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3篇 《诫子书》的教案

时间:2023-02-23 06:0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诫子书教案3篇 《诫子书》的教案,以供参考。

诫子书教案3篇 《诫子书》的教案

诫子书教案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 yín zào

  夫君子之行 淫慢 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 《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3篇 《诫子书》的教案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范文6篇 《诫子书》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