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

时间:2023-01-14 20:5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供大家参阅。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

《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寓言》教案2

  一、导入课题:

  师:(出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图片)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些图片吗?

  师:这两幅图分别画的是“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寓言两则》。 (指导“寓”的写法)

  师:我们当时讲过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第九课新的寓言两则之一 “亡羊补牢”。 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师:读了课题,你能猜出“亡羊补牢”讲了些什么吗?

  生:丢了羊把羊圈补好

  师:那有谁知道“亡”和“牢”是什么意思?还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来我们要了解一个字的意思,不光可以通过字典这个好朋友,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能从“补牢”猜出“亡羊”的原因吗?“亡羊”和“补牢”的过程是怎样的?它们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能用 “谁 干什么 怎么样”来简要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养羊人第一次丢羊,( ),第二次羊又丢了,( ),最后,( )。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并用横线勾画出来。

  生: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幻灯出示)

  师:在这句话中“圈”是多音字,还读什么?组词?

  生:quan圆圈

  师:(链接幻灯出示)齐读

  师:(幻灯点红“窟窿”这个词),谁来当当小老师教我们读读这个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读,洞

  师:这两个字很复杂,上边都有“穴”字头,写“窟”的时候要注意“穴”要盖住下面的“屈”。请同学们仔细观擦“窿”字,你想提醒大家在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别忘了少写一横

  师:再看看这个“叼“字写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提)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养羊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所以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师:同学们看到养羊人因为羊圈破了第一次丢了心爱的羊,(板书:第一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看来你们都很关心养羊人。

  师:其实关心养羊人的不只你们,还有谁?

  生:街坊

  师:街坊是什么人啊?那街坊看见了是怎么说的?

  生: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出示幻灯片)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了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生:劝 赶快

  师:街坊劝他干什么?

  生:补牢

  师:现在我们来当当街坊,一起来劝劝这位养羊人吧!

  生:齐读

  师:你看你们和街坊都这样关心养羊人,那养羊人听劝了吗?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出示幻灯片)

  生:齐读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那他又是怎样想的呢?(点评:通过揣摩人物内心理解课文。)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养羊人根本不听劝告不补羊圈。(板书:不补)

  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养羊人,你看,好心的街坊苦口婆心,而你却无所谓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真心实意,而你却漫不经心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你却毫不在乎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分角色体会街坊的关心和养羊人的满不在乎,好吗?现在男同学就是街坊,女同学就是养羊人,来我们一起体会体会吧!

  师:羊圈破了个洞,狼从洞口钻进去,叼走了羊。街坊知道了很着急非常关心地说:

  男生:(“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是呀,可是养羊人却满不在乎地说:

  女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养羊人不补羊圈,你认为这样对吗?

  生:错

  师:(板书:错)

  师:你从文章中哪儿看出他“错”了?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出示幻灯片)

  生:齐读

  师: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生:因为养羊人不听劝不补羊圈,所以才第二次丢了羊。(板书:第二次)

  师:这就是养羊人“亡羊”的整个过程。(指着板书说)

  师: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段,划出有关句子。

  师:养羊人是怎么想的?

  生: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幻灯片出示)你能用(“要是……就……”或“如果…就……”)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

  师:同学们,养羊人看到自己心爱的羊儿被可恶的大灰狼叼走,他很后悔:

  师:养羊人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师:是啊,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修补了羊圈(板书:修补)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正当养羊人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师:是啊!正因为养羊人赶快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改正了错误(板书“改”),所以从此,他的羊

  生:再也没丢过。(幻灯片出示)

  师:看来养羊人现在后悔还不晚,让我们一起来再次体会养羊人的后悔吧!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养羊人“补牢”的整个过程。

  师:反过来想想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又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生:羊会丢光

  师: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知错就改)(板书:“知”“就”),就(不算晚)。(板书:”未为晚矣”完成板书)

  师:(总结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则寓言“亡羊补牢”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没听街坊劝告,(不补)羊圈,做法(错了)。第二天,羊又丢了。(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补好)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知错就改,就不算晚)

  师: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明交流

  生:汇报

  师:这些都可以用它来概括那就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师:同学们,这句话出自《战国策》,不仅在《战国策》,在《庄子》《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中,也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们正等着你们课下去看呢!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亡羊 补牢 —— 未为晚矣

  知

  第一次 不补 错

  就

  第二次 修补 改

《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兔赛跑----《伊索寓言》----寓言的特征----人生寓言的定义----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老师想叫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同学回答)嗯,这位同学复述得不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的,这样才能够成功。那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吗?对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学利用国庆的时间读过伊索寓言,那么根据自己的阅读,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了多少呢?我来提问一位同学。(同学回答)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第八课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这两个故事究竟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呢?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我们大学里学生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规律性,就有一种女生喜欢读周国平,男生喜欢读王小波的说法,我也挺喜欢读周国平的作品,最起码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喜欢他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两篇作品吧。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5页,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难的王子》两篇文章朗读一遍。

