山的水往前排,后山的水往后排。

  穿过宿云檐就来到了万寿山的后山。在此处水面也逐渐缩小,形成后溪河。沿后溪河继续走就来到了桃花沟,桃花沟处的排水与景观结合非常紧密。桃花沟是连接万寿山后山与后溪河的一条纽带,将万寿山后山的雨水汇集流到沟里,然后排到后溪河中,桃花谷中设置了“谷方”,从表面看这些“谷方”就好像是一块块石头随意地摆放在沟渠内,但其实为了防止“谷方”被水流冲走,每个“谷方”都是深埋浅露的。在山路边缘位置有护土筋,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他块材成行埋置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米,是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土壤的措施。水流经过此段净化后从下游的排水孔洞排入清澈的河水之中。沿沟渠向上,可见由石砌排水沟,直至一拱门,再向上便是更大的陡坡了。整个桃花沟区域的排水沿着地形从上到下一环接一环,同时具有极强的景观性,成功地将排水工程变为了景观焦点。

  继续沿后溪河向东走,来到了寅辉城关处,此处是万寿山东部最重要的排水沟。相较于桃花沟的山坡,此处的山坡坡度更陡,导致水流更加湍急,所以冲沟更深,“谷方”布置得更多。而且由于这个沟渠的对面是苏州街,为了防止水流对驳岸的冲击,所以使用了条石作为驳岸。

  通过这次实习我想说,我真的深刻理解到做一个园子是多么的不容易,要考虑很多东西,也越发觉得颐和园这个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在设计上是多么的经得起推敲,不光景观效果好,大的效果令人流连忘返,在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细节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排水系统设计的美观,且思路的精巧也令人赞叹,这是我们现代人所远远不能及的,从颐和园的一部分排水系统,你就可以看出这座园子有多么精致。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3

  众所周知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因此通过上周在颐和园的游览,我们从园林设计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关系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方式与西湖一样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山水布局方式。并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漪园(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

  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注: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一池三山” 的湖岛布局不仅在皇家园林中频频可见,在我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也屡有体现。如:苏州拙政园、留园、杭州西湖等等。

  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 — “一池三山” 的一定之法。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二. 颐和园的主题立意

“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天和”之义。颐养天和,顾名思义设计者所表达的立意就是要通过这个园子来颐养天和。天和,说的就是阴阳之“中正和合”。

  我们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一个核心关键词。颐养的关键在于正心,心不正,身何养?所以,中国人历来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养身,养身修性。

  颐和园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大的立意主要是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小的立意方面:

  北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

  亲”。“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西内间为慈禧寝室。堂外两侧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青芝岫(败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据说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展现古代文人的点滴,例如长廊中还有八幅彩画,描绘了八位古代文人的风雅之爱,简称为“长廊八爱”。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画廊。

  四大部洲: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水,风,火。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

  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

  石舫:原称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舫上原有中式的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

  万顷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铜 牛: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玉带桥: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三. 空间的格局

  颐和园整体是南面是开敞的,后山是幽深的。东面是整治活动区,其空间格局是规则统一的。

  四. 造景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

  在颐和园呆了进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昆明湖、万寿山自然空间

  仁寿殿狭小空间

  佛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在佛香阁对面的西堤则是一块细长的堤岸,两者体量和空间大小的对比很鲜明的体现出了万寿山的高大和威严,烘托出了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大气。另外在局部的设计中,设计师也通过植物,假山,建筑等通过障景等手法使得空间产生开合变化,给人们的视觉产生刺激,体现出空间的多变合趣味性。其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颐和园的苏州街,设计这通过夹景的手法,利用两边自然的山石使得整条街几区几折、空间开合变化,使得人们视线反复变化。这种手法无意间使得空间的纵深感加强,有效得实现了空间上的变化。二是谐趣园。谐趣园面积并不是很大,是仿照畅春园修建而成的。但是行走园中却会感觉到空间尺度比想象中大很多。这正是因为在谐趣园的长廊曲延起伏,造成了人们视线的变化很丰富,一步一景,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景色。所以人们便会感觉到空间很大。以上两例就是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得使得视线发生变化,产生对比关系,从而让人们产生了空间延伸的错觉。这一点在整个颐和园体现的很明显,运用的极为成功。

