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12篇

时间:2023-09-17 13:20:18 心得体会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1

  记得去年夏天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有它,可多日的闷燥让我无心赏读。在家收拾旧书,它又一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好时,窗外桃花艳艳地开着,兴趣使然,我终于踏上了余秋雨先生的苦旅。

  从遥远浙江乡间的牌坊、寺庙到李冰父子世代守候的都江堰,到甘肃的莫高窟、大漠中的道士塔,沙原中的隐隐清泉,再到喀什、到东北荒凉的流放之地“渤海国”,到杭州、黄州,到曾几何时名震天下的山西,到喜马拉雅山下的鱼尾山屋谱写《千年一奴》,甚至是在北极,文化一直在行走,从未止步,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动力的源泉,探索、寻根、追问,驰行不息。

  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有点意思。

  苦旅,重点在于苦。条件苦,不消说,祖国大好山河,世界雄伟奇观,哪一处会少了奔波与疲劳?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但同时也考验人的毅力,可真正之苦并不止于此,心中对文化迷失离散的失传惋惜才是真正致命的苦,是颤动心灵的痛苦,无法言语。

  夕阳西下的莫高窟,朔风凛冽,风的低吼,这么多年来,总是重复着一个名字“王圆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篆不消说,照片上的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平民,悲剧也自此始,余先生言:世间很多看起来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庙藏,使王道士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落差,这个落差,便是黑洞。

  于是,精美的壁画被草草涮掉,补石灰抹白,最终补绘上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石窟被铁锤砸开,塑像被打碎,一片惨白,眼前一直晃动着草刷与铁锤……

  藏经洞被打开,一个可以使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耗尽一生的具大宝库就这么被粗暴地打开,一次又一次。斯坦因仅用三十英磅便换取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二十九个大木箱。七天打包的时间,每辆得靠三匹马拉的运输车,就这样,世间文物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剥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

  这种心痛,痛苦在大漠回荡不绝。我好恨,恨自己不能出生在那个时代,亲身感受文化浓厚的气息;我好恨,恨王道士的无知;我好恨,恨大漠驼声和滚滚黄沙,书读到此,竟心痛得不可言语,我好恨。

  踏尽祖国大好河山,从古至今,盛世荒冷皆览尽。《文化苦旅》真是只有”苦”字可与情感相配。文化苦旅,不是余秋雨先生一人之事,应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大漠荒烟、雪峰足迹、江南小镇都是文化,“苦”,要用心去体验、要用心去景仰,用一生去追寻,这才是中华儿女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应有的态度。

  书写至此,心痛不已。

  文化苦旅,是责任,知苦方知其可贵。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此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2

  这是一本令人思考的书,这是一本历史厚重的书,这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这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它伴随了我已五年的时间,五年,近两千个日子里,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但是最爱不释手的仍然是这本《文化苦旅》。

  开篇的《道士塔》,就将我们带入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盛衰之中,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一页一页的细翻开来,在一行行的字句段落中间,随着余秋雨的思绪,情感,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纸面上的文化苦旅。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隧道,中国历史的一幕幕在重现,各色的人物正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居庙堂之高的君主,也有处江湖之远的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无名小卒。他们的故事,或令人倾佩,或令人振奋,或令人伤感,或令人悲哀,但是无一例外的全都留给了后人,也留下了思索警训和更多的怀念之情。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积累,终酿成了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余秋雨的文字,不仅有叙述的优美和悲悯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在文字里加入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读书中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间空间,穿越了我们的心灵。字里行间蕴藏着最多的是对事件的剖析,正确和公正的总结。历史已远,当用另一种目光回望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索,一份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文化苦旅》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从十年前的结缘到今天,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每当随意的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心情仍然会象最初时的激动,每读一遍,理解则又多了一分,思考则又沉重了一分。

  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他乡,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文化苦旅》指引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旅行。我想,未来的日子里,如果有可能,我会带着《文化苦旅》一起,按图索骥,身临其境的真实的去感受,以一种敬畏之情,沿着历史的足迹,去寻访那些曾经的沧桑往事。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3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从来没有在随笔中写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然而今天,我思考良久,终于提笔,郑重地写下这个题目。我写文章总是随心所欲,东拉西扯,权当发表一下看完书的看法吧。

  首先这个题目就把我难住了。想来想去,我惊异发现,余秋雨老师取得名字真是太棒了,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我想了半天,怎么也跳不出“文化”二字,没办法,凑合着用吧。

