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汇总8篇

时间:2023-11-26 21:14:13 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1

  本次,感动中国特别致敬中国航天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为了实现上天航天器研制的“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航天人把“成功是硬道理”的理念融入实际工程实践中,把“严慎细实”刻进了骨子里。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要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蓝图一干到底,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特别能战斗”的姿态,持之以恒做到工作一流、过程一流、成果一流,从全局着眼,把小事做好,不断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加速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的`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石。无论是“天和核心舱”上的机械臂,还是“长征五号”的一飞冲天,它们都见证着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见证着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不断攻关创新的韧劲。征程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要坚持目标导向,瞄准瓶颈短板,以“排雷兵”的行动,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水平,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在无私奉献中赤心为国。心怀“国之大者”方能为民族复兴立身立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为了成就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事业,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他们不求名利地位,不计个人得失,慷慨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甚至宝贵生命。爱国,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底色。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的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筑梦太空,任重道远,站在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重要节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航天精神,以高昂斗志阔步前行,不断建设现代化的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2

  今天下午我们看了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一共有10位,这10位之中,总会有我最崇拜的一个,那就是王锋。

  王锋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

  有一天晚上,因为电动车断路,着起了大火,大火很快扑满整个地方,那时是在一楼发生的火灾,当时在一楼正熟睡的一家四口很快就被吵醒了,发现已经着火了,王锋赶紧起来先抱着女儿出来,把女儿安定好后,就迅速的冲了进去救出了妻子和儿子。他们都跑到外面的时候,王锋发现当时还有二十多个人在房子里睡觉,他就立马冲了进去,当时的妻子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他知道王锋性格,王锋一生帮助别人,就是他的高兴。

  熊熊燃烧的火焰已经到了二楼,王锋使劲敲门,一口气救下了整座房子的人,人们都安然无恙的跑了出来。可王锋出来时,全身已经烤焦,一身黑,头发已经烧没了,衣服也少破了,这时,救护车匆忙的赶到,到了医院后,一检查,发现他百分之九十八的皮肤都已经烧伤了,而且非常严重,他的舅舅把照片发在了网上,不过几天,就有很多人捐款,总共捐了二百多万,王锋也做过上4次的手术,花了很多钱做手术。最后可以确定病百分之百的好了,皮肤和肉正在恢复。

  可是,厄运来了,王锋在病床上无力的挥了挥手,可谁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第二天王锋的病情突然大度转化,过几天后,便离开了人间。有很多人为他伤心流泪,捐款的人为他没有留在世上也伤心。

  根据我的实际生活吧,那我也是基本做到了,但远远不够他的好。第一我没他做的那么用心,心里却是要救别人,并没有想要什么回报,我帮人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别人的一点回报,而王锋却一点也没有,他在大火之中只想着救人。从中我也感受到了做人要有爱心,别人遇难可以捐款帮助。

  这次的《感动中国》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的道理,我以后也要当一个下个王锋一样的英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3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托起孩子们的梦想。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的是你年轻的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你的颁奖词,是对你十八年来辛勤付出的高度评价。我无法清楚地诉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感动、庆幸,同时又有些不解。我感动,感动你用一根窄窄的扁担,18年风里来雨里去,挑起了一片晴空;我庆幸,庆幸我现在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不解,不解你为何有如此大的决心留在那个穷困的小山村,甚至在你失去了才九个月大的女儿时。这个穷困的小山村,埋葬了你的青春,折断了你的翅膀,夺去了你小女儿的宝贵生命。

  为何?为何?为何你不选择离开?

