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心得体会3篇(儒家经典心得体会文章)

时间:2023-04-15 16:27: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儒家经典心得体会3篇(儒家经典心得体会文章),欢迎参阅。

儒家经典心得体会3篇(儒家经典心得体会文章)

儒家经典心得体会1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儒家经典心得体会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什么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说,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来为大家做事,他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个位置,故而《汉书?食货志》说“学以居位曰士。”后来选士用科举的办法。科就是一个方面的才能,举就是推举。就是通过考试看谁有能力,有能力者为士。从乡试开始,一级一级的考上去,乡试考的好的叫中举,就是你可以向上推举的意思。在全国举行的会试中,考的最好的叫贡生,贡生就是等着向皇帝进贡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试以后,第一名就是“进士”。通俗的说,就是进级为士。这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来历。既然被选上了,就有了升迁,就有了官职的大小,“是以为大夫卿士。”[2]后来把出来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当公务员吧。

  做公务员首先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那么古人对于士有什么要求吗?有。在这里曾子为出来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他说,出来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坚毅、坚韧、有百折不回的气概和毅力。一个知识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远大,即所谓弘大,立大志向,办大事,办好事,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为了老百姓,目标再远,困难再大,也绝不动摇。而且要把自己担负的责任看作是天职。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仁,以推行仁政为己任,这是最最重要的。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儒家经典心得体会3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squo;女弗能救与?squo;,对曰:squo;不能。squo;,子曰:squo;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squo;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squo;听政squo;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hell

...

儒家经典心得体会3篇(儒家经典心得体会文章)相关文章:

经典军训心得体会12篇 军训心得体会真实感悟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3篇(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

感恩经典培训心得体会3篇 感恩经典培训心得体会文章

寒假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经典5篇(寒假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心得体会3篇(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内容)

简爱读书心得体会经典3篇 《简爱》读书心得

军训汇演心得体会经典5篇(军训汇演心得体会经典作文)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感悟范文3篇(诵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3篇(《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读名著经典心得体会3篇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