  文化千年。中国是千年的古国,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一代代传了下来,历经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中华民族的古国文化快被现代人渐渐遗忘。那历史的残骸,在风中化作尘土。

  所幸,我们还有余秋雨,还有《文化苦旅》。读者它,我游走在中国大地,去探访一处处古迹,一个个故址。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沙漠里的月牙潭、阳关冬天 的飞雪、天一阁里的珍贵古籍,都在我的眼前浮现。中国大地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处处留下先辈的足迹。那些文化古城,在前人诗词的描绘下,成为后人心中的圣 地。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词句,把千里之外的古城变成了我们的故乡。

  真的很感谢余秋雨。他唤醒了我的记忆,我从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纵使我们的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的文化历经千年,已然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那种毫无理由的民族自豪感,足以让我激动地热泪盈眶。

  静下心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自豪。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真是太幸运了。我没有把中国和外国做比较,只是由心底散发出来的感动和震撼,一次次敲击着我的心。

  想起《莫高窟》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4

  一路走来,沿途的风景,被沉重的历史笼罩,被岁月的文化熏陶,仿佛那一处处的古迹在过往中酝酿出了一种经久的苦涩,那么鲜明,于是也该平一平心,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题记

  我很想去作一次旅行,一次只有一个人的旅程,没有太多浓重的色彩,就这么走着,去到一个充满古韵文化之地,感受时光变迁的痕迹,文化的熏陶。

  当那些繁华过后的寂寥,文化背后的故事,历史的沉思掺杂着你的回忆而涌现出一种复杂情感时,便会体会到一种别致的情。我知道此时我的心境正是余秋雨当年的心境,但是他却是已经真真正正地进行了这样的一场旅行。

  轻轻合上《文化苦旅》,再一次的体会,也不再是当时懵懂无知地沉浸于景的浅思维,只觉得淡淡的愁绪与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心情在心中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所有读者的感慨与共鸣吧。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到温婉柔丽的江南小镇,从绚丽的敦煌壁画到荒芜的废墟,余秋雨一直都在追寻着古人的足迹,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山川万里,似锦繁花,无一不可入题。他不是凭空而论,而是对国内外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由心撰写。他写出了这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纠结,写出对文化的思考,也就是这样,文化苦旅才是为我们所钟爱的吧。文化苦旅,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文词。它所承载的,是夹杂在旅途中的欢心,喜悦,澄澈,又是哀伤,反思和沉郁,种种情绪交错相融汇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却又复杂鲜明的字眼“苦”。何又为苦,是旅程苦,文化苦,还是历史苦,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无法知晓。承以文化二字的“苦”意味深远。

  淅淅沥沥的风雨迷失了石窟最初的模样,混混乱乱的风尘换来了如今的耻辱。这一切源于愚昧无知。在百年前,那个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做出了如此让人痛惜的事。他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只是个农民,却摧毁了敦煌璀璨的文化。他粉刷了洞窟的壁画,损毁了塑雕,致使文物一车车的流失,换来的只是极少数为他所用的钱财,留下的只有那么丁点让人仍存念想的文化。文化因无知而粉碎,应该憎恨还是可怜?”我好恨!”这是余秋雨发出的感慨,文人在恨,研究院的专家在恨,或许大家都在恨。一字字像什么?不华丽却涌自肺腑。要责备吗?或许不用,因为国人仍在努力,拨开乌云,让世界都知道中华文化的价值。

  这一段旅程艰辛如此,其他古迹却又是另一番风采。静谧优雅的江南小镇,恬静的阳关雪,还有浩淼的洞庭湖。不知是否仍有“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的景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的情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轮廓。曾经的文人墨客书写过的诗句,那些满含的情感是否犹存。静听着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风声鸟声,是否依旧能感受到那种久远

  文化,文化,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词,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可以让那些渴求文化的人稍稍宽心了。而我们日益繁重的文化也是一种汲取文化的过程。在这个夏季,文化苦旅让我明白了文化,学会更深沉的思考某些事物。而余秋雨告诉我们的是那中国文化落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大地上的真实的步履。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5

