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jiongshiranmeiqiang”分享的防灾减灾心得体会,以供参阅。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底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和转动等力的影响。所以当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岩层在软弱的部位或现有的断块处会出现突发、快速的裂开,岩层的断裂点即是震源。岩层裂开引起的振动则表现为地震。
在家里碰到地震时,应躲在牢固的家具下,或者选择洗手间、厨房,运用椅背维护头部。在校园里,可以用较厚的书本维护头部,躲在课桌下,待振动变弱后,依照教师指示有序撤出教室。在户外,应迅速避开山边、河边等危险区域,寻找宽阔、稳定的地区减震;需要注意堤岸、湖边和海滩,以避免堤岸塌陷引起落水,或是上游水库塌陷造成涨水,甚至发生海啸;在山脚下或陡崖边要警惕山崩、滚石和泥石流的风险;在变压器和高压线下要小心防触电。
地震发生地下,而地表水则埋藏在地层中。地震前的应力转变可能造成地下水的升降,发生河水翻滚、变浑浊或是成分转变的现象,这都是地震前地下水的异常表现;而临震时的气候异常则品种繁多,方式也各异,主要包含震前风、气压、地柔和温度等,这些现象非常丰富。震前普遍的现象有黄沙漫天、雾气弥漫、地面裂缝、异味四散等,这些异常现象一般在震前数分钟甚至几天内会有;动物在震前的行为问题也比较普遍,体现为心烦、慌乱、活动异常或不愿进到圈舍等,这些异常一般集中在震前数分钟到两三天内,尤其以震前一天反映最为明显,震中区域的动物异常现象最为集中;植物在震前的异常现象与气温和地温转变有关,体现为冬天果树开花、重果、毛竹开花,或树杆出现裂缝;夏天时,完善的南瓜再次开花,含羞草和榕树的叶片开闭时间也会异常······发现这些异常现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搞好抗震准备。
实际上,除了地震,火灾、泥石流、水灾、海啸等自然灾害也有着强大的毁灭性,所以我们在室外时也应提高警惕,以防遭受其他灾害。定期开展家庭和学校开展防灾演练,可以有效减少受害人的数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让自然灾害的产生降低!
防灾减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防灾减灾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