2、借景

  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的四周本身就已经风光旖旎。四周有玉泉山,圆明园,远处还有农耕稻田的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既是颐和园周边的客观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条件。设计师在颐和园的整体规划中很好的看到了这点并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得景观更加的丰富。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地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

  在一起了。这种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

  另一方面在整个颐和园我还发现设计师很重视园内本身景色间的互借,这体现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在南湖岛。南湖岛周围本身靠近西堤,四周的景色较为平淡和单一。但是设计师在南湖岛的设计中巧妙的“漏”了很多景色。当游人在南湖岛游览时,游人可以看到远处的佛香阁与十七孔桥。这样就使得景观一改单

一、平淡无奇的特点而使得景色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这样的例子几乎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景色本身的互借很好的互相补充了景观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在个个景区的过渡和连接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颐和园建设是很注重当地本身的条件。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四周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很多的寺庙,同时还有一些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在颐和园设计中设计师很巧妙的保留并加以利用使得这些景观很自然的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如苏州街、知鱼桥等均是很好的利用了历史的典故而建造。这既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也加强了园林本身的人文底蕴。

3、统一与变化

  颐和园闻名于世的一个景点是颐和园的长廊,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虽然我们实习的时候长廊仍在修缮,但是作为颐和园导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我凭借以往的印象和感受,就着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在长廊中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座亭子。整个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分为了东西两段。值得一提的是长廊中的彩绘。长廊的彩绘一是规模很大,另一个是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众多的历史典籍。整个彩绘随着长廊的高低起伏和

  曲折变化而在大小和形制上发生变化。长廊内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韵律的,这体现了统一的特点。但是,在长廊中行走,由于长廊的高低欺负和曲折变化,你会看到非常丰富的景观,这正是其变化的体现。这种统一与变化既体现了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庄重,同时也打破了过于整齐所带来的死板和单一,使全园整齐而生动,多样而不杂乱。这也是极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式,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4、虚实的对比

  在政治活动区和风景区的衔接部位,即仁寿殿的南侧堆置了一带小土岗(花台)代替了普通的墙垣,使得严整的宫殿建筑和自认的景色很自然的过渡连接。在走过宫殿建筑群之后,不经意的进入风景区,眼前一下开朗,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们心情一下放松了许多,增强了人们对于园林本身感受。这种空间的虚和实在整个颐和园中运用的及其广泛。是的整个空间非常的有层次和有趣味。

  五.园中园的设计手法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一座园中园。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园林作为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六.道路系统

  颐和园拥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游览路线。

  水路是乾隆十四年修整玉泉山,西湖水源;开拓西湖为蓄水池时开凿出来的,将三山五园连接成整体,形成从西直门一直到玉泉山的一条水路游览路线。

  整体来说,颐和园的陆路系统,在东部的公延区呈规则的直线布置,而到长廊,作为道路的系统形式的转变区,直到万寿山的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道路布置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曲线,虽由人造,宛如天开。

  七.植物配置

  万寿山上广植松柏,其寓意有二,其一,是为了这和母亲长命百岁,以松柏代长命、青春永驻;其二,象征着自己的国家兴旺,疆土永驻。仔细观之,会发现,前后山由于具体地貌和环境造景要求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前山以柏树为主以松树间植。在中央部位佛香阁的庭院及广场采取规整的对植和行植手法其余地段自然混合松柏,大片成林。这种暗绿色的基调与殿堂楼阁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更渲染出前山景观恢弘、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绿化着重表现四季景色变化,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配合落叶乔木和灌木的间植而大片成林,更接近于自然植被的生态,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八.建筑布局风格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亭者,停也"。顾名思义,亭在最初是一种供人休憩、躲避风雨的场所,后经演变成为现在园林建筑中用于眺望和观赏的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园林中的亭不仅形式丰富,而且通过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的运用,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共同组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是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在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现存各式各样的亭子就有四十余座。亭的造型、大小、都富于变化,无一雷同。从平面形状上看,有四方、六角、八角、长方、圆形、套方和半亭;从立体造型上看,有单层、双层;屋顶形式有单檐、重檐和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从用材上看,有木构、有铜铸的;屋面用材有清水瓦、琉

  璃瓦。它们或伫立于山冈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坐落于水池之畔,或掩映在花木之间,以其美丽玲珑、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园 林 设 计

——颐和园实习报告 院 系专 业学 号姓 名地 点时 间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 肖 瑶 颐 和 园