  读罢《文化苦旅》,对我来说,的确是漂泊于中国莽莽苍苍大地的一次苦旅。多少深夜床畔,零零散散地翻动书页,努力了解它藏在背后的真实,所得大概只有那模糊不清的脚印。余秋雨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而我却时时与他感同身受,这不禁让我感叹“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在我眼中余秋雨是一个“多情”的人,他总是能在人们遗忘的角落,找到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然后“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也许有人会认为“多情”应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而余秋雨却“一提笔就感受年岁陡增”,这使他们感到不解。但在我看来“多情”可以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但也可以是在历尽沧桑之后,有些“多情”写在山水里,有些多情写在历史里,只要心中有一份“情”在,年轻的脚印仍然可以记录老年的“智慧”,一如当你在“行万里路”的同时,仍然可以坐在案头“读万卷书”。是的,余秋雨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我无法不老,……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于是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去进行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6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境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简便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那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以往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齐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期望自我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7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8

《文化苦旅》这一书中所写的每一处景物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处处彰显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篇篇散文中饱含着作者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慨和叹息,给人以一种沧桑感,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愈发浓厚。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看着余秋雨写愚昧的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怎样在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挥霍掉,很轻的笔触,带着些嘲笑和讽刺的语调,句句读来却痛入骨髓。我的脑中就和作者一样,一片惨白。

  她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她们的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传说人死前,她一生中经历的事,都会闪电般回放。不知在死前,她们想起的那个人是谁,在夜静更深之时,她们的相思曲又是为谁而弹?

  我多想作者能够写下去,告诉我她们的故事,告诉我她们的曾经沧海。可惜作者也无从说起。那些动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化作了无边飘渺的灰,留下的只有一个个石桩,长久地沉默着,仿佛是一场盛景过后,摆出的苍凉的手势。

  坟地是这样的安静,安静到虚空,“神秘得像寓言,抽像得像梦境”。就像是旅途的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这一篇文章是触动我内心最深的一篇,但感触仅仅停留在感触。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9

  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第二本《文化苦旅》。

  我开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

  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议论。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考人生与未来。

  作者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站到了时代的角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观点。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能用这种不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去审视这个世界呢?如果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迹与足迹就不会再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

  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普通人慢慢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10

  看了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那样很枯萎。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国,首先想起的应该是长城,工程浩大,历尽无数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图上,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所以不能无视他的军事作用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表现。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长城都会感觉到它赋予历史,赋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说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钱数十年就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虽说它的气势远不如长城来的浩大,但,他却稳稳当当的服务于四川人民数千年,滋养着这片沃土,造福人类的作用远远大于了长城。也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伟略。也才有了,张飞,关云长,赵子龙的勇猛善战。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文采。

  当作者写到初来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时的情景,他以那样的一种情怀赞美都江堰的时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写到这了,感动的毫无思绪了,也不知道怎样来叙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也很感动跟惊叹作者描写古迹所用的词句。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确实写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11

  最近的闲暇时光,我细细品读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作为一名上海人,我对其中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有着浓厚的兴趣。余秋雨教授犀利地指出:上海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都是不太好的评价。而《上海人》透过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看到了一些属于全民族的历史课题。究竟是一种什么契机,撞击出了上海文明?

  上海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与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他也带着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谈地汇入人生。有许多伟人,都是操着上海口音。对于开放的当代世界而言,上海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势不凡。19世纪,上海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起点,这是一段不平稳的日子,之后,上海人渐渐平稳。现在的上海人大都本于个体自立的观念,不管闲事。上海文明的其他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埋伏着一种国际性的文化要求,至少对一般文化有着景仰)。这大概表现出了上海人、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征。事实上,上海文明呈现出一种无形的心理秩序,上海人非常奇特。他们洒脱又常常感到洒脱的孤独,梦想许多,也使人们陷入了真正的惶惑。他们感到了自己的陋习却不知从何改起。我究竟是谁?该做什么?他们有能力却不一定发挥得出来。真是一部怪异的上海史。

  而续写上海新历史,关键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这与我们也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统领全局的强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与怯弱相伴随。上海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伸发。失去了人生的浩大志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的一种私人玩物。我们缺少的是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从而失去了烫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荡的勃发。我们应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应眼界远远超过闯劲,适应力远远超过开创力,要有大家风度,更要有大将风范。有鸟瞰世界的视野,更要有纵横世界的气概。不让附庸继续,不让上海失落!

  仅是一篇《上海人》,便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感悟。余秋雨教授以一个个物像,表现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以及感慨。悠远的历史如一条缆索,余秋雨缓缓走来,又渐行渐远,征程漫漫,寒窗数载,终于走出了属于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12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

  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12篇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9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1篇(文化苦旅读后感7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6篇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4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8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7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6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汇编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