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6篇(语文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2023-04-08 16:34:2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6篇(语文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以供借鉴。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6篇(语文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燕山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

(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

(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6

  教材解读:

《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

  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6篇(语文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试卷阅读理解讲评课教学设计6篇(阅读理解试卷分析六年级)

语文老师二年级课堂教学设计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内容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5篇(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语文3篇(信息化教学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的语文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课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3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年度总结3篇 年度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设计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设计)

实用初中语文作文5篇 初中语文作文题材精选