  2011-10-30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4

  园林工程实习报告

---颐和园给排水实习

  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教师的讲解,使同学了解园林给排水的特点,掌握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习地点:颐和园

  实习日期:2012年4月15日

  实习工具:铅笔 A4纸 钢尺 相机 橡皮

  实习内容: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西北郊的5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颐和园的整个水系和北京城的其他水系是紧密相连的,昆明湖的水通过万泉河和圆明园福海分别与玉渊潭和积水潭交汇,并通过北海,护城河,通惠河贯穿京城东西。颐和园中,用西堤及其支堤将浩渺的昆明湖分为三个水域。泡子宽五六百米,各一个大岛作为内聚景域的中心,一如清秀的江南水乡。昆明湖西北端收束为河道,绕颈万寿山的西侧而毗连于后溪河,南端收束于秀逸桥而毗连长河。大湖中的南湖岛通过十七孔长桥毗连于湖东岸。昆明湖的西北有另外一片网状水域,在万寿山西侧,以西堤北端及长岛小西泠穿插形成港岔胡波纵横的水域网水带。这片水域两桶这昆明湖与后溪河。后溪河是绕万寿山后侧人工开挖的一条小河,挖河土方堆筑于后溪河北岸形成土山,将靠近河岸的宫墙以藏起来,以连结山水环境的天然之趣。随着时间和环境的转变大都两条供水线,汇成一条以玉泉山水为主要水源的供水线。当时全般颐和园的用水包括山上均取自昆明湖的湖水,经过简单措置惩罚而施用。在昆明湖东堤的北端建三孔水闸,二龙闸,控制昆明湖东流泄的水量。现在我们沿湖走去,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闸口,一个已经废弃的石门,昆明湖的水顺着石缝慢慢的流了出来。作为颐和园主要用水位流量情况况分为生活和养护用水,听说在前期主要是生活用水,当京密引水渠于60年代开通后,阻挡了玉泉山这股水流入昆明湖,随后变形成了利用现代化提水装备,来进行全般湖的水循环。在驳岸上看见的铁管子就是由此,昆明湖的水通过九间房的泵房,被一直打到智慧海东侧的大水塔里,然后通过地下管道在分散到各个用水点。

  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东宫门前的月牙河,形式像护城河,与颐和园内的水系相连通,它解决了前广场的排水问题。东堤为二龙闸,与园外相连口,东侧是主要的出水口。进入颐和园。

  来到玉澜堂,玉澜堂有两处排水井,排水井上边有石盖,起到了过滤杂物垃圾的作用。建筑侧面也有铜钱形状的排水孔,是建筑内部向外部排水的通道,墙体角落也有排水孔,因为院落是沿中轴对称布置的,地面以中轴为地势最高处,采用两坡面三坡向的地形进行排水,水流会顺着地面的高差,流入排水孔,最终流入昆明湖中。另外玉澜堂内还有种植池,部分雨水也可流入种植池内。

  穿过邀月门。行至长廊,南侧是昆明湖,北侧是葫芦河,葫芦河北侧是著名的万寿山,万寿山前山以地面排水为主,沟渠和管道排水为辅,形成一挡一分一蓄的形式。前山有许多山石,阻隔了地表径流的流速。在山路边缘位置有护土筋,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他块材成行埋置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米,是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土壤的措施。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好,不仅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散落路边的石头还可以成为游客休息的座椅,不仅美观且有实用性。从山上流下的污水会含有大量的泥沙以及垃圾,如果直接排进昆明湖中,昆明湖的湖面比较大,这样就很难清理,所以此时葫

  芦河就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葫芦河比较小,比较便于清理,山上流下的污水会首先在这里沉淀,然后沉淀过后的水才由葫芦河流入昆明湖中,大大减少了昆明湖出水口阻塞的危险,也减少了昆明湖中的泥沙淤积量。这样清理工作只需在葫芦河进行,工作量会减少很多,在保证工程方面功能性的同时,这条位于山前的配上造型俊朗的拱桥的河道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条“水廊”,与其南侧大名鼎鼎的“旱廊”——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廊北侧就是万寿山,我们沿爬山道上山。爬山道作为一个登山路的同时也是起到一个排水道的作用,山上的雨水顺着登山路流下,汇入路前的葫芦河中,虽说葫芦河要比昆明湖小,但是每次排水清污也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于是后人又想了办法减少工作量,就是在爬山道的底部设置了铁篦子,这个方法十分直接,使从山上流下的污水首先经过这些个铁篦子,然后沉淀后流入葫芦河,这样,清理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铁篦子清理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的确是节省劳动力,效率也非常的高,但是这样的铁篦子放在这里是非常的不美观的,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与景观结合的问题上,不能一味讲究效率,为了省事省力破坏景观的整体性,这是我们在实际做园子的时候不提倡的。