  直到我看到你坐在那个破旧的教室里,望着孩子们吃着你为他们准备的午饭时那明媚的笑颜,我才深切明白,有种东西,叫做坚守。

  坚守,坚守那一根带来知识的扁担;坚守那一方坑坑洼洼的讲台;坚守那一块残破不堪的黑板;坚守那一双双求知的清澈的眸子;坚守你为孩子们死撑的那片叫做希望的蓝天。

  《感动中国》的主持人敬老师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只是善梦者才杰出。

  而你,张玉滚,你是一个杰出的织梦者,你用无私与关爱为孩子们织就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同时,也造就了自己,一个杰出的自己!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此刻,你是否手中握着那根窄窄的扁担,你是否颠簸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你是否仍旧担着沉甸甸的课本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额头上却早已细汗蒙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孩子们的深切感激,你浅笑安然。你想的是,坚守初心,方得始终,不求感动中国,只求无愧于心!

  感谢你,令我这颗焦灼而无处安放的心沉静下来,我将挥开眼前的阴霾,乘风破浪,坚守一片冰心,只愿活得坦荡,无愧于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4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看了一期感动中国。第一个女孩叫张琪慧。

  她三岁的时候,在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因此,她只能靠轮椅和两个小板凳“行走”。她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是,她上学从未迟到过。她6岁背起书包上学,9岁学习葫芦丝。还在一次全国表演中吹竖笛得了一等奖。

  我被她感动的是:因为她不能体会到正常人走路的感觉,她虽然失去了双腿,但她对学习如此吃力,这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她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做,从不对爸爸妈妈发火。每天起床后,包括背书包,挂竹笛子,一值都是自己做。一看到这,我感到特别惭愧。我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也不用功。我是一个四肢健康的人学习还那么不好。第二个人叫黄珊娇,她今年仅有11岁。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她一直与爸爸相依为命。她爸爸原来是个煤矿工人。不料,在一次意外中,她爸爸失去了劳动能力,连生活都不能自力了。全靠她11岁的女儿全仅照顾他。他们俩人没有生活费,只有黄珊娇每天捡垃圾维持生计。他们夫女一顿两个人才吃一个包子,女儿让爸爸吃一大口,自己却吃一小口。黄珊娇爸爸的伤口还经常疼。这个时候,我又是一次惭愧:因为我经常说饭菜不好,有时菜好了,我会说不好吃,总之我能挑出事来。黄珊娇经常吃不饱,还吧挑事。哎,真对人第三个人叫刘伟,他更是叫人感动。他失去了双臂,但他无论任何事情都不依靠家人,他还坚持游泳,还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刘伟每天早上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虽然他失去了双臂,但他从来不依靠别人。可我发烧感冒就让妈妈喂我吃饭,刘伟却没有。我除了放假,上学时就没有一次是我自己折被,有时到上学的时间我起不来,还让妈妈帮我穿衣服。

  今天看了这期感动中国,让我很惭愧,两个不靠别人的残疾人,一个11岁就照顾失去劳动能力的.爸爸。我想以后我觉不挑食,不任何事情都依靠别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5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款的时候却很大方,刘盛兰是一位普通再不过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8年几乎没尝过肉味儿,没填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不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但这些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该思考答案。

  从老人的举动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爱之心、友善之心。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就在处理中心,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取、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无论是精诚合作,永不言败的团队精神,还是拔得头筹,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6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12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

  32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

  12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7

  鲍峰,是马鞍山师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和县人。在他的同学当中,有几位是叶连平老师门下毕业的学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从同学处听说过关于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几年前,有一次学校请叶老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鲍峰也第一次当面聆听了叶连平老师的讲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为之感动。

  鲍峰认为,叶老既是他的乡中先贤,也是他的同行前辈。学习叶老敬业乐业和奉献精神,自是应有之义。“叶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叶老是我们和县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鲍峰表示,叶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们聚拢起来,无偿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几瓣花,组织学生出外学习参观,扩大视野,甚至自费发放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倾其所有,以个人之力,先后培养辅导千余学生。

“没有仁爱精神,是难以做到这样的倾情付出,更别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鲍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鲍峰认为,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仁爱精神不可或缺,放下身段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鲍峰还认为,叶老的精神还表现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鲍峰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为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在有叶老为我们做了榜样。”