  2、迅速地回顾一下昨天给词语注音和解释的作业,然后合上课本,给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注音(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几个难点词语的解释(风韵、正色、归属、险象迭生等),最后让同学们使用这些词语来讲述这两个故事。

《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妻子、拜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4、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以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我们以前学过寓言,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

  2、板书(纪昌学射)。说一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把握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强调写“昌”“妻”两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住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做到之后,飞卫才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三、质疑交流,感情朗读

  1、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明白了些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2、梳理问题:

  (1)纪昌为什么学习射箭?

  (2)纪昌学习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练眼力?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讨论解疑:

  (1)从哪看出纪昌花大力气练眼力,读2、3自然段找出怎样练习眼力的语句:

  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这梭子来回穿梭。

  自读句子,说一说从“躺”“睁大”“注视”等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妻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读句子,说一说从“每天”“聚精会神”等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2)假如纪昌不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一谈。

  (3)假如纪昌没有和飞卫学习,而是和一名普通箭手学射,他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吗?

  4、小结:

  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扎实的基本功入手。学习者要有恒心,毅力,再加上名师的指点就会事半功倍。

  四、回归整体,抒发感受

  1、自己再读一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2、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认真 恒心 毅力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成功

  名师指点

《寓言》教案5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寓言》教案6

  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艺术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世界,是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讽喻世界,它用篇幅简短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常常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们充满了神奇的幻想,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

  寓言、童话、神话都是故事,都需要借助想象进行创作,在创作中都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中小学生喜爱的美好生动的作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套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都离不开对它们的选用。《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浓烟和烟囱》《盘古开天辟地》《蚊子和狮子》《花的话》《摆渡》《愚公移山》《黔之驴》《工之侨献琴》《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鸭》《小溪流的歌》《女娲造人》《七颗钻石》《犟龟》等等篇目,就先后出现在不同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指导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他们的想象,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童话、寓言、神话以及故事、传说的教学,讲求鲜明的动感,讲求多种感官的调动,讲求思维的灵活,因此可重点研究课堂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情景的设置。

  第一,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需要设计活动方式

  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意义主要表现在:文体认读,内容理解,手法辨识,想象延伸,意味品析,语言积累,知识扩展,思想教化,情感熏陶,而这一切都需要"活动"来支撑。大量实践证明,其教学过程离不开下面所列举的活动。

  1.朗读活动

  如:《蚊子和狮子》:朗读课文,生动地表现蚊子的心理活动。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好能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古代英雄的石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2.复述活动。

  如:《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皇帝的新装》:请同学们按照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课文。

  《盘古开天辟地》:阅读课文,就混沌初开、天地成形和宇宙迈出万物的起源,说说文章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概括活动。

  如:《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反复朗读课文,再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4.想象活动。

  如:《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都展开想象,争取在班上讲一讲。

  《七颗钻石》: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给这篇寓言写一个续篇。

  《蚊子和狮子》: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尾。

《寓言》教案7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题:《寓言四则》课型:自读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卮(zhī)椟(dú) 缀(zhuì)滥(làn)竽(yú)

  廪(lǐn)湣(mín)遽(jù)髀(bì)跛(bǒ)薰(xūn)

  2、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拿来)终亡其酒。(失掉)

  (1)(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用)吾能为之足。(给,替)

  (3)(4)为木兰之柜。(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九、 成语造句:(先用幻灯展示例句,再由学生自由造句)

  十、 小结:(幻灯打出)

  1、 在课外自由阅读了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回忆了寓言的相关知识。

  3、 分析了部分字词,结合句子重点讲了“为”和“以”的用法。

  4、 解析了部分疑点。

  5、 对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 学习了成语并进行了造句练习。

  (其中,“为”“以”的用法,成语的运用和寓言的相关知识及寓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十一、作业布置:(幻灯打出)

  1、 熟读课文,

  2、 任选一则寓言改写为白话文(可充分发挥想象)。

《寓言》教案8

  [教学目的]

  1、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方法构想: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读前提示: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自然引入:略

  二、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学生阅读。

  2、分析讨论:

  ①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古代现代

  比喻人的一生:小孩子老头子

  [幼稚][昔)[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课下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寓言》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寓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

  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

  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7亡羊补牢

《寓言》教案11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确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5个生字。

  重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创设情景

  学情: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学习。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想去南方,却赶着马车朝北走,

  不停劝告,越走离目标越远。

《寓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课外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作业建议: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寓言》教案12篇(寓言故事教案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