  继续沿着山道上山,山上有一些比较大的挡水石,还漫衍着一些细长高耸的石头;园路采用广阔平坦的高地式布置;林木栽植的较为稠密,并且种植点都有说道,山上随处可见的表面造景用的各类异石??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有一个目的: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能,降低它的流速,控制它们的流向,保证它们能够顺利的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掉的可能性!园路稍高,雨水会流入双方的小排水沟;在转向和高差出现变化时施用了挡水石,它的作用除了能给水消能以外还能控制雨水的流向,故又叫指路石。在实际利用山道边沟排水时,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层土土层往往被紧张冲刷甚或毁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措置石挡水,变为挡水石。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大好的点景物。有的山道的两边还有做的很细致的排水沟,让从山上流下的水汇集起来,通过排水沟集中排水。

  万寿山上也有很多供游人休憩游览的小的建筑群,大多都是坡屋顶,但我们途经的福云轩就是一个例外。它是平屋顶建筑,所以需要在屋顶设置排水口。与建筑相连的亭廊也是平屋顶的,所以也需要设排水口。为了保证景观效果,在后面开排水口,值得说明的是,该建筑上的排水口很隐蔽,或是与建筑融于一体,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它是排水口,同时在正对排水口的地上设一排水沟,将雨水排到山上。绕到山的正面,来到借秋亭。这个亭子是建造在三节平台之上的。在每节平台的围栏边缘均有排水口。从围栏背面是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是走到下一节平台后回头看,就会发现墙体的立面用的是毛石装饰,上边有排水口。可以想象,在下雨的时候,雨水从排水口流出遇到毛石后四溅,另有一番意境,增加了观赏的乐趣。在最后一节平台下边又设有一溜比较浅的排水沟,引导水流向地势低的位置汇集。

  在山顶上还设有一个泵房,从昆明湖中将水抽到山上,存到泵房边上的水箱内,是万寿山上的商住、消防和灌溉用水。蓄水池前的园路是前山和后山的分水岭,整个前山的水往前排,后山的水往后排。

  穿过宿云檐就来到了万寿山的后山。在此处水面也逐渐缩小,形成后溪河。沿后溪河继续走就来到了桃花沟,桃花沟处的排水与景观结合非常紧密。桃花沟是连接万寿山后山与后溪河的一条纽带,将万寿山后山的雨水汇集流到沟里,然后排到后溪河中,桃花谷中设置了“谷方”,从表面看这些“谷方”就好像是一块块石头随意地摆放在沟渠内,但其实为了防止“谷方”被水流冲走,每个“谷方”都是深埋浅露的。在山路边缘位置有护土筋,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他块材成行埋置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米,是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土壤的措施。水流经过此段净化后从下游的排水孔洞排入清澈的河水之中。沿沟渠向上,可见由石砌排水沟,直至一拱门,再向上便是更大的陡坡了。

  整个桃花沟区域的排水沿着地形从上到下一环接一环,同时具有极强的景观性,成功地将排水工程变为了景观焦点。

  继续沿后溪河向东走,来到了寅辉城关处,此处是万寿山东部最重要的排水沟。相较于桃花沟的山坡,此处的山坡坡度更陡,导致水流更加湍急,所以冲沟更深,“谷方”布置得更多。而且由于这个沟渠的对面是苏州街,为了防止水流对驳岸的冲击,所以使用了条石作为驳岸。

  通过这次实习我想说,我真的深刻理解到做一个园子是多么的不容易,要考虑很多东西,也越发觉得颐和园这个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在设计上是多么的经得起推敲,不光景观效果好,大的效果令人流连忘返,在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细节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排水系统设计的美观,且思路的精巧也令人赞叹,这是我们现代人所远远不能及的,从颐和园的一部分排水系统,你就可以看出这座园子有多么精致。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5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颐和园认知实习

