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篇 高三语文全套教案

时间:2023-01-24 21:2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篇 高三语文全套教案,供大家参阅。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篇 高三语文全套教案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1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

  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

  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 通读全文。

  1、 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 看注释,粗通文意。

  3、 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 熟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扣“洪 府”)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扣“饯”)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

  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 “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 、 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

  B 、 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 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

  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

  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六、赏析语言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七、赏析特色

  1、 工整的对偶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_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3篇 高三语文全套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

小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3篇 三年级灰雀课文的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关于诚信作文3篇(关于诚信的作文高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二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范文3篇(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师授课教案参阅3篇(必修一高中语文教案)

2022初三语文教材课程教案3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部编版试题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