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3篇 《常识》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12:40: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3篇 《常识》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3篇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1

  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

  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

《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

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2

  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

  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

  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

  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毛泽东在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读梁文道的文字,不觉让我为之一震,大呼过瘾。然而,感觉当下这样的文字太少了,读这样文字的人也太少了!

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3

《常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乃美国奠基档之一。而我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作者梁文道说去这个名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作者所说的“常识”也有着丰富意蕴。

  本书的“常识”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对那些错误“常识”已经深入骨髓却毫不知情,这种错误的“常识”比那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健康常识”更危害人,这种危害深入内心甚至会慢慢渗透到表面,这种危害不止给个人带来危害,更会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危难之中,是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醒!

  关于时事的评论应该是人们最快遗忘的文章,因为时事发生的实时性,可是却有一种情况让时事评论不朽,看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比如几年发生的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了。而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事评论能成为不朽的时代,于是梁文道发出了“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感慨。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下篇为“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让我认清中国现状,下篇让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

  在《自虐》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些年常发生的事,就是总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气在网上发表各种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观点,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不管其言论是否真实,还在继续添油加醋。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着,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似乎在寻找着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为何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作者分析说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诞行为。要想停止这种自虐行为,就必须自信起来,要对自己国家自信,对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抛开所谓“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思想。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20年李连玉书记开完十七大返乡全市,全市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盛况这件事在网上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批评,但批评的字眼都是几乎离不开“土皇帝”和“劳民伤财”等词。但是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是件“喜事”?看媒体在报道代表们投票的场面,也循例有欢乐的音乐当,与一般国家的国会要不喧哗闹腾,要不鸦雀无声的情况大异其趣。但我们似乎都忘了人大会议应该是件正事,不是结婚生小孩一类的喜事。人大会议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身是庄重严肃的,用“喜事”二字会贬低了它的真正意义。像李连玉书记这样的代表去参加会议是他分内的责任,就像一个学生去上学,一个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上课成功上班成功吗?于是我们发现,李书记的根本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代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诉说要求的,我们何时看到主人为了仆人做了该做的事就放鞭炮烟花来庆祝的呢?这是作者20年的观点,可是在现如今却发现仍然适用,每到人代大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纯粹作秀的提案,一些无意义的花边新闻,俨然淹没了会议的严肃庄重。

  这本书虽然都是时事评论,我却读了这么多遍后仍觉得使用于这个社会,这个浮躁的喧闹社会,“毒牛奶”事件、“地沟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上海高楼火灾”、“甬温动车事故”、“河南矿难”等事故反映着各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楼火灾善后作假”事件、“卢美美”事件等揭露着这个社会的贪婪与罪恶……时事评论的不朽是这个社会的讽刺。

  读完文道先生的《常识》以后,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却让我拥有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固执的见解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并同时乐于这种损失,至少换取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常识”的标签,往往能使我们变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拥有小孩的那种畅所欲言。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常识,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标签化的“常识”,于是我们总是被所谓的“常识”引导、也期待这种引导,而忘却了其原义。

常识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3篇 《常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书心得_童年读后感3篇(《童年》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_《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最新读书心得范文3篇(童年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大学生_简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3篇(《简爱》读后感大学)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二优_《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高中)

《论语》读后感范文_《论语》读书心得初一3篇 论语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左右初中_海底两万里读书心得3篇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初中

西游记第26话读书心得_西游记读后感3篇(《西游记》第26回读后感悟)

简爱感悟读后感_简爱读书心得3篇 《简爱》读书感悟

金锁记读后感_金锁记读书心得3篇(读《金锁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