  班级:城乡规划XXXX班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XXX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一、实习背景

  经过了一年左右时间对中外建筑史以及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学习,已经初步对中外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类型、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提及到大量中外优秀园林建设,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变得极为重要。

二、实习目的

1.重温颐和园相关知识。 2.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布局手法。 3.进一步认知皇家建筑的特点。 4.了解园林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处理。 5.切身体验颐和园的园林之美。

三、实习正文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它的使用性质和所在的区域大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部分;万寿山前山部分;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这次的游览是在新建宫门开始的,进入颐和园之后,经过一小段的步行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湖面,这边是颐和园中最大的湖—昆明湖。站在昆明湖岸边,感受古代匠人营造的优美环境氛围。往南望去,就能看到著名的十七孔桥,向西北望去,则能看到整个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它就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是整个颐和园的构图中心。

  沿着昆明湖东侧的小路向北走不久就到了文昌阁。紧挨着文昌阁有一个文昌院。文昌院的建筑多采用了卷棚的屋顶形式,和学习的园林知识也比较吻合。虽然感觉文昌院里的建筑都没有历史的痕迹,但是这里储藏的一些珍宝让我大开眼界。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满清时期的画作,感受到了上一个朝代曾经辉煌的景象;也观摩了一些来自外国的珍品文物,体会到了那时的外交情况;也浏览了一些科学机器的部分零件,能感受到当时科技的初步发展。无奈最终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使泱泱大国停滞了发展。

  出了文昌院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德和园。在德和园我见识了这里的大戏楼。戏楼整体有三层,颜色主要以皇家建筑的红色为主。整组建筑程中轴对称,以观戏楼为主题。场面极其壮美森严。也许是安排好的,当我在德和园浏览建筑,感受皇家建筑宏伟的时候,这里还举行了几场表演。可以说,表演的节目十分精彩,让我也感受到古代皇家享乐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造诣的高深之处。

  继续向北走,经过一段幽静曲折的山中林间小路,就到了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谐趣园的位置处于颐和园整体的东北部,由于它小巧而且自成一体所以才被称为“园中之园”。谐趣园中的建筑都围绕着园中间的水域展开,由于水域灵活多变,所以一共修建了五座桥,其中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在谐趣园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它和颐和园的不同风格,谐趣园更像是一个江南的园林。通过学习江南园林的知识,虽然苏州、扬州各个园林各具特色,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谐趣园恰好跟它们有着相同的共性。

  走出谐趣园向南折回了一段路程然后向西走就到了最为著名的长廊。整个长廊全长728米,是全世界最长的长廊。虽是如此,但是当我漫步于长廊时除了对它的长度和游客之多感受颇深之外,也没有其他感受。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走过一半的长廊,终于到了排云门前,佛香阁脚下。在这里,我才深刻的体验到了这个建筑的气势恢宏。与最开始在昆明湖岸边观看完全是不同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古代匠人对颐和园布局构图的巧妙之处,即在不同的位置观看同一个建筑都会有不同的视觉盛宴。进入排云门,一步步走进颐和园的中心建筑。从建筑屋顶的形式来看,这里的建筑也是整个颐和园等级最高的建筑了,采用了庑殿顶及歇山的屋顶形式。这里的建筑也是采用中轴堆成的布局形式,也许这就是皇家园林与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皇家园林的构造巧妙的将中轴严谨对称的形式与园林植物自由的布局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走过排云门,绕过排云殿,佛香阁的全貌终于映入眼帘。整个建筑高大无比,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佛香阁下面是一个巨大的石基,通过石台阶可以一步步攀登上去。佛香阁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攒尖的塔式建筑,以环廊围绕。这这里,颐和园的水景一览无遗,是最好的水景观看点。

  佛香阁结构复杂,建筑高耸,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由心发出对中国古建筑师的敬畏之情。

  继续往北前进,就到了著名的苏州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走出苏州街,再次穿过一片寂静的林间小路,一直往西,就到了颐和园中的船坞,这里有通向各个景点的游船。重要的是,在这里亲眼观看了石舫—清晏舫。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清晏舫是由石材雕刻而成,纹理极为秀美。是古代皇家欣赏湖中景色尤其是雨中湖景的绝佳场所。

