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3篇 对非暴力沟通法则的一些感想

时间:2023-04-02 18:22:3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3篇 对非暴力沟通法则的一些感想,供大家参考。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3篇 对非暴力沟通法则的一些感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1

  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__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看这本书,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3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想3篇 对非暴力沟通法则的一些感想相关文章:

学生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_最新的读书心得体会感想3篇(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读书心得感想大全3篇 读人生这本书的心得

小学读书心得感想大全3篇(小学的读书心得)

近代名作《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想3篇(《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

鲁迅《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想3篇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和感悟

有关柳林风声读书心得感想5篇(《柳林风声》读书心得)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想范文3篇 《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及感想模板3篇(幼儿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玫瑰教育)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感想3篇 读《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读书心得感想小学范文3篇(读雷锋故事心得体会小学生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