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模板3篇(草原教案简案)

时间:2023-04-03 13:3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草原》教案模板3篇(草原教案简案),供大家赏析。

《草原》教案模板3篇(草原教案简案)

《草原》教案模板1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模板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模板3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草原》教案模板3篇(草原教案简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范文3篇(草原教案简案)

《草原》教案范文6篇 草原课文教案设计

《草原》教案范文6篇(草原教案详案)

关于《草原》教案5篇(课文《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模板5篇(草原教案详案)

关于《草原》教案7篇(《草原》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