  沿着西堤一路漫行,穿过玉带桥,景明楼等一系列景秀优美的古建筑,走过绣漪桥,最后又回到了十七孔桥的脚下。

  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颐和园景色之多都没能一一认真品读。虽是如此,但还是通过一天对颐和园的游览,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势与静谧。更多的了解了关于皇家园林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6

  篇1: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形成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比,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颐和园结构布局:

  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及宫廷区。分为所占比例为88%、12%、%。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

二、颐和园造景手法:

(1)对景

  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用了对景手法,通过对景手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感。

  刚进入仁寿殿,门口的寿星石便与大殿形成对景,大体量的寿星石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而运用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气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面的一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山的佛香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色生动、富有情趣。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用,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香阁和白塔,更隐约看到远处玉泉山

(2)借景

  颐和园景色优美,四周的玉泉山更是一轮美景。而造园者更是结合了玉泉山的景色,将其景纳入颐和园里,又体现了自然地风光旖旎。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之景,远处隐约的西山与万寿山相对比,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借景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

(3)漏景

  在颐和园里,最有特色我觉得便是乐寿宫处的那段白墙。一段白墙虽将空间分格,但墙上的漏窗又将昆明湖的景色透露。通过这种漏窗的形式,用方形,八角形等形状,又表达出来昆明湖的另一种景象。

  运用漏景手法,不仅分割空间,还有独特的景色

(4)框景

  从前山前湖环绕至皇上休息的后山后湖之后,也有不一样的景象。树木葱郁,环境优雅,给人一种安逸、休闲之感。后山的“湖山春意”,是皇上欣赏景色的一个亭子,向西望去,可见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运用框景,将自然景色如同画卷一样呈现,会有不一样的生动感。

(5)点景

  昆明湖绕万寿山后进入后湖,虽体量不大,点6收6放,将后湖连接的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意境。水体的收放变化,体现了空间开敞与闭合的对比,生动活泼。“溪烟岚雾”是后湖一处赏景的地方。通过对联,匾额的形式对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将景色与文学想结合,更是一种意境。

三、谐趣园

  作为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谐趣园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利用多种手法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作为学习园林的我们,颐和园绝对是我们应该去认真体味、认真学习、认真感受的典范之做。我们应该不仅仅被它的华丽所吸引,更应该认真而细致的去品味它美丽外表之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去严谨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总结、归纳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我们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这正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这次实习,不仅真实体会了皇家园林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同时学习到了各种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及优秀范例。 篇2: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

  一.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关系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方式与西湖一样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山水布局方式。并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漪园(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

  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

  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注:

  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 — “一池三山” 的一定之法。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二. 颐和园的主题立意

“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天和”之义。颐养天和,顾名思义设计者所表达的立意就是要通过这个园子来颐养天和。天和,说的就是阴阳之“中正和合”。

  我们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一个核心关键词。颐养的关键在于正心,心不正,身何养?所以,中国人历来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养身,养身修性。

  颐和园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大的立意主要是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小的立意方面:

  北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

  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 青芝岫(败

  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据说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展现古代文人的点滴,例如长廊中还有八幅彩画,

  描绘了八位古代文人的风雅之爱,简称为“长廊八爱”。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画廊。

  四大部洲: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水,风,火。

  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

  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

  万顷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铜 牛: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玉带桥: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三. 空间的格局