  提及对自身的未来规划,鲍峰表示,他将以叶老的精神为指引,补精神之“钙”,不断武装头脑,强素质、提本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查找不足,强化学习,提振精神,不断加强看家本领,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责任田,向叶老看齐,争当先进模范,立足岗位做贡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8

  陈陆后颈长了一个血管瘤,已经有几年了,原本只是一个小疙瘩,2019年突然变成拇指指甲盖般大小,医院建议立即手术治疗。但陈陆怕耽误工作,在县医院开了几服中药服下后,肿瘤变小了,病情暂时得到控制。

“谁知去年底,陈陆颈后的血管瘤又复发了,越来越大,变成像鸡蛋一样大小,还化了脓,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眼看着汛情来临,他一直推脱,说等汛情结束之后就去做手术。”说到这里,庐江大队大队长方锐抬眼望向了窗外。

  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是所有熟悉陈陆的人对他的评价。

  庐江县司法局副局长刘书虎是陈陆多年的好友。提起陈陆的身先士卒、冲锋一线,他敬佩不已。2016年陈陆参加在乐桥镇金桥村的那场抗洪抢险,尤其令他印象深刻。当时,1000多名留守老人和儿童被洪水围困,在外务工的家人在电话中得知险情后,哭喊声一阵接一阵。

  陈陆紧急率队赶赴一线救援,由于冲锋舟不够,只能用橡皮轮胎一个接一个往外运。群众运完了,陈陆却晕倒在现场。“医生让他至少休养一个月,但陈陆只在医院待了一周,便又回到工作岗位。”刘书虎说。

  陈陆的妻子王璇回忆道,在家休息时,陈陆通常只换上装,下身仍着制服裤、队鞋。在家睡觉,脱下来的衣服往床边的地上一放。“我怪他邋遢,他就笑嘻嘻地说‘习惯了’,这是他常年养成的习惯,为的是听到警铃,随时可以穿衣出发。”

  陈陆的时刻冲锋在他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于陈陆自己而言却是本能反应。

  2008年,汶川地震,陈陆第一个写下请战书。肥西大队代理教导员吴胜平还记得,在汶川救援时,陈陆被毒虫叮咬,全身长满水泡。在背着30多公斤的装备徒步行进中,水泡被磨破,鲜血顺着双腿往下流。陈陆咬牙坚持,跟随队伍第一个把红旗插在震中。“当时,陈陆放弃了给他安排的观察任务,而是坚持深入废墟开展搜救。”吴胜平说,受灾群众在陈陆心中永远是第一位,因此他总是带头冲锋。

“陈教总是说,自己是教导员,必须带头。”庐城消防救援站指导员邵将说,“我们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

  母亲最了解儿子:“陈陆说他就是救人的,看到救人就要冲。”

  陈陆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冲在一线,难道让别人的孩子冲在前面吗?干消防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陈陆一直铭记在心。

“我喜欢在基层锻炼,愿意在一线成长”

  总是冲锋在前的陈陆,遇到名和利时却总是往后退。从事消防工作以来,陈陆有14年扎根基层一线。

  2015年,陈陆在合肥支队纪保科工作1年后,主动提出到基层去。“他当时说,‘我喜欢在基层锻炼,愿意在一线成长’。”王劲峰说,支队把陈陆派到了庐江大队担任政治教导员,虽然那儿火灾形势严峻复杂,但派陈陆去,“放心”。

  2007年入伍的曹健,是庐城消防救援站一班班长。他至今还记得陈陆上任时的情景。“当时,教导员和时任大队长坐车来到大队。还没下车,他们就接到了警情。教导员立即掉头,赶赴事故现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汇总8篇相关文章:

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

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学习心得观后感合集9篇

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观后感【合集8篇】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文【锦集3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8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2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4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00字)

抗疫一线党旗红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4篇

西迁精神观后感_西迁精神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