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3篇(语文教案单元备课模板)

时间:2023-02-09 21:54:3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3篇(语文教案单元备课模板),供大家参考。

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3篇(语文教案单元备课模板)

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3、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教学步骤

  一、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一)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标题为《核舟记》,其“记”的文体是否与前两篇课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文体一样?

  明确:虽然都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说明,不同前两者的记叙。

  二、活动体验,把握顺序

(一)动手做【这一活动宜作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

①每两人发一张8K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位置,他人指正(请注意方位)

(二)动口说

①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手拿核舟上台解说,其他同学质疑指瑕。(要按照课文的说明顺序进行解说)

  三、删减添补,品析细节

(一)找关键句,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巧。(如果学生在这里不能思考出来,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勾连。《口技》也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关键词应当是“巧”字。)

(二)王叔远如何表现核舟之巧?请大家速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课文第 6 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来看,总计九个种类,即五十三个物件。说明雕刻内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②有红有绿,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魏学洢如何再现核舟之巧?

①请大家听老师读三四段的缩写,思考哪种表述更好。

  教师读文本——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②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比如,从动作来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又如,从神态来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很潇洒。从细节来看,“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刻得细,写得更细,还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四、再读《核舟》,回味艺术

  请大家选择你觉得最能表现作者赞叹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例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一词直接表达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又如: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其实,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赞叹,都表现了微雕艺术之美,没有一句不是夸奖,没有一处不是赞叹!

  五、小结

  正是因为王叔远细致的雕刻“表现”,才为魏学洢生动传神的雕刻“再现”提供了契机,反过来,魏学洢细腻的“再现”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叔远记忆的精湛,两人均是“奇巧大师”,当之无愧!

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2

《背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3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二语文单元课程教案范文3篇(语文教案单元备课模板)相关文章: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一年级年上册语文教案模板设计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上册)

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教案范文3篇(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的教案)

有关语文教案3篇 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4篇 六年级上册的语文作文第二单元

我的语文老师话题作文初二3篇 作文我的老师初二作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3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范本3篇 新版高一语文教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