  颐和园整体是南面是开敞的,后山是幽深的。东面是整治活 动区,其空间格局是规则统一的。

  四. 造景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

  在颐和园呆了进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篇3: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通过这学期在颐和园的游览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的颐和园,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着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颐和园不光只是一个园林,它也是中国三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皇权的缩影。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颐和园在建筑设计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的皇权的无上地位。 颐和园中的景观多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也表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推广佛教来管理百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颐和园中的建筑就像是封建制度的缩影。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区别江南园林的特点。 这次实习我们是从东宫门进入的,途径了仁寿殿、万寿山、石舫、谐趣园等景点。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 仁寿殿在颐和园还叫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殿内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中国园林多水,有水就会有船,而用石头做的船就叫做石舫。颐和园中的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走进谐趣园可以明显感到它与整个颐和园的区别,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园林。在大二的时候我曾去过江南的一些园林,苏州、扬州、无锡的各个著名的园林,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而在颐和园中的这个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样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共性,走入其中就会让人有置身于江南的错觉。谐趣园是乾隆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整个格局和寄畅园还是很是相像的。不过在这次实习中当走进谐趣园中我还是感到,虽然身处园中会觉得谐趣园和江南园林很像,但放眼望去广阔的昆明湖万寿山,那依旧是只有皇家才有的霸气园林。而谐趣园,作为皇家园林中秀气的一笔反而更加的凸显了皇家权利的绝对,也只有皇家才能因为喜欢江南的园林所以就在自家园林里复刻一个。 颐和园作为园林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它保存至今作为最完整的的古代皇家园林,也为作为后人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颐和园的实习我也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魅力。有人告诉过我一年四季的颐和园都是不一样的,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春天的时候走进颐和园,也是第一次走进雨中的颐和园。蒙着着薄雾的昆明湖,淅淅沥沥的万寿山,无不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而这次实习也必然会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作用,我也会在其他的季节继续走进颐和园去发现颐和园在设计上更多特点。 篇4:颐和园实习报告 紫竹院实习报告 马甸公园实习报告 三天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姓名:阮旭

  学号: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

“世界之最”这是颐和园在园林界中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其拥有的价值。10月1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颐和园。

  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的她真山真水的大气以及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里只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里有沧桑的历史,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厚重,能让你想象以前人们生活的方式。

  颐和园是供皇家休闲的别院,在这里休闲的同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办公。我把颐和园分为两个区,办公区和休闲区。办公区主要是宫廷建筑,以仁寿殿为主,这里的建筑是以对称的形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形式更能显示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下图是仁寿殿

  站在它的前面你会有一种压迫感,这是皇家用来压人的 休闲区又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个部分。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为前山前湖部分。

  颐和园中有一处园中园-----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等,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下图为谐趣园

  谐趣园俯视图。

  篇5: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姓名:阮旭

  学号: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

“世界之最”这是颐和园在园林界中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其拥有的价值。10月1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颐和园。

  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的她真山真水的大气以及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里只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里有沧桑的历史,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厚重,能让你想象以前人们生活的方式。

  颐和园是供皇家休闲的别院,在这里休闲的同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办公。我把颐和园分为两个区,办公区和休闲区。办公区主要是宫廷建筑,以仁寿殿为主,这里的建筑是以对称的形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形式更能显示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下图是仁寿殿

  站在它的前面你会有一种压迫感,这是皇家用来压人的

  休闲区又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个部分。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为前山前湖部分。

  颐和园中有一处园中园-----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等,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下图为谐趣园

  谐趣园俯视图。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7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通过这学期在颐和园的游览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的颐和园,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着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颐和园不光只是一个园林,它也是中国三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皇权的缩影。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颐和园在建筑设计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的皇权的无上地位。 颐和园中的景观多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也表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推广佛教来管理百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颐和园中的建筑就像是封建制度的缩影。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区别江南园林的特点。 这次实习我们是从东宫门进入的,途径了仁寿殿、万寿山、石舫、谐趣园等景点。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 仁寿殿在颐和园还叫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殿内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中国园林多水,有水就会有船,而用石头做的船就叫做石舫。颐和园中的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走进谐趣园可以明显感到它与整个颐和园的区别,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园林。在大二的时候我曾去过江南的一些园林,苏州、扬州、无锡的各个著名的园林,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而在颐和园中的这个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样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共性,走入其中就会让人有置身于江南的错觉。谐趣园是乾隆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整个格局和寄畅园还是很是相像的。不过在这次实习中当走进谐趣园中我还是感到,虽然身处园中会觉得谐趣园和江南园林很像,但放眼望去广阔的昆明湖万寿山,那依旧是只有皇家才有的霸气园林。而谐趣园,作为皇家园林中秀气的一笔反而更加的凸显了皇家权利的绝对,也只有皇家才能因为喜欢江南的园林所以就在自家园林里复刻一个。 颐和园作为园林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它保存至今作为最完整的的古代皇家园林,也为作为后人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颐和园的实习我也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魅力。有人告诉过我一年四季的颐和园都是不一样的,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春天的时候走进颐和园,也是第一次走进雨中的颐和园。蒙着着薄雾的昆明湖,淅淅沥沥的万寿山,无不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而这次实习也必然会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作用,我也会在其他的季节继续走进颐和园去发现颐和园在设计上更多特点。

颐和园实习报告共7篇(颐和园实习怎么样)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颐和园实习报告(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